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邪恶小羊羊


粟裕将军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和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之间,争夺鲁西南重地临沂这一战,就是典型的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整个战略胜利的例子。

可笑的是,在临沂战役打响之前,陈诚还信誓旦旦的发表过言论,说自己两个月的时间,就能灭掉中国共产党。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挑起了内战,他一直都想在国内实行独裁统治,然后彻底打败共产党。

为了尽快剿灭共产党,他还特意的找来了何应钦谈话,他问何应钦,若是让他带兵,全力剿灭共党,他能用多长时间。

刚打完日本人,何应钦不想这么快在挑起内战。所以,他给蒋介石说的是三年吧。

这一答复蒋介石当然不满意了,所以他让何应钦有多远走多远,离他远远的,别让他看到何应钦,省的心烦。

蒋介石又找来了陈诚,还是问了同样的问题。

陈诚告诉他,若是让我带兵的话,两个月剿灭他们应该不成问题。

听到这样的答复,蒋介石感到很欣慰,不愧是我最为得意的学生兼心腹。这话说的没毛病我爱听。

当时华东战场上国共双方的必争的地方,正是军事战略要地临沂。

因为粟裕知道临沂的重要性,所以,他抢先占领了临沂。这件事被蒋介石知道了,蒋介石勃然大怒。

他开始命令陈诚火速把临沂再给夺过来。

陈诚压力山大,组织了四路大军,一起向临沂进发。

当时的左路是胡琏率领的是11师,前身就是最能打的土木系,右翼是黄百韬带领的整编25师,中路是整83师,整74师。

这些都是蒋介石军队里的主力中的主力,可见,为了拿下临沂蒋介石又或者是陈诚,下了多大的血本。

这时候粟裕想出军,打陈诚大军的侧翼最薄弱的一支,好牵制他们进军的速度,让他们来救援,然后好在临沂城外围点打援。

但是,陈诚不为所动,所以,粟裕不得不改变策略。

他先是给在延安的毛泽东请示,说明了现在临沂的情况,十分的危机。毛泽东的回复是,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临沂。

有了毛泽东的这一句话,粟裕就放心了,他可以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打敌人了。

在当时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确实是抵不过陈诚的四路大军的。

关键是在粟裕的西北,还有王耀武军团,若是王耀武这时候也出击,和胡琏,黄百韬前后夹击粟裕,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所以,粟裕打算放弃临沂,变被动为主动,然后进攻鲁西北,发动莱芜战役,矛头直指王耀武。

这样的话,对于粟裕来说先占领了鲁西北,消灭了自己身后的敌人,然后再聚集我军优势兵力,攻打临沂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结果正是因为粟裕的这一英明决定,让他彻底的占领了整个华东地区的。

粟裕放弃了临沂,陈诚他们占领了临沂,然后立刻通知蒋介石,蒋介石十分高兴,还大书特书。

殊不知临沂是粟裕主动放弃的,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生战争,就占领了临沂,实在没有什么可庆祝的。

可是,陈诚和蒋介石没有高兴几天,他们才知道粟裕大军,已经秘密集结到鲁西北了。这时候即使陈诚想去救,也已经来不及了。

紧接着就是莱芜战役打响,国民党王耀武管辖下的李仙洲军团几万人马,全部被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歼灭。

然后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性的。之后,华东野战军在华东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稳扎稳打最终彻底的把国民党打败,赶出了华东地区的。

所以,临沂战役,就是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整个战略胜利的经典例子。


史学达人



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一次典型的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行动。

解放战争初期,国军大举进攻各根据地,中原根据地在国军的第一轮进攻中,实际上等于被放弃,中原军区所属部队突围,除了原本留下来承担潜质任务的皮定均旅,其他各部损失惨重,此后在解放战争中基本上消失,没有留下成建制的部队。

失去中原根据地之后,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就基本上被切断了,被压迫在几个不同的区域分散作战。虽然抗战第一年仍然消灭了敌人的很多机动部队和有生力量,但各个根据地被包围压制的局面并未改变。实际上,即便是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了整编七十四师,也仍然没有打破内线作战的整体格局,山东根据地仍然被压制着。

