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于成龍大人是什麼級別?有什麼依據?

手機用戶54071838763


于成龍成長於明朝末年,山西人,從明朝末年開始,他就一直想踏入官場中為政,只不過因為科舉成績一直很不理想,所以他才一直遲遲無法踏入官場中。

在明朝滅亡後,仍舊科舉不順的他選擇進入了國子監,成為了這大清帝國最高學府的一名學生。

在從國子監這個清朝之“清華學校”出來後,于成龍被分配到了一個官職,這個官職就是當時廣西羅城的縣令。


于成龍的大器晚成

由於當時廣西地處太過於偏遠、羅城生存環境太過於惡劣的原因,所以他的家人在聽聞他被委任了這個官職之後,就紛紛勸說起了他,讓他放棄這個官職。

不過當時已經44多歲的于成龍並沒有被此去的困難給打消了進取念頭,接下來,他毅然決然接受了這個官職、踏上了前往廣西的路途。

經過長途的奔波後,于成龍來到了廣西羅城,成為了這裡的縣令,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他並沒有懈怠下來,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幫助當地的百姓們清剿了盜匪、改善了生活、興辦起了教育。


正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于成龍在廣西羅城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他的能力及態度受到了他上司的高度認可。

於是在他上司的幫助下,他所擔任的官職就開始上升了起來,在接下來,受到不同上司認可的于成龍先後擔任了四川合州知州、黃州府同知、武昌知府、黃州知府、湖廣下江防道道員、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重要官職。

于成龍的為公

于成龍是44歲的時候才開始當官、63歲才成為兩江總督的。

這其中跨越了將近十幾二十年的時間,于成龍之所以能在這20來年的時間中仕途飛昇到這般的高度,並不是他多麼會在官場中鑽營取巧,而是他在這段時間中確確實實做出了很多人皆認可的功績。

首先我們就說他在工作方面,凡是每到一地,他都會極力地整治當地的吏治,以還當地官場一片清明,並在此過程中舉薦了不少清廉、有能力的官員。

除此之外,他也會大力地維護當地的治安,凡是盜賊橫生之地,只要在他的強力治理下,偷盜搶情況都會漸漸少上許多。



在斷案方面他也很有一套,在他於各地擔任重要官職的過程中,他都均為當地百姓們處理了不少重要的冤案疑案,因為公正嚴明,他甚至一度被人們稱之為了於青天。

最後還有教育方面,在清朝初年的時候,各地的科場中大量存在著腐爛的現狀,但是在於成龍擔任重要官職期間,這些狀況均在他的統轄地裡消蹤滅跡了起來。

而如果是一些窮困地區,面對那些有進取之心而沒錢讀書的學子們,他則會通過勸說地主豪紳們的方式籌建義學,幫助窮苦百姓們的孩子學習。

于成龍的為私

說完了工作方面,我們再來說一下私人方面。

一般瞭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官場的黑暗,常言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清朝,官員貪腐現狀是非常普遍的,就算是一個最小的官職,也能輕易地斂聚無數的錢財。

但是這些情況在於成龍身上卻不曾存在過,成龍的一生非常清廉,就算他後來坐上了巡撫、總督的封疆大吏位置上,他也保持著常年吃青菜的習慣,一年到頭很少吃上幾頓肉。


而且他這個人也從來不擺什麼架子,經常捧著一些簡陋的飯菜,和僕從們坐在一起吃飯,這點在當時其他封疆大吏身上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最後當他在兩江總督任上辭世的時候,他也沒留下多少的錢財,身上除了幾件衣服,根本就沒有其他的物品相伴。

正因為感動于于成龍的所作所為,在於成龍去世的時候,兩江總督府邸所在地的江寧(南京)百姓們才會為這位父母官的離世悲痛不已、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從這方面我們就可以知道于成龍是有多麼地受到百姓們愛戴了。

于成龍的官職級別

接下來我們再簡單瞭解一下於成龍的官職級別。

首先我們說一下兩江總督這個官職,一般來說,兩江總督是正二品的官職,相當於現如今的部級,不過由於那時候的兩江總督一般會有兵部尚書之類的加銜,所以兩江總督實際上的級別是從一品。

