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之後,戰國七雄都能復國,最強的秦國為何無人復國?

劉軍


簡單來說,六國復國就是在秦朝滅亡的基礎上完成的。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簡單換算一下,為什麼六國沒能統一?因為秦國是站在六國屍體上統一的,而六國復國,也是站在秦朝屍體上完成的。

秦朝末年爆發了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繼而烽火燃遍中原,由於秦朝中央策略失當,起義軍越發壯大,秦朝反而日顯頹勢。

造反並不是喊一聲就有了跟你賣命的,想要聚集人心,必須需要一個旗號。陳勝吳廣起義時用了很多手段凝聚人心,先佔卜,然後在魚肚子裡放入“陳勝王”的帛書,接著派人假裝狐狸大喊:“大楚興,陳勝王。”

陳勝吳廣舉的大旗有兩個,一是秦二世的哥哥公子扶蘇,理由為“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二是楚將項燕,理由是“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這兩個旗號的共同特點是得民心,而且有許多人相信他們沒死,只要起義軍“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就會“宜多應者”,大事可成。

陳勝這種扯大旗的本事被他的手下很好地學到了,在起義進行中,不斷有人脫離陳勝領導的張楚政權,要麼自立,要麼找一個名士或者六國遺族,建立新政權,於是乎,趙國、魏國、齊國、燕國、韓國、燕國統統起來了。

六國最短的都有一兩百年的歷史,最長的更是有八百多年曆史,而秦朝統一不過十餘年,一朝反秦,復國無疑是最能煽動民眾的口號,而這時候秦國以天下共主身份鎮壓起義軍,直到被起義軍推翻。

秦朝被滅後,項羽進行了分封,一共有十八路諸侯,其中秦國舊地被一分為四,包括三秦和劉邦的漢國,為何這時候秦國沒有出現復國呢?

宗室少肯定不是原因,儘管秦二世對自己的兄弟姐妹大開殺戒,但趙高不也找了個子嬰?子嬰還有兩個兒子呢,就算項羽入咸陽後把他們都殺了,幾百年的秦國宗室不可能一個人都找不出來,像項梁要找楚國宗室,放羊娃雄心都能成為楚懷王。

最重要的是沒人去做這件事情,一是沒什麼人懷念苛政的秦朝,二是十八路諸侯是建立在秦朝屍骸之上的,就算在三秦一漢壓制下出現一個秦國,項羽是打呢,還是打呢?壓根就沒人敢啊。


平沙趣說歷史


秦朝滅亡之後,農民起義四起,人人都打著一個復國的旗號。可是秦朝滅亡之後,其餘六國都能復國,最強的秦國為何無人復國?

筆者認為,首先復國很大可能只是一個旗號,古時候出兵討伐或者起義造反的時候大多講究個由頭,不然很少有人為之賣力,這也叫師出有名。而在秦滅之後,能最大程度煽動人民情緒的當屬“復國”這個口號。

縱使其餘六國之地真的有人想要復國,我們先來看看這些國家有哪些。

楚國復國的國君叫做熊心,楚懷王熊槐之後。楚國滅亡後他流落民間,成了放牛娃,項梁採納了謀士范增的建議,擁立他來做頭號傀儡,以此號令天下,而項梁本身也是楚國大將軍項燕的兒子。

趙國復國大軍中,第一任趙王叫武臣。他原本是陳勝麾下的一個小頭目,攻佔趙國故地後自立為王,可是他與戰國時期的趙國沒有任何關係,因此很快被人殺掉。他的屬下張耳陳餘不得已,又找了個本地的舊趙國貴族頂上,這個貴族便是後來的趙王歇。

齊國的復國國君叫做田儋,從姓氏就可以看出他是齊國貴族後裔,後戰敗身死,其弟弟田榮繼承了齊國國主的位子。

魏國的國主原本是陳勝旗下的周市,但周市是個義士,便主動讓位給戰國時期魏國公子魏咎,魏咎自焚後魏國國君的位子又到了弟弟魏王豹手裡。

韓國是大智囊張良的母國。張良在秦末大起義中矢志復國,然而無奈韓國實在後繼無人,找了個叫做韓王成的貴族後裔,為項羽所殺,後又找了另一個貴族後裔韓王信,跟著劉邦成就大業。

