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造“物大移云智”系统?(下)

在上篇文章《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造“物大移云智”系统?(上)》的最后,笔者留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区块链在看似已经十分完备的数字经济系统中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正式对其进行解答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区块链技术的具体原理。正如很多资料所提到的,区块链是一个由多个利益主体(通常被称作“记账节点”,简称节点)共同记录并治理的链式数据库,信息被记录在被称作“区块”的数据包中,按照系统的设置,记账节点之间会遵循一定的规则(业内称为“共识机制”)来获得每个区块的打包权,也就是将区块链网络中相关信息记录到区块中的权利,而在记录的瞬间,其他未获得该区块打包权的节点也将在自己的设备中同步记录区块链的数据,简单的说,就是“一人写入,全家存储”,与属于同一利益主体的中心化传统数据库相比,这种分布式新型数据库有着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写在其上面的数据由于分布在不同利益主体的手中,因此极难篡改,除非篡改者能够说服一定比例的记账节点助其修改数据。由于这一特点,区块链经常被人称为"信任机器",也就是可以让两个互不相识的利益主体通过观察对方以往的行为记录,快速判别对方是否值得信任。此外,鉴于区块链使用了多种加密技术,所以经常出现于各种隐私保护的场景中,而这也是其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还是把目光转回到数字经济上,在系列文章的上篇,笔者曾经向大家提到过:数字经济的目标,是要为用户赋予更多的权利。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则是要让以计算机为主的机器系统能够如同贴身秘书般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具体的技术原理为类似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物-大-移-云-智”组合。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目前的机器系统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对用户的行为进行良好的反馈,如果说人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及时反应,往往是由于神经断裂、反应迟钝、分析能力较弱等原因而导致信号无法转化成具体行为,那么机器系统不能对用户需求进行有效应对,也是因为数据无法通过顺利流通来转化为解决方案,在这方面,人体系统与机械系统可以说是存在相通之处的。

但是,为什么与人类系统相比、机器系统出现数据信号流通不顺畅的情况更多?具体原因可以大致概括为两个方面:信道【注】和信任。

【注】所谓信道,顾名思义,指的是通信通道,泛指信号传输的媒介,本文指的是数字系统中一切与数据流通相关的环节,比如说收集数据的智能终端、传输数据的通信网络、存储并计算数据的云平台等。

首先,在信道方面,人类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像终端末梢、神经网络、大脑这样的器官已经相对进化成熟,不存在信号阻塞问题,而数字经济概念刚刚起步、相关的基础设施还不十分完备,很多时候数据的信道传输存在问题。比如说产生的数据收集不上来,收集好的数据又分析不了,如此自然没法给出解决方案。

其次,在信任方面,在人体系统中,各种器官都同属于一个个体,听同一个大脑指挥,不存在彼此之间是否信任的问题,而在机器系统中,数据的生产者、收集者、分析者很多时候都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信任成本,很容易互相猜忌,比如说怀疑对方是否可靠,会不会拿着自己的数据资产去作恶,这样一来,相关的协作也就很难顺畅进行。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造“物大移云智”系统?(下)

综上所述,如果人们想要对现有的机器系统进行改善,使得数字经济能够赋予用户更多的权利,改善的方向也无非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首先,提高信道的可靠程度,使得用户的行为信息可以更全面、更准确、更迅速的进行收集、传导、解析,最终转化为可靠的解决方案,而解决的方法则主要是完善相关标准、提升信道的性能指标,比如说:

在信息生产环节,铺设更多精准的智能终端硬件设备。

在信息收集环节,统一各种数据的标准,打破信息孤岛,从理论上实现信息兼容。

在信息传输环节,提高通信网络的能效、覆盖半径、传输速度等。

在信息存储环节,加强云平台的计算能力和可靠程度,提高其信息存储与处理能力。

在信息分析环节,提升人工智能算法的可靠性。

从上面的方案我们不难看出,在搭建通畅的信息传输通道的问题上,目前限制这些数字化技术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这些技术本身,比如说智能硬件的敏锐性、大数据行业的标准化、各种通信网络的容量、以及计算机的算力等,因此,如果想要让数据信息通过顺畅流动来创造价值,实现权利下放,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完善这些基础设施,这就好像如果两个国家想要进行贸易,相关的交通网络建设(比如说铁路、港口、机场等)必须得先跟上,如此才有继续下一步的可能性。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造“物大移云智”系统?(下)

但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并不是能够实现信息顺畅流动的充分条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与人体不同,机器系统在传输信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很多时候会归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人体系统所未曾面临的一个问题——信任。对于C端的信息提供者来说,这些信息是他们的隐私,而对于B端的信息收集者而言,数据则是他们的核心资产,若是在信息流通的过程中,信息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出现了泄漏甚至流失,那无疑将会对当事者带来经济损失、生活困扰,甚至是人身威胁。如果这一信任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就算基础设施再完善,数据也不可能顺畅流动,更不要说给出解决方案、实现权益下沉了。就好像两个国家如果处于敌对甚至战争状态,彼此之间的共识与信任不复存在,那么就算两者之间的交通线在完善,吞吐量再大,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贸易活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有必要通过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经济网络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构建信任的桥梁,根据潜在隐患的不同,具体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

首先,如果担心信息在流通的过程中因为外界攻击入侵等客观因素而遭到了泄露甚至篡改,导致用户蒙受损失,那么解决的方案主要有两种:一是不使用区块链技术,通过网络安全技术加强信道、尤其是中心化云平台的安防水平,以抵御外界的攻击,二是使用区块链技术,把中心化云平台打造成为去中心化雾平台,让攻击者无从下手,亦即将文件以分片加密的方式拆分后、存储在隶属于多个不同利益主体的计算机中,而文件保存的位置与流转的过程则保存在区块链上,等到需要的时候按照链上的索引提取并组合即可。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造“物大移云智”系统?(下)

其次,如果担心信息在流通的过程中会因为相关机构的作恶等主观因素而出现泄漏的情况,那么解决的方案也有两种:在针对C端数据提供者的保护上,可以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确权,并在未来边缘计算技术成熟之后,将用户的数据保留在边缘平台、而非中心化云平台处,让用户拥有对自己数据的所有权,相关密钥由自己保管,如果产品开发与运营机构想要使用这些数据,需向产品用户提出申请,且每一次流转都需要获得用户的授权,只有对方用密钥进行签名之后,才可获得数据的使用权。而在针对B端数据收集者的保护上,则可以通过让数据分析者仅获得用户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来对数据资产情况进行保护——由于数据分析者对大数据的需求主要是为了打磨自身的AI算法,因此在进行数据使用权的交易时,其实际上并不需要获得完整的数据,而只要提供自己原始的算法模型就可以了,在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将算法模型和大数据上传到基于联盟链的智能合约中,除了数据提供者之外,任何人都不能看到数据内容,而在训练完毕之后,数据文件包可以退回给数据收集者,或者是就地销毁,而数据分析者得到打磨完毕的模型,大数据就这样在没有泄露风险的情况下、在区块链智能合约的保护下完成了有效流转。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造“物大移云智”系统?(下)

严格来说,上述促进机器系统信息流动的区块链数字解决方案,目前还只是数字经济从业者的所提出的一个设想,尽管它并不能完全避免隐私的泄露(比如说C端用户信息的分享仍未解决数据两权合一的问题),未来必然会有可提升的空间存在,但其理论上较高的可行性,以及对数字经济系统信任程度的明显提升,已经使得不少从业者感到耳目一新。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过去几年的数字经济浪潮中,区块链与其他技术相比,受到的关注度是最高的。而在这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机器系统的助力之下,更多的权力将会被下放到个体和小团体手中,由此打造出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态——那就是去中心化经济。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造“物大移云智”系统?(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