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明天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全球劳动者的节日。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兴的职业越来越多,与之相对的,一些老的职业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老买卖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1954年,西单路口东向

首先,先来看看那些民国时期西单牌楼附近有名的店铺

金城、恒丽、恒兴祥、益茂、华昌、介福、德茂、震东等绸缎庄,上海、三友、时髦等百货店,丰泰隆、裕泰、瑞大、福记、同聚鑫等西服庄,老佳丽、华北、万里等鞋店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万里皮鞋店,1961年。1943年开业,店名取“穿万里鞋走万里路”之意。1956年该店与西单的“新中国”、“千福”等八家鞋店合并,仍沿用“万里鞋店”字号。1988年迁入西单劝业场。

杰灵、欧亚等照相馆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欧亚照相馆,1961年。1932年建于西单北大街路东,1988年迁入西单劝业场。

中国、万里、中央等理发馆

亨得利、慎昌、义和斋等钟表店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亨德利钟表行,1961年。上世纪30年代王惠椿在西单北大街开办亨得利分店。

精益、明明、光明等眼镜行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明明眼镜公司

西鹤年堂、怀仁堂、乐仁堂、同春堂、同乐堂等中药铺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怀仁堂药店,1961年。

中华、中德等西药房,东亚春、新陆春、庆林春、同春园、贵阳春、春明园、鸿春楼、安乐春(八大春)、西来顺、又一顺、西黔阳、聚仙居等中餐馆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又一顺饭庄,1961年。1948年在西单开业,该店集北京著名清真饭庄东来顺和西来顺之长,正可谓“东去西来又一顺,南行北往只二家”。

大陆、滨来春、有光堂等西餐馆

天福号猪肉铺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天福号,1955年。坐落于西单牌楼东北拐角,清乾隆三年(1738年)创建。

桂香村、和兴成、万春昌等南味食品店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桂香村,1961年。开业于1916年,与稻香村齐名,称之为“二香”。

乾义、开泰、吴鼎和、福生、元长厚等茶庄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元长厚茶庄,1961年。1919年创建,位于西单路口南侧,是京城久负盛名的蔡行,著名书法家吴兰弟为该店题写店名,意喻茶庄生意“一元复始,源流通长,庄底雄厚”。

天源酱园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天源酱园,1955年。开业于1869年,位于西单路口东西长安街南侧,是著名的京味菜园。

同兴魁、信成、尚记、南桥王福记等鲜果局秋家酸梅汤六合棚铺日升杠房等。

这些老店里,有的经营至今,长盛不衰,成为百年老字号,例如亨得利、同春园、天福号、桂香村、元长厚茶庄、天源酱园等;有的则惨淡经营,早早退场;还有的限于历史因素,整个行业都消失在历史的罅隙中,棚铺和杠房就是其中之二。

棚铺:正阳门箭楼城墙台上曾建最大彩牌楼

棚铺,旧时专门为办红白事的搭建棚席的行业,有喜棚、寿棚、丧棚,另外,逢节过年应景的也搭凉棚、彩棚、彩牌楼等。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新店开张搭建的彩棚,西德尼·甘博[美]

也就是说,娶亲嫁女,要搭喜棚;出殡埋人,得搭丧棚;过生日,搭寿棚;正月的厂甸庙会,搭画棚;四月里去妙峰山,沿途有茶棚;六月里什刹海荷花市场开市,要搭

饭棚、书棚;赶到冬天,还要搭粥棚……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共和万岁”彩牌楼,西德尼·甘博[美],摄于1917—1919年间

由此看来,棚铺跟老北京的生活息息相关。

清末,曾有一场棚活算得上史上最大了。怎么算最大呢?搭的是前门楼子!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1902年1月8日,正阳门箭楼城台上临时搭建的彩牌楼(明信片)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的毁坏,还要说到庚子年的那两场大火

1900年6月16日,义和团为“扶清灭洋”,抵制洋货,愤怒于前门外“老德记洋药房”虽改名“老德记大药房

”,但店中大批洋药未销毁,一把火烧了药房。当天正好刮大风,一时间,火势向煤市街、观音寺、廊房三、二、头条、珠宝市、前门大街、西河沿及东、西荷包巷蔓延,烧毁了千余家商铺,前门箭楼也遭火焚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1900年6月16日,正阳门箭楼遭火焚,楼顶浓烟滚滚。

同年八月,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十一月,驻扎在瓮城内英军所属的印度兵,为取暖引燃柴火,将正阳门城楼烧毁。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1900年11月,英军所属印度兵引燃的正阳门城楼余烬还未熄灭。

1902年,为恭迎庚子年间西逃的慈禧回銮,棚匠们在正阳门箭楼城墙台上,用杉篙搭起了彩牌楼,用各种材料来掩饰被轰塌的箭楼。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1902年1月8日,慈禧回銮,正阳门瓮城内。正阳门城楼、箭楼已毁,城楼台上有临时搭建的彩牌楼迎驾。

