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農七師農業產業發展狀況及對策

兵團第七師農業產業結構現狀與思考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七師,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22兵團步兵第9軍25師,組建於1949年12月;25師1949年12月29日成立,由原國民黨駐新疆起義部隊七十八師一七九旅為主,並編一七八旅、一二八旅等組成;1950年3月,部隊開赴墾區,師部駐沙灣縣炮臺;1953年改番號為農七師。1953年二十五師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農業建設第七師,簡稱七師。1982年,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所屬各師局建置,從4月1日起正式辦公,以奎屯農墾局為基礎恢復農七師建置起啟用“農七師”番號。如今第七師已成為一個農林牧漁業並舉,工農商學兵科教文衛一體,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社會組織。

1、 七師概況

七師地處天山北坡經濟帶,位於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南部的奎屯河流域,南面天山,北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與哈薩克斯坦接壤;分佈在三市(奎屯市、烏蘇市、克拉瑪依市)、一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境內;座標在北緯44°20′-47°04′,東經83°51′-85°51′之間。師部所在地奎屯市,東距烏魯木齊260公里,北距油城克拉瑪依165公里,是烏奎高速、312、217國道和京伊霍鐵路及正在興建的奎北鐵路的交匯點,與新疆最大的石化基地獨山子和烏蘇市各距15公里,三地遙呼相望,被譽為新疆的“金三角”經濟區。這裡既是北疆一、二、三產業比較發達和集中的地區,也是蘭新鐵路以西,亞歐大陸橋上最適合大群體工業聚集發展的城市群經濟區。全師南北界端距離303千米,東西界端距離180千米;下轄10個農牧團場和2個國營農場。全師總人口228430人,全師有23個民族,7600人,佔全師人口的3.4%。七師墾區絕大部分位於準噶爾盆地西南,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的邊緣,屬溫帶大陸性乾旱荒漠氣候。年極端日最高氣溫為38.0度-40.5度,年極端日最低氣溫為零下23.9度-零下30.9度,年無霜期天數為168天-169天;墾區年總降水量為131.5毫米-170.9毫米,降水大部分地區較常年偏少,降水時空分佈不均勻;年蒸發量為1415.2釐米-1798.4 毫米;墾區以灌溉農業為主。

2、七師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2.1農業生產效益逐步提高

2014年,七師實現生產總值117.9億元,三次產業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0.2∶40.5∶29.3;人均生產總值51137元。農業總產值77.69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58.73億元,林業產值0.9億元,牧業產值13.51億元,漁業產值0.38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16億元。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76個。其中,國家級15家,兵團級90家,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有18家。

2.2農業綜合發展能力不斷加強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99.18萬畝。糧食種植面積41.87萬畝,糧食總產量93706噸,其中小麥種植面積15.45萬畝,小麥產量71015噸;棉花種植面積105.09萬畝,棉花產量213373噸;油料種植面積8.03萬畝,油料產量4563噸;甜菜種植面積3.58萬畝,甜菜產量215090噸;蔬菜種植面積(含菜用瓜)14.82萬畝。全年肉類總產量26037噸,禽蛋產量7931噸,增長5.1%。牛奶產量125356噸。

2.3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增加

全師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9.2萬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動力3884臺,小型拖拉機動力1059臺,各類拖拉機配套農具9650臺(架),擁有聯合收割機346臺。全年化肥施用量(實物量)111268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6725噸,農藥使用量605噸,農用柴油使用量20094噸;灌溉面積180萬畝,高新節水灌溉面積162萬畝。

3、 七師農業現狀與三市兩縣對比分析

3.1農業產值對比分析

2014年,七師實現生產總值117.9億元,佔三市一縣生產總值(1363.8)的8.65%;全師人均生產總值51137元,較奎屯市、烏蘇市、克拉瑪依市、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的人均生產總值105028、94378、153084、11131元相比,僅僅比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高。全師農業總產值77.69億元,與三市一縣的農業生產總值的169.45億元相比越為46%。總體上講,七師在區域生產中優勢不明顯。

3.2農業生產水平對比分析

2014年全師完成總播種面積199.18萬畝,佔三市一縣的(總播種面積502.85萬畝)的39.6%。糧食播種面積41.87萬畝,越佔三市兩縣總播種面積(84.42萬畝)比例50%;糧食總產93706噸,佔到三市一縣糧食總產量529079噸的17.7%;全師完成棉花播種面積105.09萬畝,棉花總產213373噸,分別佔到三市一縣的29.97%和45.13%。 整體上講,七師的棉花生產水平較區域較高,但糧食作物相對較差