兩江總督所統轄的省份一共有三個,這三個省份分別就是江蘇、江西、安徽等三個江南地區的富庶省份,其權力之大,在當時清朝的所有封疆大吏中是排行第二的,除了直隸總督,根本就沒有任何一個封疆大吏的權力能超過兩江總督。



而於成龍擔任的直隸巡撫地位也很高,清朝的巡撫就相當於我們現如今所說的省委書記,而直隸就是現如今的河北省。

至於福建巡按使,則是清朝福建省中權力、地位最高的公檢法官職,地位僅次於巡撫以及相當於現如今省長地位的布政使。

而道員,相當於現如今我們所說的廳級官員,知府相當於我們現如今所說的地級市市委書記。

所以說這就是歷史中於成龍的一生,從級別上來說,他的官職級別最高是從一品,這在清朝時期算是一個非常至關重要的官職。


孤客生


1644年清軍入關後,阿濟格、吳三桂、多鐸等率軍乘勝追擊農民軍,不久多鐸又攻佔南京,滅掉了弘光政權,佔領江南。至順治七年(1650年),除了雲南、福建等地尚有反清勢力外,全國基本統一。面對廣袤的國土,僅僅依靠滿人去治理顯然是不可能的。當時清初官員的來源主要有四類:滿人、隨滿人入關的漢人官員、前明留任官員和前明取得功名的科舉人士。被康熙帝稱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從前明的貢生一步步成長為從一品的封疆大吏――兩江總督。


于成龍出生于山西永寧,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呂梁方山。于成龍生於官宦世家,他的高祖於坦曾在明朝官至巡撫。到了于成龍的父親於時煌這一輩,家世逐漸衰落,於時煌只是個從九品的官員。家道雖然中落,但對於成龍的家教依然非常嚴格。

于成龍雖然天資聰慧,但科舉之路卻頗為不順。崇禎十二年(1639)的時候,22歲的于成龍參加鄉試,只考取了個副榜貢生。直到清順治八年(1651),35歲的于成龍還是沒有在鄉試中考中正榜。後來由於于成龍的長兄於化龍早逝,父親於時煌年老體弱需要人照顧,于成龍受家庭所累,也就沒再參加鄉試。

于成龍的父親於時煌去世後,于成龍於順治十八年(1661)以貢生的身份參加了官員選拔考試,最終被任命為羅城知縣。這雖然只是一個正七品的職位,但年已四十四歲的于成龍終於踏入仕途。


得知于成龍的這一任命時,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反對他前去就任。因為羅城地處偏遠,瘴瘟盛行,民風彪悍。可是于成龍不顧親友的勸阻,別妻離子,揹負行囊,踏上行程。

到達羅城後,環境的艱苦超出于成龍的想像。縣衙只是幾間破敗的草房,于成龍平時只得居住在關帝廟裡。其中於成龍的一個隨從身染瘴氣而亡,其他隨從也心有餘悸,紛紛離於成龍而去。

既來之,則安之。于成龍迎難而上,立志改變羅城面貌。于成龍紮根羅城,在羅城做了七年的知縣。七年來,羅城在於成龍的治理下,社會秩序井然,民生大為改善,羅城成為廣西的模範縣。

于成龍的頂頭上司廣西巡撫金光祖可以說是他人生的貴人。金光祖是一個非常愛才的官員,他對於成龍的才能非常賞識。康熙六年(1667),金光祖向當時的兩廣總督盧興祖推薦于成龍為“卓異”。所謂卓異,故名思意就是政績突出有卓越才能的官員。


於是,這一年于成龍作為廣西唯一的卓異,升任合州知州。按照清朝的官制知州是從五品的官階,這樣,五十歲的于成龍以自己的實幹用了七年的時間連升三級。

于成龍接任的合州當時由於戰亂影響,民生凋弊,人口只有百餘人,賦役卻非常沉重。于成龍到任後,大力革舊布新,號召百姓墾荒,又別出心裁地出臺借給百姓耕牛和種子的措施,獎勵農耕。很快人口和耕田出現回升,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由於于成龍在合州任上的出色表現,康熙八年(1669)于成龍又被提拔為黃州府同知,同知是知府的副職,官階為正五品,于成龍在兩年的時間內,官階再升一級。在任黃州府同知期間,于成龍主要負責社會治安工作,他當時紮根麻城,親自到民間訪問調查,取得一手材料,破獲了許多大案,嚴懲了大量賊寇,對草寇起到威懾作用。