其他战场上,东北部队被分割压缩在北满和南满,尤其是在南拉北打的格局下,南满受到国军的重点进攻,形势非常危急,最严重时甚至不得不退入朝鲜境内。在延安,也被胡宗南追着打,陈谢集团被压缩在太岳山区,刘邓大军被压缩在晋冀鲁豫的黄泛区。整体上,形势都不乐观。

在这种形势下,各根据地内相互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相互策应和支援,分散作战,无法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打破敌人的围困和封锁。这样,各根据地的兵源,物资都消耗得很快,如果再不打出去,就可能会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一样,被国军困死在各根据地。

因此,毛主席提出,要打破现在内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必须要打到外线去,把战火烧到国统区去。这就有了华东部队分为内线兵团和外线兵团,内线兵团留守根据地,外线兵团打到外线去,在外线歼灭敌人,策应根据地的内线作战。

另一个很关键的举措就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整体离开根据地,南下大别山地区,威胁华中和江浙地区,减轻各根据地的压力。

从纯粹的军事角度看,千里跃进大别山当然是一次很不成功的行动,到了大别山站不住脚,被白崇禧的华中部队追着打,最后不得不放弃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的打算,退出大别山地区。因为长途行军又始终没有摆脱被追着打的局面,部队损失近六成,重武器损失近八成,从出发时的十万多人变成了四五万人。


从战术角度看,这是不是失败?当然是。但是从战略上看,千里跃进大别山非常成功的打破了国军的封锁线,并且将华中国军拖在大别山,迫使华中国军不敢抽调太多部队东进参与围攻华东野战军。这位粟裕部队在鲁豫一带大范围机动进退,寻找战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

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中原野战军拖住华中国军,粟裕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时候,黄维兵团极力东进,接近主战场,徐州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李延年各兵团都会出动,那么形势就会非常危险。正是因为中原野战军死死拖住了华中国军,所以东进救援黄百韬兵团的只有黄维兵团,而且受到中原野战军的顽强阻击,没有靠近主战场。这样,徐州的国军也没有坚决支援,犹豫不决,为歼灭黄百韬兵团拉出了时间差。

所以说,即便是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整体上损失重大,但是这一行动为在战略上打破解放军只能内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打乱了国军的部署,拖住了华中国军,这是牺牲自己,成就其他各战区,尤其是华东战区的行动。这也是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刘邓大军能够得到追击国军解放大西南的机会的原因。


萧武


输了一场战役,赢得了整个战争,这明显说的是解放战争中的青树坪战役。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五大主力全部被消灭,国民党败局已定。但是国民党军队中的桂系军阀,始终跑的快,第三野战军、第二野战军都找不到桂系军阀主力进行决战,如果将来这支20多万的桂军逃到大西南山区,对中国解放事业是很大的损失。

这时,一场败仗改变了这个局势。这场败仗就是青树坪战役。

在青树坪吃败仗的是林彪第四野战军中的名将钟伟。钟伟担任49军军长,和40军军长韩先楚并称为四野两大好战分子。在三下江南战役中,时任二纵五师师长的钟伟敢抗命坚持己见,使林彪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取得了靠山屯战役全歼国军87师的胜利,这一战,钟伟直接从师长提拔为纵队司令,这是解放战争中的唯一。

青树坪战役,也创立了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后的唯一一败。钟伟的49军渡江之后求战之心很急切,49军的146师孤军冒进和后方失去联系,在青树坪被第46军236师伏击,桂系头号王牌第7军的171师、172师又前来助攻。钟伟和146师取得联系后派出145师进行接应。这一战,146师阵亡877人,伤2000余人,可谓元气大伤,前来接应的145师也有470人的伤亡。这是桂系军阀在解放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遭遇解放军的恶战大战,从此以后,钟伟的49军再也没能担任主力部队出击,基本一直在二线担任预备队,钟伟也因此在建国后仅被授予少将军衔。

青树坪战役,虽然解放军49军被重创,也同时让桂军骄傲轻敌,与我军死磕,很快被全歼。

衡宝战役,几乎是把青树坪战役复制了一遍,国民党第一名将白崇禧,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四野第45军第135师孤军深入,被桂军白崇禧集中5个师围攻,几日后,林彪集中了54万军队不仅把桂军20万人围困在衡阳到宝庆的公路周围,同时封锁了桂军逃往云南贵州和广东的道路,当白崇禧发现这一点时,已经大势所趋。

