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商机几何?张近东是这么破局的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能保持中高速的持续增长。国际舆论对此评论称,"在这场阴霾密布的经济危机中,中国是唯一的亮色。"

2013年秋天,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需求不振。国家领导人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沿线国家及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世界经济的罗盘指针,再次指向"开放"、"共赢"局面。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截至今年3月,已有124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效惠及整个世界。六年来,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6万亿美元。

今年3月,中意双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也拉开了七国集团(G7)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幕。

超级国家战略下,对于有实力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国企业来说,政策红利扑面而来。

宏大的历史潮流下,我们将视角浓缩到微观局面,解构中国企业如何在全新的世界格局中乘风破浪,锐意前行。其中,布局颇深的苏宁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样本。

作为中国最具实力的民营企业之一,苏宁成长的背后,是如何守正出奇?又是如何借助"一带一路"东风登上世界舞台?苏宁的实际做法或许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诸多借鉴。

01 当先行者遇到政策红利

商战的魅力不仅在于想方设法争夺现有市场,更在于对未来趋势的研判和提前布局。这一点,极度考验着企业领袖的洞见能力和格局观。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蓝图构想,全球化潮流得以加速推进。反观苏宁,早在2009年便启动国际化布局,先后收购日本乐购仕和香港镭射,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运营经验。

此后,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苏宁的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速。彼时,张近东的一句比喻或许言明了他的期待和心声:对于企业而言,"一带一路"就像是机遇发电机,为企业打开了无限的空间和机遇。

接下来,苏宁的故事书写得颇为精彩。

短短一年多时间,苏宁海外购便完成了在美国、日韩、澳洲、欧洲等区域的供应链覆盖。2017年,意大利馆、捷克馆在苏宁易购先后上线,使苏宁的海外购欧洲版图扩容,进一步完善了其在食品、母婴、日用百货、时尚、设计家居等中高端产品品类方面的品牌合作与渠道布局。

2018年,苏宁又在中德两国总理的共同见证下,与全球领先的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SAP达成战略合作。

张近东曾在一次发言中表示,"国家战略必然会推动中国经济和国力高速稳健发展,而积极参与的企业也必将从中受益。"

02 趋势一定会取代优势

在张近东眼里,趋势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他曾斩钉截铁地表示,"趋势一定会取代优势,而变革最重要的是看清方向、顺应潮流。"

或许,这正是苏宁多年来多次转型成功,稳坐中国民营企业领头梯队的秘诀。

不过,这句话如何执行,却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和魄力。

趋势摆在面前,勇敢地走出去是必然趋势。然而,航向明确,并不意味着一路顺风顺水。苏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同样也有困难。在张近东看来,困难主要在于几个方面:

一是物理距离远,企业在海外的分支机构距离国内总部较远,在海外获取资源的难度较大,而且生产要素成本也会加剧上升;

二是文化环境的差异,这将加大在海外开拓市场的难度。

此外,企业还面临海外贸易壁垒、当地安全形势严峻等带来的问题。

但是,困难所在的地方,也恰恰需要勇敢地走出去,才能在全新的领域中占据市场。

2016年,苏宁用足球敲开欧洲市场大门。此后相继与多家意大利知名企业建立了直接合作,通过海外直采,在食品、酒类、个护等类目方面引进一系列意大利品牌,用以满足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

今年3月,苏宁又与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接下来将持续为中国消费者引进意大利以及欧洲市场的优质产品。而把"中国智造"推向世界也一直是张近东带领苏宁在持续推进的一件大事。

(图: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与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主席卡洛·费罗签约)

除此之外,20天前苏宁快消集团还与泰国拉差汶里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包下当地2000万颗椰青,借助苏宁全国46座冷链仓布局,新鲜的椰青最快72小时就可从树上直达国内消费者的手中。

(图:苏宁生鲜泰国椰青专属基地揭牌)

在勇敢走出去的路上,张近东还有一则建言,即从"单兵作战"到"组船出海",避开零散的作战打法,避开同质化竞争。同时,企业也可以"抱团取暖",优势互补,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整合技术。

03 苏宁的罗盘指向

按照先前与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2019年,苏宁计划引进150个意大利品牌,此后每年精选并引进200个意大利品牌。

未来3年,苏宁还将在一二线城市,打造超过150家苏宁国际门店,将意大利产品及服务以意大利餐饮或设计师品牌专区的形式进行落地,打造海外产品及服务体验空间。

在未来几年里,苏宁将会通过"一带一路"将其业务范围延伸到更多国家。中国智造也将更多地销往世界各地,与此同时更多的海外时尚品牌、服务理念也将出现在苏宁的线上以及线下的体验店中。

当然,对于未来的设想,张近东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性。张近东认为,"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政策红利,但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也对民营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在技术、服务、品牌、产品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充分掌握好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参与规则,才能应对可能到来的风险与挑战。

事实也正是如此,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越发强烈。企业高质量走出国门的背后,就如张近东所言,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在技术、服务、品牌、产品等多个方面拥有硬实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国内外企业必将形成互相赋能的多赢局面。而苏宁"走出去"的未来,也是中国智造"走出去"的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