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赫赫的秦叔宝,为何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倒数第一?

tb雅


因为演义小说和影视剧的原因,秦叔宝在民间有很高的知名度,再加上过年大家张贴门神的习俗,更是让他几乎家喻户晓。于是就有人会对秦叔宝仅仅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倒数第一的位置感到疑惑。

背景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让著名画家阎立本在皇宫凌烟阁内描绘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以表彰其功。画像完成后李世民经常到凌烟阁怀旧,这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在民间有这么大名气的秦叔宝确只能排在最后一位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秦叔宝在贞观十七年排定座次时,官职最小。

因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不是按照功劳大小来排名的,而是确定下名单后,根据当时的官职大小来排序的。比如第一位的长孙无忌当时位列司徒,三公中第二位。因此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一。又比如第二到第五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都是司空,三公中的第三位,但是李孝恭、杜如晦、魏征在贞观十七年都已经去世,所以活着的房玄龄本来功劳和名气绝不亚于他们,但秉着逝者为尊的原则,只能屈居第五了。再回来看秦叔宝,他虽然也早在贞观十三年(公元638年)就已经去世。但他生前的最高职务只是左武卫大将军,只是正三品的职务,的确和其他人无法相比,因此只能排在最后一名。


那么为什么在打天下时,立下汗马功劳的秦叔宝似乎官职不是很高呢?

秦叔宝只是一名悍勇的武将,并不是统兵决胜的帅才。

演义小说里文武双全的秦叔宝几乎是完美的化身,但实质上他与尉迟敬德、程知节一样都是悍勇型的武将,并不是统兵作战的帅才(初唐时期的军界大拿是李靖、李世绩等人)。李世民在征战天下时有一支精锐无比的玄甲队,就是由秦叔宝、尉迟敬德和程知节等人率领,作为李世民在战场上最有力的打击武器来使用。另外在《旧唐书秦琼列传》中,专门大篇幅的记载了秦叔宝的悍勇,李世民每逢和敌军交战,如果对方有武将敢于在阵前炫耀武力,李世民必定指派秦叔宝与之单挑,每次秦叔宝都能在两军阵前枪挑对方大将,简直就是专治各种不服。此等悍勇的描写,在历朝正史中是及其罕见的。

秦叔宝在贞观朝几乎都在养病,没有过多的仕途和沙场表现。

或许在统一战争中多次单挑大将,又多次率领玄甲队拼死冲锋,秦叔宝的确多次受伤。这也导致他在贞观朝其实没有多少表现。同样在《旧唐书秦琼列传》中也记载了他的病情。

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也正因为他的长期生病,一直与他交情深厚,且官职和功劳相当的程知节才慢慢通过贞观朝的表现才在官职上超越秦叔宝,并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十九。

关于秦叔宝因为玄武门之变受到冷落的争议

其实一直以来关于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因此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靠后,在贞观朝不受重用和冷落的观点都很流行。的确在玄武门事变中表现突出的人都在贞观朝受到重要,并且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都排位靠前。这本无可厚非,毕竟打天下可以狭隘的说是为了大唐打的,打下来可能是李建成当皇帝,但是玄武门之变那是的的确确提着脑袋为李世民争夺皇位。李世民对这些人高看一眼也很正常。但是秦叔宝到底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事变呢?

个人观点秦叔宝应该是参与了。首先旧唐书是明确有记载的,但是新唐书却表述模糊,因此有人就以此为由认为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

这里我们要看看新旧唐书的特点对比。通常认为旧唐书点是资料详实,因为他有很多唐朝的政府记录为依据,再加上编撰的人没有过多加工。而新唐书则是简洁流畅,文采更佳,编撰者的文学水平高(大文豪欧阳修主持编撰)所以进行了一定的文字加工(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说改变史实,而是单纯的文字优化)。

搞清楚这个特点对比,我们再来看新唐书中的原文是什么?

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

就简单的一句话,但是仍然有一个字“功”。如果秦叔宝没有参与,新唐书就没有必要用这个字甚至不需要这句话。

再着,我们看和秦叔宝类似的程知节,他在新唐书中在玄武门之变后的描述也仅仅只有一句话。

但是有人发现程知节在玄武门事变前还有李建成试图调离程知节的记载,而且也记载了程知节在面对这次调动的态度,以此证明程知节参与更深,态度更坚决。但我个人倒更愿意认为其实秦叔宝已经开始生病,在李建成看来,这员虎将的威胁性降低了,同时李世民在谋划玄武门事变时,也可能考虑了这个因素,没有让秦叔宝深度参与。

最后,我们再看玄武门事变后的封赏,尉迟敬德等人的确在玄武门事变中立功较大,所以所受封赏也较多,但是我们看尉迟敬德受封的职务并不比秦叔宝高,只是赏赐和封户较高(一千三百户)。而明确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程知节,职务也和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一样是正三品,但是封赏和秦叔宝也一样是七百户。考虑到尉迟敬德是在玄武门之变论功第一,这样的安排其实也证明在玄武门之变刚刚结束时,秦叔宝和另外两位没有什么差别。

综上,个人认为秦叔宝应该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只是参与程度的确较低,估计和程知节一样。但是他本人在统一战争中受伤颇多,因此身体长期有病,所以贞观朝没有过多的表现。再加之他本人能力可能有点偏科,武力技能点的多了一些,因此李世民也没有安排他文职或让他参与到治国理政的工作上来。这些因素汇集到一起,使得他死前也仅仅是正三品的官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低,按当时排序规则也只能无奈垫底了。


