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強調格律算不算捨本逐末?


這個問題問得太寬泛。

語言格律

咱們在網絡上聊天的時候,你講話注意發音格律,那就叫矯情。

但是你在朗誦詩歌作品的時候,注意格律,那叫做負責。

如果你創作的是近體詩,強調格律,那是基本原則。

所以,還得看情況而定。

格律是什麼?格律是漢字發音的腔調規則,抑揚頓挫,起承轉合,高低上下,錯落有致。

只要是發出聲音的說話,注意格律,字正腔圓,絕對是對交流有好處的。為什麼有些人說話磕磕巴巴,有些人演講流暢激情?跟人的性格有關,跟他的稿子是否注意語言格律也有關。

但是題主很有可能問的是“寫詩過分注意平仄格律算不算捨本逐木?”因為現在凡探討格律都是針對寫詩來的。

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是古人總結出來學習、規範近體格律詩發音的一套字詞音韻規則。

詩歌大類分為現代詩和古詩。現代詩沒有平仄格律要求,大體押韻就好了,用的語言系統就是白話文基礎上的修辭加重。所以,現代詩不用考慮這個問題。

而古詩大類分為古體詩、近體詩、詞牌、散曲等等。其中近體詩、詞牌、散曲都是格律體,只是隨著時間往後推移的文體,格律要求呈現出越來越寬鬆的趨勢。也就是近體詩要求最嚴格,詞牌在體式上要求嚴格,押韻上要寬鬆些,而散曲就接近現代的歌詞,只是以文言文為基礎,附著於曲牌。

而詩歌創作者往往在表達滿腔激情的時候不願意遵守平仄格律限制,雖然在徒歌的吟誦方式中,會不自覺地抑揚頓挫,尋求發音清朗,實際上是暗合格律,但是並非固定要求。這樣創作出來區別於近體詩、詞牌、散曲的這些作品即是古體詩。

格律和意境是相輔相成的,是一首好詩並駕齊驅的護航者。兩者不是競爭關係,也不是敵人,自然也沒有“本”、“末”之分。

關於意境

如果創作古體詩,注意格律,寫出來的是律古,語句念起來也比不注意格律的好聽。

如果創作近體詩,注意格律是基本要求,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所謂詩歌的意境,也是通過字詞的形式搭建起來的。

那些不願意學習格律的人,開口就是“格律是詩歌的鐐銬”,這種思維才是真正寫出既朗朗上口,又意境深遠的大敵。語言規則這種入門的技能都不願意學習,哪裡談得上什麼營造意境?都是偷懶的藉口而已。

說格律限制了意境,首先得看作品有沒有意境?

注意格律對烘托意境,只是錦上添花,不存在捨本逐末。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啥叫過分?沒有具體的例子很難判斷的。

我剛寫了一個教初學者掌握平仄的方法,近體詩基本的格律就在裡面了,這個標準那才叫不過分😄

教你一個搞懂平仄的竅門!

這方法真是高度概括,邏輯嚴密,說理清楚,廢話最少😄😄😄😄

五律與五絕,只需記住一句“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仄)就行,後面各句全從它變化而來。

變化的方式很簡單,凡偶數句,與上句平仄相反,凡奇數句與上句平仄相同。

但是有一個例外情況:偶數句尾字若為仄聲或者奇數句尾字是平聲,那麼尾字與倒數第3字平仄一定要互換。

寫到這兒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對了,第1句也是可以押韻的,如果你願意押韻的話,也可像上面這麼整,就是尾字和倒數第3字平仄換一下。

七律或七絕也一樣,就是每句多了倆字,所以只需要記住“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即可,後面的變化與五律相同。

完了嗎?就這麼簡單?!好象完了😃😃😃

不過古人的格律更寬鬆一些,他們有一個口訣:135不論,246分明(五言為13不論,24分明),也就是說對於七言而言,每句的第1個字、第3個字、第5個字平仄可以亂來,可平可仄。對於五言來說,就是第1個字和第3個字可以亂來😄

是不是覺得,一下子讓你輕鬆了好多?

