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旗主是多大的官?

別酒怯流年


八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八旗最初的雛形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黑旗軍。之後又發展為紅旗與黑旗,努爾哈赤親掌紅旗,原來的黑旗軍交由其胞弟舒爾哈齊掌管。隨著實力的不斷擴充,努爾哈赤又將紅旗、黑旗等重新編制,分為黃、白、紅、藍四旗。再之後,又在四旗基礎上擴編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自此,八旗成為定製,正黃旗、鑲黃旗由努爾哈赤親掌、正紅旗、鑲紅旗旗主為代善、正白旗旗主為清太宗皇太極、鑲白旗旗主為杜度(努爾哈赤之孫,嫡長子褚英之子)、正藍旗旗主為莽古爾泰、鑲藍旗旗主為阿敏。皇太極即位之後,通過權利鬥爭,又對八旗的勢力範圍進行了重新劃分,最終形成了皇太極親掌正黃旗、鑲黃旗,代善父子分掌正紅旗、鑲紅旗,一母同胞的多爾袞兄弟分掌正白旗、鑲白旗,皇太極嫡長子豪格掌正藍旗,阿敏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掌鑲藍旗的格局。此後,多爾袞掌權、豪格失勢,多爾袞兄弟又瓜分了豪格原本的正藍旗,之後又重新設置了新的正藍旗,並且將自己的正白旗通過置換,納入了上三旗序列。而且,八旗中各旗所轄的牛錄也一直在不斷變動,並不固定。



可見,八旗旗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權力鬥爭不停變換著。而且,所謂旗主並不一定完全掌握旗下所有牛錄,部分地位相對低一些的入八分宗室王公也會擁有少量牛錄,這部分人又被稱為小旗主,其地位低於大旗主,但對於自身擁有的牛錄依然有很大的自主權。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後,尤其是清世祖(順治帝)掌權之後,為了避免各旗旗主做大,刻意分化、削弱下五旗各旗,規定入八分宗室王公在獲得封爵的同時,會被劃撥給下五旗多少不等的牛錄,稱為旗份。此後,下五旗被不斷分化、稀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所謂大小旗主,已然無法出現入關前一家獨大的局面。



換句話說,只要擁有旗份,就有資格被稱為旗主。那麼,誰可以擁有旗份?前面已經說了,入八分宗室王公。何為入八分宗室王公?即和碩親王至奉恩輔國公。這些人可以享受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八項禮儀性待遇,故而又稱入八分宗室王公,也只有這些人才有資格分得旗份。不入八分鎮國公及以下宗室,只擁有封爵,沒有資格分得旗份。按清制,不入八分輔國公及以上者,皆為超品,即凌駕於正一品之上。由此可見,無論是大旗主還是小旗主,其地位皆在正一品之上。



同時,因為八旗制度保留了濃厚的奴隸制殘餘,各牛錄編制下人員,對於擁有本牛錄的大小旗主,名義上依舊保留了主奴關係。打個比方,某位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所在的牛錄是某位入八分輔國公擁有的旗份。那麼,名義上那位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就必須認這位入八分輔國公為主子,哪怕這位入八分輔國公沒有任何行政職務,僅僅在家抱孩子養老。從這個角度而言,大小旗主的地位就更加是高得沒品了,連“宰相”都得叫主子,不是嗎?



至於上三旗的旗主,那就更是沒什麼可說的了。上三旗歸皇帝親掌,皇帝就是上三旗的旗主。試問,還有誰能夠大得過皇帝?在這裡糾正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皇子理所當然隸屬皇帝親掌的上三旗,其實不然。皇子們封爵時獲得的旗份仍然屬於下五旗,換句話說,清朝的皇子及其後代應當是隸屬下五旗。如果哪位皇子的後代在上三旗,多半是努爾哈赤、皇太極某位皇子的後代,因為彼時制度並不嚴格,有部分皇子後裔留在了上三旗內。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八旗旗主不是官職,而是一種身份。旗主和旗人的關係,就好比爸爸和兒子。兒子在外面即便混的再好,回到家裡碰見親爹,也得乖乖的叫一聲“爸爸好”。



眾所周知,八旗制度最早只有一個旗。八旗是後來努爾哈赤通過不停的征戰,逐步擴充而來的。為了保證八旗的戰鬥力,努爾哈赤便採取了“分封制”的辦法,給予了旗主很大的權力。

