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中國的治沙成就從這裡走向世界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2018年6月14日,在榆林市舉行的“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紀念大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指出:“榆林防沙治沙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的治沙就是從榆林走出來的,目前對全國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治沙英雄石光銀:“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建國初期,榆林市定邊縣的森林覆蓋率僅為0.5%;到2018年底,全縣林木保存面積達到303.2萬畝,林草覆蓋率達到了29.2%。

在定邊縣,全國治沙英雄石光銀的名字家喻戶曉。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1967年,石光銀擔任海子梁同心幹村黨支部書記期間,帶領全村人種活了1.4萬畝樹木,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綠洲。1984年,他響應國家發出的允許農民承包治理“五荒地”的號召,毅然辭掉了原定邊縣海子梁鄉農場場長的“鐵飯碗”,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股份治沙公司——新興林牧場,幹起了治理荒沙、植樹造林的事業。石光銀承包治理了集體荒沙地3500畝,全部栽上旱柳、沙柳、楊樹,成活率達到85%以上。1985年春,陝西省林業廳邀請石光銀在全省林業局長會議上介紹治沙經驗,並受到省廳領導的肯定和讚揚,這更堅定了他進一步治沙的決心。之後,石光銀與國營長茂灘林場簽訂了承包治理5.8萬畝荒沙的合同。1986年春季,他帶領100多人,打響了“三戰狼窩沙”的戰鬥。他採用障蔽治沙的科學治沙方法——在迎風坡畫格子搭設沙障,使沙丘不流動,在沙障間播撒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在沙丘間地栽植楊柳樹。通過這個辦法,樹木的成活率穩定在80%左右。

1994年,石光銀又與海子梁同心幹村簽訂了合同,承包治理了4.5萬畝鹽鹼灘;1996年、1998年承包治理了定邊鹽化廠苫湖地7.5萬畝,湖區植被狀況得了明顯改善,鹽湖受風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鹽產量、質量得到了保證;1997年,承包治理了國營長城林場荒沙4.55萬畝;2003年春,石光銀按照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的標準,一季造林5萬畝。

通過上級技術人員實地核查、驗算,石光銀帶領群眾累計栽植楊樹11745畝,喬灌混交林16650畝,沙柳花棒、檸條29500畝,活立木積蓄量26609.4立米,植被率達92.5%,林木總價值3086萬元,以每年淨增值5%計算,年增值154.3萬元。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2008年,石光銀唯一的兒子在調運樹苗時不幸遭遇車禍身亡。他處理完孩子的後事,抹掉眼淚,毅然決然地回到治沙種樹第一線。

石光銀的治沙業績得到了黨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讚譽,並先後獲得了國家、省、市60多項榮譽獎。其中,國家授予他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治沙英雄稱號;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他世界林農傑出獎。2012年,石光銀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石光銀說:“我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治沙種樹。”

志願者張應龍:像“瘋子”一樣紮在沙漠中

在毛烏素沙漠深處的榆林神木市西南百餘華里處,有一條圪醜溝。在這充滿神秘色彩的山溝裡,年輕有為的張應龍帶著一群充滿夢想的生態愛好者,組成了一支生態團隊,累計投資1億元承包建設了生態保育區。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1963年出生的張應龍是土生土長的神木人。上世紀90年代,他離開家鄉到北京打拼,很快從一名普通的營銷員成長為一家外企的副總,年薪20多萬元。2002年春天,他硬是帶著資金回鄉,承包了神木市禿尾河源頭南北長約30公里、寬約10公里的42.8萬畝荒沙,走上了艱難坎坷的治沙之路。

剛剛踏上治沙之路時,張應龍曾獨自困守沙區48天,不到一年時間就花光了個人的全部積蓄,被迫賣掉了神木的房產。最窘迫的時候,他口袋裡只剩下不到50元錢。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張應龍依然一根筋地像個“瘋子”一樣紮在沙漠裡不回頭。從2003年開始,他在全國各地尋求科學治沙的良方。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果樹研究所專家的幫助下,張應龍將神木和榆林沙區當地到處可見的原始樹種——長柄扁桃與治沙事業聯繫到了一起。

