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皇帝打了勝仗,回去把自己70多名將領斬首,眾人鼓掌叫好

小說:皇帝打了勝仗,回去把自己70多名將領斬首,眾人鼓掌叫好

在劉崇最需要幫助的時刻,在旁觀戰的契丹主帥楊袞卻一箭不放,率本部人馬全師而退。劉崇只好夾起尾巴和潰兵們一起逃命,他終於為自己的傲慢和無腦付出了慘重代價。

巴公原一戰,北漢先勝後敗,痛失大好形勢,成了劉崇揮之不去的噩夢。

劉崇的噩夢還沒有結束。傍晚時分,後周援軍趕到,他們與主力合兵一處,向疲憊不堪的漢軍發動二次攻擊。已無鬥志的漢軍再度大敗,死傷無數,數千人投降做了俘虜。史書記載“殭屍棄甲,填滿山谷”,“所獲輜重、兵器、駝馬,偽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

是役,北漢軍慘敗,十亡七八,史稱高平之戰。

劉崇連遭重創,如同驚弓之鳥,狼狽逃竄,他甚至學曹操玩了一出割須棄袍,換上粗布衣服,戴上斗笠,扮成老百姓,一路狂奔,幾不能支,最後幾經周折,總算逃回太原老巢。

反敗為勝的柴榮決定乘勝追擊,直搗太原。他立刻揮師北上,北漢州縣聽聞高平敗績,懾於周軍聲勢,不敢稍作抵抗,紛紛獻城投降,周軍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大片州縣。

五月,後周大軍兵臨城下,將太原城團團圍住,發起猛烈的攻堅戰。

在柴榮看來,自己挾高平大捷之威,對付甕中之鱉的劉崇絕對是手到擒來,但他卻忽略了兩點,正是這兩點讓太原攻堅戰功敗垂成。

首先,柴榮低估了困獸猶鬥的力量。北漢守軍退無可退,背水一戰,反而迸發出強烈的求生意志和戰鬥力。他們在劉崇的統領下負隅頑抗,周軍攻城一月未果,反倒由於糧餉不濟,出現劫掠當地百姓的現象,導致本已歸順的州府紛紛改變態度,返回北漢懷抱。

這些還是小事,第二點才是大問題,柴榮低估了契丹救援北漢的決心。

遼世宗是個仗義之人,對楊袞見死不救的行為大為惱火,太原被圍時,他又派出數千騎兵前去救援。柴榮針鋒相對,派出強大陣容前去阻擊,這將是一次實力相當的較量。

承擔此任的都是後周名將,包括符彥卿、史彥超、李筠、張永德,擔任先鋒的史彥超最早遭遇契丹援兵,雙方交戰一場,後周取得小勝。

這場勝利讓史彥超有些飄飄然,他一路輕敵冒進,結果陷入契丹軍隊圍攻,力戰而死,所部傷亡眾多,就連前去救援的李筠也差點丟了性命,符彥卿見勢不妙,領兵撤回太原城下。

這下柴榮沉不住氣了。長期圍城不克已讓軍隊疲憊,士氣低落,近日又連逢大雨,形勢十分不利,萬一契丹援軍殺到,後周很可能面臨一場慘敗。

萬般無奈之下,柴榮決定詔令班師,這一天是九五四年六月二日。

勝利曾如此接近,卻只能選擇放棄,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高平之戰數月後,飽受打擊的劉崇憂憤成疾,撒手人寰。

北漢經此一戰元氣大傷,無力南侵,契丹也領教了後周的實力,不敢輕易來犯,後周邊境獲得了數年的安定,這一切都使得柴榮有暇南顧,發動對後蜀和南唐的攻勢。

柴榮御駕親征,取得高平大捷,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因此人氣暴漲,極大鞏固了自己的皇位,史料載“帝違眾議破北漢,自是政事無大小皆親決,百官受成於上而已”。

這場戰役的最大受益者或許不是柴榮,而是趙匡胤。

高平之戰成為趙匡胤命運的重要轉折點,他憑藉關鍵時刻智勇雙全的表現獲得皇帝青睞,被提拔擔任殿前都虞候,並獲得一次異常寶貴的機遇 — —整頓禁軍。

高平之戰中,樊愛能、何徽的臨陣脫逃帶給柴榮極大震撼,而兩人在戰後又厚臉皮地跑回來認罪求饒,氣得他指著兩人的鼻子大罵:“你們這些宿將不是不能打仗,不會打仗,如今竟不發一箭就望風而逃,這不是把朕賣給劉崇嗎?!”