這個權利具體來說就是兩點:

第一、八旗之間地位平等,旗主相互沒有統屬關係,旗主只向皇帝一人負責。

第二、旗主就是一旗之君主。各旗主對屬下旗員、兵丁的統屬關係十分嚴格。旗人對旗主要有“君臣之分”。

之所以要這樣,是因為努爾哈赤在創立八旗制度之初,就把所有的部眾,包括後來歸附和俘獲的人員,都編入各旗中。形成“以旗統人”的統治格局。

也就是說,後金政權建立之初,沒有類似於中原漢地的行政建制。人太多了,努爾哈赤一個人管不了,他就只能把人丁打散,分別編入八旗。除了他自己親自統領的兩黃旗之外,其餘六旗,都交給自己的兒子和侄子管理。

這就相當於,如果後金是一個公司,努爾哈赤把大公司拆分成了八個子公司。他本人兼任兩個子公司的老總,其餘六個子公司交給兒子和侄子打理。各子公司自負盈虧,相互之間不干涉,只向努爾哈赤一人負責。而各子公司內部的具體運營,努爾哈赤不管,都由子公司的老總負責。



比如鑲藍旗主阿敏欺壓塞桑古(弟弟),塞桑古就跑到正紅旗找代善告狀。但是代善因為規矩不敢管。塞桑古又跑去找正白旗找皇太極告狀。然而皇太極也不敢過問此事。這個情況在旗人中被稱作“隔旗如隔山”。

還比如,旗下官員及旗民有事,必須要到本旗主處報告,得其允許後方可行動。行軍打仗不得擅離本旗及其所屬牛錄,如擅自離開要處重罰。甚至於,旗人女子婚嫁也需要本旗旗主的許可才行。這麼大的權限,說旗主在一旗之內就是一個小君主,土皇帝,一點都不過分。

不過這種情況只是清初才有,順治皇帝繼位之後,出於維護皇權的需要,他就剝奪了旗主的這種如同“土皇帝”一樣的權力。

具體剝奪的辦法很簡單:順治親政後,設立了一個叫“都統”的官職。並把管理旗人的職責交給都統負責。旗主就不再負責本旗的一切軍政事務了。



也就是說,入關之前,旗主不僅有地位,而且還有軍政大權。入關之後,旗主的軍政大權被剝奪,交由都統負責,旗主不再負責本旗的軍政事務。

至於說順治為什麼要用都統分旗主的權,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旗主是世襲的身份,享有支配奴才的權力。如果旗主造反,奴才是不能提出反對的。這樣就很不利於皇帝的統治;而都統是官職,是流動性官職,有任職期限,只有管轄權,沒有所有權。都統可以指揮旗人,但是不能把旗人當做奴才。

康熙中前期之前,都統一般都是本由本旗的旗人擔任,旗主也可以出任兼職。從康熙中期開始,都統可以跨旗出任。所謂的跨旗出任,就是說正紅旗的都統,不一定是正紅旗的旗人擔任,什麼旗的旗人都可以。這樣一來,都統也就不受旗主的束縛,只向皇帝一個人負責。

因此,從康熙後期開始,各旗旗主也就是徹底變成了“空筒子王爺”。這些旗主老爺在本旗有很高的地位,但就是沒啥權力。如果不出仕當官,就只是個黃帶子宗室。每月按時領自己的俸祿,指揮不了旗人。

像《雍正王朝》電視劇裡面出現的關外四位旗主王爺進京逼宮這種事情,在歷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這個時期的旗主,仍然可以享受主人的待遇,旗人見了旗主還是要畢恭畢敬。這就好比兒子在外面威風八面,回到家裡還是得老老實實,見了爸爸一樣要規規矩矩。

然而在乾隆朝之後,由於乾隆不滿意旗主的特權,就對旗主特權進行了削弱。之後的嘉慶和道光兩朝也是數次削弱旗人對旗主的義務。所以其實到後來,根本就不知道各旗的旗主是誰了。因為,旗主老爺是誰壓根就不重要。愛是誰是誰,反正旗人對旗主也不需要盡什麼義務了。



最後做一個總結:

第一、旗主在清朝早期是一種類似於君主的身份,旗主就相當於是土皇帝。比如多爾袞三兄弟因為控制了兩白旗,就敢跟身為皇帝的皇太極叫板。

第二、因為旗主權力太大,所以從順治時期開始,旗主的軍政大權就被剝奪了。之後的康雍乾三代繼續打壓旗主,使得旗主變成了一個榮譽身份。

第三、嘉慶和道光兩朝繼續打壓旗主,削弱了旗主對旗人的主奴支配權,導致旗主變得可有可無,沒有人再關心旗主是誰了。

第四、旗主的沒落過程,其實就是清朝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的具體表現。


Mer86


旗主,不是官。

是世襲八旗軍事貴族,某一旗的總負責人。

努爾哈赤起兵後,最初只有一旗,色黑。後建紅旗,黑旗交給弟弟舒爾哈齊。再後建立白旗交給長子祁英。因為內部鬥爭,舒爾哈齊與祁英都被處理,努爾哈赤改建黃白紅藍四旗,再擴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分別以自己的子侄為旗主。後面擴建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依附於各自的滿洲八旗之下。

大體上,八旗制度以300士兵為一牛錄,佐領管轄。5牛錄為一甲剌,參領管轄。5甲剌為一固山(旗)。也就是說,初期一旗大多25牛錄7500士兵。後面人口繁衍,如滿軍鑲黃旗在清末時期已經達到84佐領2個半分佐領,人口13萬,士兵2.6萬。

一般來說,八旗以1644年入關為界,旗主、參領、佐領,等職務均為世襲。

就是說,入關前的祖先是旗主,子孫後代就是所有本旗人等的主子,同理,參領就是本甲剌的主子,佐領是本牛錄的主子。雖然後期康熙雍正架空了旗主、王、貝勒、貝子、入八分公的統兵權乃至控制各旗民政事務,但這種主奴名分依舊維持著。

比如,旗主的某些子孫敗落了,甚至淪落到在大街上當苦力,可依舊是本旗或者本牛錄旗丁們的主子,這些人哪怕就算當上大學士,軍機大臣,碰到老主子那也得立即上前伺候,奉獻錢財。而那些繼續當旗主參領佐領的人,逢年過節,生日喜喪這些,旗丁子孫不僅要孝敬財物,跑腿幫忙都得跑快點。


四川達州


滿清八旗旗主屬於諸侯王,不在品軼排列當中,屬於清朝級別最大的親王,僅低於和頤親王(比如乾隆當太子時的封號是和頤寶親王,這個和頤寶親王就會比旗主王爺級別來得高一級)。滿清皇帝自己也是旗主之一,上三旗的旗主就是滿清皇帝自己。所以呢,八旗旗主按著我們漢人的說法就是一字並肩王,可以跟皇帝平起平坐的那種併肩子(當然那是不可能的),起碼名義上是這樣的。

清朝的親王分為兩種,一種是普通親王,這種親王往往是皇帝的兒子,他們只要做那麼一點事,對朝廷有功就會被冊封為親王。但是這種親王在世襲的時候會降爵,由親王降為貝勒貝子等;另外一種是鐵帽子親王,也就是五個八旗旗主,以及幾個被皇帝特別冊封的人(比如雍正冊封十三爺為鐵帽子親王),這種鐵帽子親王屬於世襲不降爵的。

滿清八旗旗主全稱是旗主鐵帽子親王。鐵帽子是世襲的意思,也就是說八旗旗主是可以由父及子,由子及孫的這樣排下去。這是方面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時的幾大功臣,努爾哈赤特別冊封他們為鐵帽子親王,並劃給他們封地,由他們世襲下去。

旗主王爺不僅爵位高,實際權力也大,實際級別高於普通親王!所有皇子皇孫在沒有取得繼承權之後都會下放到下五旗裡任佐領,歸屬於旗主王爺之下。所以呢,旗主王爺有多大?屬於二人之下,五人平起平坐,萬人之上!


