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结局如何?


丁宝桢,咸丰三年进士出身,为人廉洁刚烈。他在家为母守孝期间,因白莲教起义,主动变卖家产,募兵保卫乡里,成了一名儒将。在平定白莲教时,又因功获得升迁。丁宝桢升任山东布政使后,跟随名将僧格林沁进攻镇压白莲教和捻军。

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战死,丁宝桢受到牵连,但是获得朝廷恩旨,以及山东巡抚阎敬铭的赏识。阎敬铭推荐丁宝桢接替自己成为了山东巡抚。也正是在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期间斩杀了慈禧身边当红的大太监安德海。

安德海,自由自阉入宫,是咸丰的御前太监。咸丰去世后,慈禧之所以发动祺祥之变,就是因为安德海将咸丰的遗诏密报给了慈禧。因此,安德海深得慈禧的欢心,被升为了总管大太监。

在传说中,伙同慈禧一起发动祺祥之变的奕䜣曾是慈禧出嫁前的旧相好,而安德海也是慈禧寡居后,聊以慰藉的心上人。慈禧权力欲望十足,就和安德海密谋,借助一个御史的弹劾,以类似“莫须有”的“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了奕䜣的所有职务。

安德海连外朝第一重臣奕䜣都能扳倒,再加上和慈禧之间的特殊关系,是更加的肆无忌惮。他经常仗势拨弄是非,混乱朝政,敲诈欺压众大臣。这就让包括同治、慈安太后、奕䜣在内的诸多人等,都对安德海是深恶痛绝,厌恶之至。这也就为丁宝桢杀安德海埋下了伏笔。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安德海在慈禧默许下,借皇上大婚,以前往江南采办龙袍为名义,乘坐两艘大楼船,从京沿运河一路南下。途中是“招摇煽惑,声势赫然”,什么私挟妇女、张挂龙凤旗帜、抓差纳贿、惊扰地方,唯恐天下不知。

按王朝祖制,太监不准私自出京。丁宝桢就以“宦竖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的祖训为由,说自己并没有收到朝廷关于安德海出宫采办的谕令,以怀疑安德海擅自出京城为由,命令泰安知县将安德海及其随从捕获。同时,丁宝桢向被重新启用,但失去了“议政王”实权的军机大臣奕䜣汇报了情况。

慈安在接到了奕訢的请示后,立即召集诸军机大臣和内务府大臣,共同商议处置方案。当时,恰逢慈禧生病,慈安独掌朝政,时机非常好。众人一致认为:“祖制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当就地正法。”慈安在得到众臣的支持后,明确表态,同意将安德海在山东毋庸审讯,就地正法,著丁宝桢速速办理。慈安还怕安德海从山东逃脱,又专门谕令直隶总督曾国藩严加拦截,捕获的相关人员一律正法,不用再请旨。

慈安为了除掉安德海,布下了天罗地网,连审问都省了。安德海犯了众怒,谁都救不了他。自然,无需曾国藩出手,丁宝桢干净利落的将安德海在济南就地斩首,暴尸三日,随行二十余人,一律处死。安德海死,慈禧宠幸的另外一位太监,李莲英才得以上位。

丁宝桢处死安德海,得到了慈安及朝廷众多官员的支持。深谙政治的慈禧自然很清楚,安德海之死是因为犯了众怒,众大臣怂恿慈安下的谕令。而慈禧当时还无法扳倒慈安,自然也不会去动丁宝桢了。

慈禧的确是一位高明的政治高手,她觉得根本没有必要替安德海这个太监翻案。慈禧倒是觉得可以借机笼络满汉大臣,获得拥戴,巩固她的权势。于是,不但没有责罚丁宝桢,反而夸赞丁宝桢做的好。

丁宝桢也凭借自己的才能,在山东巡抚任上颇有功绩。到了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还被提拔为了四川总督,并受到光绪的接见,加授太子太保衔,成了一品封疆大吏。

光绪十二年四月,丁宝桢病逝于任上,享寿六十六岁。光绪追赠丁宝桢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奕天读历史


俗话说“打狗也得看主人”,大太监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边的超级红人,他仗着慈禧的权势胡作非为,人人得而诛之,但碍于慈禧太后的淫威无人敢言,而山东巡抚丁宝桢却吃了熊心豹子胆,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去招惹慈禧,那么丁宝桢的结局如何呢?


