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都已經是太子了,為何還急逼父親退位?

高敏崇



1.李世民發動政變的終極目的,是做皇帝而非太子。熟讀歷史的人都清楚,李世民18歲便跟隨其父李淵起兵,在此後數年的時間裡,統帥大軍南征北戰,為唐朝的建立及統一天下,立下不世之功。毫不誇張地講,若沒有李世民的神勇發揮,唐朝創建的難度將加大數倍,其統一天下的時間也將大大延長。如果按照獎功賞能的原則,李世民理應被立為太子。



但在“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下,李世民根本無法當上太子,他要想獲得這個位子,只能通過政變的形式。然而太子之位並不能滿足李世民的慾望,至高皇權才是他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畢竟,太子地位即使再尊崇,權力即使再重,也只是帝國的副君而已,最終的“拍板”權依舊是皇帝,李世民要想有更大的作為,必須要儘快取代父親做皇帝。


2.唐高祖的權威尚在,對李世民的地位和人身安全構成威脅。由於李世民登基後肆意篡改史書,將原本是其父李淵的功勞,統統安在自己的頭上,以至於後世對唐高祖產生深深的誤解,認為他是個平庸的開國皇帝。其實唐高祖的非但不平庸,反而是個“有雄心壯志而又生氣勃勃、精明幹練的領袖人物”(《劍橋中國隋唐史》),在開國皇帝群體中絕對屬於佼佼者。



正因為李淵有謀略手腕,很懂得待機而變的道理,再加上他身居皇帝之位,擁有別人無法企及的權威與合法性,若他想再繼續幹下去,完全可以尋找機會將李世民及其黨羽一網打盡。況且,李淵有的是兒子(22子),完全不用發愁一旦扳倒李世民,自己會後繼無人。正是考慮到這種可能性,所以李世民才決定先發制人,急吼吼的逼迫其父退位。


3.李建成的黨羽眾多,讓李世民心存忌憚。儘管李世民肆意篡改史書,將李建成醜化為庸碌無能、陰險殘忍之人,自己受盡了他的欺凌,無奈之下才發動政變,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如果能仔細的閱讀史書,尤其是關於唐朝創建全過程的第一手資料-《大唐創業起居注》,我們很容易從字裡行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作為太子的李建成形象很好,具備成為守成明君的素質,並且功績並不亞於李世民。



正因為如此,在李建成的東宮當中,聚集了一大批無比忠誠的謀臣名將,尤為著名者,包括名臣魏徵、王珪及名將薛萬徹、馮立等人。李建成健在時,這些人日夜為他謀劃該如何對付李世民。等到李建成遇害後,這些人雖然被迫向李世民表示屈服,但內心卻一直耿耿於懷,若一旦有個風吹草動,難免不會做出對李世民不利的事情。正是考慮到此,李世民必須儘快稱帝,以便壓制這些不安定分子。


4.李世民的部屬希求富貴,渴望他儘快登基。李世民通過南征北戰,並利用親王兼宰相的身份,在秦王府當中網羅了一大批謀臣良將,並與他們結成極為緊密的主從關係。李世民之所以網羅如此眾多的人才,目的肯定不是為唐高祖服務,而這幫人之所以願意效忠李世民,終極目的無非是為了榮華富貴。正因如此,這批謀臣良將才攛掇李世民發動政變。



雖然通過政變殺死了與本方為敵的李建成、李元吉,但這批謀臣良將卻並不滿足於李世民只做太子的結果。原因無他,太子畢竟不是皇帝,存在著隨時被廢黜或被殺的風險,一旦李世民倒臺,作為黨羽的他們必然會遭到株連。所以既為了身家性命計,又為了追逐榮華富貴,這些人難免會繼續攛掇李世民,要求他儘快登上帝位。



正是因為以上四點原因,最終讓李世民下定決心,在當上太子後僅僅兩個月,便急吼吼地逼迫唐高祖“禪位”。李世民殺害兄弟、諸侄,並逼迫父親退位,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平庸皇帝或暴君身上,必然會留下千載罵名。但正因為李世民登基後勵精圖治,開創了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貞觀之治”,所以他以上種種暴行便得到後世的理解、包容。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


文史磚家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的皇權爭奪都充滿了血腥的爭鬥。父子間,兄弟間親情蕩然無存,有的只是互相的猜忌以及無情的殺戮。歷史上唐朝的宣武門政變就是對皇權爭奪淋漓盡致的展現。



隋煬帝后期,朝中上下吏治混亂,楊廣兇狠殘暴,全國上下一片討伐之聲,各地起義軍數不勝數,李淵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拉起造反大旗。在其起兵造反過程中,兩個兒子李世民,李建成可謂功不可沒。尤其是秦王李世民在後來平定隋朝老臣王世衝的反對勢力以及河北竇建德起義軍的過程中更是功高一籌。我們評價李淵的三個兒子,客觀上說還是秦王李世民綜合能力比較強。但是在立太子一事上,李淵還是按照嫡長子原則選擇李建成成為太子。