優己


努爾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由於歷史原因,八旗的排序:鑲黃、正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合稱八旗,統領滿洲、蒙古、漢軍。

八旗旗主基本由皇族擔任,後來上三旗直接由皇帝統領,所以八旗旗主都是都是皇朝中擁有著較高權力的人,雖然有些時期部分官職地位高於旗主,但仍未能壓下旗主在滿清皇朝中的地位。

八旗分類是這樣的:

正黃旗(45牛錄):努爾哈赤

鑲黃旗(20牛錄):努爾哈赤

正紅旗(25牛錄):努爾哈赤次子代善

鑲紅旗(26牛錄):代善長子嶽託

鑲藍旗(33牛錄):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次子阿敏

正藍旗(21牛錄):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

正白旗(25牛錄):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

鑲白旗(15牛錄):努爾哈赤長子褚英長子杜度


水瓶兒


鑲黃、正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

以上便是八旗,主要統領滿清、蒙古、漢軍三大隊伍,每一位旗主的實力是不同的,不論他們相互之間的實力如何,今天主要討論下八旗旗主是多大的官?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的有這樣一幕,和珅在蘭州的時候,因為沒給金爺的面子,最後被金爺羞辱一番,按照金爺的說法就是“即使我做乞丐,和珅見了我也得親自下來給我磕頭!”金爺在劇中的背景就是正紅旗的旗主,恰好和珅又是正紅旗出身。

那麼滿清時期的八旗旗主真有這麼大的權力嗎?他們的官職有多大?

清朝時期的官職制度被譽為是封建時期最完善的,細細想來,在清朝想要叛亂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正是和他們的官制有關係。

滿清八旗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他們不論你是誰,擔任什麼職務,哪怕是一品官員,只要你還屬於旗人,見到旗主就必須叩頭,這樣看來,八旗旗主的官職應該是高於一品的。

八旗起源於滿族人的狩獵組織,它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和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基本制度。八旗制度和清朝政權一直是清朝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朝最終走向衰亡。1601年,努爾哈赤重新組織黃、白、紅、藍四旗,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建立了八旗制度。

入關之前,正皇和鑲黃旗都是由皇帝直接領導,其他六旗由皇帝的的子侄領導,1651年,多爾袞去世,順治帝親政,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在八旗中,旗內官職最高的是都統,官居從一品,主要負責一旗的人數、教養以及官爵承襲還有軍事方面的訓練等,都統的位置已經很大,但還是不如旗主,因為都統也得聽旗主的,這就能看出八旗旗主的官職有多高了,至少是在從一品之上。

總得來說,一般上三旗是有皇帝直接控制,下五旗則基本上是由貴族控制,一般來說都是親王或者貝勒,這些人的身份本來就高,如果再擔任了其中一個旗的旗主,那地位更加顯赫,早已經高於普通的官職了,應該算是清朝時期核心統治階層的核心人物。

不過隨著清朝的發展,八旗制度在滿清時期的重要性和權力逐漸下降,清朝滅亡後,八旗的特權被廢除,許多失去經濟來源又不願吃苦的旗人大多都淪為窮人,他們沒有自力更生的技能。


羽評郡主


八旗旗主既不是爵位也不是官職,在清朝中後期之前,旗主卻比所有官員和爵位都威風!就算是權傾朝野的和珅見了旗主,也要給“老主子”下跪請安!


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珅在蘭州城遇到老旗主“金三爺”,馬上一臉諂媚的給他下跪。這雖然是電視劇情節,但是,也反映出旗主在清朝的地位。

八旗在1601年設立之初,只有四旗:黃、白、紅、藍。等到1615年,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才正式確立。此時,八旗旗主每人掌握一份人口(兵馬)和土地,八旗旗主合起來,就是整個滿清(後金)。也就是說,此時的滿清是八個股東,每一位旗主就是一位股東。也是因此,股東(旗主)都有跟皇帝(大汗)叫板的勇氣。



等到滿清入關以後,一方面上三旗都被皇帝直管。另一方面,各旗主的兵馬慢慢的都被朝廷收回,此時,旗主只管旗務,不管軍政事務。軍政事務由朝廷任命的“都統”管理,都統是從一品官員。但是,旗人對都統沒有任何義務,都統對旗人也只有行政上的權利。旗人對自己的旗主卻有天生的義務,在清中後期之前,旗主在本旗內,絕對是皇帝一樣的存在!


舉個例子:清朝文臣之首范文程,為清朝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深的皇太極信任。可是,他的妻子卻被旗主多鐸霸佔。最終,在皇太極出面以後,多鐸被罰銀1萬兩,才算給范文程一個交代!

