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鉅虧21.49億 尹明善13年走不出十面埋伏

4月27日,力帆股份(601777)發佈2018年報,報告期內,力帆實現營業收入110.13億元,同比下降12.60%,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53億元,同比增長48.34%,而扣非淨利潤則虧損高達21.49億元,同比跌幅達1047.68%。

高虧損的背後,這家從仿製摩托車起家,到半路出家涉足汽車、新能源領域,再到如今聲稱將進軍氫能源的重慶老牌製造企業,“起個大早”卻未能“趕個好集”,從一盤好棋走到了如今“十面埋伏”的局面。

債臺高築力帆陷資金危局

事實上,儘管力帆2018年歸母淨利潤獲同比48.34%的增長至2.53億元,但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其非經常性損益對力帆業績影響甚大,合計24億元,其中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為19.7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母淨利潤虧損21.5億元,同比跌幅達1047.68%。

在鉅額虧損背後,長期高於水平線的資產負債率、長期為負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頻繁不斷且高比例的股權質押等財務指標,亦對力帆股份近年來的報表形成拖累。

財報顯示,2018年,力帆股份資產負債率為72.94%。而事實上,力帆居高不下的負債率早於多年前便開始了,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期間,力帆的資產負債率分別達到72.72%、76.74%和75.72%。而其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從2013年起亦持續呈現負值,儘管2018年有回暖的趨勢,但力帆的資金壓力依然不容小覷。

連年高於預警線的資產負債率等財務指標,讓力帆不得不思考來錢的方法,顯然,變賣“家產”是最簡單粗暴的辦法。

今年年初,力帆股份以作價6.5億人民幣的價格,將所持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車和家。在保證力帆乘用車仍具有15萬臺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產能的前提下,出讓手中另一個擁有生產資質的“殼”,換來6.5億元的進賬。

此外,力帆股份還將原15萬輛乘用車項目的生產基地以約33.15億元作價賣給重慶兩江新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而據其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力帆已將約24.45億收儲款收入囊中。

在一系列賣資質、賣地等操作獲取鉅額現金流後,力帆終於在債臺高築的陰影下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而受“賣賣賣”影響,2018年力帆經營性現金流由虧損3.3億轉正至5695.4萬,同比上升117.3%。

可見,在與資本市場斡旋方面,力帆汽車創始人、力帆股份原董事長尹明善有著絕對的天賦和嗅覺。不過,在造車方面,力帆似乎始終“缺根筋”。在釋放完利好之後,力帆焦點放在了“收縮防線”上,力帆董事長牟剛曾表示:“戰略上一定要聚焦到新能源上,這是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著力點。”然而,在無技術優勢加持且缺乏品牌力的背景下,新能源能否救力帆存疑。

蹭氫能源熱點後被“打臉”

值得關注的是,4月23日,力帆股份在二級市場上,遭遇全天多數時間股價封死跌停,而在此前,它剛收穫連續5個交易日的漲停。隨即,從23日至今,力帆的股價繼續“節節敗退”,目前已由22日最高點9.65,跌至26日的7.06。顯然,由於脫離基本面,力帆在遭資金爆炒後急速跳水,未能逃開大跌命運。

而這一切源於力帆股份於13日發佈的一則公告,該公告宣稱,將與武漢泰歌氫能汽車有限公司、重慶地大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氫能源乘用車產品等方面開展合作,提供“代工”服務。

事實上,在此前被貼上“騙補”標籤後,力帆已迷失在山城的大街小巷。數據顯示,“騙補”風波後,力帆新能源開始出現斷崖式下滑,在2016年、2017年,力帆新能源的銷量分別為5,550輛和7,738輛,較2015年14,874輛的銷量成績大幅腰斬。而儘管去年力帆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31%,但也僅有1.03萬輛。

“力帆造汽車是知難而進,但也不是莽漢。我們的策略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此前,尹明善曾在公告場合說道。因此,力帆急需為其新能源領域另闢蹊徑,隨即,力帆股份把焦點放在了今年3月剛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氫能源上。

不過,力帆這一“蹭熱度”的操作隨即被“打臉”,16日,上交所向力帆股份下發問詢函,要求其披露關於氫能源乘用車試驗驗證的主要步驟和預計資金投入情況、力帆乘用車在氫能源領域的研發投入或相關技術、專業人才的積累情況等信息。

“公司的氫燃料電池汽車項目尚處於合作開發初期,可能存在項目開發不成功的風險,可能存在項目開發不及預期導致產品無法進入國家氫能乘用車公示目錄的風險。”4月21日,力帆股份在回覆上交所問詢函時宣稱。回覆公告一出,隨即上演上述股價大跳水一幕。

顯然,在力帆多項財務指標現預警,業績銷量持續低迷下,“熱點”易蹭,最終卻難敵基本面的迴歸“呼喚”。

13年未走出“十面埋伏”

“力帆轎車只是從四面楚歌走到了十面埋伏,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頭腦清醒”,2006年初涉汽車領域,正等待力帆520轎車“準生證”落地的時候,尹明善如此形容力帆的處境。然而十餘年過去了,力帆依然沒有走出十面埋伏,而今,“楚歌”再起。

彼時的尹明善何曾想過,同樣是以摩托車起家,又是同期切入乘用車市場的吉利汽車,如今已攻破百萬銷量大關,成為自主品牌的“佼佼者”,而反觀力帆,其乘用車業務卻日漸萎縮,並逐漸走向邊緣化,在屢次“踏錯”市場節奏後失了先機。

“核心技術、品牌與產品力的缺失導致力帆在合資品牌、強勢自主品牌與造車新勢力的夾擊下退無可退。”對於力帆的困局,汽車行業分析師曹鶴對

表示,“若宏觀經濟沒有大幅回暖以及沒有強力促銷政策的支持,2019年的車市依然不樂觀,到時候力帆的壓力將會加大,銷量不濟帶來的連鎖反應將壓垮力帆汽車。”

現實也正如此,今年第一季度,力帆依然深陷泥潭無法自拔,據其發佈的一季度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力帆股份營業收入約為22.47億元,同比降低31.0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9720.48萬元,同比下滑257.56%,營收和淨利再遇“雙降”。

“八旬不退,力帆衰頹;後繼有人,力帆騰飛。力帆走過彎路,愧把客商辜負;而今走上坦途,工廠客商同富。”兩年前,在力帆新車發佈會上,尹明善的一番言論讓與會者對力帆的未來充滿了信心。而如今,2年過去了,馳騁創業半生的尹明善,已退居二線,但力帆依然未能走上坦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