衡宝战役后,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桂军的精锐师全部被歼灭,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区,从此以后,桂军再也不能发起有效的抵抗,白崇禧的“小诸葛”的大名,成了大笑话。

不过,平心而论,桂军的实力比起蒋军来说,还是差很多,都解放战争了,桂军还是的主力兵器还是汉阳造的老套筒,与蒋介石军队的全美械军队相比,简直是不入流的穷亲戚。渡江战役后,解放军的装备甚至略好于桂军。

桂军最大的战斗力就是跑得快,青树坪一战,桂军不跑了,那还不是等死了。

经过青树坪战役,桂军自信心膨胀,以为自己可以和解放军死磕,就注定了骄兵必败结局。


历史知事


楚汉之争中的荥阳成皋之战,是最典型的输了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荥阳成皋之战,刘邦几次被项羽打的丢盔弃甲,差点被杀。但是凭借战略上的胜利达到质变,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让项羽从战无不胜到最后无处可逃。

刘邦战役上的失败,大军几乎被打光

在荥阳成皋之战中,刘邦何止输了一场战役。

荥阳战败,项羽围困荥阳,刘邦不得不采用将军纪信的计谋,让纪信假装汉王投降项羽,刘邦自己逃跑,而替身纪信被项羽一怒之下烧死。最后御史大夫周珂、枞公被项羽烹杀。

跑出去后的刘邦率领英布的军队,来到成皋。结果项羽收拾完彭越后回头回头再次打败刘邦,这次只有刘邦与夏侯婴两人逃跑出来。

两人悄悄的跑到修武,趁着韩信不在大营,悄悄夺了韩信跟张耳的军权,这才重振旗鼓,支撑住了危局。

在荥阳成皋之战中,刘邦面对项羽可以说是败多胜少,尤其是前期,楚军实力强胜,刘邦几次危机重重,靠手下将领的帮助与彭越在后方的骚扰,才侥幸逃脱,即便后期楚军已经相对劣势,粮草不济,刘邦依然差点被项羽一箭射死。

虽然战役上,刘邦败胜于多,但是在战略上,刘邦后发制人,外线包围内线,让楚军陷入多面作战的境地,最终拖垮了楚军赢得了胜利。

刘邦战略上的胜利,拖垮了项羽

虽然在面对面打仗,没几个人是项羽的对手,但是刘邦善与争取诸侯,对于诸多诸侯,愿意归顺的招降,不言归顺的消灭。

比如刘邦派随何说服了英布,项羽失去的不仅是一位盟友,还失去一位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魏王豹叛汉投楚,被韩信与曹参消灭。

不过荥阳成皋之战中,最精彩的还是刘邦如何后发制人,让项羽疲于应对。

1、刘邦与项羽在成皋荥阳一带正面对峙,但是留下彭越在楚军后方进行游击战,不时切断楚军粮道,导致项羽无法一鼓作气追击消灭刘邦。

可以说刘邦屡屡得以逃脱,彭越功不可没。

2、派张耳与韩信平定代赵,以张耳在赵地威望与韩信用兵之能,迅速平定赵地,然后直下齐国

3、派灌婴和靳歙深入楚军后方断楚军粮道,灌婴、靳歙一直突击到鲁下,大破项冠楚军 。之后刘邦又派遣灌婴、曹参北上,帮助韩信迅速平定齐地。

4、派遣卢绾、刘贾率兵2万协助彭越在楚军背后“挠楚”,连下17城。逼迫项羽率领楚军不得不东西奔跑兼顾。而刘邦与彭越在东西两端不断蚕食楚军兵力。

虽然刘邦在正面战场上面对项羽屡吃败绩,但是在战略层次上,刘邦要比项羽高明出很多。正是因为战略指挥上的胜利,才让刘邦不断的调动项羽来回奔波,逐渐扭转战场劣势,量变达成质变。

等到楚汉屯兵广武的时候,项羽虽然仍有战斗力,但实际上大势已去。

项羽在广武无法打败刘邦,而刘邦撒出去的彭越、灌婴、韩信、曹参等人在楚地后方大展身手,项羽失败已是迟早的事情。

荥阳成皋之战,刘邦去了对项羽的优势,两人鸿沟协议,互相罢兵,不过项羽军队一后撤,刘邦就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撕毁协议,攻击项羽,阳夏、固陵、陈下之战一直到亥下之战,楚军一败再败,最终项羽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荥阳成皋之战,项羽可以说战胜了站在他面前的几乎所有的敌人,可惜战略上的失利,让他陷入被动局面,加上手上人才不如刘邦,只能当个救火队长,哪里需要到哪里。