3.3農業現代化水平對比分析

三市一縣全師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01.8萬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動力19877臺,小型拖拉機動力11092臺,各類拖拉機配套農具90140臺(架),擁有聯合收割機121臺。七師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9.2萬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動力3884臺,小型拖拉機動力1059臺,各類拖拉機配套農具9650臺(架),擁有聯合收割機346臺。

4、七師農業生產形勢

4.1棉花生產情況

棉花種植面積100.2萬畝,籽棉總產39.2萬噸,單產籽棉391公斤/畝;加工皮棉8.3萬噸,入儲4.92萬噸,平均級別2.42級,比去年高0.6級,其中:白棉一級佔8.88%、白棉二級佔45.09%、白棉三級佔43.23%、白棉四級佔2.12%、白棉五級0.01%,質量好於上年,基本全達到入儲標準。植棉戶純收入在5.86-11.82萬元,平均每戶植棉純收入9.01萬元。

4.2園藝發展現狀情況

截止2014年底,七師果樹種植面積達7.73萬餘畝,其中葡萄5萬畝、蘋果0.73萬畝、枸杞2.3萬畝、溫室大棚8898座,園藝產品總量達10萬噸左右。137團的蔬菜、瓜果、食用菌、羊肉及水產等農產品深受市場及消費者歡迎,走俏市場。其中烏爾禾農區溫室蔬菜基地是兵團認定的“綠衡”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綠衡瓜果蔬菜批發市場成為農業部定點市場;137團生產的辣椒、黃瓜通過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A級”認證;番茄、茄子、西葫蘆獲得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恆”牌牛羊肉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農產品在滿足當地及周邊域內需求的同時還銷內地及中亞市場。

4.3枸杞種植情況

地處天山北鹿的124團高泉區,緊靠北天山腳下,氣候獨特,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使用的是無汙染天山雪水灌溉,戈壁沙壤土種植,利水利肥,能有效地促使單寧物質的轉換和積累。124團依靠地域優勢,加大農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枸杞產業,枸杞種植目前已經發展到2.2萬畝,年產枸杞600多萬公斤,目前已建成萬畝枸杞生產基地;七師124團廣泉枸杞農民專業合作社地處新疆烏蘇市高泉鎮,擁有枸杞基地20000畝,合作社主打品牌“高泉枸杞”, 廣泉枸杞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當地枸杞產業的龍頭企業。124團培育種植的“高泉一號”枸杞已通過國家商標局,成功申請註冊為“高泉枸杞”產品商標,並且順利通過國家QS綠色有機食品認證。

5、七師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5.1殘膜回收難,回收率低,土壤汙染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近幾年,殘膜汙染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減產,超過各種自然災害的總合,影響農業豐收和職工增收,成為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難點。七師種植棉花時間悠久,殘膜日積月累,嚴重的地塊667立方米產膜量已經超過40千克,嚴重的影響了生產:一是許多多年種植的棉花地保墒難,出全苗難,產量連年下滑;二是許多開荒三年的新荒地在新技術到位後很容量獲得高產;三是農機馬力越來越大,而效率沒有大的提高。終歸到一個原因就是殘膜對農業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清理殘膜汙染應作為七師農業工作的一項戰略性措施堅持不懈的抓下去。

5.2 經營行為短期,對園藝業發展缺乏頂層設計

目前,團場主要領導3-5年一調整,部分領導只注重追求眼前利益和短期效益,不考慮結構調整的長期效益。農業上有利就統,無利就放。總是在分配上做文章,缺乏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頂層設計和規劃。沒有把園藝業按照做成產業的理念經營發展,仍然停留在為項目而項目的初級階段,致使園藝項目管理粗放,效益較差;團場經濟實力有限和園藝業前期投人大、投資時間長、見效慢的矛盾現在還不能很好的解決。

5.3農業結構單一,抵抗風險能力弱

長期以來,一師各團場一直以種植棉花為主,棉花是否豐產優價決定著當年團場和職工的收成,是團場增效、職工增收的主渠道。林果、畜牧業則是各團場的“短腿”。2014年全師完成總播種面積199.18萬畝,棉花播種面積105.9萬畝,棉花佔到全師播種面積的50%以上。而團場單一的棉花種植模式,必將受到市場的衝擊,另外,團場由於種植結構單一,對於抵抗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嚴重受到制約。以農業為主的貧困團場,由於受地域、水土、氣候等因素制約,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偏弱,經常遭受旱、澇、雹、風、凍等自然災害侵襲,導致農業發展受限。生產生活難以穩定,長期徘徊在低水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趨勢依然存在。

