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那些戰神中為什麼沒有韓信張良

韓信,張良是漢朝的兩大開國大功臣,是被稱為漢初三傑的其中兩位。一個是為漢高祖劉邦打下大半個天下的戰神,一個是隨劉邦左右出謀劃策的智士。兩位對於大漢的統一可謂是功不可沒。但是在排位封賞的時候,兩個人明明功勞很大 ,但是封賞的時候卻是排在後面。這是為什麼呢?

漢朝那些戰神中為什麼沒有韓信張良

漢高祖劉邦從一個亭長起步,他在已經結婚生子甚至可以說生活已經安定下來下來的時候才真正開始自己的事業,不僅擊敗了大秦最後還消滅了項羽,建立漢朝之後,那些一直跟隨他的人肯定就要受封賞。只要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一起打天下,落魄之時救濟過他的人他都給了賞賜,並且按照功勞大小,付出的多少對他們進行排位封賞。韓信雖替劉邦打下大半個天下,但是由於和劉邦性格不合,為人處世的方式不討劉邦的喜歡。張良在漢朝的建立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對於物質這些身外之物一點都不在乎,也不留戀權位,所以二人的排位並不是多靠前。

韓信是行軍作戰非常厲害,在行軍打仗方面有著無人能及的才華。但在前期,滿腹才華的他確屢遭碰壁沒有人賞識受不到重用。先是在秦末反秦鬥爭時期投奔項羽,但是卻未得到重用,後來又投誠劉邦,開始時沒有得到重用。一次戰敗,他決定離開劉邦由於蕭何賞識他的才華,不忍韓信就這樣離去,前去追他,劉邦知曉後不解,問蕭何幾十位逃跑的將士為何偏偏要去追韓信?蕭何對他說,那些將士你是容易招募到的,但韓信卻是難得一遇的人才。若你只想做個漢中王,那他倒是派不上用場;但是要奪取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誰能夠派得上用場了。偌大的天下,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世間少有的。

漢朝那些戰神中為什麼沒有韓信張良

韓信在戰場上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但是性格品質卻不受人喜歡。韓信是個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少時家貧,未被選舉為官吏,又沒有賺錢的法子,常常靠他人接濟維持生活,許多人因此而討厭他。當時地方的一個小亭長覺得他不是一般的人,時常接濟他,可是那個人額老婆卻看不慣韓信的作為,不肯為他準備飯食,韓信十分生氣離去再不復返。之後遇到一位漂洗絲棉的老婆婆,見他可憐,為他準備飯食,數十日皆如此。韓信萬分感激,稱日後一定好好報答老婆婆。老婆婆卻生氣道:“作為一個男人不能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的,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韓信遇上劉邦之前,自己有一身本領卻依靠著他人而活,是個沒有骨氣的人;為劉邦打下江山之後,又因為種種原因最後起兵反叛,甚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搭上朋友的性命。他的功績雖然的確該在前十,但是品格修養卻差得遠了。

張良是貴族世家的子弟,他的爺爺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是韓國連任二朝的宰相。到了張良這一輩,他的國家已經快不行了。韓國的滅亡,意味著張良失去了自己的家業,就連曾經的光輝歲月也一去不復了,所以他的心中留著國破家亡的仇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到了一點上——反抗秦國,這也是他幫助劉邦的原因之一。張良是個機智聰慧的謀士,在漢高祖劉邦爭奪天下之時,屢屢為他獻計,甚至拯救他於危難之中。但是在大漢朝統一之後,張良卻少有出現於廟堂之上,避免陷入朝堂之中的鬥爭。

漢朝那些戰神中為什麼沒有韓信張良

在鴻門宴的局中,劉邦聽信了一位謀士的話,想要在關中稱王。但當時的情形複雜,要是隻顧眼前利益,在關中貪圖享樂,那或許就沒有今日的漢高祖。張良高瞻遠矚,知道這種時候一定不能鬆懈,一旦丟了防備,恐怕是有去無回。先是說通項伯,介紹其與劉邦相識,然後計劃好對策順利逃出。在劉邦取得天下之前,張良一直盡心盡力輔佐劉邦,為他推薦能人智士,戰場上為他出謀獻計,衝出重圍;平時裡為他進諫忠言,督促告誡他謹言慎行。但在天下初定之後,他便以多病為由,時常呆在自己的家中,遠離朝廷紛爭。在漢高祖的地位日漸穩固之後,他就從光皇帝的老師變為皇帝的賓客,遵循著自己的中庸之道。在之後的皇室鬥爭中,張良也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原則。

漢朝那些戰神中為什麼沒有韓信張良

在論功行賞時,漢高祖劉邦讓張良自己選擇齊國的三萬戶作為自己的封地,張良只向劉邦討了二人最初相遇的地方(沛縣,又叫做留地,所以張良又稱留侯)。張良家國破滅之後淪為一介布衣,布衣能夠得到這樣的封賞已經是很好的待遇了。看到漢朝的政權越來越穩固,國家大事已經有人在位謀劃,而自己為韓國報仇強大秦國的政治目的和被重用的個人目標也已達到,一生夙願都已滿足,再加上體弱多病,身體底子差,又親眼見證了韓信等人的悲慘下場,想到范蠡、文種復興越國之後或逃或死的結局,深深領悟到功成身退、知足常樂的道理,害怕自己已經得到的東西會再次失去,更害怕歷史裡的悲慘遭遇會在自己身上重演,張良於是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決定歸隱山野,就服人間煙火。

漢朝那些戰神中為什麼沒有韓信張良

韓信和張良對於大漢王朝的初成都有著顯著的功績,然而一個因不潔身自好,落得一個以反叛罪名處死的結果;一個淡泊名利,不願捲入朝堂之上的爾虞我詐,功成身退,謝絕了漢高祖劉邦的重賞。兩人雖然都落榜前十,韓信排名甚至比張良靠前,但這並僅僅不代表著他們對於大漢王朝的貢獻,還摻雜著他們自身的種種因素,漢高祖劉邦對他們的排位封賞也不能代表甚至不能掩蓋他們的功績。他們二人無疑都是大漢的開國功臣,即使劉邦對待他們的待遇遠不該如此,這卻是另一個話題了。一個是魯莽行事,惹禍上身;一個點到為止,功成身退,除了功績的大小,終是算上了親疏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