罵完之後,為整肅軍紀,柴榮決定痛下殺手,儘管眾將都在為兩個宿將說情,但他仍然頂著重重壓力,狠下心來將以樊愛能、何徽為首的五十多名將領和一千多名士兵全部斬首。

這招殺雞儆猴效果十分顯著,軍中的驕兵悍將一下領教了軍法的嚴厲和皇帝的可怕,而那些拼死作戰的將士們無不為之歡欣鼓舞。當然,僅僅是害怕並不能讓柴榮滿意,他的目標是削平四海,統一天下,他需要的是一支上下齊心、如同一體,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精銳之師。整頓禁軍,提高軍隊戰鬥力勢在必行。

返京後的第四天,柴榮就下詔整頓禁軍,淘汰老弱病殘,精選強壯有力者為上軍,招募天下勇悍之士以充禁軍,承擔這個任務的正是新任殿前都虞候的趙匡胤。

把如此重任交給一個年紀輕輕、資歷平平的將領,柴榮絕對費了一番心思。

一方面,他看中了趙匡胤冷靜機敏、勇敢忠誠的素質,這是其他將領不具備的。

另一方面,相較符彥卿、張永德、李重進這些將帥,趙匡胤家世普通,根基尚淺,不易在軍中形成派系勢力,更不會有什麼政治野心,無疑是整頓禁軍的最佳人選。

將驕兵惰、貪生怕死、紀律渙散、兵匪不分……種種頑疾不停吞噬著禁軍的忠誠度和戰鬥力,五代很多皇帝都想整治卻有心無力,柴榮和趙匡胤這對君臣搭檔決定動一次大手術。顯德二年(955年)三月,手術由趙匡胤執刀,一共動了三刀。

第一刀是裁員,即淘汰老弱。

五代普遍採用募兵制,士兵都是職業軍人,要掙錢養活家人。如果混日子也能拿工資,大家就不會拼命,很多兵油子就靠點卯報數,數十年地混在軍隊裡頭,既不努力訓練,也不拼命打仗。長此以往,老兵、弱兵、不能打仗的兵越來越多,就形成了傳說中的“冗兵”。

趙匡胤對付冗兵的態度是一刀切,“老弱羸者去之”。

趙匡胤不是不知變通,但他更知道裁減冗員是皇帝的意思,拒絕請託固然會得罪一些高官權貴,卻能讓皇帝放心,徇私辦事反而會得罪皇帝。孰輕孰重,趙匡胤心裡是有一杆秤的。

第二刀是招聘,即補充兵員。

軍中老弱病殘一掃而空,騰出大量兵額亟須補充。朝廷面向全國海選,表示禁軍招人不拘一格,不論出身成分,只要身強體壯,能打能殺,不貪生怕死,都可以報名參加海選。

廣告一經發布,各地應徵者紛至沓來。趙匡胤對應徵者進行嚴格的甄選考察,錄用了一大批符合要求的兵員,分別充實到龍捷、虎捷等禁軍主力部隊,於是“諸軍士伍,無不精當”,士兵素質和戰鬥力得到顯著提升。

第三刀是重組殿前司。

禁軍是後周的中央正規軍,直接隸屬朝廷(皇帝),下設殿前司、侍衛親軍司(又有馬軍司、步軍司)二司。其中,殿前司負責統領皇帝的近衛部隊,其下設內殿直、外殿直、東西班、金槍班等諸班直,相當於皇帝的警衛團,他們一般很少直接參戰,但也有一部分不隸屬班直的部隊可以像侍衛親軍馬步軍一樣參加外出征戰。

趙匡胤曾任東西班行首,現在又任殿前司都虞候,深知殿前司的重要性。他本著優中選優的原則把最優秀的將士選入殿前諸班,挑選兵員時甚至請皇帝大人親自面試把關,確保殿前司集中大周最英勇善戰的將士,成為精銳中的精銳。

整頓禁軍是柴榮一系列重要改革活動的開篇,通過這次大整頓,不堪大用的禁軍舊貌換新顏,成了一支能征善戰、舉世無雙的精英部隊。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