于成龍早年科舉失意,但在踏入仕途後,屢得上司賞識。前面說過,他在任羅城知縣時,被上司金光祖欣賞,舉卓異,升任合州知府。在康熙十二年(1673)時,于成龍在黃州同知任上又被湖廣巡撫張朝珍垂青,再次被舉“卓異”,升任福建建寧知府,官階為從四品,但很快又臨時調任為武昌知府。因吳三桂軍進攻湖南,于成龍受命建浮橋便於清軍渡河。但浮橋卻被洪水沖毀,于成龍因此獲罪革職。此後于成龍又因招降叛軍劉君孚官復原職。後於成龍又任黃州府知府等職。

康熙十七年(1678),六十一歲的于成龍被授為福建按察使,這是一個正三品的職位。次年,于成龍就因政績突出獲福建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舉“卓異”,這是于成龍為官生涯中第三次被舉卓異。很快于成龍被升任福建布政使,官至從二品。


此時六十二歲的于成龍已年老體弱,多次想告老還鄉卻得不到朝廷的准許。此後于成龍又任直隸巡撫、兩江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六十七歲的于成龍積勞成疾,在兩江總督任上離世。

于成龍離世前的職位是兩江總督,總督的官階一般為正二品,但康熙二十年的時候,康熙帝在任命于成龍為兩江總督時,加兵部尚書銜,這樣于成龍的兩江總督就升格為從一品。

于成龍為官二十餘載,從正七品知縣至從一品總督,勤政愛民,清廉一生。他為官不帶家眷,四十四歲孤身外出為官,直到六十四歲因為葬母才回家一次,與家人分別二十載始得相見,二年之後便累死任上。于成龍一生克己奉公,兩袖清風,天下廉吏第一,名至實歸。


歲月是一條河流


清朝的于成龍大人有兩位,而且都是康熙年間的官員,一位是漢臣,一位出身漢軍,為了區分,年輕的那一位又被成為小於成龍。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兩位於成龍大人。



于成龍,山西永寧人,明崇禎十二年鄉試副榜貢生。明亡後,于成龍參加清初鄉試未中。後因清廷急需人才及籠絡士子階層的需要,對前明科舉資格予以認可,于成龍得以以副榜貢生的身份入國子監深造。順治十八年,在國子監進修結業的于成龍獲任廣西羅城縣令。由於才能卓越,之後步步高昇並且連續獲得了三個“卓異”,一步步從縣令幹到了兩江總督,最終卒於任上。



臨終前,于成龍的身份是兩江總督,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使。正職兩江總督是正二品,加銜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都是從一品,主要為的就是提高疆臣的地位和待遇,並不需要管理兵部和都察院的具體事務。因此,于成龍去世時的身份是從一品官員。于成龍去世之後,被清廷追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諡“清端”。按清制,太子太保為從一品,光祿大夫為正一品。換句話說,于成龍去世之後被清聖祖(康熙帝)提了一級,由從一品變成了正一品。但是,這些都是追贈的虛銜,為的是表彰功績和提高喪葬待遇,並不是實際官職。因此,于成龍大人的級別是從一品,追贈正一品。如果按清制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對應正一品和從一品,而將皇帝對應現在正國級的主席兼總理,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對應現在的副國級的副總理、國務委員(制度不同,並不能完全對等),于成龍最後的結局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副國級。當然,這僅僅是大致對應,別太較真兒。



