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都已经是太子了,为何还急逼父亲退位?

高敏崇



1.李世民发动政变的终极目的,是做皇帝而非太子。熟读历史的人都清楚,李世民18岁便跟随其父李渊起兵,在此后数年的时间里,统帅大军南征北战,为唐朝的建立及统一天下,立下不世之功。毫不夸张地讲,若没有李世民的神勇发挥,唐朝创建的难度将加大数倍,其统一天下的时间也将大大延长。如果按照奖功赏能的原则,李世民理应被立为太子。



但在“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下,李世民根本无法当上太子,他要想获得这个位子,只能通过政变的形式。然而太子之位并不能满足李世民的欲望,至高皇权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毕竟,太子地位即使再尊崇,权力即使再重,也只是帝国的副君而已,最终的“拍板”权依旧是皇帝,李世民要想有更大的作为,必须要尽快取代父亲做皇帝。


2.唐高祖的权威尚在,对李世民的地位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由于李世民登基后肆意篡改史书,将原本是其父李渊的功劳,统统安在自己的头上,以至于后世对唐高祖产生深深的误解,认为他是个平庸的开国皇帝。其实唐高祖的非但不平庸,反而是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精明干练的领袖人物”(《剑桥中国隋唐史》),在开国皇帝群体中绝对属于佼佼者。



正因为李渊有谋略手腕,很懂得待机而变的道理,再加上他身居皇帝之位,拥有别人无法企及的权威与合法性,若他想再继续干下去,完全可以寻找机会将李世民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况且,李渊有的是儿子(22子),完全不用发愁一旦扳倒李世民,自己会后继无人。正是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所以李世民才决定先发制人,急吼吼的逼迫其父退位。


3.李建成的党羽众多,让李世民心存忌惮。尽管李世民肆意篡改史书,将李建成丑化为庸碌无能、阴险残忍之人,自己受尽了他的欺凌,无奈之下才发动政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能仔细的阅读史书,尤其是关于唐朝创建全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大唐创业起居注》,我们很容易从字里行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形象很好,具备成为守成明君的素质,并且功绩并不亚于李世民。



正因为如此,在李建成的东宫当中,聚集了一大批无比忠诚的谋臣名将,尤为著名者,包括名臣魏征、王珪及名将薛万彻、冯立等人。李建成健在时,这些人日夜为他谋划该如何对付李世民。等到李建成遇害后,这些人虽然被迫向李世民表示屈服,但内心却一直耿耿于怀,若一旦有个风吹草动,难免不会做出对李世民不利的事情。正是考虑到此,李世民必须尽快称帝,以便压制这些不安定分子。


4.李世民的部属希求富贵,渴望他尽快登基。李世民通过南征北战,并利用亲王兼宰相的身份,在秦王府当中网罗了一大批谋臣良将,并与他们结成极为紧密的主从关系。李世民之所以网罗如此众多的人才,目的肯定不是为唐高祖服务,而这帮人之所以愿意效忠李世民,终极目的无非是为了荣华富贵。正因如此,这批谋臣良将才撺掇李世民发动政变。



虽然通过政变杀死了与本方为敌的李建成、李元吉,但这批谋臣良将却并不满足于李世民只做太子的结果。原因无他,太子毕竟不是皇帝,存在着随时被废黜或被杀的风险,一旦李世民倒台,作为党羽的他们必然会遭到株连。所以既为了身家性命计,又为了追逐荣华富贵,这些人难免会继续撺掇李世民,要求他尽快登上帝位。



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最终让李世民下定决心,在当上太子后仅仅两个月,便急吼吼地逼迫唐高祖“禅位”。李世民杀害兄弟、诸侄,并逼迫父亲退位,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平庸皇帝或暴君身上,必然会留下千载骂名。但正因为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所以他以上种种暴行便得到后世的理解、包容。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文史砖家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皇权争夺都充满了血腥的争斗。父子间,兄弟间亲情荡然无存,有的只是互相的猜忌以及无情的杀戮。历史上唐朝的宣武门政变就是对皇权争夺淋漓尽致的展现。



隋炀帝后期,朝中上下吏治混乱,杨广凶狠残暴,全国上下一片讨伐之声,各地起义军数不胜数,李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拉起造反大旗。在其起兵造反过程中,两个儿子李世民,李建成可谓功不可没。尤其是秦王李世民在后来平定隋朝老臣王世冲的反对势力以及河北窦建德起义军的过程中更是功高一筹。我们评价李渊的三个儿子,客观上说还是秦王李世民综合能力比较强。但是在立太子一事上,李渊还是按照嫡长子原则选择李建成成为太子。

