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很多书,却觉得自己越来越庸俗?

leejq1985


看了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汪曾祺文章里面提到这样一件事:“他们大学有一名研究生,很爱读书,阅读量惊人,但是没有一篇自己的作品。后来作者了解到这个人穷困潦倒而死,实在可惜。”提到这个故事是想说读书多只是一方面,同时要注意阅读效率。

变得庸俗我觉得跟读书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吧。我想你说的庸俗可能是想说读了那么多书,却没有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和好处,陷入了一种焦虑和迷茫吧。

我刚开始阅读时,也是有这种想法。后来在研究阅读相关的知识时,慢慢有些心得。我分享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1、关于读书目的和读书方法,我在以前的问答中已经回到多次,可以看我之前的回答,这里不再赘述。

2、读书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要彻底的专注于对自己重要的事,而不是荤素不忌,什么书都看。

3、“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一定要思考,在借鉴别人的经验、想法的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并运用到时间生活中去,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比如,我在网上学习课程时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一节课我先从头到尾听下来,再从头开始边听边记笔记,这样就特别花时间,一节25分钟的课程下来,我总共需要花一个半小时左右才能听完和做完笔记。这样比较慢。加上我性子比较急,所以后面的课程我就一直听,偶尔记下笔记。结果课程听得很快,一个星期就能完成15节左右的课程。但实际效果并不好。

因为没有笔记,课程听完后需要复习时又要重新听,比较浪费时间。该怎么解决呢(该怎么解决我听课时不能坚持记笔记的习惯)?

后来,在学校时间管理的书中,我知道了番茄钟时间管理法(是指把任务分解成半小时左右,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后休息5分钟,如此试做种一个“番茄”)。这个时间管理法可以灵活运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把仍未分解成20分钟、30分钟等都可以。(现在网上的课程很多是25分钟左右也是基于这样一个方法)知道这个方法后,我是这样运用到我听课记笔记这个过程中的:我把一节课分成3部分,每听完7-8分钟,就迫使自己必须完成这几分钟的课程笔记,到下次听课记笔记时,我就知道从哪里开始,我不再纠结是一节课的笔记太长,只需要把上次没有完成的几分钟的课程笔记补上就行。这样我就把自己听课记笔记这个事情解决了,也坚持了下来,学习效率提高了。

4、要搞清楚自己学习是想培养哪方面的优势,并通过这个优势能让自己受益。想培养这个优势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好比上学时,我们自己懂得知识题目,如果想清楚地讲给其他同学听,想让对方听懂,我们要查阅一些资料,把自己的知识面拓展。

比如,自己想学习个人成长方面的书,首先要加解决的是自己目前的问题,比如自己是不自律还是拖延的问题,就首先要阅读一些心理学、时间管理学方面的书籍,有了这个基础并解决问题之后,看自己想培养哪方面的优势,比如像培养写作方面的优势,要阅读一些基础书籍,比如叶圣陶的《文心》,在这个基础知识,我们在阅读其他书籍,听一些课程。当然,在阅读听课的同时,自己要多练笔,看自己哪方面不足,一步步去解决,这样才有收获。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对你有用。


托腮的独角兽


读了很多书,却发现越来越庸俗,这来自两个层面的体验。

一个是压根就没读懂,纯粹是装装样子给外人看的,让外人始终觉得自己那么有知识那么有涵养,那么有文化。

很多读书人中间,这样的情况并非少数,而是大多数的行为,所谓的附庸风雅,说的正是这些人。总是在故意做给人看。他们读书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或者说不单纯是为了提高自己,而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所谓文化修为,是一种主观故意,不过是借机炫耀自己那点儿可怜的知识。

还有一种情况是真读进去了,也真看懂了。有一种胸怀锦绣的顾盼自雄,感觉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自己的了解、甚至掌控之中。

但他们很快便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读书人还是少得可怜,大多数人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乎自家的那点儿养命本钱。

但好就好在这些人别看读书多,情商也高。一旦发觉周遭全是一些不谙世事或者难于沟通的劳作者,就索性放下架子,主动去和劳力者套近乎。说出来的话语,甚至比那些人还土,就是为了显现自己的更加亲民,也不被大众的潮流所挤兑,纯粹是一种个人的趋附行为,也叫感情投资,是为了和普通大众打成一片,以换来更多人士的支持和理解。

这类人其实很能把握自己的行为动向,是沿循了基础性群众的大多数路线行进的,也是最接地气的,最亲民的。虽然他们也在背地里对自己近乎刻意的讨好行为所不齿,诅咒发誓的要改过自新,彻头彻尾的使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但第二天的太阳刚刚生起,他们又故态复萌,原因就是他们那样已经习惯了,对人鄙夷不屑反倒是觉得生疏了,装大了,故而刻意回到从前那种状态。

