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記載大唐子民砸了狄仁傑的祠堂,老百姓為何會痛恨狄仁傑?

夢醒時分-月兒moon


首先這個題目有一錯誤,大唐子民不是因為痛恨狄仁傑,才把他的祠堂砸了,而是把對狄仁傑之子的怨恨遷怒於狄仁傑才砸毀祠堂的。



《舊唐書》就有記載:仁杰嘗為魏州刺史,人吏為立生祠。及去職,其子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頗貪暴,為人所惡,乃毀仁杰之祠。

所以說狄仁傑之子狄景暉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坑爹貨,讓狄仁傑的一世英名掃地,就連狄仁傑的祠堂都沒法倖免,被百姓怒砸,真是虎父犬子。

狄仁傑是唐朝名相,一生官場生涯曲折複雜變化不定。但無論官居何職,狄仁傑都秉持著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的精神,為百姓做實事,做好事,為唐朝的繁榮做了很大貢獻。

狄仁傑在曾擔任大理丞(專門負責刑獄案件的審理)時,把一年內積攢的案件(涉及1.7萬人)統統都完美解決了,沒有一個人申冤訴苦,百姓也因此稱讚狄仁傑公正廉明。


而面對那些皇親貴族,狄仁傑皆一視同仁,如左司郎中王本立仗著唐高宗的寵幸,為所欲為,別人都畏懼他,不敢說什麼,深怕給自己招禍。面對此景,狄仁傑並不畏懼,直接勸說唐高宗應該把王本立移交法司審理,唐高宗當然不樂意,但經不過狄仁傑的時時訴求,不得已將王本立定罪。

此後,那些貪官汙吏沒有不擔驚受怕的,紛紛小心翼翼,不敢出“風頭”,朝政也為之一清。在平定越王李貞叛亂的時候,對許多被越王強行徵集的百姓求情,因為按照當時的法律,這些人謀反大罪都會被處死,狄仁傑上奏武則天請說這不是百姓的本義,他們只是被誤導了,希望能饒恕他們的性命,最後武則天也答應了。

狄仁傑的所作所為亦為他贏來了好名聲,如狄仁傑曾經在幷州擔任刺史,當地的百姓為了感激狄仁傑,特意修建了一座碑,每天都去參拜。


只可惜,家門不幸,狄仁傑的一個兒子狄景暉狠狠的坑了他老爹一把。狄景暉生性殘暴,不被世人所喜愛,剛剛開始做官期間,還很敬業。可是沒過多久,他的本性就暴露無遺,在成為幷州魏功參軍後,魚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致使百姓苦不堪言。當地百姓於是把對狄景暉遷怒於狄仁傑,把立在幷州的狄仁傑的座碑砸毀。

事後,狄仁傑察覺此事,惱羞成怒,罷免狄景暉的官職,他的兒子苦苦哀求保證以後不會再犯這種錯誤,周圍的人也為此說情,可是都沒有用。狄仁傑說:“不管別人身份如何,只要犯了錯就要受到懲罰。”

元芳就曾評價狄仁傑:大人真乃神人也!狄仁傑德才兼備,為大唐,為百姓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世人所敬仰。


夏目歷史君


在唐代,無論是朝堂,還是江湖、民間,狄仁傑都是一位響噹噹的人物,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忠君愛國,體察百姓,幾乎趨於完美,是值得別人尊敬的人,狄仁傑如此的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而不辭辛勞的治世能臣,為何唐朝的百姓會砸了他的祠堂呢?


狄仁傑是唐朝武周時期的名相,他為人正直,嫉惡如仇,心繫民生,其政績卓著,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狄仁傑輝煌的一生中,他還有一件名垂青史的千秋功業,這件功業就是挽救了大唐江山,可以說是唐朝的救命恩人,唐太宗把帝位傳給李治之後,但李治終究玩不過武則天,最終權力都落入武則天之手,被武則天改朝換代。


狄仁傑雖然效忠於武則天,但他一直在致力於恢復李氏江山,讓李氏皇帝復位,武則天晚年時就皇位傳承這個問題而諮詢過他,狄仁傑借用姑侄和母子之間的關係來建議,武則天聽完之後若有感觸,遂下決心把皇位傳給李顯,李氏江山這才得以延續。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給予他高度的評價,武則天說“狄閣老走了,朕的朝堂空了”,武則天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她認為滿朝的文武加起來,也不如狄仁傑,能得到武則天這樣的評價,對於狄仁傑來說可謂是十分的隆重了。


不僅武則天給予狄仁傑極高的褒獎,而且還封賞多多,據《新唐書》記載“(狄仁傑)聖歷三年卒,年七十一,(武則天)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中宗即位,追贈司空,睿宗又封梁國公”,三朝皇帝都對狄仁傑的功績予以肯定。

狄仁傑當年任職魏州刺史的時候,因為政績卓著,百姓們為他建立了生祠,以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讓他在生前接受人間的香火,然而他卻生了個“坑爹”的兒子,就是他的三兒子狄景暉,這個狄景暉後來也來到魏州任職。