随着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之后,朝中就出现了以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联手与秦王李世民进行权利斗争的博弈


。作为拥有最高皇权的李渊,由于没能够很好的平衡双方的政治利益,致使双方在宣武门发生流血冲突,最终李世民凭借快人一步的优势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从而大权在握。



李世民不但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还把两人家中所有男性全部斩杀殆尽,一说斩草除根吧。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看出李世民为了掌握最高权利是多么的冷酷无情与残忍。

李渊看到自己的儿子们为了权利互相流血争斗,我想其内心是非常震动的。他的禅位一方面是出于无奈,另一方面我想也是出于对儿子李世民冷酷残忍的惧怕。反过来说如果李世民在斩杀掉李建成,李元吉后不马上取得最高皇权,其残余势力有可能卷土重来,因此李世民逼迫父亲李渊禅让皇位也就顺理成章。


折返888


你以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就仅仅只是针对太子李建成?他的终极目标是唐高祖李渊,李渊的儿子多,太子可以有很多,但是皇帝只有一个。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如果仅仅只是想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那就太小看李世民了,有些事情一旦开始了,就无法回头。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争源于太子之位,但一定是终于皇帝之位的,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太子之争只是表面之争,本质上是对皇权的最终争夺,这一点李建成明白,李世民也明白,李渊更明白。

玄武门之变几乎没有悬念,李世民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杀了太子和齐王很轻松,基本没有遇到大的反抗,重点是尉迟敬德提着太子和齐王的脑袋平息了太子党的反抗势力,再就是提着杀太子的刀(刀上还在滴血)进宫,逼迫了高祖李渊下旨承认刺杀太子和齐王的正当性。

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只是李世民的一个手段,既剪除了最大的政敌,又可以借势逼迫高祖李渊,李渊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答应李世民,能杀兄,就一定可以弑父的,这一点李世民应该毫无心理负担。

李渊下旨定性了玄武门之变的政治性质——太子李建成谋反,秦王平叛;太子府和齐王府所有权利归秦王节制;秦王李世民继太子位。

按照一般的政变阴谋来看,李世民已经达到了政治目的,朝中的政敌已经剪除,太子之位也已经到手,此时的李世民应该是最大的赢家。

错,此时的李世民是最为危险的,因为他只是太子,整个唐朝的最高权力还掌握在皇帝李渊手上,李世民的政变只是成功了一半,但危险却空前巨大的。

无论李世民怎么的解释、洗白,都无法洗刷他谋逆、反叛的政变行为,这样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王朝里,都是不可能被最高统治者原谅的,哪个皇帝都不会原谅自己的儿子、太子对自己进行皇权的觊觎和威胁。

李渊也不会原谅,虽然当时他已经屈服,颠倒了政变的黑白,冤死了自己的儿子,王朝的太子。

但是只要李渊还在皇帝位上,李世民就一定会贴上谋逆者的标签,李渊在缓过那口气,重新梳理了朝中局势后,会不会清算李世民的行为?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一定会!李渊此时好歹是大唐的皇帝,具有天然的政治话语权,更何况李渊在关中门阀贵族中有很强支持势力,如果李渊稳定了朝局,腾出手来收拾李世民,这个胜负是未可知的。

政变后的李世民,此时的太子李世民更不傻,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要让自己的老爹老老实实的死后传位给自己,那是相当的不现实,自己能不能活过自己的老爹都得另说了,此时自己再发动政变推翻老爹,朝中舆论是非常不利于自己。

甚至李世民都后悔没有在玄武门让尉迟敬德一刀把老爹给办了,事已至此,动刀已经不现实,趁着李渊没有缓过劲儿来,逼迫他退位吧。

政治权力的斗争历来都是血淋淋的,这与亲情血缘毫无关系。


沉墨I方之城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除去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此时李渊还是皇帝,李世民没有皇帝授权直接杀死他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是当朝太子。那太子可是未来的皇帝,按照常理,这是谋反的大罪。李世民在李渊的眼皮底下干出这等惊心动魄的事情,对于李渊来说何其难堪,此时自己被李世民架空了,如果追究责任也是徒然,不追究吧这皇帝也当的窝囊了。

李世民上奏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杀害自己,迫于无奈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李渊能说什么,只好顺着台阶往下爬,还封了李世民为太子。在李渊看来,李世民与其说是上奏朝廷,不如说是给自己示威。

如果说玄武门兵变让李渊难堪,李渊也就默认了,而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更让他难堪。李世民的部下居然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全部杀害。太子李建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齐王李元吉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子女无一逃命。李世民还将太子府和齐王府女眷充斥后宫,纳李元吉妻子杨氏为妾,此举为后世史界所垢病。