这也是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做决定的,由不得个人意志的逞强撒野。



龙吟148119260


🎬

这么多年,你可能都在假读书。

朋友每周都会在微信圈发她新到手的书,

每次都会配字说明:

“当读书变成一种打卡习惯,

真的想戒都戒不掉。”

刚开始朋友们都挺羡慕并敬佩她,

每次动态后面必然都很多朋友点赞评论。

能在异常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腾出时间,

并且花心思去持续学习,

是很多人想做但却做不到的事情,

能每个月花为数不多的工资放弃买其他消费品而选择买书,

这更是体现一种物质与精神的距离。

朋友都觉得她肯定是个非常有趣,

而且一定会相比他们这种几年没翻过书的人,

要活得出色,活得精彩。

所以每次有聚会大家都会想尽法子希望她出现,

因为大家对爱读书的人存在莫名的好感。

但几次聚会下来,

朋友们都不喜欢再约她了,

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在朋友圈更新动态,

问及原因才知道,

每一次聚会上,

她都自然而然的打开负能量的话匣子,

不是抱怨上司就是诋毁工作,

不然就是哭诉她悲惨的人生,

朋友们都挺无奈的,

至少在她们看来,

坚持读书的人,

无论气质还是修为、能力都应该有所差异。



一个人的小萌萌


因为你和我都读错了书!

我原本是一头快乐的猪,每天只要有吃的,便会觉得“猪生”充满幸福。结果一不小心读了书,就变成了一只自以为是的痛苦的人!

读了论语道德,变成了见利忘义的小人。

读了唐诗宋词,变成了附庸风雅的酸人。

读了二十四史,变成了烧杀抢掠的恶人。

读了数理金融,变成了坑蒙拐骗的坏人。

我们看上去或圆滑,或上进,或锋芒,或稳重,可实际上都不过是一只又一只充满低级趣味的猪!

我们不是变得越来越庸俗,而是进化得越来越虚伪,虚伪得仿佛不配当人!或者反过来,人就应当是虚伪的,因为直立,我们由猴子变成了人。但上天觉得我们还是不大像人,于是扔给我们一大堆藏着欲望的书藉。

动物的欲望只能是吃!

人类的欲望何止是吃!

或许“人”就应当是这个屎样?衣冠楚楚,道貌岸然,把自己区别于猪,然后在斯文的西服里面塞满清一色腌臜龌龊的灵魂。

猪哦!肯定比人类干净!

善良的,一直被各种光芒四射的条款和规章骗得滴溜乱转。

勤劳的,十二个月累成狗的收成抵不过大人物的一顿饭钱。

勇敢的,在角落里舔着发脓的伤口被路人笑着骂一声傻逼。

奉献的,终于一无所获无处发泄成长为满中国碰瓷的老人。

正义的,只是一个撞碎的安全帽便让正义从此抬不起头来。

书里上的美像太阳一样越来越亮,却挡不住书本外的丑恶拉成越来越长的影子。

书,什么时候成为了凶手?

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庸俗?我知道平仄韵律,我懂得留白藏锋,我清楚八字手相,我明白四柱六爻,我熟悉宫商五音,我甚至可炒出一手像模像样的醋溜白菜,但是他娘的却仍然不开心,却仍然学不会做一个不庸俗的人!

书,俗,连发音都这么孪生,读书岂不是读俗?

或许,变得庸俗才是读书的终点!


亦有所思


这种情况,用吃货的困境来比喻是最恰当的了——只要爱吃就都可以算吃货,但吃货却是要分两种的,一种啥都爱吃啥都能吃啥都吃的多,一种是啥都会吃啥都能吃但只吃自己爱吃的才多吃。

对应下来的结果就是,前一种吃货,不管是方便面还是麻辣烫或者各自重口味的外卖,什么都狂吃,要么把自己吃成胖子,要么吃出肠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而后一种吃货,因为什么都会吃,所以能挑拣出对自己有益的才爱吃的、多吃,其他就算是网红食品,这种吃货知道对自己没有好处,也不会轻易去吃,更不会打卡、多吃。

回到读书上,如果读了很多书却觉得自己越来越庸俗了,只能说你读的书有问题,类似方便面那样的垃圾食品,而不是读书的选择或努力错了。

~~~~~~~~~~~~~~~~~~~~~~~~~~~~~~~~~~~~~~~~~~~~~~~~~~~~~~~

好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保守的老师,是相信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不会教授真本事的。

混事的老师,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目的只为挣钱,根本不在乎学生学了啥。

同样的,书籍市场上也是良莠不分的混乱,越是畅销书,越可能是那些只为了挣钱而过度包装、营销的鸡汤学、垃圾食品。

类似的还有电视剧,为什么有些网红剧过几年就会被遗忘?因为都是垃圾情节、八卦情绪,不值得重复,无法触发观众更多的共鸣,表面看都是当时的事,而一旦时过境迁,就能发现都是浮在所谓生活表层的泡沫。

