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的曹植为何在继承人之争中败下阵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首《七步诗》不仅把曹植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出曹丕对这个昔日与自己争夺继承人位置的兄弟的防备。

才华横溢的曹植为何在继承人之争中败下阵来?

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正是昔日曹植争夺嫡位的失败,才造成了其悲惨的结局。事实上,作为小儿子的曹植曾经无限的接近“储君之位”,但是却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失去“圣心”、失去嫡位。

当三足鼎立的时局确定之后,曹操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北方地区的统治者。此时的汉献帝早已成为了徒有虚名的帝王,曹操也如愿的当上了魏王。成为魏王的曹操面临着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魏王之位的传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这个魏王之位理当是由曹丕来继承,但是这一时期里的曹操又十分喜欢小儿子曹植,继承人的位置在这兄弟二人之间左右摇摆。

才华横溢的曹植为何在继承人之争中败下阵来?

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记载:“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

从《三国志》的记载不难看出,曹植凭借其出色的文采,跟“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的低调作风,得到了曹操的赞赏跟喜爱。为了让这个备受恩宠的儿子能够以小儿子的身份继承大统,曹操先后册封曹植为“平原侯”、“临淄侯”。

才华横溢的曹植为何在继承人之争中败下阵来?

但是到了魏王世子之位传递的关键时刻,曹操却一反之前对曹植喜爱的态度。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记载:“……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这其实是因为后来曹操发现曹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身上的文人气息太浓,又嗜爱喝酒,做一个文学家尚可,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就不够格了。

其实让曹操对曹植看法发生如此重大的转变,主要是因为曹植做了一件有违礼法的事情据。《三国志·陈思王传》记载:“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去,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当时的曹植仗着自己得到父亲的宠信,日渐骄傲起来了。有一天居然坐车开上了天子才能走的驰道,向司马门驶去。这件事彻底激怒了曹操,要知道当汉献帝还没退位,曹操本人也是汉臣,而他的儿子居然大逆不道的走在天子专用的车道,这可是以下犯上的死罪。最终曹操处死了公车令,对曹植的态度也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才华横溢的曹植为何在继承人之争中败下阵来?

除了曹植本人的因素之外,他身边的谋士也是其失败的根源之一。当时曹植身边都是像杨修、丁氏兄弟、贾逵、王凌这样的文人墨客;而曹丕身边的谋士则是贾诩、司马懿、吴质这样实干政治家。特别是有一次杨修跟吴质的斗法,更是把两边智囊团的水平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记载:“……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潮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世子从之,修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杨修在未经查验、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就武断地向曹操告密,想通过私会大臣的罪名置曹丕于死地。但弄巧成拙,不但其构陷之术被吴质轻松识破并化解,而且反咬杨修一口,最终祸及曹植。

才华横溢的曹植为何在继承人之争中败下阵来?

曹植阵营的谋士如此缺乏政治谋略与智慧,那么曹丕阵营的又如何呢?据《三国志·魏志·贾诩传》记载:“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同样是谋士,曹丕阵营的贾诩在面对曹操询问该立哪个儿子为世子的时候,没有明确指出自己的主人曹丕,而是说出了当年袁绍跟刘表废长立幼最终导致功业尽失。正是因为身边拥有着这么一群拥有政治谋略的智囊团,曹丕才得以保住自己的继承人的位置。而曹植则没有那么的幸运,摊上了一群“酒囊饭袋”,再加上自己的做作导致了大好形势的逆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