安德海是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出身平民家庭,8岁时净身进宫当太监,他先是伺奉咸丰皇帝,因聪明伶俐,善于奉承,很快得到咸丰皇帝及后来的慈禧太后的赏识。

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由安德海传递消息,想消灭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开取了长达48年的“垂帘听政”,没有安德海,也不会有慈禧的今天,所以慈禧对安德海极为宠爱,晋升安德海为总管大太监。

安德海性格嚣张跋扈,不懂得收敛锋芒,朝中树敌很多,他还干预朝政,甚至连恭亲王奕䜣和同治皇帝都被他打压,其所作所为朝廷上下对其极度不满。

安德海还在同治七年的冬天大张旗鼓地迎娶了当红戏子九岁红,当时北京城大街小巷都在议论太监娶妻的闹剧,而慈禧太后非但没有管束,反而赏赐安德海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作为贺礼,这在清廷里太监能娶老婆也是绝无仅有的。(安德海)


安德海的斑斑劣迹也引起了奕䜣的强烈不满,想要惩办他,安德海知道后十分恐惧,于是经常借着各种机会在慈禧面前说奕䜣的坏话,以挑拨两人的关系,据说奕䜣被摘掉议政王的帽子,从中便有安德海的挑唆之功,就连年幼的同治皇帝都知道安德海和母亲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由此对安德海非常愤恨。

后来安德海不知道是不是活腻了,他觉得老呆在宫里十分无聊,于是便央求慈禧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出城去四处走走,由于慈禧此时十分宠信安德海,便安排他去广东置办宫廷织物,在得到慈禧的恩准后,安德海便带着一群随从出了京城,浩浩荡荡的南下而去。


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今贵州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修理都江堰,兴办洋务,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清朝山东巡抚的级别和总督差不多,山东巡抚加兵部侍郎的衔,是丛一品,和加兵部尚书衔的总督相同,即使不加衔,也是正二品的大员,山东处于京师所在的直隶,与钱粮所出的两江之间,两江的钱粮北上,怎么走都要经过山东,所以能当上山东巡抚的都不是一般人物。


1869年秋,慈禧病重,安德海借着为同治皇帝采购龙袍材料为由南下,一路上骄横无礼,收受贿赂,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此时山东地界就是丁宝桢的管辖范围,丁宝桢得知此事后知道宫中并没有授权安德海去做这件事,清朝也有训规就是太监不可以私自出宫实施例,丁宝桢就借此为由将安德海捉拿,带回济南审问。

被慈禧戏耍的恭亲王奕䜣早就恨透了安德海,丁宝桢就安德海南下一事请示过奕䜣,奕䜣的态度就是抓住安德海赶紧杀头,不要给慈禧留时间,这也是慈安太后的意思,有慈安太后和奕䜣撑腰,丁宝桢快刀斩乱麻,五天后,安德海在济南人头落地。


谙熟清廷官场规则的慈禧,当然会知道山东巡抚丁宝桢没这个胆量,她也明白这是安德海犯有众怒,许多人辍促慈安太后下的命令,这笔账只好记在自己暂时奈何不了的慈安太后头上。

丁宝桢杀了人人痛恨的安德海,干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慈禧本想治丁宝桢的罪,可死活也找不到丁宝桢的毛病,只好哑巴吃黄连,忍气吞声的认了,因为丁宝桢一直干得不错,清光绪二年(1876年)九月,慈禧还接见了丁宝桢,授他一品顶戴,太子少保,挂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升任四川总督,临了,慈禧还给丁宝桢题了四个字“国之宝桢”以示赞赏。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这丁宝桢还是一吃货,他结合了鲁菜、川菜和贵州菜的精华,发明制作的一道名菜----宫保鸡丁。

丁宝桢酷爱鸡肉和花生米,并对辣味情有独钟,所以在四川任上时,对烹饪颇有研究的他别出心裁地将鸡丁、花生米、红辣椒混合爆炒成一道新菜,竟然别具风味,十分可口,这本来只是丁宝桢的私房菜,但后来却越传越广,深受欢迎,人们还给它起了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宫保鸡丁。

丁宝桢的“太子少保”就是“宫保”之一,对于丁宝桢来说恰到好处。


丁宝桢被慈禧重用和提拔后,到四川总督任上更加廉洁从政,政绩斐然,到了1886年,丁宝桢病逝,享年66岁,慈禧太后再次大度的赐给丁宝桢美谥“文诚”,并准许山东、贵州、四川等跟丁宝桢有关的省为他建忠良祠。

丁宝桢因诛杀安德海蜚声海内,又因官声极好,政绩斐然深得百姓爱戴,不过从慈禧对他的反常态度看,慈禧能容忍他是有更深入思考的,不为安德海追究丁宝桢,主要是她想借重用丁宝桢,来更加牢固地掌控朝局,以获得汉族大臣的拥戴,可见慈禧确实是一个心机极深的女人。







遗产君


咸丰皇帝死后,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作为他们之间秘密联络人的安德海自然也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为了慈禧身边的心腹红人。

一位山东的官员把太后身边的心腹杀了,会不会就此必死无疑了?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有书君慢慢给你解释吧!