據《舊唐書》記載“仁杰嘗為魏州刺史,人吏為立生祠,及去職,其子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頗貪暴,為人所惡,乃毀仁杰之祠”,而《新唐書》也說“景暉,官魏州司功參軍,貪暴為虐,民苦之”,都提到狄景暉在魏徵任職時,貪婪、殘暴,經常魚肉百姓,欺男霸女,成為魏州的一害,為當地老百姓所憎恨。

老百姓對狄景暉的怒火越積越深,忍無可忍,他們把滿腔的怒火都遷怒於狄仁傑的身上,認為是他教子無方,“子不教,父之過”,兒子的過錯父親也難辭其咎,因此老百姓衝進狄仁傑的祠堂,砸毀了狄仁傑的雕像和牌位,祠堂也毀了,直到幾十年後,田弘正鎮守魏州時,才對狄仁傑的祠堂重新修復。

狄仁傑一世英名被他不爭氣的兒子糟蹋殆盡。


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造反“坑爺”,武則天把他爺爺的墳給刨了,而狄仁傑的兒子作孽“坑爹”,被老百姓砸了他父親的祠堂,都是些不孝的子孫。






遺產君


大唐子民砸的是狄仁傑的生祠。什麼是生祠呢?這是古代信仰民俗,為活著的人建立祠廟,而加以奉祀。

老百姓為何砸狄仁傑的生祠呢?為何如此痛恨狄仁傑?

事情的本末是這樣的: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武則天當政期間),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一時之間河北震動。武則天為了穩定局勢,不得不啟用66歲的狄仁傑為魏州刺史。

(注:此前酷吏來俊臣誣陷狄仁傑謀反,狄雖洗清冤屈,但被武則天貶為彭澤縣令)



唐代魏州轄境相當於今河北大名、館陶;河南南樂、清豐範縣;山東冠縣、陽穀等縣地。

狄仁傑上任之初,沒有像前任刺史那樣用皮鞭強逼百姓修城壘戰壕,而是讓百姓回家耕種,不讓百姓荒廢地裡的莊稼,豐衣足食才能更好的抵禦侵略。狄仁傑親自帶領士兵修城造武器。

孫萬榮知道狄仁傑的厲害,狄的復出是孫的噩夢,他知趣的不戰而退。

魏州百姓感念狄仁傑為他修了生祠。

神功元年(697年),67歲的狄仁傑再次拜相,爾後進京城為官。



狄仁傑有三個兒子,長子叫狄光嗣,歷任司府丞、地方官員外郎,汴州刺史、揚州長史等官職;次子叫狄光遠,當初酷吏來俊臣誣陷狄仁傑謀反時,是他持父親在獄中寫的帛書向武則天鳴冤。後官至司馬。

第三子最初叫狄光昭,後改名叫狄景暉,據說是避唐睿宗的德妃——昭成順聖皇后之諱。

狄仁傑的第三個兒子狄景暉曾任魏州參軍,剛開始為官還比較清廉剛正,但隨著官職的步步升遷,景暉逐漸放縱自己,尤其是父親做了宰相後,更是在魏州一手遮天,欺男霸女、貪汙賄賂、賣官鬻爵等不法行為罄竹難書,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

狄仁傑萬萬沒想到:“虎父生了個犬子,龍種生了個跳蚤”。接下來狄仁傑被這個“坑爹”的小兒子害慘了。



有道是“養不教父之過”,魏州老百姓把痛恨狄景暉的怒火發洩到了砸狄仁傑的生祠上來了。百姓把曾為狄仁傑修的生祠砸了個稀巴爛,拒絕再供奉狄仁傑。

仁杰嘗為魏州刺史,人吏為立生祠。及去職,其子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頗貪暴,為人所惡,乃毀仁杰之祠。——《舊唐書》

狄公到了暮年卻遭受了奇恥大辱,這怪不得別人,誰讓他沒教育好兒子呢?

結語:狄仁傑得知情況後,把小兒子撤職交有司審理治罪。兩年後狄仁傑去世。


秉燭讀春秋


大家對狄仁傑的印象,基本上都來自熱播電視劇《神探狄仁傑》,其人斷案如神,愛民如子,為官清正廉明。

歷史上的狄仁傑也是如此,他在做大理丞時,用短短的一年時間處理了一萬七千人的案子,而且沒有一人上訴伸冤,可見效率極高。


同時他慧眼識英才,多次向皇上舉薦賢才,善用能人,造福江山社稷。在他死後,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而且說了四個字“朝堂空矣”,可見武則天對狄仁傑的賞識與認可。

狄仁傑為官期間政績斐然,深受百姓愛戴,魏州百姓還主動為狄仁傑立了生詞,活著的時候就享受香火供奉,可見狄仁傑深受百姓愛戴。

但是在狄仁傑晚年,一處生祠卻被大唐子民毀掉,這前後反差也太大了吧,百姓怎麼突然間這麼痛恨他,難道是挖掘到他之前的一個惡劣事蹟??