隨著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之後,朝中就出現了以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兩兄弟聯手與秦王李世民進行權利鬥爭的博弈


。作為擁有最高皇權的李淵,由於沒能夠很好的平衡雙方的政治利益,致使雙方在宣武門發生流血衝突,最終李世民憑藉快人一步的優勢射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兩兄弟。從而大權在握。



李世民不但射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兩兄弟,還把兩人家中所有男性全部斬殺殆盡,一說斬草除根吧。從這個角度,我們也能看出李世民為了掌握最高權利是多麼的冷酷無情與殘忍。

李淵看到自己的兒子們為了權利互相流血爭鬥,我想其內心是非常震動的。他的禪位一方面是出於無奈,另一方面我想也是出於對兒子李世民冷酷殘忍的懼怕。反過來說如果李世民在斬殺掉李建成,李元吉後不馬上取得最高皇權,其殘餘勢力有可能捲土重來,因此李世民逼迫父親李淵禪讓皇位也就順理成章。


折返888


你以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就僅僅只是針對太子李建成?他的終極目標是唐高祖李淵,李淵的兒子多,太子可以有很多,但是皇帝只有一個。

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如果僅僅只是想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那就太小看李世民了,有些事情一旦開始了,就無法回頭。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爭源於太子之位,但一定是終於皇帝之位的,無論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太子之爭只是表面之爭,本質上是對皇權的最終爭奪,這一點李建成明白,李世民也明白,李淵更明白。

玄武門之變幾乎沒有懸念,李世民準備充分,計劃周密,殺了太子和齊王很輕鬆,基本沒有遇到大的反抗,重點是尉遲敬德提著太子和齊王的腦袋平息了太子黨的反抗勢力,再就是提著殺太子的刀(刀上還在滴血)進宮,逼迫了高祖李淵下旨承認刺殺太子和齊王的正當性。

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只是李世民的一個手段,既剪除了最大的政敵,又可以借勢逼迫高祖李淵,李淵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能答應李世民,能殺兄,就一定可以弒父的,這一點李世民應該毫無心理負擔。

李淵下旨定性了玄武門之變的政治性質——太子李建成謀反,秦王平叛;太子府和齊王府所有權利歸秦王節制;秦王李世民繼太子位。

按照一般的政變陰謀來看,李世民已經達到了政治目的,朝中的政敵已經剪除,太子之位也已經到手,此時的李世民應該是最大的贏家。

錯,此時的李世民是最為危險的,因為他只是太子,整個唐朝的最高權力還掌握在皇帝李淵手上,李世民的政變只是成功了一半,但危險卻空前巨大的。

無論李世民怎麼的解釋、洗白,都無法洗刷他謀逆、反叛的政變行為,這樣的行為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王朝裡,都是不可能被最高統治者原諒的,哪個皇帝都不會原諒自己的兒子、太子對自己進行皇權的覬覦和威脅。

李淵也不會原諒,雖然當時他已經屈服,顛倒了政變的黑白,冤死了自己的兒子,王朝的太子。

但是隻要李淵還在皇帝位上,李世民就一定會貼上謀逆者的標籤,李淵在緩過那口氣,重新梳理了朝中局勢後,會不會清算李世民的行為?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一定會!李淵此時好歹是大唐的皇帝,具有天然的政治話語權,更何況李淵在關中門閥貴族中有很強支持勢力,如果李淵穩定了朝局,騰出手來收拾李世民,這個勝負是未可知的。

政變後的李世民,此時的太子李世民更不傻,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要讓自己的老爹老老實實的死後傳位給自己,那是相當的不現實,自己能不能活過自己的老爹都得另說了,此時自己再發動政變推翻老爹,朝中輿論是非常不利於自己。

甚至李世民都後悔沒有在玄武門讓尉遲敬德一刀把老爹給辦了,事已至此,動刀已經不現實,趁著李淵沒有緩過勁兒來,逼迫他退位吧。

政治權力的鬥爭歷來都是血淋淋的,這與親情血緣毫無關係。


沉墨I方之城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兵變,除去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此時李淵還是皇帝,李世民沒有皇帝授權直接殺死他的兩個兒子,其中一個還是當朝太子。那太子可是未來的皇帝,按照常理,這是謀反的大罪。李世民在李淵的眼皮底下幹出這等驚心動魄的事情,對於李淵來說何其難堪,此時自己被李世民架空了,如果追究責任也是徒然,不追究吧這皇帝也當的窩囊了。

李世民上奏李淵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殺害自己,迫於無奈才造成了現在的局面。李淵能說什麼,只好順著臺階往下爬,還封了李世民為太子。在李淵看來,李世民與其說是上奏朝廷,不如說是給自己示威。

如果說玄武門兵變讓李淵難堪,李淵也就默認了,而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更讓他難堪。李世民的部下居然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全部殺害。太子李建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齊王李元吉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子女無一逃命。李世民還將太子府和齊王府女眷充斥後宮,納李元吉妻子楊氏為妾,此舉為後世史界所垢病。