列舉了其餘各國的復國情形,我們可以發現些許共同點:擁立宗室貴族才有正當名義,才有了一個復國的主心骨。

然而,反觀秦國,自胡亥二世登基以來,趙高弄權,殘害忠良、逼死宗室。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兒子被一個太監荼毒殆盡,這也直接導致了秦國復國沒有能夠擁立的貴族宗室。剩下的旁系宗室也難當大任,沒有復國之能。

除了需要擁立一個宗室貴族作為主心骨,百姓的響應也尤為重要。

然而,秦始皇一統天下以來“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這樣一些殘暴的政策措施,直接失去了民心的支持。加之劉邦入住咸陽城後和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秦國的百姓早就不思念故國,轉而投向劉氏了。

此外,

秦國的將領朝臣也因為趙高而幾近凋敝:李斯被殺,其他大臣不是附和趙高,就是死於非命;武將中,章邯、董翳、司馬欣投降,王翦被俘,蘇角戰死,蒙氏一家被除,哪裡還有可用之才。

沒有宗室血脈,沒有皇室貴族,沒有百姓支持,沒有能臣武將,飄搖華夏,談何復國?缺少了諸多的必要條件,秦滅之後,其餘六國都有人揭竿而起意圖復國,可是唯獨秦國無人復國,只能說自食惡果,自作自受。


鄧海春


先看看復國的都是些什麼人,在對比秦國就一目瞭然。

(1)楚國

楚國復國的國君叫做熊心,是楚懷王熊槐之後,楚國滅亡後他流落民間,成了放牛娃,項梁採納范增的建議,把他拉來做傀儡,號令天下,而項梁本就是楚國大將軍項燕的兒子。

(2)趙國

秦末大起義中第一任趙王叫做武臣,原本是陳勝旗下的一個小頭目,攻佔趙國故地後自立為王,與戰國時期的趙國沒有一毛錢關係,但這位趙王的命不夠硬,很快被人幹掉,屬下張耳陳餘不得已,又找了個本地舊趙國貴族頂上,這便是後來的趙王歇。

(3)燕國

第一任燕國國君叫做韓廣,原本是趙國的一個小吏,秦末大起義中投靠了第一任趙王武臣,擔任先鋒官,攻克燕國故地後,在燕國貴族的慫恿下自立為王。項羽分封天下後被部將臧荼取而代之,他們哥倆與老燕國都沒有關係,算是借屍還魂。

(4)齊國

齊國的復國國君叫做田儋,從姓氏就可以看出是齊國貴族後裔,後與周市一起援救魏國,戰敗身死,其弟弟田榮繼承了齊國國主的位子,大家都是齊國貴族後裔,不是外人。

(5)魏國

魏國的國主原本是陳勝旗下的周市,但周市是個義士,認為大家既然是打著六國的旗號起事,就應該尊六國貴族的後裔為君主,所以主動讓位給戰國時期魏國公子魏咎,魏咎自焚後魏國國君的位子又到了弟弟魏王豹手裡。

(6)韓國

韓國是六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也是大智囊張良的母國,張良在秦末大起義中矢志復國,無奈韓國實在後繼無人,找了個叫做韓王成的貴族後裔,為項羽所殺,後又找了另一個貴族後裔韓王信,此君倒是跟著劉邦成就大業,但後來又叛逃匈奴,武帝時期的男寵韓嫣就是他的後裔。

看完這些大家基本就明白了,復國靠的不是皇室子孫,就是貴族後裔,而秦國恰恰沒有!

據史記推算,秦始皇有24個兒子,長子扶蘇,幼子胡亥,但這位胡亥少爺上臺後,為了穩固大位,把哥哥姐姐殺的乾乾淨淨,一個不留,而自身又沒有子嗣,他死了秦始皇的後裔也就斷絕了。

往上數,秦始皇有個弟弟叫做成蟜,但此君和哥哥爭奪大位,被幹掉了。

再找找,秦始皇老爸莊襄王倒是兄弟眾多,據呂不韋所言,有兄弟二十餘人,但不知為何,後來都銷聲匿跡,可能是不受重用,也可能是死於宮廷鬥爭。

再往上找,就快出五服了,還是算了吧!