小於成龍,出身漢軍鑲紅旗,後因功抬旗,抬入漢軍鑲黃旗。未走正規科舉途徑,以“廕生”入仕,授直隸樂亭知縣。同樣由於能力出眾,小於成龍一步步幹到了左都御史、鑲紅旗漢軍都統的高位,而且頗得另一位於成龍的賞識與鍾愛。後來,小於成龍又以治水專長調任河道總督。康熙三十九年,小於成龍病逝於河督任上,諡“襄勤”。由於小於成龍有墓誌出土,他最後的結局非常清楚明瞭。墓誌上關於小於成龍的職位是這樣描述的:“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管鑲紅旗漢軍都統巡撫直隸總督河道拜他喇布勒哈番加拾級諡襄勤於公合葬墓誌銘”。也就是說,于成龍最後的職務是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管鑲紅旗漢軍都統巡撫直隸總督河道,同樣是從一品官員。但是,他比另一位於成龍多了一個騎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職,而且這個騎都尉世職是可以世襲的。死後和另一位於成龍一樣,小於成龍也被追贈了光祿大夫,正一品。也就是說,兩位於成龍大人最後的結局差不多,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副國級。



當然,清朝的制度和現在的制度從根子是就是不同的,我們只能大致進行一個對照,並不能完全劃上等號。因此,諸位別太較真兒,看看就行了。總之,兩個人生前最後的職位都是加從一品銜的總督,而且小於成龍還擔任過從一品的實職——鑲紅旗漢軍都統。二人死後都被追贈了正一品的光祿大夫,算是勉強達到了清朝的最高品級。大致就是這麼一個情況,能力有限,如有謬誤、不足,敬請海涵、指正,拜謝!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誠邀,如題。清朝歷史一共有兩個于成龍,不知道您說的是哪一個?



大清廉官于成龍

于成龍,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44歲的于成龍初次為官,任廣西羅城縣知縣,幾年的時間內于成龍親自躬耕,帶領羅城人民開墾土地,過上了好日子,六年後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又幾年,三藩之亂爆發,于成龍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兩江總督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


河道總督于成龍

于成龍,原籍遼東蓋州,徙居廣寧,清軍入關後落籍於古北口外潮河川南關(今河北省豐寧縣黑山嘴鎮八間房村),官至直隸巡撫、都察院左都御史、河道總督。據說康熙帝還勉勵這位年紀較小的小版于成龍向老於成龍學習,也算是歷史的一件巧合吧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順治18年(1661年),44歲的于成龍踏入仕途,從一個七品的廣西羅城知縣起步,靠自己的不怨天不尤人、苦幹加實幹的努力,用了20年時間,仕途內三次被上司賞識並舉“卓異”,最終官至從一品的兩江總督加兵部尚書銜。深受百姓擁戴,被康熙讚譽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身上的優點值得後人學習。

于成龍沒有仕途背景,家境普通,天資也很一般。

于成龍出生于山西永寧(呂梁)。于成龍的家庭是屬於世宦沒落家庭,雖然高祖於坦曾在明朝官至巡撫,然而到了父親於時煌這輩,家道已然中落。明末清初,晉商逐步發跡,很多山西子弟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從商之路。然而於成龍仍然是受這嚴格的家教,是要以讀書為己任的。

然而於成龍在明末的科舉之路卻頗為不順。在有明一朝,北方仕子想通過考功名成功,實屬艱難。明初的“南北榜”事件,導致了明王朝不得不對科舉中舉名額進行了再分配。即便如此,明朝的大部分翰林仍然出自南方。即便到了明崇禎12年(1639年),22歲的于成龍參加鄉試,也只考取了個副榜貢生。加之明末的各種亂象,于成龍一直沒有能夠踏足仕途。

直到清順治8年(1651年),35歲的于成龍還是沒有在鄉試中考中正榜。所以于成龍在讀書上的實際資質這裡就不表了。(雖然他是個著名的大清官,但在這裡應該實事求是。)後來由於于成龍的長兄於化龍早逝,父親於時煌年老體弱需要人照顧,于成龍需要擔起家庭的重擔,也就乾脆沒再參加鄉試了。

于成龍屬於“大器晚成”型人才,他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仕途路線,用了7年時間紮根基層“苦幹加實幹”,獲得了仕途中第一個“卓異”。

然而機會還是再一次眷顧了于成龍。順治18年(1661年)于成龍以貢生的身份參加了官員選拔考試,最終被任命為羅城知縣。而此時于成龍的父親也已經過世了。于成龍在44歲這年迎來了一個正7品知縣職位的機會。

