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師:為什麼說“司機才是滴滴平臺核心資產”?

昨天(4月29日),滴滴出行網約車平臺公司CEO付強發佈公開信,稱將原平臺司機部升級為司機服務部,並計劃年內在全國設立2000名司機服務經理,負責解決司機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反饋溝通。

丁道師:為什麼說“司機才是滴滴平臺核心資產”?

有個記者朋友關注到這個消息,諮詢我怎麼看待此事。

在我看來,究其網約車服務模式的本質,司機才是平臺最核心的資產。

現在滴滴將原平臺司機部升級為司機服務部,並且設立2000名專職服務經理來為這個群體提供服務,也說明了滴滴正在應用供給側改革思路, 從司機這個供給端的服務升級出發,來提升平臺整體服務水平。

只有滿足了廣大司機群體的需求,才能讓司機放心、安心、全心的投入到服務用戶(需求端)的事業中來。最終反饋到司乘關係的改善,以及給用戶服務水平的提升。

如此平臺、司機、乘客三方才能在移動出行生態中實現最大的共贏公約數,行業才能和諧有序發展。

上述觀點,我也發到了朋友圈,引發了不少討論和爭議。在很多人看來,今天是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時代,怎麼能說“司機是平臺最核心的資產呢”?

我今天儘量用簡單的幾句話說清楚這個邏輯:

無論有沒有滴滴,中國每天總會有十幾億人出行,該打車打車,該坐地鐵坐地鐵,各種出行方式都按班就部的運行,這是剛需誰也無法改變。但是有沒有為出行的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這個就會有很多變數,充滿了無限可能。

所以對於滴滴來說,作為還是不作為,消費者都在那裡,但你如果有一批能提供品質服務的司機,就能滿足這些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反過來就能助推你的商業版圖擴張,進而實現盈利。

那麼用戶和司機到底誰是中心?這問題要根據具體時局和情況來看,目前就中國市場來看,每天有十幾億人出行,但總體來說給這十幾億出行提供服務的平臺並不是很多或者並不很充分(北京地鐵可以刷手機了,這是一大進步,但總的來說還很落後)。

這是一個需求遠遠大於供給的市場。前幾年因為“網約車千家混戰”使得業界認為網約車供過於求,燒錢大戰過後混亂了行業的運力,透支了用戶的消費潛力。但這兩年行業的發展(比如打車難、坐地體擠仍然是大問題)都在說明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目前網約車行業甚至包括商旅、探親、通勤等出行範疇最大的矛盾依然是“群眾對美好出行生活的嚮往與品質供給不足的缺位”。

那麼,放之網約車行業,滴滴(當然,也包括神州、易到、美團打車、曹操專車等等)只有擴招並且服務好了司機群體,司機群體反過來才能服務好用戶。也就是說,網約車平臺只有“以司機為中心”作為出發點,才能最終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