皇族死亡殆盡,大臣也沒幾個能用的。

名臣李斯,既是丞相,又是秦始皇親家,早早被趙高幹掉,兒子也一併被殺,其他大臣,不是附和趙高,就是死於非命,能用的很少,至於武將,章邯、董翳、司馬欣投降,王離被俘,蘇角戰死,忠於太子的蒙氏一家早早被剷除,哪有可用之才。

加之劉邦入關以後,和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秦國百姓早被贏氏暴政折磨的苦不堪言,早已不再思念古國,一來一去,秦國就被遺忘了。



日慕鄉關


秦國沒法復國。一方面的確是因為秦國為了統一六國,把該得罪,不該的最的都得罪了,導致秦始皇往後一脈單傳,導致上層建築復國的人手不夠;而秦朝見建國時間又太短,老百姓對大秦的認同感也不夠,所以沒人復國。

但是從客觀條件看,秦國並不具備復國的能力。

畢竟長安是十三朝古都,古都是什麼概念?意味著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比起同類型的其他地區,要富裕的多,老百姓對改變自己命運的想法,也淡很多。

苦大仇深的認同感需要苦大仇深的生活環境才行,但是在首都,再怎麼樣生活條件也差不到哪去。

比如在晚清,即便清政府再窮,人們靠著皇城,生活都不會艱難到哪去。實在不行,每天皇宮裡的剩菜拿出來,都夠開一個流傳到今天的銅鍋涮肉了。

所以即便大家對秦國仍然有認同感,但對起義的意願也就沒那麼強了。復國了能怎麼樣?

但是。

對秦這個地方來說,但凡起義有好處,該起義還是要起義的。比如明朝的李自成。

說到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錢誰幹革命呢。


酒騎風


秦國的芯子已經爛了,被趙高和秦二世全部搞爛了!

慫恿秦二世殺害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趙高幹掉了李斯,幹掉了秦二世,幹掉了所有願意忠於秦王朝的人!最後秦將章邯在消滅義軍的時候都不知道為誰而戰了,還是為了大秦嗎,是為了秦二世,還是為了趙高?勝利的秦軍也沒有了軍功,沒有了相應的獎賞,他們也沒有了戰鬥的意志!被趙高毀掉的爛掉的秦國哪裡還能復國!

而山東六國就不一樣了,秦始皇也是對他們太好了,只是把這些貴族遷到了關中地區,而沒有把他們殺掉!而且真正復國的也不是這些貴族了,不是當年的那些貴族,而是新的野心家,楚國的項梁,還有英布、張耳,陳餘,劉邦,章邯,司馬欣,董翳,魏豹,申陽,韓成,司馬邛,趙歇,吳芮,共敖,韓廣,臧荼,田都。


鵬程日誌


題主出題仔細點。

秦末農民起義,帶翻全天下的人起來反抗,推翻秦朝的統治。

這隻有兩個陳營。一個是秦朝,另一個是反抗秦朝的幾個勢力集團。這個集團有起義軍,六國王族殘餘勢力,項梁劉邦等人的地方武裝……他們都在合力抗秦滅秦。

之所以六國能復立,也僅僅是一種分散秦軍勢力的一種手段。也就是六國復立後以自己本國為單位號召引發自己的民眾起來鬥爭獨立,讓秦軍疲於奔命。

但復立得越快,散得也快。章邯帶著酈山兵團,勢如破竹,鎮壓了陳勝,又敗項梁,楚國被迫遷都。在此之前,趙國復立的是陳涉手下的武臣,燕國的是武臣部下韓廣,魏國是其後裔魏豹,韓國的是張良立的韓成,齊國的是田榮,楚國的就是熊心楚懷王了。這一形式,看上去很美,聽著也順耳。可一碰秦兵就潰散。這也使章邯自大,以為這烏合之眾成不了事,才打了定陶之戰,就匆忙去趙國幫王離圍鉅鹿。

秦軍投降項羽時,劉邦已經滅了秦國。秦國至此消亡,誰還敢去復立"暴秦",暫時還沒人敢提這事。

項羽封十八路諸侯,秦地被劃分為三分,叫三秦。這秦國也是算得上"復立"了的。但越來越小。至於其他六國,被項羽換得差不多了,也就是說,項羽滅了"七國"而建十八諸侯國"。比如燕國,燕王是臧荼,趙王沒了,叫常山王,韓王成被殺,鄭忠作了韓王,齊王田榮不服,不接受項羽任命而造反。魏國挪一部份給西楚國,魏王變成西魏王……