那麼下面再說兩個規則,最後兩個😄😄

一定要記住哦,最後5個字一定不能出現“仄平仄仄平”!這就是所謂的孤平!每句後三字不要全平或全仄。

大家覺得這個方法是不是最簡單?


傆神


二者存在矛盾麼?寫近體詩,你就得依格律;不想依格律,完全可以不搞近體詩,寫古風詩嘛。



總是強調說格律會傷意境的,一是沒明白什麼是舊體詩,二是自身功夫不到家又想博高名。格律詩之所以會盛行千年至今不衰,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優勢:①聲樂之律更美。②體式更加規範。③便於探討交流。



格律會傷意境嗎?當然不會,杜甫的七律《登高》,王昌齡的七絕《塞下曲》,扭泥麼?傷意境了麼?當然是無稽之談。永明體後,歷代所著並留傳的舊體詩卵以近體格律詩為主,數量上也是大大超過古風詩歌,這就是歷史事實。



當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只是希望不要因自己的執著與淺見,頻頻拋出類似偽命題,這樣會誤導他人。


抱庸詩書


問題:過分強調格律算不算捨本逐末?

.......

前言

其實不存在過分強調格律的問題,詩有各體,選擇不同的詩體作詩即可,不合律就屬於古體詩,聲明作格律詩就要符合格律,哪有什麼過分強調格律一事呢?

下面這幾種情況容易讓人造成這些爭議

一、認為只有格律詩才是舊體詩

除非有人以為作詩一定是格律詩,否則就不是舊體詩,如果有這種現象,多是不清楚舊體詩的詩體,或者還在一知半解的階段。

二、題目表明詩體是律詩,但是有出律現象

1、確實不懂

有不少這種情況,題目標的是七律五律,但是自己卻不知道律詩最基本的規則,以為整齊的寫八句詩就是五律或七律。

2、因疏忽而出律

這種情況也很多,因為做律詩的人多喜歡用古韻,古韻的韻部比較複雜,東冬不能亂用,刪寒先元也不能亂用,因此會有落韻的現象。

又有不少字是古代的入聲字今天變為平聲,如石、集、活、急等等。

這種情況如果有人指出來,說聲謝謝,立即改過來就是。

三、關於絕句是不是格律詩

絕句在格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即使在格律詩出現以後,也有古絕句和律絕句之分,例如著名的唐詩三百首,在絕句篇裡,有大量的古絕句。

如靜夜思 就不是格律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所以絕句並不都是格律詩。不過常常有人認為絕句都是格律詩,因此會有些爭議。

四、關於古人不合律的律詩

還引起爭議的是,古人有很多出律的律詩,在格律詩成熟的階段這種詩不少,例如崔顥的黃鶴樓上半首就是古體詩,下半首是格律詩。例如孟浩然詩:“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軸轤爭利涉,來往接風潮。
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標。”

這首詩也被當作五言律詩,不過每一聯都不對仗,這種詩被嚴羽認為是“古律”。

結束語

今人做詩,律詩就是律詩,不存在孟浩然和崔顥的那種半古半律,這種不合律的詩歸為古體詩即可。

至於詩人作詩 ,有人喜歡作近體詩,有人喜歡作古體詩,各取所需即可,也不存在什麼捨本逐末。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詩詞格律是種規則,不存在"過份"與不過份的問題。在社會上,大家作為公民,都必須受現行法律的約束,從來沒有人說大家遵守法律規定存在什麼"過份"的地方。這兩者都是規範,只是管轄的領域不同:詩詞格律管轄詩詞創作和鑑賞;而國家法律管轄著全體社會的公民行為。這兩者對於更好地促進各自領域的行為都是必須的,不存在"過份"之說。朋友在這裡提出這個說法,本身就表明你對詩詞格律的必要性存在著嚴重的誤解,而且可以側面說明你對詩詞"格律"、乃至詩詞寫作和鑑賞知識基本沒真正掌握。如果你真懂詩詞格律、並且能按照規範正確完成詩詞寫作、並通過自己的實踐,真有合格的詩詞作品發表在你頁面空間上的話,那你一定不會提出現在這如此低水平、甚至是完全錯誤的提問。如此一提,大家本來不知道你究竟對詩詞認識的水平如何,但是你自提出這個問題後,相信絕大多數朋友都能瞭解你真正擁有的相關知識、水平和能力了。

