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历史六次结集之四

“挖掘历史沙尘,广采众家观点,站在中立角度,讲解思考观点”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文中不少资料均来自网络及相关书籍。

佛教历史六次结集之四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我会删除处

第一次集结,思想分支,大乘产生萌芽佛教历史六次结集之一

第二次集结,戒律破坏,引起部派之争佛教历史六次结集之二

第三次集结,官方认可,规模推广 佛教历史六次结集之三

前2次集结,是佛教自身发起,第3次集结是阿育王请求。基本到此为大小乘所认可的比较大的三次结集,由于佛教的传播地域广阔,第四次集结开始了不同的记载。无论南传,还是北传,最后都产出了对于三藏的理解跟注释,而且文字的产生,让这些记载有了更可以追溯的可能,也让口传心授的内容,可以规范化了。

南传上部佛教

原因:

1,战乱原因,无人能够全部背诵。

2,文字产生,出于危机感。

主持人:拉奇德大长老

时间:公元前29年

地点:斯里兰卡小镇马德雷近郊的光明寺

参与人数:500罗汉

耗费时间:无从考证了

内容:

成果是把历代口口相传的三藏圣典与义注刻写在棕榈叶上,称为“叶片经”从此开始出现了以新哈勒(Siṃhaḷa)字母来拼写的巴利语记载的三藏圣典,巴利语三藏从此也得以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从这之后,叶片经传播和出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等地。

北传

原因:部执纷纭,人各异说

主持人:迦旃延尼子(有部僧人)

时间:公元70年

地点:印度-克什米尔地区

参与人数:五百阿罗汉及五百菩萨

耗费时间:无从考证了

内容:“造论解释三藏。先造《优婆提舍论》注释藏经,再造《毗奈耶毗婆沙论》注释律经,后作《阿毗达磨毗婆沙论》注释论藏”。轮藏便是两百卷的《大毗婆沙论》。(先造《邬波第铄论》十万颂以解释经藏,次造《毗奈耶毗婆沙论》十万颂以解释律藏,后造《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十万颂以解释论藏)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塔藏于其中。

补充一:

《大毗婆沙论》是小乘说一切有部所正依的论藏。此论的造成,在印度的佛教界确曾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并提高了说一切有部在当时的地位,而其时的有部学者也因此而被称为‘毗婆沙师’,可以想见此论和有部关系的重大。

运用《婆沙》理论而制论的,有法胜的《阿毗昙心论》,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又有受到此论学说影响而造的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以及为发挥《婆沙》正义而作的众贤的《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和《显宗论》等,都是有关此论教义的现存的名著。

《大毗婆沙论》全文二百卷,至唐·玄奘始完全译出,这是此论最详尽正确的汉文译本,它的梵本十万颂系由玄奘亲从印度赍归。玄奘于永徽年中(650~655)翻译了《婆沙》系统的《阿毗达磨显宗论》、《顺正理论》和与此有关的《俱舍论》后,即从显庆元年(656)七月二十七日在长安大慈恩寺翻经院开始宣译此论,沙门嘉尚、海藏、神昉、大乘光笔受,神察、辨通执笔,栖玄、靖迈、慧立、玄则缀文,明珠、惠贵、法祥、慧景、神泰、普贤、善乐证义,义褒、玄应正字,至显庆四年七月三日于西明寺翻译完毕,成二百卷,内分八蕴(旧译犍度,即篇章之意),每蕴又有若干纳息(旧译跋渠,或译云品)。这就是对于《发智》本论八篇四十三品的逐一广释,并备列众说,显示宗义,形成为说一切有部的教理渊海。而玄奘这一译本也就是此论现存的唯一善本。

唐译本论译出后不久,此论的梵文原本在印度似即佚失,因而距离迦湿弥罗较近的中国藏族地区也未有译本。

结论:对于四次集结,无论是南传还是北传,组织者,都有着官方的背景。另外文字的产生,让大家开始有了把经书记录下来的意愿。在翻阅了不少资料看来,这个时期,开始对于经书等资料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开始要展示出当前人的想法,而不是单纯的按照最初的版本整理。所以感觉本次的集结,是对于所有经文的一种升华,撰写整理的人,一定会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跟看法。但是由于部派分裂,已经很难实现标准的统一。

在迦腻色迦王的努力下,原本势微的佛教文化再度兴盛起来,尤其是一切有部巨著《大毗婆沙论》后经中亚,传入中国、日本。佛教从此开枝散叶,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以此功德,迦腻色迦王被成为佛教史上“阿育王第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