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而不分、和而不同” 是廣西民族區域自治的成功經驗


“合而不分、和而不同” 是廣西民族區域自治的成功經驗


廣西壯族自治區自成立60多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互助團結、親如一家,成為我國民族團結的典範。圖為壯族三月三期間,扶綏縣各族人民共聚一堂歡慶佳節。盧文斐 攝

作為我國5個省級民族自治區之一,廣西是唯一沿邊又沿海的自治區,也是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自成立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族人民親如一家、互助團結、艱苦奮鬥,取得了有史以來最好最快的發展,被認為是我國民族團結的模範、維護統一的模範、維護穩定的模範、實現民族關係“三個離不開”的模範。成立60多年來,廣西取得了巨大成績,也為民族區域自治貢獻了“合而不分、和而不同”的寶貴經驗。

“合而不分”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方針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黨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充分徵求廣西各族人民的意見基礎上,以“合而不分”的原則建立的。20世紀50年代,國內外民族問題日益突出。1956年東歐爆發匈牙利事件的原因之一,就是國內沒有處理好民族問題,外國勢力藉機插手導致事態擴大。當時外國勢力也在我國西藏從事分裂活動。在那種情況下,處理好漢族同少數民族的關係,有著特殊的意義。當時全國人民在黨的八大(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指導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而且內蒙古自治區已經建立,積累了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經驗。為此,中央提出“創造”一些推動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合作“範例”。據統計,廣西當時有700多萬壯族人口,佔全國壯族人口的90%以上,佔廣西人口的1/3,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地區。廣西又處於沿海沿邊的重要地位。為此,中央政府親自抓的“範例”,就是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

在醞釀成立壯族自治區的過程中,中央廣泛徵求了廣西各民族和各界代表的意見。廣西各民族和各界代表人士對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一致表示贊同,但對如何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提出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廣西漢族人口占60%以上,人口最多,建議以桂林為省會,在桂東地區仍保留廣西省,桂西地區以南寧為省府成立省級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種意見認為只建立一個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南寧為省府。開始時第一種意見佔了大多數。早在民國初年,廣西就發生過遷省之爭,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又碰到了這個問題。歷史證明,省府設在何處,建立一個統一的省區還是兩個省區,這是關係廣西社會發展的大問題。中央支持建立統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利於廣西漢壯等各族人民更好地團結互助、共同發展。1957年,中央召開在京廣西籍知名人士座談會,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擁護中央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決策,認為“一讓兩有,一爭兩醜”,少數民族和漢族都要“互以對方為重”。周恩來總理在總結髮言中贊成和支持梁漱溟“互以對方為重”的意見,他說,“今日漢族應該多多地替少數民族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在中央和廣西各界的共同努力下,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正式成立。

“合而不分”是廣西建立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方針。之所以如此強調“合而不分”,原因如下:

首先,“合而不分”是中華民族5000年曆史的優良傳統,世界曾有六大文明中心,除了偉大的中華文明5000年來長盛不衰外,其他5個文明中心早已衰落。外敵入侵、內部混亂、分裂動盪,使這些地區的原始文明早已被外族文明所替代,只有中華文明始終未曾中斷。未被外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中華民族各民族始終團結互助、愛鄉愛國、反抗侵略。

其次,“合而不分”有利於廣西各民族的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共創美好未來。正如周總理所說:“主張合不主張分,是適合我國的歷史情況和社會環境的……漢族人口多,但少數民族地區地大物博,將來發展工業,擴大農業,都要大力開發少數民族地區,都需要把地大物博和人口眾多、經濟文化發達結合起來。”如果採用分的方案,壯族自治區就很孤立了,不利於發展經濟。“在交通上,鐵路要和廣西漢族地區分割;經濟上,把東邊的農業和西邊的工礦業分開。”同時,少數民族也有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如壯族的“三月三”民歌節,壯、瑤、苗等民族的醫藥,侗族的傳統建築與古樓風雨橋,瑤苗侗地區廉潔為民的風俗等,只有“合而不分”,才能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廣西各民族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發展不平衡,“要想趨向平衡,就要各民族合作互助,不能孤立地講發展” 。

