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科举考中的那些秀才、举人和进士,放在现在相当于什么水平?

coco賈鴻超


封建时代读书人是这么读书的。

八岁入小学或者私塾读书,小学是国立的,私塾是私立的,叫做启蒙。读三年,就要进行毕业考试,成绩合格了颁发毕业证,就是童生。不合格就没有童生毕业证。有人念了一辈子书,连个童生都捞不着。



童生再念三年,就能考秀才。考上了秀才就能免交赋税,还能免除兵役,见了县官不用磕头,身份高人一等。



秀才之后,两条路,一条是考举人,一条是读太学,也叫大学。考中举人就能当官,不过需要等。也就是所谓候补。读太学三年也能当官,不过要看造化,有没有合适的空缺。



考中举人还能考,那就是进士。进士考中了立马能当官不用等。



如果用现在类比的话,童生就是小学,秀才就是初中,举人就是高中。进士就是公务员。


唐风宋月


秀才、举人、进士这样的三级科举考试体系差不多在明清时代才完成,所以我们就以明清时代为例来说说吧。

相当于现在什么水平,我就说说他们的知识水平吧,就是秀才、举人、进士的获得者的知识的含金量,跟现在比是个什么状态。就知识水平来说的话,现在任何一个大学生在数理化的知识水平,秀才、举人、进士是一点也不懂的,所以无论理工科的大学生,还是文科的大学生,都比秀才、举人、进士的数量化知识好,这个应该没有问题,因为古人也根本没有数理化可学嘛。

有疑问的是,秀才、举人、进士跟今天的文科大学生比起来怎么样?我的结论是今天一般211以上的大学的文科生的历史水平可以碾压秀才、举人、进士,文科生在进大学之前,一般有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系统的历史学习,到了大学,也有相关的历史选修课,并且最关键的是图书馆里还可以看历史书,历史知识的获得是系统的、丰富的。

明清朝代的秀才、举人、进士基本上不学历史,因为考八股文是不考历史知识的,读四书就可以了,连五经都不用怎么读,因为也不大会考,甚至四书都不需要读完,只需要把经常要出题的章节背熟就行了。当时就有人评价说八股文的考试,考得大家连史记、汉书这样的经典历史书都不看,整天抱着四书章句做模拟题。

顾炎武就曾经说过,明朝晚期的考生,甚至基本上连四书也不用看,有钱人家一般是出钱请人,把最热门的考试篇目请人事先写好,写个十几篇,然后让各家的子弟去背就行了。没钱的就去市面上买前几次考中了的范文来背,称之为“房稿”,这样更方便,连四书都不读了,二十一史那更是废而不看了。

因此八股文的考法,像资治通鉴这样的长篇通史,那更是没人看的。就算是有些考生看了些史记、汉书,也是建立不起来历史感的,不信大家试试,只看史记、汉书,你能建立起关于汉朝的历史感不?我们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是用最少的文字,书写最大的历史,让人在最短的时间了解最多的历史,从建立历史感的角度来说,是很厉害的,尽管弊端在于缺乏历史的细节。

秀才、举人、进士们和知识水平惟一有优势的,大概只有语文知识和写作水平,如果只从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从诗词的创作来说,秀才、举人、进士们的水平当然远远高于今天的大学生,甚至比高于普通的大学教授。

最后要纠正一个误区,有的人喜欢把秀才比拟为现在的初中生,举人比例为高中生,进士比拟为大学生,这是不对的。完全不可比,因为秀才、举人、进士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等级,不是学历教育的等级,秀才、举人、进士表示的是在公务员考试中所取得的地位,并不代表秀才的学问一定比进士差。明清时代,秀才里面有学问的人多的是。


只爱潘多拉



一、古代的读书人参加科举取仕考试,获得不同的功名、出仕为官及特权待遇。

(一)考上生员(秀才),相当于今日大学生,也可以分为公费生、自费生;但是,较比今日大学生享有特权待遇;

(二)考上举人,相当于今日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享有比生员(秀才)更优越的特权待遇;

(三)考上进士,从政者出仕为官的正途,引为荣耀,相当于今日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二、古代时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县府院试考上生员(秀才),三年一次省级乡试考上举人,四年一次全国会试、殿试,才能考中进士,获得不同的功名,下面简述之。

(一)古时的读书人,首先须经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科举考试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称白衣。

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读书到八十岁,成为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二)生员(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秀才),始获得功名。

(生员,俗称秀才;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1.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公费生;

2.增生,增加录取名额的称为增生;

3.附生,附加录取的称为附生;

增生、附生没有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自费生。

4.贡生,生员(秀才)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保研,为贡生中的优贡;不同于恩贡、荫贡等凭特权进入国子监的贡生。

生员(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考上举人方可出仕为官。

生员(秀才)享有可免除差徭、见官不拜、状子直呈、罪不用刑等特权待遇。

生员(秀才)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文臣武将幕僚、编志修谱等谋生。



(三)举人,乡试,省级举行三年一次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举人可以生活的很滋润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赠银,可见一斑。

举人不同于生员(秀才),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举人,相当于现在,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历史上上知名的“海青天”海瑞既是以举人出仕。

为什么范进中举竟然高兴的疯癫了,可以理解了吧!



(四)贡士,中央政府礼部主持,于省级乡试次年,亦既四年一次举行全国考试。

上年各省乡试录取的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礼部,中央政府六部之一,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

(五)进士,殿试,贡士参加考试,古代科举最高层次考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古代被视为出仕为官的正途,引为荣耀,门楣生光,光宗耀祖。

清朝重臣左宗棠,因赴国难,以举人出身踏上仕途,最后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宰执高位,出将入相,军功封侯,可谓位及人臣之极,然常以非进士出身为憾,虽然皇帝念其功高赐进士出身,仍报憾终生!



进士,一般情况下,状元高授六品官,相当于现在副司局级、也就是副市地级;其他,包括榜眼、探花,皆授七品官,出仕为官,起步就是现在县处级的领导干部啦!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三、综上所述,看看:

考上秀才,是不是相当于今日大学生;

考上举人,是不是相当于今日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考中进士,是不是相当于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z山海


补充一点:进士当最小的官就是知县,也就是七品芝麻官。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兼公安局长,法院院长。自己审案,断案,定案。

当然,如果朝中有人,或者鸿运当头,进士也可能被招为驸马爷,还可以进内阁。蔡元培就是进士,当过北大校长,教育总长。


高友德


相当于今天的党校体系,参加工业生产的书不能读叫闲书的


乌陵与土明


古代县官担子重,管理太多,工,农,商,学,兵,政,法,灾害,上交国税,……办事干部内衙文书一人,内衙站班八人,捕快八人,獄卒十人,刽子手二人。总共三十号人!现代县级有几千人管事,县付就有六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