但是羅城是廣西北部的偏遠且窮困的一個少數民族混居的縣,和當年王陽明的龍場有得一比。而王陽明去龍場的時候,還算年輕。而於成龍已經44歲了。于成龍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如果不去,就幾乎再也沒有機會踏足仕途了;但是去可能就要在那裡終老了。然而於成龍最終決定,不顧親友的勸阻,別妻離子,踏上行程。

到了羅城後,比流放都慘。于成龍艱苦到只得在關帝廟裡辦公,由於于成龍的一個隨從身染瘴氣而亡,其他隨從紛紛離於成龍,使得於成龍成了一個光桿司令。但是于成龍面對如此絕境,于成龍並沒有逃跑,更沒有心灰意冷,而是迎難而上,立志改變羅城面貌。

于成龍用了7年的時間。人生有幾個7年?更何況是44歲以後的7年?于成龍先用了3年時間,採取“治亂世,用重典”的方法,實行“保甲制度”。使得羅城的社會治安穩定下來,然後開始開足馬力發展經濟。于成龍在任7年,社會秩序井然,民生大為改善,羅城多次被表彰成為廣西的模範縣。

于成龍再接再勵,繼續保持“苦幹加實幹”的精神,又用了6年時間,獲得了仕途中的第2個“卓異”。

康熙6年(1667年),由於突出的政績,于成龍被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為廣西省唯一“卓異”,並升任四川合州(重慶合川)知州。合州不但桃片有名,更有名的是釣魚城,當年蒙古大汗蒙哥就是死在釣魚城下。而於成龍擔任合州知州的時候,正逢合州受到戰亂影響,民生凋弊,百姓可謂苦不堪言。于成龍用了2年的時間,大力革舊布新,出臺朝廷出資借給百姓耕牛和種子,鼓勵百姓墾荒,獎勵農耕。很快就出現了合州人口驟增,田地開闢,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的局面。

由於于成龍在合州任上的出色表現,康熙8年(1669年)于成龍又被提拔為湖北黃州府(黃岡)同知,同知是知府的副職,官階為正5品,于成龍踏足仕途9年,3個崗位,升了3級。在黃州府同知期間,于成龍主要負責社會治安工作,他凡是親力親為,紮根於麻城,親自到民間訪問調查,取得一手資料,破獲了許多大案,穩定了黃州府的治安。

在康熙12年(1673年)時,于成龍在黃州同知任上又被湖廣巡撫張朝珍垂青,再次被舉“卓異”,被調主持武昌府政務,並將擢武昌知府。恰在這時,“三藩之亂”爆發了。在吳三桂凌厲的攻勢下,貴州、湖南望風披靡。同時吳三桂派許多湖北籍部將,特封官“札書”回籍策反,製造暴亂。

康熙13年(1674年)5月,于成龍於麻城冒生命危險隻身進入首先發難的劉君孚山寨中說服劉及300槍手,用了10天時間,平息了這場暴亂;8月,于成龍被調任黃州知府,負責平叛何士榮部,于成龍用了20余天,調集各鄉鄉勇數千人在東山黃土坳一帶,與數量上佔優勢的暴亂分子展開激戰,在激戰中,于成龍身先士卒,危急關頭置生死於度外,使戰鬥獲得全勝,當場擒獲暴亂首領何士榮,後又乘勝平定了其餘叛亂。

于成龍用堅定的立場和出色的政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此後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在仕途中第三次被舉“卓異”的時候,徹底進入了康熙的視線,並被立為典範。

康熙17年(1678年),61歲的于成龍被授為福建按察使,已經成為了一個正3品的大員。康熙18年(1679年),于成龍因政績突出再次獲福建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舉“卓異”,這也是于成龍仕途中第3次被舉卓異。于成龍旋即被升任福建布政使,官至從2品。

康熙19年(1680年),于成龍被擢為直隸巡撫。康熙20年(1681年),康熙召對於成龍,對他非常滿意,稱讚他為“天下廉吏第一”,並從自己的內帑裡拿出金銀、御馬、並御製詩歌賞賜給於成龍,以示寵幸,旋升為兩江總督。此刻的于成龍達到了其仕途的巔峰。