根據《舊唐書•狄仁傑傳》記載:

“仁杰嘗為魏州刺史,人吏為立生祠。及去職,其子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頗貪暴,為人所惡,乃毀仁杰之祠。”


由此可見,大唐子民之所以砸掉狄仁傑的祠堂,是因為受到了他兒子狄景暉的牽連,老百姓痛恨的是狄仁傑教子無方,怎麼教出個惡霸一方的兒子。

狄仁傑有三個兒子,大兒子狄光嗣,是三個兒子中最為出色的,一直以父親為楷模,做事兢兢業業。

聖歷年間,朝中需要一位尚書郎,武則天詢問大臣們的意見,狄仁傑就舉薦了自己的兒子狄光嗣,狄光嗣不負眾望,為官清正,在自己的崗位上做的很好。

狄仁傑死後,根據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狄光嗣繼承了爵位。


次子狄光遠,雖然沒有像兄長一樣擔任高官,但是十分孝順,一直侍奉父母,還替狄仁傑洗刷冤屈。

左臺中丞來俊臣上書誣告狄仁傑謀反,狄仁傑被迫入獄,無奈之下,狄仁傑在獄中寫血書陳述冤情,把血書塞到棉衣中,並讓獄卒把棉衣送給家人清洗。狄光遠看到棉衣便恍然大悟,於是撕開棉衣發現了血書,立馬把血書交給武則天,武則天這才發現冤枉了狄仁傑,於是重審案件,狄公得救。

小兒子狄景暉,是三個兒子中最不成器的,老百姓也是因為他,才去砸狄仁傑的祠堂。

他在魏州擔任參軍的時候,十分殘暴,仰仗著狄仁傑的名聲到處幹壞事,欺壓百姓,最後激起民憤,百姓一怒之下砸掉了狄仁傑的祠堂,以此洩憤。

狄仁傑知道後,勃然大怒,嚴厲的懲處了狄景暉。

可見,狄景暉完全是在坑爹,自己胡作非為,還連累了自己的老父親,讓人不禁想起了”我爸是李剛”這句經典的坑爹臺詞。


狄仁傑雖然為國為民盡心盡力,但是卻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小兒子,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難怪百姓會把對狄景暉的怨恨轉移到狄仁傑身上,祠堂被毀也只能怪自己教子無方!


歷來現實


糾正一下提問者,百姓並不是因為痛恨狄仁傑而砸他的祠堂,主要是因為他兒子狄景暉,為官不仁,專橫跋扈,使得民不聊生,致使他們做出了這番事情來洩恨。

狄仁傑被外國人成為“東方的福爾摩斯”,他一生為官清廉,敢於直諫,選賢人能為武則天的盛世奠定了基礎,同時勸誡武則天立李氏子孫,以延續大唐社稷。

對李唐江山來說,狄仁傑可謂“不世之功臣”。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唐睿宗李旦為狄仁傑修建狄公祠堂,這對於身為人臣的狄仁傑來說是無比的尊榮,當時的世上也沒有幾人能與他相提並論。這些都足以見得,狄仁傑在皇帝和百姓心中的地位是多麼高大的。

只可惜,他有一個坑爹的兒子,致使他的一世英名沾上了些許的汙點。

狄景暉作為狄仁傑的第三子,應該繼承父親的清廉,處處為民著想的品質,但現實卻是截然相反的,據《舊唐書》記載:

狄景暉這個人專橫跋扈,暴虐貪婪,仗著父親的威名謀得了一官半職,剛上任的時候,兢兢業業,對事小心謹慎,但隨著官職越做越大和時間的推移暴露他的本性。特別是在升任幷州魏功參軍之後,更是生活不儉,經常魚肉欺壓百姓,激起當地群眾的嚴重不滿。

由於之前狄仁傑在任幷州刺史時,當地人民曾為他立了一座碑,後來狄景暉在幷州胡亂攪和,鄉民就把狄仁傑的碑砸了。狄仁傑察覺後,非常氣憤,斷然罷其官職,停其俸祿。不少大臣一再為狄景暉說情,希望狄仁傑給兒子一個知過改錯的機會。狄景暉也跪在父親面前揮淚求饒,並表示重新做人。但狄仁傑仍然堅持貶子官職不變,並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賢者當舉,貪者當罰。這是用人之道,興邦之法。”

雖然狄仁傑作為一名大唐的官員非常的成功,但對於自己兒子的教育卻有些寬鬆,致使出現狄景暉這樣不肖子。不過他最後處理這件事並沒有徇私舞弊,認真執法,又重新獲得世人的認可。雖說“子不教,父之過”,但狄仁傑為國為民盡心盡力,以至於家教疏於管理也是情有可原的!


安夏曆史君


簡單點的說,狄仁傑在武周朝廷上備廂享殊榮,由於對李旦,李顯都有恩,身後的哀榮也是不絕。那為什麼百姓對狄仁傑缺恨之入骨呢,其實是因為狄仁傑的二兒子因為得不到老頭子的爵位,只得到了品級極地的小官,比不上大哥的爵位(二兒子無法襲爵),心中不平,因此在任上貪贓枉法,亂殺無辜,導致百姓抱怨狄仁傑教子無方,便將怒氣撒在狄仁傑身上了。


Wzt84504754


狄仁傑本身就是武則天的寵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