劉邦打敗項羽後,他也來劃分過一回,原七國之地,在他手中變得面目全非。慘不忍睹。至漢初,全被劉姓王佔據。戰國七雄才被完全消解。





劉一千五


這麼說吧,秦國能夠稱雄戰國一統天下,靠的是商鞅變法積累的國力,而變法的過程是全民皆兵,全民財富為軍費,結果就是榨盡秦國百姓每一滴血汗,統一六國前,以軍功為餌尚還可以統馭,統一六國後秦國繼續這個國策,又沒有軍功誘惑,已經喪盡秦地民心無法收拾。再者,變法還導致秦國老氏族分崩離析,上層已經垮掉,下層民心盡失,請問還有誰來為秦復國?其他六國剛好相反,原本統一之前,各國的政策都比秦國要寬鬆,秦國統一之後,把原來秦國的一套壓榨政策,加在列國百姓頭上,他們自然不堪忍受,與其說他們想恢復故國,不如說他們想求的活命,當然有動機也有動力復國了。


一抹天青


首先秦朝滅亡的原因一方面是內政不修(趙高專權,殺了扶蘇、蒙恬等一大批帝國的精英),此外為了鞏固政權,胡亥聽信趙高殺了宗室一大幫人。此外我們還應熟悉秦朝的律法,從商鞅變法以來,貴族取消了世襲制,意味著你必須通過自己努力立功來獲得爵位與地位,這也是為什麼秦軍能橫掃六國的重要原因,因此秦朝宗室實力很小。

另一方面就是農民起義與六國貴族勢力的建立,他們的目的本來就是消滅秦朝,而且項羽在進入關中後殺了投降的子嬰,燒了阿房宮,可見其對秦朝的痛恨,此外,秦帝國經過秦始皇、胡亥的治理,因為嚴刑峻法,加上胡亥更加殘酷的剝削和趙高專權,本來就民怨沸騰,當劉邦入關時與民眾約法三章,民眾都歡呼雀躍,你要清楚這是關中,秦朝的大本營尚且投降,那其他六國土地的農民本來就心懷故國(加上貴族的煽動),因此反秦之眾呈燎原之勢,雖然有章邯率秦軍作戰(很多人認為只是刑徒組成的軍隊),大破陳勝,李廣。但後來投降項羽,而且被項羽殺了其投降部眾,但有人也提出疑問,秦軍主力為什麼沒參戰,跑哪裡去了,你要知道秦國在統一之後軍隊主要被用在了北抵匈奴和向南征服百越上去了(其中征服百越元帥為任囂,統軍50萬,抵抗匈奴的蒙恬統軍三十萬),這基本上動用了整個帝國的軍隊,因此造成國內無兵,但為什麼不調回去平亂呢?因為趙高殺了蒙恬,怎敢用蒙恬的兵,且他是先誣陷蒙恬有罪,然後抓他一個人回去,蒙恬不是不知道回去會死,但他認為皇帝定會還他清白(蒙家三代為將蒙騖、蒙武、蒙恬為帝國建立立下赫赫戰功),且蒙恬在遺書中說自己寧死也不辜負先皇及祖上教誨(遺書曹操每看一次就哭一次),因此他沒有選擇帶兵去進京,而南方的軍隊,因為任囂早死,趙佗接班,他聽到內地戰亂,決定佔百越為王,因此他殺了那些不願留下的人,坐觀秦朝滅亡。

此後趙佗還與漢朝建立了臣屬關於系。

無人振興秦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全天下諸侯都反秦國,怎麼還會允許秦國復國呢,且就算有僥倖逃到民間的宗室皇子,又有誰肯擁立他,全國老百姓很秦國皇帝直咬牙,如果他承認自己是宗親,說不定還會被舉報殺掉。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劉邦為什麼那麼順利攻入關中?(要知道當年幾國聯合進軍尚不能破函谷關)一方面是軍隊少,據稱任器率領的五十萬大軍有一大半是家屬(這一點也比較可靠,畢竟戰國人數有限,怎麼可能有這麼多軍隊),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移民(一方面加強內地與少數民族融合,鞏固統治基礎。另一方面,避免士卒戀家,加強對邊地的防守),這些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清朝也用過,而且派遣的人大部分為關中秦人(因為秦人可靠,你要排六國軍隊,指不定會造反),而且在滅掉六國後,秦始皇為了加強統治挑選了很多六國貴族與富商進入關中居住(防止他們找事),因此關中秦人比率急劇下降,再加上劉邦採用張良的偷襲戰術,因此輕易進入關中。好了,以上就是我的見解。