于成龍死後哀榮備至,被康熙和雍正兩朝樹立為典範。

康熙23年(1684年)4月18日,于成龍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終年68歲。于成龍去世時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別無餘物,市民為之罷市巷哭,塑建雕像祭祀,清廷贈太子太保,諡號“清端”,康熙親自為其撰寫碑文,雍正時更是被追入賢良祠。

而在於成龍的家鄉,康熙還兩次為于成龍追撰祭文,又題寫“高行清粹”匾額。從國庫撥出專款興建於成龍墓。于成龍墓內,碗扣白灰松香,白灰意為“一世清白”將永留,松香意為“流芳萬古”,瓷碗意為“挽留”。




炒米視角


歷史上的于成龍,官最高做到了兩江總督的位子,死後被追封為太子太保。那麼他在如今的官場,大致相當什麼職務呢?

所謂兩江總督,指的是江南、江西兩省,而江南省後來被拆分為安徽、江蘇兩省,也就是說,于成龍大人兼管江蘇、安徽、江西以及如今的上海,這三省一市。

兩江總督的位置有多重要呢?順治、康熙年間,僅僅江南一省,就貢獻了全國三成的財政收入。兩江總督這個職務的重要性,僅僅次於拱衛京師的直隸總督。《康熙王朝》裡,那個與康熙皇帝發小的魏東亭,就出任過兩江總督,而魏東亭其人,原型就是曹寅和于成龍的糅合體。

由於總督是武官,因此,兩江總督相當於如今的戰區司令,而且是東部戰區的司令員。又因為總督還要保民,所以兩江總督又相當於兼任了安徽、江蘇、江西的省委書記以及上海市委書記。這樣的地方官,又在這樣喉舌的地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再說說太子太保這個位子,明朝時是正二品,清朝為從一品,不過一般都是給死人的。這就相當於在去世以後,追授了一個副國級待遇以及一個一等功臣的頭銜。



青言論史


大器晚成

于成龍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山西永寧州人,他曾在明崇禎考上鄉試副榜貢生,但遲遲未能走上仕途,於是在家過著清貧的耕讀日子。這樣的日子鍛鍊了他的才識,也讓他對民間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對他日後的從政生涯是一種幫助。

多地州縣任上,廉潔奉公,成績斐然,使百姓安居樂業

《韓非子》記載:“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武”。清順治十八年,于成龍第一次出仕,那個時候他已經44歲,任職廣西羅城縣知縣,從山西到羅成6000多里,他告別家眷,獨自赴任,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于成龍兢兢業業,為民謀利,為民疾苦,社學校,興教化,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羅成居民安居樂業,盡心於農耕。

五年後,因政績出眾,考核時被定為“卓異”,被調任四川合州擔任知州,在調任前,羅成百姓夾道歡送,泣送數百里。

兩年後,于成龍又因政績突出,調任湖廣黃州府同知,在黃州一直做到了黃州知府。于成龍在如此高齡還能紮根於基層,不卑不亢,無論任職時間長短,總是竭盡所能,同時能夠廉潔奉公,真的是應了他自己的那句話“天理良心”。

正確的價值觀,不做大官而是做大事

于成龍不僅是廉吏而且是能吏,堪稱楷模,于成龍一生勤政愛民,嚴於律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收穫了百姓的認同和敬佩,故能在任上使百姓安居樂業。

于成龍之所以能夠出現在清康熙年間,也與當時朝廷肅清吏治,完善健全考核制度,掃除積弊有關,說實話,于成龍的事蹟,對我們現在反腐倡廉也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無知爸比