清朝軍大學士松筠,好幾天不上朝。道光便問道:“松筠為什麼又沒來?”。同僚們告訴皇帝,松筠的旗主家辦白事,他前去服喪去了,最近一段時間都沒空。道光聽了以後,覺得這太不成體統了,這是有意侮辱朝中重臣。但是,道光皇帝也不好說什麼,旗人聽旗主的差遣,畢竟是祖制。於是,道光給他抬旗到(皇帝直管的)上三旗,這才算完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明朝統治的末期,滿清入山海關之前,東北黑山惡水之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個部落,建立了著名的後金政權。為了更好的管理和作戰。努爾哈赤把部落分為了黃白紅藍4個旗。

慢慢地隨著女真勢力的不斷擴張增大,又相繼收編整合4個旗,共計八旗。分別是正紅旗、正白旗、正藍旗、正黃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和鑲藍旗,每個旗都有一個旗主掌權,發施號令。

清朝的八旗旗主是多大的官?

在努爾哈赤擔任後金大汗時期,同時還兼任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其它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為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鑲藍旗主阿敏。

後來大汗努爾哈赤去世後,公元1636年,皇太極於瀋陽廢汗稱帝,建立國號大清,清朝開國皇帝產生。皇太極雖號稱皇帝,但是由於先前努爾哈赤時期留下的舊制度,加上八旗旗主都是一些貝勒、親王,且在多年的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國家政權需要和八位旗主共同分享,所有事務需共同商議才決定,而一旦決定的事,連皇太極也不能輕易更改。由此可見,清朝前期八位旗主的官是蠻大的,而且權力也大,屬於“內閣”成員,能行使和左右國家大事上的決定,是僅次於皇帝的一種存在。



皇太極是怎樣削弱八旗旗主影響力的

皇太極繼位後,滿清一直為入侵中原做準備,於是就必須要擴大兵源,也就是在滿州八旗的基礎上,皇太極又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至此,清朝的八旗制度達到巔峰。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為滿清日後的入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同時,凡事都有兩面,八王議政制度讓皇太極縛手縛腳,非常頭疼。 為了加強皇帝手中的權力,皇太極針對八位旗主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想方設法的羅織罪名,選擇各個擊破的手段來打擊、削弱八旗旗主。

皇太極先是以戰鬥不力、貪生怕死為由,將旗主之阿敏投獄,將其終身監禁。之後又用計策故意和莽古爾泰爭吵,莽古爾泰忍無可忍之下拔刀相向,皇太極便以“御前不敬、大逆不道”之罪,剝奪了旗主莽古爾泰的貝勒頭銜。

皇太極的手段也是了得,花費幾年時間,終於廢除了與幾位旗主共掌大權、共同處理政務的舊制。除此之外,皇太極仿照明朝機制,分別設立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掌國家行政事務。又設立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都察院等。負責撰寫詔書、掌管起草和編纂史書、講經注史等。皇太極通過連番操作,把原來八旗的權力分散到各部門,而各部門只聽令於皇帝一人,逐漸的將權力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



可惜的是,皇太極集中了中央權力之後沒多久,正想著大刀闊斧,大幹一場率領清軍入關,徹底打垮明朝一統江山的時侯就猝死了,享年51歲。

皇太極死後,時命六歲的順治帝繼位,清政權實際由皇太極之弟多爾袞把持。多爾袞時稱攝政王,由於其是滿清正白旗旗主,也就是說皇太極想削弱旗主把持朝政的計劃徹底破產。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繼位的順冶皇帝對多爾袞深惡痛絕,在多爾齊袞去世後,順治帝剝奪了多爾袞的封號,並下令掘其坆墓讓其死後不得安寧。

到了康熙做皇帝的時候,也深受旗主擾政的困擾。康熙皇帝不敢輕易廢除舊的制度,怕引起強烈反彈。但康熙畢竟有一定的執政能力,他建立了都統制度,每個旗都有一位都統,用來控制八旗。而都統只能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屬一品,其他人無權干涉。

每一旗的最高官職為都統,下面才是旗主。都統的職務包括掌握本旗的戶口、軍事訓練等職務。由於都統是屬於皇帝分派,相當於行政上的官員,也不是世襲職務,所以一般不受旗主的肘制。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都統的存在,慢慢逐步分割蠶食了旗主的權力。到了康熙末期的時侯,都統包攬了各個旗的大部分事務,相當於旗主成了空架子,沒有了多少實際權力。