妖鬼杂谈录


延安保卫战更具有代表性。

1947年3月,国民党鉴于全面进攻没有更大收获的情况下,为了摧毁中共指挥中枢,决定集中兵力实行重点进攻。胡宗南带领25万精锐力量,向延安发动猛烈攻击。当时西北野战军只有3万人,装备更是处于绝对劣势。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决定,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在北部山区创造时机,逐步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

延安保卫战进行了七天七夜。西北野战军利用一切条件狙击、骚扰和破坏敌人的进攻线路,仍然无法阻止敌人前进。3月19日,国民党占领延安,蒋介石喜出望外。毛主席却豪迈地说:“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来的。”

从战术上看,解放军输了延安。延安是一座孤城,带不走,受不住。从战略看,却是国民党输了全局。没有抓住中共首脑,还把主力耗在西北。有限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不是输还是什么?而战略,决定着战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国民党大军占领延安后,犹如进入牢笼,在陕北军民天罗地网的包围下,机动性丧失,活动空间反而大为缩小,更容易遭到西北野战军的强烈袭扰和周旋。

彭德怀先后组织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两次攻打榆林,调动敌人东奔西走,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杀伤敌人主力。

国民党这25万精锐力量被牢牢拖在陕北高原贫瘠地带,犹如拳头打到棉花上,找又找不到,打又打不好,撤又不能撤,完全疲于应付。

更重要的是,大大减轻了解放战争其他战场的压力。在西北,是敌多我少。在其他战场,则是我多敌少。我以中共首脑+3万拖住敌人25万精锐,太值了。

1948年,时机成熟后的解放军在西北发起大反攻,3月取得瓦子街战役大捷,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4月22日收复延安。一年后西北全境解放。毛主席的话应验了。

国民党的25万人越打越少,后来残兵败将撤退到成都。成都战役,全部覆灭。


朴素文明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985个字,阅读时间大约3分钟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在历史上“舍弃一点,赢得全局”的战斗。

在历史上有很多以小博大,折小取大的战斗,无论是现代战争还是古代战争,都是屡见不鲜。今天锬锬就给大家一起来分享几个案例

1、渔阳之战

说起这场发生在公元前127年的战斗。对于汉武帝来讲,可以说是自豪满满,但是在这自豪满满的背后却是用屡战屡败换来的。其实在公元前133年,匈奴就开始不断的发起侵略战,而汉军派出的反击部队到了匈奴的地盘就被抓瞎,直到公元前126年,汉军苦苦的寻思为什么战斗了六年,对于说过专业训练的汉军却遭到匈奴的虐杀,最后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汉军喜欢匈奴往哪里打,汉军就往哪里去,只会被擅长在草原伏击的匈奴打的狗血喷头。所以必须调整作战方向,于是在渔阳挣扎的汉军们,做出了一个悲壮地决定。那就是不需要任何援军,而是孤军奋战,让援军直接北上拿下高阙要地。切断匈奴与匈奴之间的连接。

与此同时,又迅速向河套进攻,打得匈奴一个措手不及。因为匈奴一直认为汉军老是在吃他们那一套玩法,从此汉军走拿下了沦陷数十年的河套大草原。

2、库尔斯克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与苏联在库尔斯克的战争。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双方投入了超过268万士兵和6,045辆坦克。空军参加了2000多架飞机,这是历史上最大的坦克战和单日空战。到战争结束时,德国人失去了70多万军队,失去了约248辆坦克,并损失了900架飞机。苏联失去了180多万军队,失去了6,800辆坦克,损失了5,244架火炮,并损失了3,500架飞机。

根据德国袭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国计划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内搞定苏联。尽管德国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伤亡,但它没有达到任何战略目标,因此德国失败了。

3、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潜入夏威夷珍珠港,整个袭击持续了90分钟。美国没有任何有效的反击。整个偷袭行动中,日本毫无悬念地获胜,但战略上地加快了美国向日本宣战。并让日本成为了唯一一个受到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

综上所述,这些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战败方往往都是只看眼前,却没有看到战争背后的谋略。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有什么想问的历史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问哦,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LongTime常锬