围炉品茗人


因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是根据贞观十七年的官职高低决定的,秦琼在唐朝开国战争中只是将才而非独自统军的帅才,李世民登基后长期出于伤病状态没有继续建功立业,最后于贞观十二年去世,所以官职低。另外,说秦琼没参加玄武门之变的都是只看网文不看史书的,秦琼百分百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所以这不是理由。


先来驳斥一下所谓“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传言。这个根本毫无逻辑。首先《旧唐书•太宗本纪》明确记载了“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如果秦琼没参与,为什么要写他?另外,在《旧唐书•长孙顺德传》更是写了“武德九年,(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所以说,秦琼在玄武门之变的主要任务就是扫清太子李建成余党,而且还是带领众人的,怎么就没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秦王府人人上阵,连长孙皇后都亲自犒劳将士助威,秦琼的身份是秦王府右三统军,说明白点就是李世民的家将,还想不参与?那不叫保持中立,那叫吃里扒外,会被斩首祭旗的。有人误以为玄武门之变仅仅发生在玄武门,其实它是一个全面的政变,包括宫门、宫外、宫内三部分,秦琼就在宫外打李建成的余党,还有诸如玄武门五大首功之一的侯君集,史书对他做了什么只字未提,一般分析就是在宫内控制李渊,由于不太光彩所以史书不写。不是只有长孙无忌、尉迟恭带的那些埋伏在宫门的人才叫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那为什么排名最后,首先要明白凌烟阁功臣的排名依据,那就是设立二十四功臣时(贞观十七年)的官职排名。比如,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官职是司徒,正一品,三公之第二位(三公按太尉、司徒、司空排名),二到五位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都是三公中排名第三的司徒,其中,李孝恭、杜如晦、魏徵都已死,死者为大,所以排在活着的房玄龄之前。而三个已死的人中,李孝恭是皇亲,所以排三人中第一位。后面第六位、第七位的高士廉、尉迟敬德都是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第八位、第九位的李靖、萧瑀都是正二品特进,从他们开始就是二品官了。就是这种排名方法,以此类推。

然后看秦琼,生前最高官职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死后追封徐州都督,也是正三品(大都督从二品,一般都督正三品)。再看哪怕是排名倒数第二的李勣,官职最高为光禄大夫,从二品。所以,秦琼是二十四人中官职品级最低的,自然排在最后。

那秦琼的官职为什么最低?首先,他是将,而非帅,虽然功劳不小,但是不像李靖这样能够独自作为主帅统军,功劳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其次,不能做文官处理政务。秦琼是纯武将,没有治国之才,国家太平后,更需要文官治国,如虞世南等人就更容易获得高官,秦琼不行。第三,常年征战留下的伤病,让他在李世民登基后的军事战争中没有参与。史书记载秦琼一直生病,每逢生病就对人说我一生百余战,留下无数伤,怎么能不病呢。一直生病就不能带兵打仗,自然不能建功,也就官职升不上去了。


伊耆角木


1.李世民重文轻武,排名前面的都是文臣,如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等。秦叔宝是武将,不会排名很高。

2.李世民重亲属轻他人,排名靠前的与李世民都有点亲戚关系,秦叔宝与李世民非亲非故,所以只能排在后面。

3.李世民看中身份,24功臣很多都是出身高贵,排名第二的李孝恭是李渊堂侄,排名第九的萧瑀是南朝梁明帝的儿子,排名第十四的柴绍是李渊的女婿。秦叔宝身份比起这些人,只能往后排了。

4.李世民刚坐上皇位,需要笼络各方势力,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只好委屈跟随他多年的亲信了。

5.还有一点比较重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秦叔宝是被动参加,也不怎么出力。当时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恭是主动煽动和策划造反的,也出了很大力,所以尉迟恭最后排名第七,位于武将榜首。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小沈聊历史


个人认为秦叔宝他是一个猛将,战斗力很足,但是并不能成为一个统领一方的统帅,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至于他为什么会被排在倒数第一呢,肯定是李世民的不喜欢。一个原因是晚点秦叔宝身体虚弱,浑身是伤,已经用处不大了。不过最重要的原因应该跟玄武门事件有关。虽然历史上秦叔宝到底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还众说纷纭,可是事变前秦叔宝的功业,职位,赏赐都比敬德等人高出很多,但是事变后,封赏缺比大多数人都低,甚至比张公谨,侯君集都要低。所以就算秦叔宝大概率是没有参加事变的,这也是导致他在李世民面前失宠的重要原因吧。



小历史jon


1.秦琼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既不是皇亲也不是国戚;

2.秦琼没有独立攻破一势力的战功;

3.秦琼在没有玄武门拥立之功,有说法秦琼在玄武门李世民两兄弟相争事情是中立态度;

4.李世民绘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时候,秦琼已死,排位以当时二十四位官职大小为准。





南岭说史


秦叔宝因为是门神,给大家的印象更深,让大家感觉他很厉害,很神奇,史记正史上他一般,尉迟敬德也是。


汧大禾


秦琼战功有,但不那么赫赫。战将和统帅立的功劳可不是一个层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