第三,“合而不分”是各民族的共同心願。“漢民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民族,少數民族之間也離不開”,這三個“離不開”,是我國民族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包括廣西在內的全國各民族的共同心願。廣西是中國民族團結的典範,歷史上廣西發生過農民起義,但從未發生過獨立分裂行動。在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中,廣西各族人民團結互助,一致對外,為保衛祖國和家鄉共同奮鬥。明代壯族女英雄瓦氏夫人抗倭,20世紀反抗日本侵略的鬥爭,都是廣西各民族人民要求和平統一、團結互助的生動表現。廣西壯族自治區“合而不分”的建區方針,符合廣西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符合廣西各族人民的要求,“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民族自治與區域自治的正確結合,是經濟因素與政治因素的正確結合”。廣西60多年的經濟社會發展證明了黨中央決策的科學性、正確性和先進性。

“和而不同”是推動民族關係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君子和而不同”是《論語》中孔子的話,這句話指明瞭人與人、團體與團體、民族與民族,以及國與國之間和諧共處必須遵循的原則,即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包容差異,在豐富多彩中達成和諧。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建區方針上實行“合而不分”,在推動民族關係發展上實行“和而不同”,有力促進了全區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

首先,“和而不同”是我國幾千年來維護國家和平統一,加強民族間團結合作留存下來的寶貴經驗。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各民族之間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民族文化存在差異。我國曆代統治者秉承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承認中央政府主權、維護祖國統一的前提下,給少數民族地區一定的自治權,實行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治。如唐宋時期推行羈縻制,明清時期推行土官土司制,都是封建統治者給少數民族一定自治權力的特殊形式。但是在封建時期實行的民族自治政策,各民族之間地位是不平等的,存在著壓迫剝削,區域自治往往受到中央王權的專制干涉。而中國共產黨推行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讓各民族在實現“真正的民族平等”基礎上,讓少數民族人民在中央領導下實現與漢民族一樣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所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們黨在吸收“和而不同”思想精髓、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地區管理方式的偉大創新。

其次,“和而不同”思想揭示了人與人、群體與群體,甚至是國家之間如何相處的道理。人與人之間由於家庭條件、生活習慣、傳統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同,每個人的個性、特點、能力也就各不相同。不能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不能要求每個人一模一樣,應該尊重個體差異,尊重他人,那樣人際關係才能融洽,社會才能和諧發展。同樣的道理在國與國之間也適用。從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今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都得到眾多國家和地區熱烈響應和擁護,就是因為中國從來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從不干涉他國內政,尊重各國人民對自己國家民族發展道路的選擇,承認人類文明多樣性,在這個“不同”的前提下達到國家之間互助合作,互利共贏。歷史證明,“和而不同”思想在人與人、群體與群體、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實行,都可以達到最大的共識,推動中國和世界共同的發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多年來,在“合而不分”“和而不同”思想的指導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廣西成為全國公認的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維護國家統一、實踐民族關係“三個離不開”的模範。“文革”時期,有些民族地區發生少數民族分裂勢力在外國反動勢力支持下開展分裂活動的現象,而廣西各族人民始終緊密團結在一起,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多年來,在中央的指導和支持下,廣西各民族和諧共處,攜手共進,積極推動改革,使廣西在北部灣開放發展、中國—東盟合作、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自治區首府南寧成為全國文明城市,南寧與珠海、廈門等成為公認的衛生城市;柳州作為工業重鎮,擁有“山清水秀地乾淨”的美譽;桂林作為世界馳名的國際旅遊勝地,積極發掘2000多年來積累的優質文化資源,使山水與文化相結合,不斷擦亮桂林山水文化旅遊的品牌。

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廣西在“合而不分”“和而不同”思想的指導下,少數民族與漢族親如一家、團結互助,既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又發展了社會經濟,走上了小康之路。如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世界著名的長壽之鄉,保持著山清水秀的環境,保持著瑤、壯等少數民族的民族特色文化,到巴馬旅遊的遊客逐年增加,巴馬人也逐漸脫貧致富;恭城瑤族自治縣也積極保存民族特色文化,既用心保護著名的文廟、武廟、周渭祠、湖南會館等反映漢民族文化的文物遺存,又發展了桃花節,開拓了瑤族圩市,有效推動了旅遊發展,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繁榮。

(作者楊佔坡系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政治經濟與管理系講師,碩士;作者錢宗範系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