丁宝桢作为有清明耳目的大清官员,肯定早有耳闻安德海在朝中的势力。当安德海自称奉慈禧太后之命到地方采办皇帝的龙袍时,丁宝桢就开始思考如何顺利把安德海拿下又能不惹到慈禧的方法。

根据大清律例,太监无论职位大小,一律不准出宫,违者斩立决。而安德海不但明目张胆地来到了山东,姿态嚣张,言行之间无不暗示丁宝桢用库银来支付他和随从一路的开销。

为此丁宝桢马上将他扣押入牢,并向同治皇帝呈上奏折,大意是:最近有位自称是奉慈禧太后之命到山东为皇上采办龙袍的太监到访,不知真假,所以上奏请示皇帝。同治看完之后,心中暗喜,他本来就对这个太监不存好感,尤其宫中还流传着安德海与太后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

这时候的同治皇帝不动声色,将秘奏一事告知慈禧。慈禧听后着实吃惊,安德海这个无用的东西居然打着自己的名号出外不说,还行贿官员。本来出门采购皇室物品就是违背的祖制,而且太监出宫又是死罪。

慈禧看到这自然也不好去包庇安德海什么,只好眼睁睁看着丁宝桢处死安德海。据史料记载,从安德海被抓到下旨处决只用了短短五天的时间。

安德海被丁宝桢处死了,慈禧肯定对其心生不满。可这个丁宝桢却不同于其他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昏庸无能的地方官员。他一身正气,廉洁从政,两袖清风。慈禧就算想找理由除掉他,也抓不到他的把柄。

况且慈禧也明白,安德海在宫里虽说是贴身红人,说到底也只是一条办事得力的狗。他一来不懂得政治,二来又是一个只懂得谄媚的小人。而丁宝桢从政多年,兴修水利、为朝廷剿捻军立下了不少战功。

慈禧还没有蠢到说为了一个可以替换的阉人杀了一个为民为国的好官。

所以,丁宝桢是杀了安德海,但并没有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因此事高升做了四川总督。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晚清有两位威猛名臣,一个叫丁宝桢,一个叫沈葆桢,名字同音不同字,很容易让人搞错。

在民间,让丁宝桢出名的有两件事,一是他智杀了慈禧身边的贴身大太监安德海,二是他发明了一道备受欢迎的家常菜“宫保鸡丁”。

而沈葆桢在民间最出名的是他的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

稍加区分后,咱们来具体聊聊丁宝桢。

丁宝桢是以大龄进士的身份进入晚清官场的,考中进士时他已经33岁了。但中进士点翰林后,因母亲去世,他不得不返乡丁忧,等于是在翰林院屁股还没坐热,就离开京城回了老家。

晚清各地的民变、起义给一帮翰林文人提供了展露头角的机会,丁宝桢在地方名声鹊起靠的便是募兵镇压贵州苗民叛乱。

因为在地方干出了政绩,同治二年,丁宝桢升任山东按察使。

在山东官场获得同僚的尊重,丁宝桢靠的不是别的,正是他与生俱来的不畏权贵。

当时,蒙古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正在鲁、豫两地追剿捻军。这位蒙古王爷一向傲慢跋扈,见山东各级官员,从来不设座。

但丁宝桢偏偏不认这个“没道理”。到山东时,他投名帖求见僧格林沁,直接在名帖上说明,下级武官丁某求见王爷,给予座位就觐见,不给座位就不见。僧格林沁见山东官场还有此等硬茬,一改往日嚣张作风,对丁宝桢是礼遇有加。

时任山东巡抚阎敬铭听闻此事后,也是大为赞赏,丁宝桢到任那一天,他亲自到郊外迎接,之后大小政事无不先征询丁宝桢意见。

同治三年,丁宝桢升任山东布政使,但因为同治四年僧格林沁战死于曹州,他遭弹劾差点获罪,关键时刻是曾国藩保了他,并助他接了阎敬铭的班,成了新一任的山东巡抚。

在山东巡抚任上,丁宝桢为朝廷剿捻立下过不少战功,但最出名的还是他在同治八年智杀安德海一事。

安德海这厮是慈禧身边的第一个总管大太监,他受宠主要是因为在两宫和恭亲王奕訢联手铲除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中充当了秘密信使。

但作为慈禧垂帘听政的功臣,安德海在受宠之后很是小人得志,同治小皇帝他不放在眼里,东宫慈安以及恭亲王他同样不放在眼里,弄到最后居然还弄出点太监干政的趋势。

按理说,慈禧这样的政治强人是不可能容忍太监干政的,但那阶段的慈禧刚刚上位,远没到后来独宰朝纲的地步,为了在叔嫂共治、两宫共同垂帘的局面下一步步掌握主动,她需要安德海这样的宫中打手。

同治四年,慈禧借机修理恭亲王,拿下他议政王的帽子,安德海在其中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但那阶段的慈禧资历尚浅,权威也没完全确立,安德海如此没分寸地卷入慈禧和慈安、恭亲王的权力争斗,他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同治八年,他以奉慈禧旨意到苏州采办龙袍的名义擅自出宫,游山玩水,肆意妄为,便是同治小皇帝、慈安和恭亲王抓住的机会。