旗主對旗人的影響力

八旗中人一般都是世襲罔替,到了清朝中後期,雖然旗主在清廷已沒有多少實權,但旗主對本旗人的影響還在,根本沒有消失。除非是犯了大錯,被開除了族籍,否則每月餉銀照領,世世代代都是旗人。

而旗人見到旗主是必須要請安的。除了天子皇帝以外,哪怕你是朝中的一品大員、軍機大臣,又或者是戰績彪炳的將軍,見到了本旗旗主就必須請安。

比如乾隆年間清朝重臣和坤,其平生擔任主要職務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但因為和珅是正紅旗旗人,如果他遇見了正紅旗旗主,他都一樣要跪拜請安,就是這麼個理。

清朝中末期的八旗地位

無可否認的是,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為發展和鞏固多民族統一起過積極的作用。

但隨著歷史變遷,清朝皇帝為了自家皇權,也為了更好的統治,從清朝中期開始,八旗中人便逐漸的退出了清朝政權的政治舞臺。雖然還是世襲罔替,每月有月餉供俸,但是旗主無爵位,不屬於官職,只屬於八旗內部等級分配製度。

而由於八旗制度嚴重地束縛了八旗中人生存於社會的能力,很多八旗弟子毫無生活本領,成了活脫脫的蛀蟲。到了滿清末年,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庫空虛,很多八旗子弟生活日漸拮据,生活無以為計。

公元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迫宣佈退位,清朝政權滅亡。連同煙沒於歷史長河中的,還有在整個清王朝扮演重要角色的八旗中人。


浩瀚文史


八旗制度的建立

當二十多歲的努爾哈赤,用祖上留給他的十三副鎧甲起家時,他肯定沒想到,一不小心就開創了一個王朝,即使到了皇太極時期,女真人的夢想也只不過關外稱王而已。

隨著女真,也就是後來的清朝不斷壯大,努爾哈赤開創了八旗制度,最開始並不是直接就建立了八旗,而是先有黃、白、紅、藍4旗,此後隨著隊伍進一步壯大,努爾哈赤又在4旗的基礎上,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正是確立(1615年)。

八旗看起來很難理解,其實本質就是八支隊伍,之所以分開,是為了戰時分軍指揮。每個旗中都有相應的中層軍官,牛錄額真統轄300人,甲喇額真統轄5個牛錄。努爾哈赤在世時,八旗一開始都在他一人的手裡,後來隨著年紀大了,精力有限,於是他將八旗的一部分指揮權交給四個較大的兒子,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四大貝勒:

  1. 大貝勒代善,領滿洲兩紅旗(正紅旗、鑲紅旗)

  2. 二貝勒阿敏,領鑲藍旗

  3. 三貝勒莽古爾泰,領正藍旗

  4. 四貝勒皇太極,領正白旗

綜上,我們知道,理論上八旗第一任旗主就是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們,也就是四大貝勒,旗主就相當於這一支部隊的最高領導。5但到了後來旗主就明存實亡。

八旗制度的消亡

關於滿清初期皇位爭奪,很多影視作品種都有介紹,努爾哈赤死後,諸貝勒蠢蠢欲動,結果平時低調且老謀深算的皇太極笑到了最後。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原先努爾哈赤直屬的兩黃旗和自己手裡兩白旗來了個“混編”。本質上就是欺負當時的多爾袞和多鐸年幼,將八旗中的精銳部隊騙到了自己手中。

除此之外,皇太極在原有旗主的基礎上,設置了固山額真(註釋1,可以參照軍長),統管一旗的軍政大權。又將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劃歸皇帝直屬,稱之為上三旗(註釋2)。其餘五旗成為下五旗,仍由諸王爺貝勒擁有,但此時王爺貝勒是旗主之位就有些被架空了。等到了皇太極死後,皇位再次開始競爭。最後讓孝莊太后的兒子順治登上了皇位。

順治時期,多爾袞將八旗軍權進一步統一,等到順治親政時,八旗的指揮權基本都回到皇帝手中,八旗的各旗旗主雖然仍然存在,單已經是明存實亡了。

官位就是個名字而已,統治者想讓你全力滔天,即使是太監也可以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再比如唐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按道理就是個秘書的職位,但實際上卻有著相當於宰相的權利。

流水的官名,鐵打的權利,那些唬人的名號不一定就厲害,千萬別當真!