最後,請你記住和理解以下要點:詩詞格律是近體詩創作的前提,不遵守詩詞格律寫出來的就不叫近體詩詞,而可能叫現代詩或者順口溜等;詩詞格律是近體詩必須具有的外在形式,不符合這個形式的就不會具有近體詩特有的音韻美、韻律美,因此就不能稱作合格的格律詩或者近體詩;最後,一個沒有美的外在形式的詩歌,一定無法承載和寄託同樣美的內容,包括詩詞美的內容、思想和感情。而沒有美的寫作內容作為寫作目標,不去表現人們的思想情緒和感情的美,那這樣的詩詞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所以,詩詞的外在形式和蘊含的內容,是格律詩本身固有的兩個方面,就如同你的肉體和精神同時存在在你身上是同一個道理。不然,你能回答我如下提問嗎:對於你來說,你的肉體和精神究竟哪個是本哪個是末?它們對於你來講,究竟哪個更重要?



夏夜流螢伴蟲鳴


應詩友邀答:

這題目看似簡單,實質卻不好答。說其不好答,其一,題目缺乏主體,是什麼文體強調格律,是自由詩還是古體詩,又或是限於說格律詩詞?其二,怎樣才算是過分?其三,何謂“本”?何謂“末”?



一、格律詩詞講究格律。律工韻正是詩詞創作最基本的要求。而有些詩人不滿足於合律,進一步探討利用四聲的升降變化,助力情感的表述,這肯定不能稱之為過分。格律詩詞本身就是藉助句子的節奏和文字的聲律,以及特有的意象體系去達成意境意蘊的,對格律不論探索得多深多遠,都不存在過分,也不存在捨本逐末的問題。

二、新體詩不需講究格律。但並不代表其不需要韻律美。梁啟超、胡適、徐志摩等人創建“新月社”的最初目的,便是探討新詩的格律化,並進行了一些創作實踐,不論新詩格律化的結果怎樣,他們的探索也推動了新詩的發展,為以後的新詩創作方法作出了貢獻。顯然,這種探索,我們也不能將其稱為過分。



三、古體詩也不需講究格律。古體詩在古代多是依樂譜創作的,今日,樂譜已盡佚。於是不少學者試圖歸納和總結古體詩的平仄規律,也為古體詩創作者提出了不少古體詩格律上的意見。儘管今人寫古體詩對格律並沒有要求,但這些古體詩創作者對自己有要求,這也不能稱為過分吧。

詩本來是用於朗誦的文體,節奏和聲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述情感,營造出意境意蘊。只要是出於這樣的目的,怎樣探索都不算過分。

一個人可以對自己的寫作不設要求,但怎樣也不能稱一個對自己創作有要求的人為過分。

至於捨本逐未,其和諸如格律重要還是意境重要這些問題一樣,都是偽命題。因為這裡的“本”和“末”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沒有可比性。

格律運用和意象運用一樣,都是詩詞的創作方法,而意境則是創作目的,是每一位詩者的追求。古人總結出的創作方法,就是為了更好地達成創作目的。

有一些人喜歡整天將意境掛在嘴邊,一開口就是寫詩我只看重意境。潛臺詞就是我只講目的,不需要任何達成目的之方法。顯然,這講不通,也不是一個創作者應有的態度。



但話說回來,現在很多人說,寫詩不需講格律。究其原因,還真是“詩”有那麼點不再需要格律了。在前兩月,隨著一個好友的移民,我朋友圈中最後的一個詩朗誦聚會也宣佈終止。越來越普遍的現象是,人們是用眼睛去看詩。而不是用聲音去朗讀詩。不朗讀,自然就不需要聲律。最後的結果是詩變成了文,又或者美其名曰:“詩文”。於“文”而言,再講格律就的確過分了。


詩詞書院


格律如夫妻

是允許床頭吵架床尾和的!

