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教育信息化打開山區教育均衡“枷鎖”的“數字鑰匙”

安康:教育信息化打開山區教育均衡“枷鎖”的“數字鑰匙”

“美麗春天,楊柳依依,美麗春天,楊柳依依……”寬敞明亮的山頂教室裡3個孩子正在老教師塗賢斌的指導下載歌載舞。大屏幕播放著縣裡優秀教師錄製的本次音樂課的教學視頻,塗賢斌時不時暫停視頻,給孩子們糾正動作和音調。這是安康市石泉縣一個最偏遠教學點內一節普通音樂課。

近年來,陝西省安康市以教育信息化機制建設為保障,以師資培訓為抓手,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為破解山區教育均衡問題“磨刻”出了一把“數字鑰匙”。

網絡區域研修:為教師成長構築“綠色通道”

在江南九年制學校的錄播教室內,全校的歷史老師正在通過視頻設備認真聆聽歷史學科教師沈紅芳老師的講解。“我們縣師訓中心和縣電教中心配合,每一節課講課、評課、磨課直到滿意為止。”石泉縣師訓中心李紅介紹說。“課程打磨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以往這個環節是不可見的,現在通過視頻共享都能完整地呈現在教師們面前。自從應用了錄播設備後,我們學校的總體成績前進了4個名次。”江南九年制學校副校長張守英自豪地說,“我們的李少衛老師,因為學校缺人,由英語轉到了歷史,現在已是我們學校教學比較好的歷史老師了。”記者在李少衛厚厚的記錄冊上看到密密麻麻的聽課記錄、問題記錄、仿課記錄……“錄播室對於我這樣的新手,真是幫了大忙了,使我能儘快成為內行。”李少衛憨厚地笑笑說。

“從2005年,省上給配置‘大屁股電視機’到後來為了解決電視機閒置問題發明了‘電視機+電腦’,再到2012年實現‘班班通’,2016年建成‘城域網’全縣‘高速路’修通,石泉教育人一直在思考怎麼讓政府給配置的設備發揮其最大的效用。最難的其實是怎麼讓教師們去願意接受這種信息化的方式。”石泉縣電教中心董才鋒告訴記者。

為此,在信息化建設初期,石泉縣一手抓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信息化應用建設,對每所學校、每個教師設備使用的情況進行跟蹤記錄,並納入全縣考核,每年調整指標。目前,石泉的經驗已經在安康全市推廣普及。

目前,大部分縣市已經建立起了網絡教研平臺。截至2018年12月底,安康全市所有中小學均接入互聯網,教室終端設備覆蓋率達到91.5%,配備教師用計算機24833臺,師機比99%,全市已有8個縣區完成了網絡空間平臺部署。

信息化:打通教育“最後一公里”

左側石壁直如刀削,右邊溝壑深不見底。

記者從石泉縣城乘車在山路上螺旋環繞攀爬一個多小時才到達鷹嘴崖附近這個教學點。此時,59歲的郭德勝正在給全校6名學生上音樂課《數鴨子》。一年前,年齡偏大、知識結構陳舊的郭德勝面對新課本急得上了火。“我41年前學的知識早已適應不了現在的教學。大山深處,信息又不發達。年齡大了也沒有太多機會被派出去學習。娃們的課都沒辦法開全呢!”郭德勝對記者說,“這套設備裝上後,可解決了我的難題,我一個人把娃們的9門課都開全了!”

“我們利用信息化的方法化解了山區教學點年輕教師留不住、年老教師知識結構不全面的難題。”董才鋒說。

“在這樣艱苦的教學點,我們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把小學課程開完整。”董才鋒介紹說:“放置到平臺上的課程緊跟教學進度,全科、全學段覆蓋,都是各級教學能手打磨多次的領航課和優質課。不僅如此,在市級的平臺上還有各類國培、省培和市培的豐富教學資源。只要教師想學,這就是個‘寶藏’。”

6年來,安康市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管理機構標準化建設。為偏遠山區教學點配備了150套衛星接收和播放設備以及805套電子白板和交互式一體機。截至目前,已有千餘件(篇)教師多媒體課件、論文獲獎。

在嵐皋縣城關小學的錄播室內,一位教師正在上數學課。令記者驚奇的是其他聽課教師的電腦界面上,除了全縣本科教師的實時點評外,還有一些北京、上海的專家參與點評,實時指出課堂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的意見。這是嵐皋縣自主研發的“教育功能平臺”,目前平臺已覆蓋了每個行政鄉鎮。不僅實現了本地資源共建共享,還可以事先邀請國內教育名家在線評課,評課視頻全國可見。除了線上評課,嵐皋縣還設置了線下大學區評課機制。

“我們自己研發的這套設備,不僅解決了山區教師外出培訓困難的問題,使全縣教師及時獲取最新鮮、最前沿的教學思想和教育資源,還把小學部編教材納入平臺,在片區內邊播邊看,解決了偏遠‘不合格’教師再培訓的問題。”嵐皋縣電教中心王海說。“我們要求全縣教師最終都要‘合格’,通過監控、測評機制,在平臺上就可以掌握教情。”

智慧課堂:化解學情不均衡的“數字”探索

為了更好地踐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安康市多年來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在嵐皋縣佐龍中學的“智慧教室”內,記者看到每個學生面前都有一臺電腦,教師通過講臺上的主控電腦給學生上課。“老師的課件和各種內容直接顯示在我們的電腦屏幕上,還可以在屏幕上直接做測試,依據測試電腦系統直接給我們再推送試題,特別方便。”學生李曉明說。

“這套系統可以根據不同學生在學習時的不同學情推送不同的知識點和練習,達到個性化的學習目標。”佐龍中學教師馬琦介紹說。“系統裡資源多、角度好、習題多樣化、課堂設計新穎,學生使用後學習興趣增大了很多。”

“目前,嵐皋縣已經投資300多萬,建成了12個這樣的試點學校,基本保證了每個鄉鎮一個,區域內的高清錄播成為常態。”縣科教局副局長祝志剛說。

“這種區域網絡系統,不僅使學生們總量資源的個性化分配成為可能,也極大方便了教師們研修,大家跨區域定時集體網絡教研,一個教師可以帶動一幫教師,不僅僅是提升了教師專業上顯性的東西,隱性東西的提升從近幾年我們聽課感受得更深。”嵐皋縣教研室主任黃仲武告訴記者。

為了促使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進一步提升,徹底解決信息化與教育教學“兩張皮”現象,嵐皋縣計劃下一步將把12個教學點的區域網絡和全國的一些專業網點接連,並專門開通專家點評的網絡“小房間”,以便更好地服務立德樹人,更好地支撐教育改革和發展,更好地推動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轉變,更好地服務師生信息素養的提升,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相比縣裡大規模投資來講,我們嘗試‘電子書包’的平板教學更適合學校的具體情況。”石泉中學校長董才安說,“對於臨近高考的學生來講,平板的使用更有利於有針對性地推送練習題,同時也方便教師迅速拿到測試結果,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學情和指導方向。不過相對傳統教學,這種方式具體能提升多少,還有待於這一屆畢業生高考完後才有定論。”

“安康市通過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的融合,強化教育信息化對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的服務與支撐,強化將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放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來設計和推進。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和管理模式創新的過程中,以創新促發展,推動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教學和管理模式的變革,形成了一條安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徑。”安康市電化教育館陳祖茂說。

來源:教師報第2736期,原標題:《教育信息化:打開山區教育均衡“枷鎖”的“數字鑰匙”——安康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級版”紀實》,作者:孔祥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