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7.35億 武侯區與川大共建新經濟技術轉化中心

今天下午,四川大學與武侯區舉行項目合作簽約儀式,共建面向新經濟的技術交叉與轉化中心,“環川大知識城”建設再添“新引擎”。

按照深入推進校地深度融合,共建世界一流大學,助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合作的要求,四川大學與武侯區創新合作模式,積極推動“環川大知識城”建設。“面向新經濟的技術交叉與轉化中心”項目正是“環川大知識城”建設的八大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的簽約標誌著四川大學與武侯區在項目合作模式和建設方式上取得突破。

投資7.35億 武侯區與川大共建新經濟技術轉化中心

據瞭解,四川大學與武侯區將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則,推動“面向新經濟的技術交叉與轉化中心”建設,旨在打通從原始創新、應用開發到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的全流程,全面推動校區創新創業事業發展,進一步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構建產業生態圈,為推動武侯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四川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面向新經濟的技術交叉與轉化中心”臨近磨子橋,總投資約7.35億元,建成後面積達78400平方米。依託這一項目,合作雙方將聚焦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和綠色經濟等新經濟領域,在人工智能、網絡技術、智能製造、新材料等方面,入駐四川大學科研及相關轉化團隊,開展多學科交叉、具有產業化應用前景的項目研究及轉化。產出的科技成果優先轉化給武侯區企業或優先在武侯區落地轉移轉化,支撐武侯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投資7.35億 武侯區與川大共建新經濟技術轉化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該項目推進,四川大學與武侯區在建設方式與運營管理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為下一步“環川大知識城”的全面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川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6年11月與武侯區簽署“環川大知識經濟圈”合作框架協議以來,雙方建立了校地協同創新推進工作機制,推進了川大科研綜合樓、國家生物材料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環川大知識城”是在學習國內外各類已建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經驗模式的基礎上,通過“人、產、城”理念和政府、市場分期主導的運營模式創新對“知識經濟圈”建設模式的升級和完善,將以四川大學豐富的科研及科技成果資源為核心,強化技術、資本、創新生態“三大支撐”,充分利用資本紐帶,凝聚技術、人才、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和創新要素,全方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有機融合、良性互動,實現從知識載體到知識經濟的躍升。

為加快新舊動能的接續轉化,實現科技創新引領城市轉型,武侯區圍繞“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先行區和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示範區”建設目標,提出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發展基地”。“環川大知識城”是該區打通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通道,推動校院企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抓手。

武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伴隨著“面向新經濟的技術交叉與轉化中心”的啟動,“環川大知識城”建設進入加速期,今年底,將完成“首開區域”建設,初步形成環川大經濟區、知識區、公共服務區。未來,該區將持續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環境,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全要素平臺,提高技術、人才、資本、組織管理等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努力形成以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以市場化交易平臺為載體、以專業化服務機構為支撐的科技成果發展轉化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