西单牌楼东的这家六合棚铺,规模较大,也曾风光过那么一阵儿。然而好景不长,七七事变以后,战火肆虐之下,各行各业的生意都不景气。1945年,六合棚铺正式关张。

杠房:曾办多次奉安大典

杠房, 旧时出租殡葬用具和代为安排仪仗鼓乐等的铺子,杠房为事主家操持丧事,料理逝者穿衣、入殓出殡、建坟掩埋、树碑等事。也就是包办了逝者身后的一切事宜,相当如今的殡仪馆

而坐落在西单牌楼东、西长安街西段路南的日升杠房(后来长安大戏院的位置),可以说是行业里的大哥。其传奇之处在于,曾经承办了慈禧太后、隆裕太后、光绪皇帝和孙中山的奉安大典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长安大戏院,1954年。建于1933年,位于西单路口东、西长安街路南,原日升杠房位置。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是杠房业的一句老话。一般杠房铺柜上,平常只有三五人看守门市,等候顾客,一有活计,就请吃同一碗饭的同行临时帮忙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身穿架衣的杠夫们在杠房看门,西德尼·甘博[美]

而日升杠房则不,其经营管理上很有一套,旨在保证服务质量。杠房常年养着一班固定的杠夫,这些杠夫都是30多岁、高个子、有力气的棒小伙,且旗人占多数。这种方式不仅利于杠房管理,且杠夫之间默契也足,抬起杠来,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就知对方心思。

另外,杠房的孟老板(二掌柜)对杠夫们要求非常严格,遇到有生意时,孟老板头天不许员工喝酒,晚上统一睡在杠房,为的是第二天不误事。碰上“大活”,孟老板一定派信得过的杠夫去,避免因不小心有个闪失什么的得罪了雇主。

正是由于杠夫们平常被管理得很有规矩,训练有素,比之小杠房出来的杠夫们,少了一些散漫、粗野之气,雇主们用起来有面子,所以京城有钱人家、大户人家遇有个殡葬之事,都愿意请日升杠房,日升杠房的名声就此越来越大,买卖越来越红火了。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身穿大襟驾衣的杠夫将灵柩搭在杠上抬起来,西德尼·甘博[美],摄于1917—1919年

孙中山奉安大典事关国体,日升杠房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提前准备好了所有的大小棺罩、杠棍、杠绳、衣帽、靴带、影亭、提炉、国旗、党旗等,这些杠棍全部重新粉刷,一水儿的白色,头尾画青天白日章;杠绳包了崭新的蓝布;杠夫们统一着蓝布棉帽(正面嵌青天白日章)、“青天白日”蓝布夹衣、织白线蓝布腰带蓝布单裤硬胎青布靴。另外,包括杠夫们歇脚的茶桌等用具也一应俱全。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奉安大典上的杠夫

据1929年5月26日《迎榇日记》记载,奉安大典当天零点,24名杠夫在整齐的号子声中齐步起灵,一步步地稳稳地将灵榇(chèn,同灵柩,指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移出了碧云寺大门。出了大门后,又改用32名杠夫的中杠继续前行。天亮时,护灵的队伍到达了颐和园旧宫门牌楼,灵榇换成大棺罩,并改为64名杠夫抬行的大杠。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央视《孙中山的葬礼》纪录片第三集上关于杠夫的截图

到西直门已是上午9时55分,各界送殡代表及军警马步各队,按次序排定。灵柩经过地方,路两旁观众虽拥挤,但秩序不乱。民众均脱帽,俯首肃立。过新街口、西四牌楼、西单、西长安街、天安门、中华门,出正阳门至前门东车站。上火车至浦口轮渡,杠夫和其他执事人等回归。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务本女子大学等送葬队列

日升杠房事先派有42名杠夫在南京等候,至总理灵柩在中山陵安葬后,这42名杠夫才能回归北平。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灵柩移至中山陵

和棚铺这样的老买卖一样,在20世纪40年代日伪统治时期,承办过多次大典的

日升杠房逐渐衰落,店址也由西单路口搬到了缸瓦市大街,原址上拔地而起的则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新型戏院——长安大戏院

新中国成立后,日升杠房进行了公私合营,日升杠房改为现代意义的殡葬服务部

那些消失在西单的职业:杠房  棚铺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文章参考:

[1]北京西城往事第二部162页,西单牌楼的今昔,王永斌;

[2]人民政协报,为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忙碌的人们,原启长;

[3]黄埔[],孙中山奉安大典黄埔生护灵队,附记:孙中山奉安大典之日升杠房,单补生;

[4]建国后消失的行当——专门负责抬棺材的杠房;

[5]新浪博客,京华烟云棚铺,幺幺灵药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