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觀察

校外培訓治理進入新階段

據《光明日報》報道,全國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已經一年有餘,現階段,超綱超標是治理的硬骨頭。

自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其間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教育部也印發多份通知部署治理整改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摸底排查校外培訓機構40.1萬所,存在問題機構27.28萬所,完成整改26.99萬所,完成整改率98.93%。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辦公室主任陳東昇說:“在去年無證無照、安全隱患等問題基本得以管控規範的基礎上,2019年,教育部門將嚴格規範學科類培訓管理,使其將培訓著眼點聚焦在實施素質教育上。”

報道指出,治理超綱學、超前學還需要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培訓機構要加快轉型,堅決不能圍繞應試做文章,而應將重點放在優化教學方法,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服務上,滿足中小學生選擇性學習需求。

【觀察】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提出分類管理的原則:鼓勵發展以培養中小學生興趣愛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培訓,重點規範語文、數學、英語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培訓,堅決禁止應試、超標、超前培訓及與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雖然已有規定,但據媒體報道,一些機構仍以思維創新、啟智等名義開班,輔導內容也不乏應試的內容。

要想治理好校外培訓機構,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確實需要多方發力。一方面,培訓機構及其行業協會自身要轉變認識,為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為學校教育提供補充。另一方面,“指揮棒”也起著關鍵的作用。在此之前,不應過分苛責“家長瘋狂讓孩子參與應試類培訓班”的現象。回顧曾一度火遍大江南北的“奧數班”,最後成功降溫,靠的不僅是治理校外機構,更重要的是將“奧數”逐漸與升學、擇校加分相剝離。

讓基層教師專心致力教學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一些地方,各種非教學任務讓不少教師身累、心更累,以至於有教師感慨:“都快沒時間教書了。”

報道稱,填不完的表格、寫不完的心得體會、五花八門的比賽或活動、各式各樣的評比或檢查……這其中,既有必要的非教學任務必須由教師完成,也存在部分非必要的教學任務給教師帶來了“額外負擔”。

很多非教學任務擠佔了教師大量的精力,讓他們很難有充分的時間來研究教學。2017年,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李鎮西曾對2787名幼兒園、中小學教師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顯示,有些教師“真正用於教學及相關準備的時間在整個工作時間中佔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為耗時耗力的非教學任務”。

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韓平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談到,他在去年下半年曾參與了一項調研,發現一所學校一年之中要迎接各類的達標活動、評級活動、檢查活動達20餘次;調研範圍內的小學平均一年中的各類專題教育活動達23次。在他看來,不是說專題教育活動不能進校園,而是要選擇一些真正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有利於立德樹人的活動。

【觀察】

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提出,教育部將專門出臺中小學教師“減負”政策,2019年要把為教師“減負”工作作為一件大事來抓,“要把時間和精力還給教師,讓他們靜下心來研究教學、備課充電、提高專業化水平”。

陳寶生強調,要全面清理和規範進學校的各類檢查、考核、評比活動,實行目錄清單制度,未列入清單或未經批准的不準開展,要把教師從“表叔”“表哥”中解脫出來,更不能隨意給學校和教師搞攤派。

接下來,如何給教師減去非必要的負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議儘快以法律形式明確學校、教師的責任、權力、義務等,明確學校和教師的責任邊界。同時,清理非教學專項工作進校園項目,嚴禁侵佔正常教學時間、學校德育活動時間、體育鍛煉時間開展各類行政系統的“任務”。

本報記者 唐琪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30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