此时的安德海,最致命的一点便是他手里没有过硬的出宫办差的谕旨,一路上,他只能口头得瑟,说自己是慈禧的钦差。

遇到懦弱的地方官,他这一套管用,但遇到丁宝桢这种威猛敢较真的,他这一套恰恰就是撞到了枪口上。

丁宝桢杀安德海,本质上不是站队慈安、恭亲王,他只是觉得安德海肆意践踏了大清不准太监出宫的祖制,不杀对不起自己的为官操守。

但在杀的具体行动上,他又是机智的,不由自主地跟慈安以及恭亲王站在了一起。

抓到安德海,丁宝桢并没有立即擅杀,而是递了个折子——山东地界冒出个叫安德海的人,这是西太后身边的安德海吗?有祖制在,总觉得不可能,请朝廷查实。

慈禧看到这样的折子,能作何反应呢?

她是一点毛病挑不出。

而慈安、恭亲王就舒服多了,以违反祖制,杀安德海,给慈禧一些颜色看看,也是一点毛病挑不出来。

慈禧想通融,这也好办,在朝堂上将安德海这事拿出来公议一下,慈禧瞬间就没法再说点什么了。

于是,一道斩杀安德海的圣旨便颁到了丁宝桢手里。

这时候,丁宝桢再杀安德海便是奉旨办事,也是一点毛病没有。

更绝,也更有胆量的是,安德海被处决后,被暴尸了三天。

这是为的什么呢?

因为民间疯传安德海是假太监,丁宝桢这么干算是还了慈禧一个清白。

但丁宝桢这么干也是和全天下的太监结下了大仇。要知道,太监的身体是羞于见人的,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让见,安德海身为总管大太监被这样暴尸,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羞辱了天下的太监。

据说将安德海视为血的教训的李莲英独在这一点上不谨小慎微,经常诅咒丁宝桢不得好死。

所幸,慈禧在盛年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在阉宠和名臣间,她最终站在了名臣这一边。

丁宝桢后来没有遭到清算,相反高升做了四川总督,最终以66岁的年龄死在了任上。


黑句本


丁宝桢跟苏东坡一样,都成了名菜了,“东坡肉”“宫保鸡丁”,都是两位吃货名人流传下来,还是流传颇广的两道特色菜。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号稚璜,贵州平远人。丁宝桢最出名的事当然是杀了慈禧身边的红人–安德海,最主要的是,丁宝桢不仅没受到慈禧的处罚,在去世时还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这也是“宫保鸡丁”的名字由来!

同治八年,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总管大太监安德海在宫里呆的腻了,就想出宫去走走,当时正好两宫想替同治帝纳后,安德海便向慈禧请求让他去江南置办龙衣,开始慈禧也因为祖制原因劝安德海不要去(清廷有明文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小安子激将道:“太后连采办龙衣一件事,都要遵照祖制,其实太后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如果被祖制束缚,以后太后也是不得自由啊!”慈禧被他一激,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也特别交代安德海不要招摇,秘密行事,以免被大臣弹劾,因为是秘密行事,就没有开出行公文。安德海这边答应了,那边却是招摇上路,乘坐二只太平船,船头悬着一面日形三足大旗,船两边插着龙凤旗帜,船上带有多名男女,并有女乐成队,品竹调丝,所经之处,两岸观者如堵。



一路上有地方官吏看到就差人探问,安德海答是奉旨织办龙衣,地方官一看钦差过境,又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争先恐后跑来巴结,没人敢问太监怎么跑出都城,安德海由此搜刮了不少,得意忘形的安德海到了山东境内,七月二十一日,刚巧是安德海的生日,安德海竟然在船上摆设龙衣,带领众男女罗拜,引得民间议论纷纷,刚正不阿的丁宝桢听说安德海到了境内,立即写了道奏折送到京城去,这折子先送到恭亲王那,恭亲王本来就对安德海不满,接到折子忙跑去宫里找两宫太后,刚好慈禧太后在看戏,恭亲王就去找慈安太后,两个人一嘀咕,慈安喊恭亲王颁旨,着丁抚严密拿捕,拿到后就地正法,丁宝桢接到军机处密谕,立即命令总兵王正起捉拿,将安德海抓获后,安德海还嚣张的很,铁面无情的丁宝桢哪管你那么多,直接命刽子手将他斩了。





慈禧听到小安子被杀的时候,一切都晚了!而丁宝桢最后能免于被慈禧报复,一是祖制压着慈禧,慈禧私自放安德海出宫,理亏的不仅有安德海,还有慈禧本人。二是彼时慈禧还没有一家独大,同治帝与慈安太后仍然是慈禧无法避开的人物。三是李莲英的功劳,安德海在的时候,李莲英虽然也得到慈禧的宠信,只是还比不上安德海,现在安德海死了,对李莲英来说心里快活的很,当慈禧接到安德海死讯时,盛怒之下气的大骂慈安与弈,是李莲英为他们二位开脱,连吹带捧把慈禧说的大为中意,化解了心中恨意的慈禧不但没报复丁宝桢,还在几年后升丁宝桢为四川总督,并且因为把四川治理得很好,慈禧太后还亲赐了一幅字:国之宝桢。这时候慈禧有李莲英,安德海是谁早就忘记了!