據介紹,長柄扁桃根系發達,主根垂直入地2米多,匍匐根橫向延伸20多米,保持水土和固沙能力非常強,存活期可長達400年,成林以後能夠永久性地發揮生態效益。同時,它還是一種木本油料植物,經濟價值大於其他樹種,無論從生態習性和生產推廣角度,都可以作為當地植樹造林的生態與經濟兼用型樹種。業界分析認為,長柄扁桃是一種“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鄉土樹種。

治沙與科研相互作用產生了顯著的良性互動效應,有效地推動了治沙事業發展。2014年,國家林業局在神木生態保護建設協會造林基地舉辦了全國長柄扁桃產業發展現場會。當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加快木本油料發展的意見》,將長柄扁桃列入北方地區重點發展的油料樹種。此後,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基金“榆林毛烏素沙地荒漠化土地綜合治理技術推廣”項目、陝西省毛烏素沙地生物質能源基地建設示範推廣項目、德國貸款造林項目以及聯合國環境署GEF項目等一大批國家、省、市及國際性的科學研究與生產推廣項目,相繼在這裡落戶實施。

如今,圪醜溝生態保育區的生態條件已發生根本性改觀,植被覆蓋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局部小氣候明顯改善,野生動植物種群逐年增加,水源涵養能力逐漸提高。

神木市林業局副局長高峰對記者說,經過幾代神木人的攻堅努力,神木境內的流動性沙地得到全面治理。昔日的荒山、荒漠變成了綠洲、綠帶、綠網,步入了生態植被“整體好轉,局部優化”的階段。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類林木保存面積達413.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建國初期的3%上升到目前的36.1%。

由黃變綠 榆林治沙經驗傳天下

據統計,經過多年治沙種樹實踐,榆林市的林木保存面積如今達2157萬畝,林木覆蓋率由建國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3%,治沙造林工作取得了五大成就。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一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市沙化土地治理率93.24%,荒漠化土地面積比1999年減少472萬畝。沙區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實現了區域性的荒漠化逆轉。沙漠腹地營造萬畝以上的成片林165塊,防沙治沙的質量和水準大大提高。沙塵暴不再發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顯,年減少入黃泥沙2.4億噸。

二是陝北地區植被覆蓋情況大幅改善。2000年至2012年,植被覆蓋度由31.21%上升為52.84%。2018年,榆林市林草覆蓋面積佔全省20.4%,居全省第二位;全市空氣質量指數連年位居全省前列。從“陝西北大門”到“全秦要戶”,從“三邊”到晉陝峽谷,從城市到鄉村基本實現了農田林網化、城市園林化、通道林蔭化、庭院花果化,實現了由黃變綠的歷史性轉變。

三是森林資源增加的同時,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使榆林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得到有效恢復,動植物種群與數量不斷豐富,全市現有野生植物470種,野生脊椎動物208種。溼地面積達到67.65萬畝,新引進栽培綠化植物90多種。目前,全市有國家Ⅰ級及Ⅱ級保護野生動物37種,省級保護野生動物11種,古樹名木2212株,生物多樣性指數顯著提高。

四是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通過防沙治沙,有效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生產條件,提高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全市形成了以防護林為屏障,節水灌溉農業為基礎,糧、油、肉、奶為主導產品的綠洲農業新格局。形成了170萬畝玉米、320萬畝小雜糧、280萬畝馬鈴薯和8萬畝設施蔬菜的生產規模。旱地春玉米、地膜花生、穀子等6大類作物連創全國高產紀錄。目前,全市各類經濟林面積達到400多萬畝,初步架構起紅棗、核桃、“兩杏”、山地蘋果、長柄扁桃、海紅果等獨具特色的經濟林果產業主框架,建立起集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為主的經濟林果產業新體系。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五是社會效益穩步提高。防沙治沙使沙區自然面貌大為改觀,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屏障。

編 輯:王林軍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