謝謝支持




浮生半壺酒


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戰國七雄中包括秦國,而復國的是其它六國,之所以沒有秦國,是因為六國除了復國,還反秦,況且也不可能讓秦國復國。



雖然六國都有復國,但復國後的六國早已不是戰國末期的六國了,物是人非,國名雖然還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但國君早已不是原六國國君的後人。

那為什麼秦國無人復國呢?



首先,六國復國是打著反秦的旗號來複國的,陳勝吳廣起義後,全國各地的反秦義軍,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在反秦過程中,原六國的土地相繼被起義軍佔領,如陳勝手下的武臣攻取趙地後,自立為趙王,武臣又派韓廣攻取燕地,韓廣又自立為燕王。而魏王魏咎也是陳勝的手下人立的,齊王田榮是自立,韓王成和楚王熊心是項梁所立。

而這六國都是反秦的,最後六國合力滅亡了秦國,進入關中,不可能會讓秦國復國。

其次,秦國宗室已被秦二世胡亥殺的乾乾淨淨。胡亥即位為皇帝后,為了鞏固權力,展開了一系列的針對自已兄弟姐妹及宗親勢力的屠殺,將秦始皇的20多個兒子和10多個女兒全部屠殺,而胡亥本人又被趙高殺了,之後趙高立了子嬰為秦王,劉邦進入關中後,子嬰向劉邦投降,後來又被項羽殺了,秦國的所有的宗親勢力毀於一旦,沒有力量領導復國了。



再次,秦國軍隊的覆滅。秦國的主力軍隊,50萬在南越沒有回來,另有40萬在鉅鹿在項羽擊敗,其中有20萬人被坑殺,其它的不是投降反秦義軍,就是被殺了,在關中的秦中央軍被劉邦擊敗後,大部分投降劉邦,秦國損失軍隊近100萬人,而這些軍隊大部是秦國的關中子弟,導致秦國人口大減,再也無力翻身,更別談復國了。

最後,秦朝被滅亡後,劉邦與項羽又進行了四年楚漢戰爭,劉邦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建都長安,也就是關中的咸陽附近,漢承秦制,算起來劉邦建立的漢朝和原來的秦朝除了統治階級不一樣,其它的大部分一樣,劉邦實行的郡國並行制,在中央實行郡縣制,同時在原關東六國實行分封制,但封的是漢朝的功臣及自已的親屬,不可能再讓秦國復國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被六國所滅,在當時秦國人可能就像被關押的囚犯一樣,時時刻刻都要受到六國的監督。尤其是項羽將秦國分為三份,就是要分裂它,不讓它統一,也就相當於告訴有志者,“你想統一復國嗎?沒問題,先把這三秦之王打敗再說。”

有人在想,三秦之王都是秦國人,他們不想復國嗎?

可能也想過吧,不過在那個年代,他們要復國需要很多資源。

第一、兵力,秦被推翻後,被分為三個國家,由章邯、司馬欣、董翳管理,這三個人被項羽封王,兵力削弱殆盡,盡是一些老弱病殘。項羽沒有考慮當時的劉邦,一直在想著如果壓制秦人不能復國,所以在這麼少的兵力下,秦人很難復國。

第二、政治資源,六國復國都是找的先王子嗣,由他們繼位,既能收穫政治名望還能通過這個招牌獲得大量士兵,可是秦始皇的子嗣都。。。。。

第三、私心,說到封王,封王代表可以分疆裂土,做自己的地頭蛇,別管土地大不大,這片地我最大,所有人都要跪我求我,並且還可以傳之子孫,說不定後代再出來一個英明聖主來統一全國,那豈不是美滋滋,還復什麼秦。

綜上所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秦國復國是難上加難,如果間接性復國秦國的話,劉邦應該算是,劉邦剿滅三秦,打出函谷關,與項羽對峙與滎陽,最後在垓下圍困項羽取得勝利,也可以變相的理解為秦國復國(雖然劉邦是楚人),不過還是從關中打出來的那隻部隊,已經姓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