1886年,67岁的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所病逝,光绪帝动容而称“遽闻溘逝,悼惜殊深”。礼部尚书李端芬更是将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同推为中兴名臣!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


挚滗画畫紅尘


丁宝桢是晚清敢于挑战“极权势力”的名臣,直白的说就是“不管你的后台有多硬,只要违法乱纪我就动你”这是丁宝桢的为官之道。

当然,这里面也有他权谋和智慧,否则他的结局将……

亲们想想看,他把慈禧的贴身太监安德海杀了,有道是“打狗还要看主人,不看僧面看佛面”,丁宝桢不看慈禧的面子,慈禧能饶过他?

丁宝桢杀的安德海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慈禧面前的红人,别看只是一个太监,要知道安德海曾经为慈禧夺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提起这事要回到慈禧发动的“辛酉政变”,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是当年咸丰帝死后,慈禧和“顾命八大臣”争权策划的一次政变。

当时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顾命八大臣等少部分人在承德避暑山庄避难,咸丰帝突然死在了避暑山庄,临死前安排“八大臣”辅佐他那只有6岁的儿子同治,同时要求“八大臣”制约慈禧太后的权利,不允许她参政议政。

我们都知道慈禧是有野心的女人,她岂能眼看大权旁落!怎么办?慈禧思来想去,只有联合此时在北京代政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里应外合搞掉顾命八大臣。”

但是谁去把消息告诉奕訢呢?稍有不慎会引起“顾命八大臣”的怀疑。

这个“通风报信”的人很重要,慈禧苦思冥想,觉得当时12岁的安德海是最佳人选,“八大臣”不会注意一个才来不久的小太监。”



慈禧把这事和安德海一说,安德海发誓“为了主子,刀山火海也要闯一闯”。慈禧和安德海定了一个苦肉计,以安德海违反宫廷制度把他打了一顿,并责令他马上滚回北京……

安德海回到北京把慈禧的计划原原本本讲给了奕訢,奕訢联手僧格林沁等大臣,待“八大臣”一回到北京就发动了政变,八大臣杀的杀,关押的关押,慈禧夺取了最高权利。

安德海自此成了慈禧贴身太监和红人,二人关系亲密无间。

安德海一朝得势,朝中大臣纷纷附言趋势,有慈禧太后做保护伞,安德海干政预政,收受巨额贿赂,其所作所为令人不齿,但所有人对他又无可奈何,谁叫人家是慈禧太后的红人呢?

“欲其灭亡必欲猖狂”,安德海竟违反祖制——太监不得出宫,以为慈禧采购制作龙袍丝绸为名,带着随从一路招摇过市,目的就是大肆收受沿途官员的贿赂。



沿途官员趋之若鹜,但是到了山东地界有人不买他的账,这个人就是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

丁宝桢马上把安德海一行人关押了起来,以“冒名顶替罪名”斩了安德海,其速度之快令人乍舌,安德海从被关押到处斩,先后不过5天。

丁宝桢为何如此对待安德海呢?

这有其不畏强权性格的一面,想当初他做山东布政使时,当时朝中大臣僧格林沁在山东剿捻匪,丁宝桢去拜访他,僧格林沁有个牛逼规定,就是三品以下的官见他不设座位,乖乖的一边站着说话。

丁宝桢官职不够,但他不想受辱,于是写了一行字交给了门人,让他交给僧帅,只见上面写着“丁某投书王爷,给予座位就觐见,不给座位就不见了”

僧格林沁当时很需要当地官员协助自己,同时也很佩服丁的硬骨头精神,最后设座远迎。

性格决定政治走向,丁宝桢是个嫉恶如仇的人,对安德海不法行为深恶痛绝,其实他也号准了朝廷官员们的脉搏,这就说到了他的权谋。



丁宝桢不可能不知晓杀安德海的后果,一个高官怎么能如此草率杀一个举足轻重的人呢?内情只有一个,那就是丁宝桢杀安德海经过了深思熟虑。

当时丁宝桢就上折子请示了东太后慈安,慈安和恭亲王为了打击慈禧的势力,才决定瞒着慈禧指示丁宝桢杀掉安德海,指示他要快、准、狠,防止慈禧干预,给慈禧一个措手不及。

据说杀掉安德海时,慈禧正在宫中看戏,当听到消息后一怔,但她很快明白是有人在背后支持丁宝桢这样做的,“人死亦,说什么也没用了。”慈禧太后长叹了一声自语道。

慈禧不愧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她知道安德海做的不对,始作俑者还不是自己一手促成的?安德海去采购皇家违禁品,不但不符合祖制,也没有相应的手续。慈禧这时只能打掉牙齿肚里吞。