于成龍是伴隨電視劇被人們熟知的,如果不是電視劇,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人。

歷史上真正的于成龍到底是什麼級別?應該是從一品。

于成龍是山西呂梁人,他的前半生比後半生更傳奇。清朝時科舉制度達到巔峰,沒有進士出身的官員很難出頭,更別提當上一二品大員、封疆大吏了,但于成龍是個例外。

于成龍多次參加科舉,都名落孫山,一直考到40多歲還沒考中進士,不得已之下,44歲的于成龍從國子監畢業後,跑到了有“蠻荒之地”稱呼的廣西幹了一個縣令。

事實證明,于成龍是一個實踐能力遠勝考試成績的官員,他把地方治理地井井有條,而大清朝並不缺乏賞識他的領導,所以于成龍不斷被上級賞識、推薦,仕途越來越順利,品級也一路高升,從縣令到知縣,從知縣到知州,從知州到知府,從知府到按察使、布政使,從按察使、布政使到巡撫,從巡撫到總督……于成龍的成長絕對是一步一個腳印。

根據《清史稿·于成龍傳》,于成龍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的職務是江南江西總督(即兩江總督)兼知江寧府。次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于成龍在上述職務外,還兼任江蘇巡撫、安徽巡撫兩職,接替原江蘇巡撫餘國柱、原安徽巡撫塗國相。

于成龍在生命的最後一年,職務是兩江總督知江寧府,兼攝江蘇、安徽兩省巡撫,同時兼兵部尚書,管著江南省、江西省、江蘇省、安徽省四個大省,絕對一頂一的封疆大吏。

從級別而言,兩江總督本身是正二品,但兼兵部尚書銜,就成了從一品,因為兵部尚書就是從一品,所以于成龍生前最高品級是從一品;于成龍去世後,康熙皇帝加贈他太子太保,而太子太保也是從一品。因此,無論生前身後,于成龍的最高品級就是從一品。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于成龍(1617年—1684年)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人。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45歲的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此後歷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

于成龍生前最高職位到兩江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

兩江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官秩正二品。兵部尚書是六部尚書的其中之一,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大學士在康熙時期也應該屬於從一品。所以于成龍生前最高職務相當於今天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省委書記兼軍區司令,兼國防部長,政治局常委。



去世後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從一品官,但是有銜無職,一般作為一種榮譽性的官銜加給重臣近臣。相當於現在政協副主席之類職務,是副國級幹部。


蘇紀龍讀史


天下廉吏第一,清官第一——于成龍

于成龍簡介

于成龍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

于成龍是清朝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清官廉吏,素有“包(拯)孝肅、海(瑞)忠介”之清譽。康熙評價其“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

為官一生

于成龍45歲入朝為官,為官23載,從七品知縣到封疆大吏,所到之處皆有政聲。于成龍無論在哪裡為官都是兩袖清風、艱苦樸素。他為人正直,為官也是如此。他不論走到哪裡都會為當地百姓辦實事,為民做主,所以凡是他為官的地方總能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由於他始終清廉自守,勤勞治事,多行善政,所以廣受百姓好評、深得士民愛戴。

清朝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每3年、武官每5年考核次,政績突出、才能優異者稱為“卓異”,他3次被舉“卓異”。

1684年,于成龍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兩江總督任所。于成龍做官從未攜帶過家屬,他死時,將軍、都統和屬下到他屋裡,只見竹箱中僅有一件綈袍,床邊僅有幾個裝鹽、裝豆豉佐料的器皿罷了。市民不做生意聚喪痛哭,都在家裡掛上于成龍的畫像祭祀他。

《清史稿·于成龍傳》:卒時,將軍、都統及僚吏入視,惟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器而已。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

其病逝不久,康熙於同年南巡時,又在“延訪吏治理,博採輿論”,對各級官吏進行稽核考察的過程中,再次稱讚于成龍:“操守端嚴,始終如一”,“居官清正,實為天下廉吏第一”。

歷史記載

《清史稿·于成龍傳》:二十年,入覲,召對,上褒為“清官第一”,復諭劾趙履謙甚當,成龍奏:“履謙過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

《清史稿·于成龍傳》:上曰:“于成龍江督江南,或言其變更素行,及卒後,始知其始終廉潔,為百姓所稱。殆因素性鯁直,不肖挾仇讒害,造為此言耳。居官如成龍,能有幾耶?”又諭大學士等曰:“朕博採輿評,鹹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邛芒”,每天都可以學習一點歷史知識!也懇請您對我的不足之處提出批評與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