以前李世民多有军功,李渊十分忌惮,因有太子牵制,倒也平静。现在的李世民在李渊眼里早就不是当初的儿子李世民了,而是一个连自己也感到陌生的人。怪只怪生在了帝王家,帝王之家何来亲情,只有皇帝和臣子。但是想到李世民绝情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杀的都是他李渊的孙子呢,所以李渊表面上没什么,心里已经把次子李世民当作了仇人。可以说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李世民清醒的看到李渊对自己所做所为的不满,李渊的后宫都是年轻貌美的嫔妃,他们生了一个又一个小皇子,李世民同样没有了安全感。李世民想到死去的太子和齐王,如果他们抢先一步现在倒霉的就是自已。这世间充满了太多的未知,除非他自已坐上那个位子。


李渊退位了,被迫无奈呀。别人不说,李世民的死党尉迟敬德多次以护驾为名公然恐吓李渊。大唐的名人才子有一大半都追随了李世民,谁让自己有这么一个强势的儿子呢。对于退位后的李渊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在其位眼不见为净。

所谓成王败寇,李世民赢了。好在他为世人整出了个”贞观盛世”,为世所称道,至于玄武门之变,人们也就当作了一段争夺权势的过眼云烟。


走着聊着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在其父立他为太子后又紧接着逼迫李渊退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的最终目的就是当皇帝,所以在发动政变之后,将其哥哥、弟弟及其后代杀掉之后,实现了被立为太子的目的,但还不是皇帝,所以李世民认为,其发动政变的目的是当皇帝,而现在只是太子,而发动政变这个在外人看来是伤天害理的事情已经做了,那就一步到位直接当上皇帝,所以,其逼迫李渊退位为太上皇。从后面李渊与李世民相处的细节来看,李渊对李世民是非常不满的,如每次李世民去九成宫去避暑李渊从来不去,李渊在大安宫居住期间从未离开。


影视剧中的李渊

2.对父亲李渊的势力有所忌惮。历史上对李渊的评价一直不高,认为他平庸,没有处理好儿子之间的矛盾,性格是举棋不定,左右摇摆,在几个儿子之间莫衷一是。李世民是最了解父亲的,虽然现在立自己为太子,但是李渊在朝廷上下势力不可小觑,如果李渊想废掉他,应该不是难事,所以,李世民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刚刚发动完玄武门之变,在父亲李渊还没有反应过来的前提下,先下手为强,一步到位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上位。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



3.如果不一步到位,父亲李渊继续当皇帝,李世民做太子,这种格局是最不舒服的,如果一开始李世民就是太子什么问题都没有,现在通过政变自己才变成太子,在朝廷上与父亲面对面,实际上真是太尴尬,这样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李渊做皇帝直至其自愿退位,李世民继位,一种就是李渊积怨于李世民,废除李世民的太子之位,选其他人为太子继位。

面对这样不确定的局势,李世民最终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一步到位,登上了天子之位。



首先李渊老了,然后李渊的权势还是很大,还有很多的支持者,加上还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比如李世民也怕政局发生动荡以及某些变数,比如危及自己的权势甚至性命。所以李世民当然就要马上拿到帝位,牢牢抓稳党政军,这样才能稳定局势和自己的政治利益以及抱负。李渊退位后也被李世民加以管制直到去世。


史話實說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逼着李渊封他为太子。但毕竟李渊这时候还是皇上,对李世民的行为,李渊必然不满心生怨恨。李世民的太子之位也不是百分之百稳定,为了自己考虑,也为了稳定和封赏下属大臣,李世民必须也不得不逼着李渊去做太上皇。


雷丘爱上皮卡丘


在李渊退位以后,李渊在朝中的势力依然强大,李渊并不甘心,占着皇宫不愿走,随时准备复辟,那些跟着李渊的老臣也不希望李二上台,因为一朝君主一朝臣,李二势必会对他们这些老臣进行清洗,提拔自己人,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民间,太子党余孽蛰伏起来随时准备搞事,他们的势力也是不可小觑。李二知道这事不能拖,必须快刀斩乱麻,迅速上位,让一切变成既成事实


静夜思160519196


李世民宣武门事变当时就控制了李渊,之后一切都是按李世民的既定方针执行的,这个安排里根本没有李渊的位置,不可能有太子当朝的事,没有让李渊在事变中意外身亡已经是李世民的仁慈之心,还想让李渊继续做皇帝?除非李世民脑残。即使李世民脑残,他手下人也绝不可能同意,即使李世民想当太子,李渊也必定会被杀,逼李世民继位。


imex


名不正则言不顺,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李世民就是为了皇帝的位置而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