丁宝桢也考虑到慈禧不会放过自己,慈禧曾说过“谁让我不痛快一时,我让他不痛快一世”。接下来丁宝桢做的一件事解除了自己后顾之忧。



这件事是这样的:丁宝桢杀掉安德海后,把安的衣服里里外外全扒掉,然后在城门外悬尸示众。这招不但解了自己后顾之忧,而且也把慈禧身上的悱闻洗得干干净净,可谓“一石二鸟”之计。

原来民间一直传说安德海和慈禧太后有奸情,有鼻子有眼的说安德海是个假太监,说他在宫外娶妻有家庭,慈禧太后看中的就是安德海是假太监……

丁宝桢杀掉安德海后一检查,发现安确实是太监,他悬尸示众就是破除这种传说,慈禧太后从心里很感激丁宝桢,还了慈禧太后一个清白,慈禧一高兴,特为他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

综上所述,丁宝桢虽然杀了慈禧的红人安德海,但他的结局很不错。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他工作过的山东、四川和祖籍贵州建祠祭祀。丁宝桢生前荣耀,死后荣光,这正是“好人一生平安”的完美诠释!


秉烛读春秋


丁宝桢是晚清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官员,说他有名,最主要的事情是杀了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受到士林和民间赞誉。

丁宝桢

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今毕节)人,咸丰初年进士。丁宝桢一生经历并不复杂,中进士后入翰林院,后外放岳州和长沙知府,随即调往山东任职,逐渐升迁至巡抚。就是在山东巡抚任上,丁宝桢杀了擅自出宫的大太监安德海。

1869年夏,安德海突然出京,途径山东。按照清廷祖制,太监不能私自外出。丁宝桢抓住安德海这个把柄,将其在泰安秘密逮捕,押往济南;随即向慈安太后请旨,将安德海杀掉,并暴尸三日。

出乎人们的意料,慈禧对丁宝桢杀掉安德海并未报复。1876年,丁宝桢署理四川总督,随即实授。丁宝桢在川为官10年,官声尚可。

1886年,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享年66岁。他长期任职的山东父老要求将其葬于山东,朝廷批准了这个请求,并在山东、四川和其家乡贵州建祠纪念。

我从一些资料上查到,丁宝桢安葬在今济南市历城华山南麓辛甸庄北一带,据说其墓地已毁于文革,如今荡然无存。


民国年间那些事


丁宝祯和安德海,这两个人在晚清时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现在,很多人还能够想起来丁宝祯这个人,未必想得起安德海这个人。

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安德海这个人,如果从保一方平安或者治国安民这些角度看,他的确没啥建树,要是从搞政变来说,这人还是有些功劳的,只是这些功劳往往并不那么受人待见。

丁宝桢是晚清名臣,积极参加洋务运动,可以算是当时相当开明的朝廷重臣,这一段时间,清朝的确出现了少有的安定局面,也是在这个时候,中国近代企业的雏形出现。整个中华大地上,涌现出很多中国第一,而丁宝桢组织创办的四川机械局,就是当时四川第一个近代化的机械工厂。

他的名气,还不仅仅是这些方面,丁宝桢在地方上的建树,可以算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典范,他先后在贵州,长沙,四川,山东当官,而在当地方官的时候,兴修水利,平定扰乱,安抚黎民百姓,发展现代工业,他的功劳,被很多老百姓铭记在心。

丁宝桢病死后,因为老百姓很怀念这个刚正又爱民的实干家。得到政府应允后,在贵州,四川,山东三地建立祠堂,纪念这个好官。

安德海在当时的名气,要比丁宝桢还大,但偏偏他和丁宝桢走了两个极端。安德海不是个干实事的人,也没啥治国理政的才能,只是一个很有眼力见,很会见风使舵,很会整人,很会谄媚的一个小人。

其实,他的人生,有一个很悲惨的开端,据说,安德海八岁就当了太监,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他的人生,一片灰暗。自幼在宫中长大,看惯了尔虞我诈。使得安德海学到了一种泥鳅的本领,滑不留手。

安德海人生的转折点是辛酉政变,当慈禧太后控制了整个朝局,安德海开始坚定不移的站在慈禧太后的阵营内,这是他人生辉煌的起点,同时,也是安德海悲剧性结局的伏笔。

他作为一个太监,没有太多的权力,却可以当个探子,传个流言闲话。这些小道消息,不需要太多的逻辑,甚至可以是漏洞百出。但这些都不重要,慈禧太后不需要这些消息的真实性,只需要有这些消息,这些小道消息是刀子,安德海也是一把刀子。