这样的事件有很多,诺门罕战役和克里特岛战役都可以划归此类。诺门罕战役中日军虽然惨败,从此失去了北上的野心,但也让苏联人感到了后怕,最终两国签署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从此彻底终止了对华武器援助,日本侵华战争变得更为顺利了;

(本文的故事于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有关)

克里特战役英军和希腊军队顽强抵抗,但是最后还是被迫撤离这块战略重地,德国人虽然胜利但也是惨胜,由此丧失了再次使用伞兵夺取岛屿和战略重镇的勇气。英国在地中海的三个战略支点直布罗陀、马耳他、塞浦路斯都得以免遭纳粹威胁。以上两个失败方都获得了战略上的补偿。

诺门罕战役又称哈拉哈河战役,

1939年5月日军驻守中蒙边境的第23师团向对面的苏蒙联军挑衅,其目的是摸索从蒙古高原直插贝加尔湖腹地的可能性,这是日本陆军的北上战略第一步。未曾想,一次试探性进攻演变成持续135天厮杀。


(那条河就是哈拉哈河)

此战日军的伤亡不小,大约有7696名士兵死亡、1021人失踪、10997人伤病,总共19000人的代价,这个数字超过了第23师团战前1.5万人的总兵力,但是这点伤亡比着苏联人算是小巫见大巫了,苏军有9703阵亡、15952人伤病,总共25655人的损失,这还不算蒙古伪军的伤亡。

但是就战役战术而言日本还是输了,陆军再也不敢对苏军发起攻势,攻占西伯利亚配合德军闪击苏联的计划彻底泡汤。但是,在战略上日军内外双收。对内终于找到了整顿军纪的口实擅自发起攻势的师团长小笠原切腹,中高级将领遭到清洗,从此在陆军中没有再出现以下克上现象。



对外,苏联彻底怕了日军,到1940年4月时,苏联放弃在远东扩大战果的希望,交换俘虏后签订《苏日互不侵犯条约》,根据条约终止了一切对华援助。这让本就艰难支撑的中国抗日军队陷入绝境。由于失去了苏联的飞机、坦克和火炮等技术兵器援助,中国军队无力抵挡日军扫荡,更别说进攻了,这为日军调兵南下攻取南洋提供了条件。


(被苏军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

克里特岛战役发生在苏德战争爆发前。

1941年5月20日德军发起攻占克里特岛的水星行动,德军第7空降师和第5山地师担负突击任务,先用空降兵从天而降以抢占岛上的三个机场,然后再机降更多的援兵巩固效果,最后由海上增援彻底占领全岛。但是,德军的一个伞兵人万人不到却要面对44000英希联军,为惨败埋下了伏笔!
(克里特之战示意图)

德军伞兵创始个人施图登特原本希望借助有史以来第一次伞兵集团作战,树立这个全新兵种的权威,他积极游说巴尔干地区空军指挥官亚历山大-罗尔将军,成功打消了后者的一切顾虑全力进攻克里特岛。施图登特有拉上空军总参谋长汉斯·耶顺内克于4月21日向希特勒争取这次行动。



(左施图登特,右空降师师长萨斯曼)

但是,在12天的空降激战中德军第七伞兵师伤亡了6500人,占到德国伞兵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再加上其他部队的伤亡数字,德军一共付出了14000人的代价,超过了德军攻占巴尔干半岛的伤亡,而更大的失败还在于德军的总体战略出现重大调整。


因为希特勒在德军攻占伯罗奔尼撒半岛时就下令,进一步军事行动绝不能耽误巴巴罗萨行动的准备工作,他甚至将很多补给卡车掉回了波澜前线。但是空军将领的争取使得他改变了主意,再次将巴巴罗萨推迟以腾出时间夺取克里特岛。
(克里特战役使用滑翔机为伞兵运输重武器)

如果这次空降作战十分顺利,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意犹未尽的戈林和施图登特还会继续争取对马耳他、直布罗陀和塞浦路斯岛的空降作战!也就是说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计划还会推迟,只要给希特勒看到有吸引力的理由即可。德国有可能继续与斯大林保持友好合作,集中兵力解决地中海的英国残余,甚至遏制意大利的溃败,进兵中东都有可能。


(德国伞兵宣传海报)