5.4農業產業結構趨同、產業發展層次低

各團場一產內部結構相似,團場區域特色不明顯;農字號小企業多,缺乏大型涉農企業,低層次、低水平的重複投資、重複建設,導致團場農產品加工業散、亂、小,缺乏競爭力。另外師農產品多以原材料走向市場,農副產品深加工的龍頭企業少,產品開發能力弱,產業鏈短,附加值低。部分棉花、棉籽流向市場,榨油設備閒置,使棉花種植無油渣還田,影響了培肥地力,限制棉花產量的提高,影響棉花產業鏈的延伸和棉花產業大發展。

5.5土地重用輕養,地力下降

次生鹽漬化日益加重、失收面積大;作物長期單一,苜蓿等養地作物日益減少,大量增加化肥、農藥、地膜等使土壤有機質和營養元素逐年下降,肥力狀況日益惡化。現有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所下降, 由普查時的21.97 kg降至目前的18.84 g/kg;含量大於20g/kg的耕地比例由1981年的32.44%下降到21.8%,而小於10g/kg的耕地比例增加到13.9%。

6、建議與思考

6.1優化區域佈局,調整產業結構

堅持“減棉、增糧、增果、興牧”的原則,以“立足棉花優質高產、推廣糧飼復播、探索高效特色作物”為方針;堅持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戰略,構建起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三足鼎立和糧、經、草“三元”結構的新格局,發展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優化配置農業資源,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堅持全師統一規劃,培植龍頭企業,避免低層次的重複;種植業結構調整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實現我師農業快速發展。以124團、131團、130團、127團南區為主要種植區域推廣甜菜;以車排子128團、126團、127團、123團為主要種植區域推廣蓖麻;以124團、131團、126團為主要種植區域推廣辣椒。擴大復播作物面積,提高複種效益,一是根據畜牧業發展需求,復播青貯玉米,二是油料作物復播油葵、大豆。

6.2推進農業產業化步伐,推動支柱產業發展。

推立足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和依託七師特色農業和農產品資源,在延長農業產業化的產業鏈和提高產品附加值上做文章,培育和發展了帶動力強、關聯度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三白一紅”工業支柱產業發展。進一步深化紡織企業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盤活存量資產,最大限度地發揮存量資產效能,通過合資、合作、重組、改制整合改造現有棉紡企業,支持 “企業加基地”模式,減少原料物流環節,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促進棉紡織業向高支高檔精梳、織染、家紡、服裝面料、產業用布的深加工發展。發展糖業為主,利用大量糖業副產品資源,擴大飼料生產規模,建立並逐步擴大甜菜種植示範面積,積極開發以糖業副產品為原料的生物化工產品。加強奶源基地的建設,銀橋乳業要充分利用奶源,根據市場需要,以生產配方粉為主,重點發展高品質的液體奶、學生奶、酸奶等乳製品,加快開發新產品,逐步增加產品品種;形成飼料供應→奶牛飼養管理→鮮奶交售→奶製品加工出售較完整的生產工藝鏈,杜絕食品安全事故,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環保、綠色、有機食品乳業加工生產基地。以新疆昊漢集團下屬的胡楊河番茄製品有限公司、柳溝紅番茄製品有限公司、北緯陽光番茄製品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繼續開拓國際市場時,積極引導國內市場,加快開發新產品,逐步增加產品品種。

6.3增強科技對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

深化改革,建立新的科技創新體系,包括工農業科研機構,各類技術服務機構及農業企業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推廣網絡,鼓勵產學研共建研發機構,加強企業工程中心和技術中心建設,將技術改造凝鍊成研發項目,轉化成科研成果。大力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牧工生產技能,提高勞動者素質;依靠科技進步等多種措施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增加農牧工生產收入。加強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提高信息技術、科學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中的應用水平。建立節水灌溉、農業機械化推廣和現代農業科研示範培訓綜合基地,為農業生產管理人員、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和生產技術能手提供技術交流、學習研修、觀摩展示的平臺。

6.4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技術進步為支撐,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目標,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利用生物技術繁育動植物新品種,引進特異種質資源構建新品種;發展生物飼料、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等生物技術,開發生產新型固體可溶性噴滴灌專用肥,採用優良品種和先進栽培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的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現代設施農業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利用優勢野生資源,開發生產高附加產品。利用農產品智能化分等分級技術,加強果品、蔬菜等農產品的商品化處理。實現以節水高效農業為基礎的灌區灌溉系統的標準化,建立全師農業節水技術標準體系,將生物、信息、高分子材料等高新技術與傳統的農業節水技術相結合,提升節水農業的科技含量。圍繞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農產品交易流通、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體系及農戶培訓教育系統,開展全方位的農業信息技術應用,使我師農業由機械化發展到機械化加信息化。

6.5.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持保護優先的方針,以生態脆弱區、農牧交錯區和資源開發區的生態保護為重點,理順管理體制,加大管理力度,優化生態建設的資金配置,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切實提高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質量。

材料寫於201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