註釋1:固山額真,源自滿語,是滿清入關前的官名。職位為八旗中的一旗長官,管理全旗戶口、生產、教養、訓練等事。滿清入關後改為都統。

註釋2:最開始的上三旗,在皇太極時期是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將自己所領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豪格統領的正藍旗降入下五旗,所以很多人對上三旗是哪三個會有爭議,其實是不同時期的不同變化而已。


瓦爾登的船伕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吧

滿清的八旗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比較特殊的民族管理組織形式,具有特定的滿族政治文化的鮮明特徵。

八旗的來歷

八旗的雛形來自於明代女真人(滿洲人)的射獵小隊“牛錄”。意思大致是狩獵的時候,分若干頭領,各帶人馬並進行統一組織圍獵,後來努爾哈赤將這一制度進行了改善,於1615年正式創立八旗,依位次,分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八個旗色,以旗-參領-佐領統治系統,建立起了一個井然有序的管理模式。後來八旗逐漸發展成集軍事、生產和行政管理於一體的社會組織。再後來又隨著民族勢力的發展,又增設了蒙古和漢軍八旗。

由於八旗組織為滿清四處征戰和入關奪天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清廷視為“國家根本所繫”,自然八旗組織在滿清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地位。

滿清入主中原後,八旗制度和前明政治制度出現並存,在漢地的統治基本上沿用明制,而八旗在行政隸屬上則獨立於這一體系之外,因此又被稱為“國中之國”。

八旗子弟“生則入檔,壯則當兵”,故以披甲從軍為主要職業,此外還可選擇出仕,他們在教育、科考、任職、律法等政治、經濟領域均享有一定特權。

八旗的地位

要說明這個問題,必須要確定一點,八旗制度和其他政治管理體系一樣,是維護皇權統治權力的工具。所以,在滿清還在關外的時候,努爾哈赤親掌兩黃旗、大貝勒代善主兩紅旗、二貝勒阿敏主鑲藍旗、三貝勒莽古爾泰主正藍旗、四貝勒皇太極主正白旗、努爾哈赤長孫杜度主鑲白旗,可見八旗旗主全是皇子皇孫,貝勒王爺。但是八旗的排序和這些皇族王爺的排序一樣,也體現了各旗在權力中心的地位。就官爵來說,旗主均為一品,權力較大的統領也能官封從一品,佐領一般為三品。

在多爾袞之後,八旗的排序也相對穩定下來。八旗的順序至此變更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至此,終清一代再未有所變更。順治帝為了加強皇權,親自統領了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上三旗”,皇帝的戶口登記在鑲黃旗內,稱“鑲黃旗第一參領第一佐領上御名”,故鑲黃旗為頭旗。由諸王公、貝勒掌控的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五旗則被稱作“下五旗”,其中正紅旗主為禮親王、鑲白旗主為肅親王、鑲紅旗主為克勤郡王、正藍旗主為豫親王、鑲藍旗主為鄭親王。因八旗順序有別,所以旗人由於戰功或與皇室恩賜等原因從下五旗改隸上三旗者,稱之為“抬旗”。

八旗的變革

順治皇帝以此開始剝奪旗主和入八分王公領主在各自旗內的權力,以王公薪俸製取代旗主均分制,八旗議政之制也被取消。不僅如此,下五旗旗主對本旗軍隊的統領權也遭到了削弱。雍正年間,清世宗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他以儒家“天無二日”之論發佈諭旨,將下五旗旗人官員與旗主王公、貝勒的從屬關係徹底廢除,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也由皇帝直轄。旗主對於本旗官員的任免權也被剝奪,八旗都統在康熙年間起施行跨旗擔任,以防旗主王公掣肘。從此後,下五旗旗主在旗中僅僅是名義上的老大,既沒錢也沒權,實質控制權全在皇帝手上。

八旗制度伴隨了整個滿清的興起直至衰亡。民國初年,八旗衙門因《清室優待條件》獲得保留部分職能。1938年,隨著最後一支八旗組織新疆錫伯旗營被改編為縣治,八旗正式成為歷史。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