这时候虽然波澜边境的轴心国兵力空虚,斯大林也未必敢轻举妄动!他甚至还想加入轴心国集团瓜分世界呢!然而,克里特之战德国失败了!确切的说是惨胜。希特勒从此不再使用伞兵进行大规模作战,也放弃了横扫地中海和亚非的计划,专心进攻苏联去了!但又因为克里特和巴尔干战争耽搁了5~4个礼拜而兵败莫斯科。所以小编觉得克里特就是盟军用一次失败的战役,换回来的战术性胜利。

(损失的都是元首心爱的精英,从此他不再让伞兵战士们冒险了)


兵器世界


这类“舍弃一点赢得全局”的战略妙笔,不单在近现代战争史上极多,哪怕在资讯科技并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经典战例,典型一场,就是公元前127年的渔阳之战。

现代人说起汉武帝时代反击匈奴的战争,常见满满自豪感。但事实上,自从公元前133年战事爆发后,汉军的表现,堪称是被反复吊打。汉军派出去反击的部队,进了草原就常见抓瞎,除了当时还是新人的卫青小胜一把,其他人都是被摁住围殴。汉王朝的边塞,也被打了个惨,骑兵迅烈的匈奴军,轻松就在长城沿线来回砍杀。

爆发在公元前127年的渔阳大战,就是此时战况的写照:上一年刚刚经历全军覆没厄运的渔阳要地,还没等喘过气来,就又迎来匈奴人的马刀。匈奴铁骑大举来犯,就钻汉军分兵把守的空子,轻松杀入渔阳腹地,一顿疯狂杀戮后,造成汉军数千伤亡。再抢在汉军增援部队赶来前得意离去,一如这六年里,他们屡试不爽的套路。

但是得意的匈奴人没有想到,他们这次迎来的,将是大汉铁骑复仇的刀锋!

自从汉匈战争爆发后,汉武帝君臣们就在苦苦思考,开战六年了,为什么兵精粮足的汉军,依然逃不过屡战屡败的倒霉仗?最关键一条,就是汉军战略思路的错误:要么是匈奴往哪里打,汉军往哪里迎战,要么就是闷头苍蝇一样,朝着草原腹地乱反击。等于被人乖乖牵着鼻子走。要想胜利,就得换个打法:不再去被动救渔阳,而要调集重兵,打一个匈奴死也不能丢的地方:河套!

于是,当渔阳的将士们,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下,做着悲壮抵抗时。卫青将军率领的数万精兵,似离弦之箭般向西北呼啸飞出,先向北拿下匈奴高阙要地,切断河套匈奴与匈奴单于的联系,再挥师拿下临洮,张开一张大网后,又迅速向河套草原猛扑过来。猝不及防的匈奴河套守军被打的稀里哗啦,匈奴白羊王与楼烦王只率残兵仓皇逃窜。自秦末起沦陷数十年的河套草原,一战收复!

这场突如其来的胜利,在整个汉匈战争史上,都是转折点般的意义:骄横的匈奴铁骑,从此丧失了南侵的立足点,昔日那种轻松游猎汉匈边塞的好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被动挨打的汉王朝,也终于拿下了进击的桥头堡。先前险恶的草原,有了河套做跳板,从此一马平川。肥美的河套物产,更足以供汉朝继续“孵化”强大骑兵军团,源源不断的投入对匈奴作战。

可以说,自从这场雷霆一击后,漠北之战匈奴单于狼狈遁逃的场面,大汉铁军封狼居胥山的威武景象,都已悄然埋下伏笔。这荣耀一战,来自卫青将军卓越的用兵能力,来自汉武帝超凡的战略勇气,但同样的,也来自失去援救的渔阳军民,那一场死死牵制匈奴主力的浴血抗击。

与追亡逐北的卫青霍去病一样,渔阳军民们,这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铁汉,功劳,同样不朽!


