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吕布的第一次败仗输给孙坚,竟另有隐情?事实真相是什么?

小说:吕布的第一次败仗输给孙坚,竟另有隐情?事实真相是什么?

根据史料记载,吕布的第一次败仗是被孙坚打败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时孙坚麾下有数万兵马,来势汹汹,董卓任命胡轸为大都护率步骑五千前去迎战,而吕布和华雄二人是胡轸的部将,一个是骑兵都督,一个是步兵都督。

  虽然董卓派来的只有五千人马,但是孙坚却没有正面迎战,而是驻守在营寨里。我想原因可能是孙坚麾下的兵马虽然是胡轸的数倍乃至十倍,但是战力比较低,士气也不高,凝聚力也不够,士兵们都比较惧怕董卓派来的如虎狼一般的军队。

  战前胡轸说了句:“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诸将闻而恶之。

  因为这句话导致了部下的将士对他产生了厌恶,诸将之中肯定是有吕布的,也保不齐还有华雄在内,虽然他跟胡轸都是凉州人,但也未必就一定不会关系不好。当然这只是猜测。至于胡轸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从这句话看来应该是有人违反了军纪,大概是有士兵内讧。那个时候军队里的士兵大都没什么文化,脾气不好是很正常的事,三言两语不和就动手都是常有的事,即便是现在的军队我想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后来吕布跟胡轸两个人闹了矛盾,也许是因为胡轸说的这么一句话,也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会不会是因为战功的原因呢?这一次是五千对数万,如果战胜的话那功劳是不小的,如果胡轸这人有点自私,想独吞功劳,那么自然会引起诸将嫌恶。不过我觉着多少有点说不通,如果五千对数万打赢了,那么肯定人人都会有功劳的,董卓又不是笨蛋,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偏心的。所以我觉着应该还是因为诸将都是性情中人,吕布就是不爽胡轸才会想要搞他的。

  具体细节方面想必有些人是知道的,我再发给诸位看看。

  部队行到广城,离阳人城还有几十里。天已经很晚了,士马劳累,应当驻军休息,而董卓预先制定的作战计划,也要求在广成住宿,秣马厉兵,养精蓄锐,然后再乘夜进兵,天明时分攻城。但诸将都嫌忌胡轸,想败坏他的大事,不想让他成功。于是,吕布等人便说:“阳人城中敌兵已经逃跑,应该快点去追赶,寻求战机。否则,就没有机会了。”胡轸便率军连夜进发。

  到了阳人城下,城中守备十分严密,偷袭不可能成功。这时,军队饥渴困顿,士气低落。加上是在夜间,没有堑壕工事防御。将士们刚刚解甲休息,吕布又令人传布谣言,说孙坚率城中将士乘夜来袭。军众黑夜中,不明真假,扰乱奔逃,弃盔甲,失鞍马,十分狼狈。孙坚乘势出城追击,胡轸全军溃败,部下督华雄也被斩杀。

  以上两段是我从网络上查到的,觉得还有那么点意思,还是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的。

  所以这一次战败严格说起来不能说是吕布被打败了,因为本身就不想打赢,所以败了也是应该的。

  我觉着,可能从这个时候开始吕布的性格开始发生了转变,因为他一时的小心眼,导致了华雄被孙坚斩了脑袋,此刻吕布的心里应该是不舒服的。

  华雄被孙坚斩了脑袋,并不意味着华雄的武力就不如孙坚,当时的情况是溃败,华雄作为胡轸的部下是要掩护他撤退的,估计在掩护的时候陷入了孙坚部队的包围,加上孙坚本身的武力不俗,部下得力的大将也有几个,像黄盖就是一名猛将,如果华雄是在群殴的情况下被杀死的话,那就说明他的武力是在孙坚之上的。因此相反我觉得是孙坚忌惮华雄,才会一下把华雄的头给砍了,让华雄死的不能再死了。

  而吕布虽然败退了,但是却给孙坚留下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感叹。因为这一句出自东吴人所写的《曹瞒传》,所以我才会有这样的认为。

  另外再谈谈两点,一个是华雄与关羽之间的武力高低,另一个是樊稠的武力高低,因为樊稠是在本书「六十六章」里第一次登场的一个角色,要与颜良单挑,所以这里要提一下。

  演义中华雄是被关羽一刀斩杀的,罗贯中的叙述是关羽趁华雄猝不及防将他斩杀的,这从道义的角度来说算是可耻的。我以为,在凡是正面单挑的情况下实施偷袭的一方,在他的心里对方的武力是不输于自己的,甚至于可能还要强一点,至少我认为罗贯中不觉得华雄比关羽武力差,所以才这样去叙写。

  关羽是河东人,肯定很清楚西凉人是如何的勇猛,而且在罗贯中的想法里关羽多半是认识华雄的。因为董卓在河东呆过,华雄那个时候还是董卓的部将,被关羽认识也不足为奇。也许他们本身就认识,但是自从关羽亡命了以后二人便多年来一直没有再相见过,华雄因为觉得关羽有些熟识,所以就开口问关羽的姓名。而关羽虽然认出了华雄,但因为立场的原因,便只好闷声将华雄给袭杀了,如果是这样那关羽的内心就是不道义的。不过也可能是关羽觉得华雄效命于董卓,便耻于和华雄相认,所以才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把华雄给斩杀了。当然这只是我对罗贯中这般安排情节的一种猜测,实际因为什么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所以我觉得华雄的武力应该是与关羽相当的。

  另外一个樊稠,也跟华雄一样是董卓的部将,作为董卓的部将那肯定是武力不凡的,因为董卓本身就是武力过人,如果你的武力不行那董卓多半也是看不上眼的。所以我觉得樊稠的武力应该不会比华雄差哪去,因此也就应该与关羽差不多。

  还有一个颜良,死得时候的情况跟华雄一样,也是在猝不及防之下被关羽斩杀的。当然这是罗贯中写的,史料上没这么写。不过我觉着罗贯中对于历史肯定是研究的比较透彻的,他之所以这样写应该也是有他的依据的。

  而我之所以又拉个颜良出来,是因为他跟樊稠在本书是同时登场的,并在虎牢关前单挑,我根据自己的想法将两人塑造成武力同水平的武将。

  另外,关于武力的意思,可能有些人不是很明白。在本书里,武力就是就武将的武艺和气力的统称。武艺是指武将在技巧方面的运用,而气力是指武将天赋的力量和体力。

  说实话,我最烦恼的就是写打仗,因为要牵涉到当时的地理、地形、地势以及地质,在什么样的天气情况下会不会发生什么样的地质灾害,如何会影响行军打仗。鬼知道当时是啥具体情况。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都很不符合事实,因此大伙看了不要在这方面太在意。

  另外如果大伙觉得情节写得让人看着不够过瘾的话,可以在评论区提出点意见出来,这样我也会很高兴的。嗯嗯,就这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