以前李世民多有軍功,李淵十分忌憚,因有太子牽制,倒也平靜。現在的李世民在李淵眼裡早就不是當初的兒子李世民了,而是一個連自己也感到陌生的人。怪只怪生在了帝王家,帝王之家何來親情,只有皇帝和臣子。但是想到李世民絕情到了讓人髮指的地步,殺的都是他李淵的孫子呢,所以李淵表面上沒什麼,心裡已經把次子李世民當作了仇人。可以說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李世民清醒的看到李淵對自己所做所為的不滿,李淵的後宮都是年輕貌美的嬪妃,他們生了一個又一個小皇子,李世民同樣沒有了安全感。李世民想到死去的太子和齊王,如果他們搶先一步現在倒黴的就是自已。這世間充滿了太多的未知,除非他自已坐上那個位子。


李淵退位了,被迫無奈呀。別人不說,李世民的死黨尉遲敬德多次以護駕為名公然恐嚇李淵。大唐的名人才子有一大半都追隨了李世民,誰讓自己有這麼一個強勢的兒子呢。對於退位後的李淵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不在其位眼不見為淨。

所謂成王敗寇,李世民贏了。好在他為世人整出了個”貞觀盛世”,為世所稱道,至於玄武門之變,人們也就當作了一段爭奪權勢的過眼雲煙。


走著聊著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之所以在其父立他為太子後又緊接著逼迫李淵退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的最終目的就是當皇帝,所以在發動政變之後,將其哥哥、弟弟及其後代殺掉之後,實現了被立為太子的目的,但還不是皇帝,所以李世民認為,其發動政變的目的是當皇帝,而現在只是太子,而發動政變這個在外人看來是傷天害理的事情已經做了,那就一步到位直接當上皇帝,所以,其逼迫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從後面李淵與李世民相處的細節來看,李淵對李世民是非常不滿的,如每次李世民去九成宮去避暑李淵從來不去,李淵在大安宮居住期間從未離開。


影視劇中的李淵

2.對父親李淵的勢力有所忌憚。歷史上對李淵的評價一直不高,認為他平庸,沒有處理好兒子之間的矛盾,性格是舉棋不定,左右搖擺,在幾個兒子之間莫衷一是。李世民是最瞭解父親的,雖然現在立自己為太子,但是李淵在朝廷上下勢力不可小覷,如果李淵想廢掉他,應該不是難事,所以,李世民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而且剛剛發動完玄武門之變,在父親李淵還沒有反應過來的前提下,先下手為強,一步到位逼迫父親李淵退位,自己上位。

影視劇中的李世民



3.如果不一步到位,父親李淵繼續當皇帝,李世民做太子,這種格局是最不舒服的,如果一開始李世民就是太子什麼問題都沒有,現在通過政變自己才變成太子,在朝廷上與父親面對面,實際上真是太尷尬,這樣的結果有兩種,一是李淵做皇帝直至其自願退位,李世民繼位,一種就是李淵積怨於李世民,廢除李世民的太子之位,選其他人為太子繼位。

面對這樣不確定的局勢,李世民最終採取快刀斬亂麻的方式一步到位,登上了天子之位。



首先李淵老了,然後李淵的權勢還是很大,還有很多的支持者,加上還有很多不穩定的因素,比如李世民也怕政局發生動盪以及某些變數,比如危及自己的權勢甚至性命。所以李世民當然就要馬上拿到帝位,牢牢抓穩黨政軍,這樣才能穩定局勢和自己的政治利益以及抱負。李淵退位後也被李世民加以管制直到去世。


史話實說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逼著李淵封他為太子。但畢竟李淵這時候還是皇上,對李世民的行為,李淵必然不滿心生怨恨。李世民的太子之位也不是百分之百穩定,為了自己考慮,也為了穩定和封賞下屬大臣,李世民必須也不得不逼著李淵去做太上皇。


雷丘愛上皮卡丘


在李淵退位以後,李淵在朝中的勢力依然強大,李淵並不甘心,佔著皇宮不願走,隨時準備復辟,那些跟著李淵的老臣也不希望李二上臺,因為一朝君主一朝臣,李二勢必會對他們這些老臣進行清洗,提拔自己人,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民間,太子黨餘孽蟄伏起來隨時準備搞事,他們的勢力也是不可小覷。李二知道這事不能拖,必須快刀斬亂麻,迅速上位,讓一切變成既成事實


靜夜思160519196


李世民宣武門事變當時就控制了李淵,之後一切都是按李世民的既定方針執行的,這個安排里根本沒有李淵的位置,不可能有太子當朝的事,沒有讓李淵在事變中意外身亡已經是李世民的仁慈之心,還想讓李淵繼續做皇帝?除非李世民腦殘。即使李世民腦殘,他手下人也絕不可能同意,即使李世民想當太子,李淵也必定會被殺,逼李世民繼位。


imex


名不正則言不順,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李世民就是為了皇帝的位置而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