我们爱历史


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特别是打了几千年仗的我国。

一般而言,战争是由若干次战役组成的,因为战役拼的是兵力和计谋,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所以战役的结果不影响最终战争的成败,典型案例如日本侵华,德国闪击苏联等,所以也难怪二战后的德国会有“打赢了每一场战役,却输了整个战争”感慨。

而抗日战争似乎比苏德战争更加典型,因为中日双方的差距太大,这使得日本几乎赢得了每一次战役,甚至在1944年行将败亡时仍然吊打南京国民政府,但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却早已注定。

而在抗日战争中,“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最典型体现,是1937年8月13日爆发的淞沪会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卢沟桥失败,全面抗战由此爆发。

在此之前,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虽然制定了侵略我国的一整套方案,但日本高层始终秉承“步步为营”的蚕食性战略,从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以及北洋军阀时期扶持代理人,日本的侵略始终相对“平和”,即使战争也是局部战争。

1927年,日本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研讨对华政策,本次会议诞生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关于这份文件的真伪,史学界历来众说纷纭,但日本其后的侵华确实是按照这一文件的思路进行的。

也就是说,《田中奏折》成了真正的侵华路线图,所谓“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而实际上,日本的战略比这份文件要更加具体。简单说来,日本帝国主义想要的结果,是在国民政府得过且过的消极抗战中,逐步“蚕食”中华土地。

第一步:先吃掉台岛、朝鲜,从外界锁死我国;

第二步:吃掉东北,吞并东三省加热河,效仿清朝崛起占据关东;

第三步:吃掉蒙古,染指察哈尔,效仿清朝征服漠南蒙古,对国民政府造成泰山压顶态势;

第四步:吃掉华北,推行华北“自治”,效仿清朝入关,威胁江淮江南;

第五步:进军关中,吃掉西北,占据东亚大陆的制高点,效仿汉唐西北立国,俯视整个山东地区;

第六步:自西北南下,吃掉西南,效仿蒙元帝国包围南宋,东南沿海形成战略包围;

第七步:顺江东下,占领全国,效仿元朝消灭南宋。

如此“蚕食”,日本帝国主义必定水到渠成,而中华民族恐难有翻身之力。

可惜,日军内部的少壮派军官等不了这么久,急于在天皇面前表现的他们不管什么大本营战略,一个字就是干,九一八事变是这样,卢沟桥事变也是这样。

而卢沟桥事变相比之下更为“严重”,因为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五万万中华儿女彻底被唤醒,空前强大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也就是说,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的“破功”,严重影响了日本大本营的“蚕食”策略,由“蚕食”改为“鲸吞”,对资源匮乏的日本而言是巨大考验。

但相比于淞沪会战,卢沟桥事件的负面影响简直不值一提。

因为陆军表现太过神勇,这让海上吹风的日本海军越来越不爽,加上卢沟桥事变后陆军高喊的“三个月灭亡支那”就更让海军没有了存在感,所以他们需要在陆军面前秀一下肌肉。

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是日本海军一言难尽的表演,所以日本海军渴望在陆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来一场所谓的“一雪前耻”,就在那个跌倒一次的上海。

但让日本海军始料未及的是,擅长挑衅的日军却遭遇了我国军队的先发制人,为了转移日军注意力,彻底打破日军自北向南吃掉我国的险恶战略,南京国民政府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主动在上海发动淞沪会战,将日本海军拉入战争。

应该说,国民政府此举是绝对正确的选择,为达到吸引日军的目的甚至动用了战前悉心培养的两个装备精良的德械师,即中央军87和88师,这两个师的出现让日军大为惊骇,随后对盟友德国施压,德军遂终止了和国民政府长达10年的合作。

但德械师的加入并未起到迟滞敌军锋芒的效果,虽然国民政府先后投入战场70多万人,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我国的狂妄计划,但因为豆腐渣的国防工事以及腐败横行的政治环境,淞沪会战并未对日军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日军取得了淞沪会战的胜利,并于1937年12月占据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但日本自北向南的蚕食战略彻底破产了。沿江而上的日军,最终因我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于1938年止步于武汉,从此抗战进入了漫长的相持阶段,直至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是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典型案例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


由于命令仓促,指挥失控,大撤退结果演变成全面大溃退。自9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我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奉令撤出阵地。当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由于淞沪会战伤亡巨大(损失的很多都是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江南地区的中国军队已经没有力量坚守苏州、南京等地。


但此战为后方的转移赢得了时间,同时成功的把日军的进攻方向从由北向南转化为由东向西。虽然日军赢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中国在战略上更胜一筹。战争开始进入持久战状态(想想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这是日本这个岛国最不愿看到的。


整个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比日本军队死伤的人员多,而且最后也没有守住上海,可以说在战役上是失败的。


但是淞沪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全国抗战全民抗战的信心,所以说战略上是胜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