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太后的位子还不够稳定,因此,安德海在斗倒八大臣以及奕欣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他也开始飞黄腾达,甚至创造了整个清朝历史上,甚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奇事,太监娶妻,可见安德海的红,超过了所有人。

红透半边天的安德海开始肆无忌惮的敛财。因为他的背景太过庞大,所以,官员们真的是敢怒不敢言。事情也巧,正好赶上同治的生日。安德海开始打着过生日的旗号,好好捞上一笔,但很不幸,他遇上了狠角色,丁宝桢。

丁宝桢是一个干实事的人,所以,很厌恶这种靠着溜须拍马上位的人。如果到平时,丁宝桢依然会忍气吞声,但天赐良机,安德海没有带朝廷的批文。于是,安德海死定了。

为什么这么说,原来,清朝祖制,太监不能随意出宫,即使是出宫,也得朝廷同意,而且必须四品以上。得意忘形的安德海偏偏这个时候,他一个都不占,他只是六品,而且还没有批文。

当机立断,丁宝桢把积攒已久的怒火,化作了一封秘奏,把安德海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一点不落的举报了一通,看到丁宝桢的秘奏,早都看安德海不顺眼的大臣,开始落井下石。于是,从安德海被抓,到丁宝桢得到圣旨,就地正法,只过了五天。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安德海可是慈禧太后手下的红人,太后的人,说杀就杀,他就不怕慈禧太后报复吗?

其实,很多人都高估了安德海,他的确是一个红人,但只是一个时间段立功的红人,而现在,慈禧太后地位完全稳固了,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何况,这个太监太不会做人,把朝臣基本都得罪了。本来就已经没有了太多利用价值,何不做一个顺水人情,把他的脑袋,当成安抚朝臣的工具,杀一个安德海而让人心安定,杀了也无妨?

安德海太过得意,却没有明白一件事,再怎么得宠,狗永远是狗,只有能用的上的时候,狗才敢狂吠,如果没有用了,还不夹着尾巴做狗,真要惹了祸,不被踢开才怪。


小小嬴政


丁宝桢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先后在湖南、山东、四川等地任职,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尤其是担任山东巡抚时,丁宝桢积极推动洋务事业,促进了山东近代化发展。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丁宝桢斩杀了慈禧亲信大太监安德海。

同治八年(1869年)夏天,安德海奉慈禧之命秘密南下江南。安德海途径山东之时,在同治皇帝的支持下,丁宝桢以违反祖制为由,将安德海斩杀弃市。安德海被诛,朝野轰动。李鸿章看邸钞得知此事,直呼:“稚璜成名矣。”曾国藩也称赞道:“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豪杰士也。”翁同龢则在日记里写下:“快哉!快哉!”

尽管自己的亲信被斩杀了,但是自己有错在先,而且丁宝桢获得了朝野支持。慈禧在此事上只能哑巴吃黄连了。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受到光绪帝的接见,被授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署理四川总督一职。在总督任上,慈禧还辞了丁宝桢一幅字《国之宝桢》。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病逝于四川总督任上,追赠其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老照片


同治八年的晚秋时节,丁宝祯在任职山东省巡抚的,府衙上,来了一位姿态甚是嚣张,气焰甚是炽烈的一位自称奉命宫里西太后慈禧之命前来山东出差办事的太监总管安德生。

一进了府衙厅堂,就竟自高摆了姿态,强坐了主位,根本没有将主人丁宝祯放在眼里,坐上主位之后,言谈之间说明了奉旨西太后前来为同治皇帝采办新的龙袍,并且在言词间暗示丁宝祯要用库银来支应他在这里及随行仆役的生活开销。

没想到安德生自从出了皇宫之后,旅程中所经过的大小州县,皆是抬出西太后的名讳,用来胁迫州县主事官僚,无一不敢有人对其要求,有质疑违逆之意。

因为当时西太后慈禧在皇宫里所拥有的权力已经日渐高涨,趋临如日中天之势。

这个从京城里传到地方的消息,已经是众多边乡官吏早已风闻的事情了!