~~~~~~~~~~~~~~~~~~~~~~~~~~~~~~~~~~~~~~~~~~~~~~~~~~~~~~~~~

读书是手段,目的是吸取其中的营养(道理、规则、趋势判断),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方法论。

当自己的价值观不断的校正、方法论不断的丰富了,自己读书的效果就能让自己更自信、有更多独立思维后的见解和判断。

如果不是这样,那最好的方法是更换读书的主题或类型,去寻找那些读后让自己有所感悟、有所触动的书籍,而不是让自己只停留在捧腹大笑或泪流满面但事后却不会思考为什么的那些故事。

~~~~~~~~~~~~~~~~~~~~~~~~~~~~~~~~~~~~~~~~~~~~~~~~~~~~~~~

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你从书里读到的东西、增长的知识和能力,虽然不是每一件都有用、每一样都马上能应用到的。但日积月累,读书一段时间后,肯定会有很多与身边事物有对应关系的。

如果你按照对应关系来对比,发现按照书中说的去选择、去做,事后、总体上能或者趋利避害,或者更快乐心安,那么你选择的书就是正确的。

如果你按照对应关系去做后,达不到那种心安理得的效果(比如你学西安那个坐闹奔驰的女研究生撒泼大法,虽然能到利益,但失去了更多内心的安宁,也失去了个人的尊严),那么这种方法或书籍的主旨,就是消极的、短视的、功利主义的,就不值得你去继续学习,而是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了解,甚至需要在大是大非选择时彻底抛弃。

~~~~~~~~~~~~~~~~~~~~~~~~~~~~~~~~~~~~~~~~~~~~~~~~~~~~~~~~~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的效果是应该让自己更自信,做事更有方法、有耐心,对趋势有判断、有生活有规划、对未来有更多的理想和希望。

如果读书之后不是这样,那么就是选择的书籍后读后自己学习的内容有偏差,调整书籍的选择或吸收的内容、目的,就能尽快走上好读书、读好书的正确之路。


理得心安


人啊,总是要食人间烟火的!书读的再多,道理都懂得,有时也是掰不过世俗的眼光和现状的!不是自己随波逐流了,而是接受了现实很骨感的一面!读书也只不过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度过人生中的那些跌宕起伏,那些思想和文化,有时就像是我们自己降妖除魔的武器一样,扔掉了武器,手无寸铁的时候,就会被现实暴打一顿,只有乖乖低头的份了!或许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庸俗了吧!因为你会发现,生活中的事,跟读书无关!例如让一个人改变,例如因为责任却勉为其难的做着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你去讲道理?不行!因为书上会说,一家人需要包容!你去发脾气,不行!因为书上会说,你要学会沟通!你去选择抛弃,也不行!因为书上会说,那叫背信弃义!冲突这个词,用在思想境界和现实中的对比,特别合适!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说!因为庸俗的东西太多,才需要读更多的书,让那些庸俗看起来会更可爱一些!


炎焙焙


是觉得庸俗还是平庸?

腹有诗书气自华,将书中的精华汲取成自己所有的 ,才能提升自己的内在!若是只读书,不思考,读书多,不总结,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是枉然!

多读书,却庸俗,是因为没有将书中的内容很好地消化吸收,流于表面形式!

多读书,还平庸,是对于读书的期望值太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读书确实会让人明理明智,但是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急于求成!每个人的悟性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就如都是寒窗十年,成绩却不同!

就算是自己读书提升很慢,也不要着急!只要坚持读好书、多思考、多实践,读书的你一定比不读书的你优秀!


元问心


书上写的都是以前人的经验思想,书读多了都是被别人的思想经念把脑子灌满了。书读的越多越杂,就被各种矛盾的说法带歪了,久而久不知听谁的好,就没有自己的主张了。一会儿觉得某人说的对,一会儿觉得xx人说的有道理,到最后千人说千样话,都灌输不一样的理念。其实又大差不差把人大脑洗的庸俗,就难怪书读多了成书呆没新意没创新不活跃了。一般人以为自己书读蛮多很依赖自己肚子里装的有料,这也懂,那也精通,就是不明白,自己这点货其实都是别人老早就用烂了的。还是书少读的人,时常有点好奇心,自己摸索,说不定还有新意。社会是发展的,书是人写的,只有不断的实践才会不走老一套。让心留一点空位子,生活在于自己去找灵感,自己去悟。


我的名字别人己拿去用


就因为读的书多。


牛宝鑫书法


书,凝结了作者最优秀的思维,作者用最真挚的情感,最朴实的文字,呕心沥血注书,我们都是读最精华,最纯粹,最有感情的著作,与现实的我们相比,肯定感觉自己与书中所说,相去甚远,所有才觉得自己越来越庸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