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天运》中,老聃评价孔子写的《春秋》是先王走过的痕迹而已,那《道德经》与《庄子》又是什么呢?

董姝厦


勿喷!仅以此篇而论,

如果“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那么,夫《道德经》,道之心也,夫《庄子》,心之道也。

孔子读六艺,只是看到了好的一面,也就是被统治者美化的一面,它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老子说“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脚部踩踏成足迹,但足迹却不等于脚部)。

老子的意思是孔子读六经时被表面事物所迷惑,而没有看到核心问题。这也是后世无数儒生没有看到,或者故意看不到的内容。

“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不难看出,孔子始终存有政治抱负,他希望一展所学,受到重用,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这就有些“着相”,更有些着急了。所以才引来老子的一番见解。

而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孔子悟了自己的“道”,只不过在《论语》中,它把这种道称之为“天命”(事物变化的规律)。

《道德经》同样存在政治主张,可惜和孔子一样并不被统治阶级所“钩用”,但与孔子不同,道德经存在洞察人性的部分,所以老子便显得有些释然和豁达,虽有遗憾,但并不过于在意。

他们都是贤者!

而乱世最不需要的就是贤者!

《庄子》则是更进一步,完全避世,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强大,至于权势,官位,财富在他看来均为外物。在庄子的世界里,内心的自由与强大胜过一切。

孔子有政治抱负,更有政治野心。

老子有政治抱负,没有政治野心。

庄子没有政治抱负,更没有政治野心。

这是区别!

这是《论语》,《道德经》,《庄子》在小可个人眼里的区别!

所以小可才有回复开头的那篇论述。

六经,先王之陈迹也。

《道德经》,先贤之道也!

《庄子》,心之道也!

小可我喜欢庄子!


亦有所思


从原文看,老子说这只是先王留下的遗迹,而不是先王遗迹的本原,老子还说,孔子说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是先王的足迹。还反问孔子,足迹难道就是脚吗?

然后老子向孔子说了,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天命也是不能变更的,时间也不会停止,大道也不会壅塞。得道的人到哪里都会畅通无阻,失道的人到哪里都走不通。

从这看,老子在给孔子传道,而孔子三个月后再见老子交作业,老子说孔子得道了。

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孔子:被遗忘的科学家》看:“老子向孔子所讲之道就是以自然为宗,是自然科学,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自然之道,就是天道,故曰《天运》,就是讲日月星辰的运行,讲天道规律。天道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也必须与时俱进,顺之者成,逆之者败。强调只有懂了天道,才能明了人道,‘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人道法于天道,天道在变化,人道要与时俱进。先王与前贤的经验是‘陈迹’,不能死搬硬套。孔子经过三个月的思悟,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老子说孔子得道了。”

作者还用《庄子·天道》说明:“老子再次向孔子申明天道的重要性,天地、日月、星辰、禽兽、树木都有它的自然规律,教导孔子只要遵循天道自然规律而行,就是最好的了,应该‘退仁义,摈礼乐’,抛弃人为的成分,回归自然。要据自然而谈人为,倚天道而言人道,人道法于天道。”

作者还引用《庄子·天地》中老子对孔子的传道来说明“什么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忘己之人’。”按作者理解“就是把自己融于大自然,作为大自然的一个部分,同自然同呼吸。”

作者又引用了《庄子·田子方》、《庄子·知北游》的内容来说明什么是道。作者强调“人道就是调和顺应,随机适应。这就是大道。”

作者还指出“‘天运’,即讲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说明天道即自然之道,属于自然科学。作者还引用江林昌在《楚辞遇上古历史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太阳循环文化揭秘》第57页的内容指出“仔细分析《老子》书里的‘道’,都是从太阳循环的角度立义和生发。”

作者还通过陈鼓应的著作《易传与道家思想》来说明“关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则强调人道法于天道,依顺自然之道。老子的这一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孔子晚年的思想,这全体现在《易传》之中”。

从作者在书中的观点,作者是认同庄子写的孔子向老子问道是历史而不是庄子的想象。作者说“庄子作为老子的再传弟子,对老子思想有继承也有发挥,所以人们把《庄子》一书列为道家作品,称老庄为道家学派。”

从这些说,老子的《道德经》还有庄子的《南华经》是讲自然之道(天道)的典籍。

现在电视上直播世界园艺博览会,也是秉承顺应自然之道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的美丽家园。

这也让我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文字“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文字中看,老子是重视人的,可是人类的发展也要遵循地、天、宇宙的自然变化而变化。而不能一味的脱离自然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可持续的。

从这些说,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讲的就是人类如何处理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还有对宇宙道理的探讨。

再从《庄子》中的寓言看,也是通过讲故事来阐释他的思想。

所以说,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是道家学说的代表著作,也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


挂在明堂射古今


《易经》的“易”有三层含义:一,真理千古不易;二,客观上的变易;三,简单容易。

荀子说:天地始者,今日是也——天地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直到现在(今时今地)都不曾有过丝毫的改变、不同。这句话就是“真理千古不易”的另一种表述。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明这个世界永远都在运动变化(变易),没有一刻一瞬是停滞不变的——永远都在变,这一点是永远不变易的,而客观世界每一刻都在变化当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前赤壁赋》)

天地自然的变化、运行是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的:如昼夜之相代、四季之轮回、万物之生死——从这一点来说,就是最简单容易的。

因此人们说《易经》是万经之首,因为它把天地自然的规律给说尽了、说透了。没有什么能够超脱出它的范围了——止矣!尽矣!无以复加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感慨道:“前人之述备矣!”就是这个意思。——前人把该说的话都说完了!

所以,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尽可能客观地阐释、转述(和“前人之述”的“述”是不一样的)先祖对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的认知、概括、改造、提升,而不夹杂自己的主观。“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先王的一切都完整地纪录在册,他们活着,他们主张的“道”就能够大行于世;他们去世了,虽然他们的理论、方法都留存在这个世界上,却没有人能够推行于天下——就连大成至圣的孔子也不行。他只是讲述、还原先王的丰功伟绩、不世之功。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确是在展示先王的陈迹。

真理是千古不易的,孔子是“述而不作”。老子、庄子的思想观点就是他们自己独创的吗?应该不是的。他们所持的观点也早就被古人给说尽了,他们也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阐释、讲述先人的认知与思考罢了。

实际上他们和孔子所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在展示先王的陈迹。

他们对孔子的揶揄、调侃颇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味道:其实,大家干的是同样的买卖。


唐言唐语


关于《庄子》的各种解读,我看过几遍台湾大学金嘉锡教授的网络公开课,不一样的感觉,不一般的收获。


合讯


秉承老子评语,《道德经》可谓大道与至德的痕迹;《庄子》可谓道行与德行的痕迹。


田回


循迹则合迹而已,也就是得其术而已。所以城 儒术。。

补充一下。庄子这段主张,墨家批过。墨家认为时代不同人心人事皆不同。知今不可能知古,知古亦不可能知今。所谓的古,不过是今人伪托而已。。


丫头他爹爹


道德经是天与人之灵语,庄子是天与人之鸣唱。


格物致知65


老子是先人陈迹之理,春秋是先人陈迹之事,庄子是先人陈迹之辩。


哲别1976


道德经是天与人之灵语,庄子是天与人之鸣唱。


赵建艺


又登泰山顶,天地一样宽,莫道前人伟,今有后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