因此面对这个仗势慈禧的口谕,出了皇宫前来地方办事的太监头!善于觉察风向的地方小官吏!个个无不是用著逢迎巴结,极尽拍马讨好的姿态来应对于安德海的索求。

所以安德生一路以来 莫不是借著这个百试不爽的套路,吃香喝辣的,衣食供需满足的来到了山东。

没想到丁宝祯一听到了他是太监总管,却还敢自称奉了慈禧的命令出了皇宫出外来办事,这时丁宝祯内心就起了一个大的疑惑,因为据他所知,大清从开国以来所传下的祖制里,有严格规定了这么一条铁律!就是宫中行职太监不论职位大小,一律不准出宫,违者一律问斩。

说起这个丁宝祯,他的品性,可是真的有别于晚清末年一般给人印象深刻,没有骨气!狐假虎威!欺善怕恶的腐败官僚一样!他是十足一个为政清廉,不贪不取,就事论事,不趋炎附势的一个硬底子的廉吏。

所以当他听到了安德生是个太监,竟然还敢大言不惭,无所顾忌的借著西太后慈禧的名讳,出宫敲诈地方官吏。

这种对于一向不畏强权,为官执法按律行事的丁宝祯而言那里还管的了,他是不是奉西太后之命不西太后的。

大清的祖制就是这般规定太监就是不能出宫,否则便是问斩。于是他马上拍桌怒斥安德海,身为阉臣私自出宫,违逆朝廷的律法!已然犯了滔天大罪,还不知!身为朝廷命官,见之若不给予严办,实有愧于皇上之托负,说完这些,义正辞严的话后,他马上喝令衙差将安德海拿下,打入大牢。

听到了丁宝祯要将自己打入大牢的安德海,这时候脸色马上大变,因为惊恐过度瞬间变得苍白,在被衙役拖进牢房的过程中,一路上不断的高嚷著:「你得罪了西太后,有一天你会后悔的」。

其实丁宝祯虽然行事作风,素来强硬,面对强权,从不会畏于权势因此而予以妥协!但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

其实他在布局一件事情时,事前早已经懂得先评估他的利害得失,以及面对处事过程中,不得不惹来的后续麻烦,事后都会寻思弥补之道。

当然他也是有清明耳目的大清官员,怎么会不知道目前朝廷的政治情势,西太后手握的权力正是如日中天,如烈焰般的强炽,根本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山东巡抚得罪的起的,所以他必须对于拿下她跟前的红人安德海,有一个解释的交代,安抚的了慈禧的说词。因此得以缓和他跟慈禧之间的矛盾对立的情势。

想到这里!他便提起笔来,给同治皇上写了这么一个折子。上面是这样写的:近日在下属所管辖的山东治地,有一位自称是宫中太监总管的安德海,宣称奉命西太后前来山东置办龙袍,属下听闻之后,觉察到大清祖制律法有规定,太监不得出宫,违者当予收押问斩。不知皇上可否一代属下探询于西太后,安德海此人是真是假。

当同治接到了丁宝祯的折子之后,龙颜马上大喜,因为长期以来,他这个皇帝权力早被慈禧架空,尤其是在慈禧身边的总管安德海,欺他慎甚,从不将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因此他就想好了借著丁宝祯的折子,转交给慈禧看,看她如何反应。

当慈禧接到了同治转来丁宝祯所上告的折子之后,心里嘀咕著骂了安德海说我叫你出去低调办事!想不到你假借我的名号,欺压地方执政官员!敲诈勒索于地方官吏。

如今却栽在丁宝祯的手里,还害得我受到了皇上的质问,是你自己不知好歹,莫怪哀家不救你。

慈禧想到了这里之后,即时马上开口说:「皇上,这个奴才,既然违逆了祖制,该斩就当斩,没有什么话好说的,大清国法永远高于个人的私情,就请皇上交代丁宝祯,就按国法给予公正处置」。

当人在山东的丁宝祯收到了同治所下按国法严办的诏书之后。

这时候他脑中乎然闪过了一个念头,就是民间谣传「安德海」之所以会受到了西太后慈禧这般的宠幸,其实是因为他并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阉臣,因为他是一个仍然具备性能力的假太监因为与慈禧有某种嗳昧关系,所以才会受到了慈禧太后的百般信任及宠爱。

想到这里的丁宝祯乎然心生一计,今天如果我杀了西太后的一位宠臣,难免他日因为她记恨于今天的污辱而报复于我!不如借著今日杀安德海的过程中,将他的尸体剥光曝晒三天,显露其为真太监净身之体,还给慈禧一个难以启齿辩解的清白。

想到这里!主意打定之后。在隔日将安德海拖到了菜市口问斩之后,便将他的

尸体高挂曝晒三日,供人检视他完全的净身之体。

此时慈禧在皇宫里耳闻了丁宝祯在处置了安德海之后,尚还懂得体贴于她流传在民间为谣言所中伤的委屈,用灵活的处置尸体的手法,帮她澄清一直以来困扰于她的流言伤害,因此不但没有将丁宝祯杀安德海的事情放在心上记恨于他,反而在心中暗自称许,他的机智应变,行事灵巧之手捥独特,这种人才,日后当是能为大清建功立业之栋材。

所以丁宝祯在日后的为政路途中,并没有因为杀害安德海而受到了慈禧的挟怨报复。

一路平平安安的直到66岁时才得以生命告终。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