杜公律詩法度嚴謹,世人莫及,可不符合格律的七律也有40多首。

如何正確認識格律?

格律的核心,就是讓詩讀起來有一種音樂之美,所以稱之為“詩歌”,所以古詩要吟,要誦,甚至要唱,就是這個道理!

平仄組合是產生格律的基礎,它不是規則,而是規律!是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在長期實踐中發現出來的規律!

按照格律寫詩是產生音律之美的最佳辦法,沒有之一!

但是

有一個環節,比音樂之美更加重要,就是意境!

那麼,當意境和某一個字的平仄相沖突時,你就要做出一個選擇!

只不過在當下,很多寫古詩詞的人陷入了一個誤區!

他們把格律當成了規則,總以喜歡“打破規則”以彰顯自己的不平,彷彿格律也束縛不住自己那滔天的才情!

而真實情況是醜陋的,他們根本不懂格律,更懶得去學,但必須要為這種行為找到一個看上去很美的藉口!

所以,總拿“意境”來當牌坊!

形都不似,何來神似?

彷彿自己的詩作,隨便寫出來的,都比賈島“二句三年得”要強一些,都比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強一些,反正這種豪氣李白沒有過,杜甫沒有過,東坡沒有,易安沒有,稼軒沒有,連偉大領袖主席也沒有!

這人真驢,碾壓了所有詩人!

格律詩是近體詩,如果不喜歡格律,就不要說寫的是絕句,律詩之類,又沒人逼著是不?說自己是小姐,總得有些姿色才可以吧?

現代人創作古詩,對於格律,缺乏起碼的尊重

不尊重格律,何以超越格律?


亦有所思


既然說過分了,肯定是捨本逐末。

格律也是有粗有細,有寬有嚴。入門級的,幾天就能學會,但要能精細,則是要日積月累,有一個修習的過程。

寫詩填詞,一定要遵守格律,並不斷地求精求細。

但具體到一首詩詞,不需要把各種不論鉅細的格律知識都套用上去。

格律的精細,在於平時的不顯山露水,在一些具體的地方,卻又能使用格律知識,作出恰當的處理。而不至於束手無策。

反過來看,有時有意的利用格律知識,製造詩詞語言在節奏上的變化。這是積極的使用,更需要得心應手。


昆陽子


你寫自由詩沒人管你的本還是末。讓人不解(或生氣)的,明明只是順口溜,非要寫上“七律”“上聯”,這就是你的不對了。

你如果不說你寫的狗屁不通的東西是“格律詩”,會有人用格律詩的要求要求你,檢視你,評價你,甚至嘲諷你嗎?

真正捨本逐末的是毛主席說的“明明只有半桶水,卻非要淌得很”的人。

網路上,百度裡,太多關於格律詩或對對子的規則,要求的文章,你不好好讀,非要把一些俗不可耐,驢唇不對馬嘴的爛句子美化成似乎很有學問的“格律詩”“對聯兒”,貽笑大方,讓人不恥,徒增笑料:

請問,是誰在做“本末倒置”“捨本逐末”的可笑之事?

老百姓有句粗話,但話糙理不糙,叫做:你有多大屁股,就買多大褲衩。

(哈哈,有卷兒尺沒?借我一下,我轉身去量量我的臀圍😥😥😥我要時常提醒自己,褲衩別買大了,你沒那麼大屁股,哈哈)


快樂牛虻


其實,詩可以只押韻,不講格律。但為什麼要格律,那是因為科舉考試要有個評判標準,所以對格律做了一些規定。格律是古人研究出來的規矩,會比較朗朗上口,從審美和吟唱的角度看也是需要的。但也不是絕對的,過分追求格律而填字,就可能會失去整體的渾然天成和美,反倒顯得痕跡太重,違背了藝術的最高境界。而對於現代來說,真的不需要太講究,因為入聲在普通話裡是不存在的,只有在一些方言裡不在,沒有入聲很難對仄聲,再說古人詩詞是唱的,發音也不同,所以現代人作詩沒必要太刻意講究格律,作為常識瞭解即可,學以致用最重要,時代是在變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