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惡化土壤,有機肥是唯一選擇!

修復惡化土壤,有機肥是唯一選擇!

為什麼我國施肥量比美國高出那麼多?

修復惡化土壤,有機肥是唯一選擇!

在中國每家每戶的土地都很小,測土不普及,對農業造成的水質汙染也缺少監管,因此農民會憑經驗使用更多的肥料。

美國地廣人稀,很多地方會種一季豆科植物 改善土質和固氮,而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是精耕細作,只能靠化肥補充土壤肥力。

此外,中國是世界上氮肥過量使用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與國家各種形式的氮肥補貼也有關係。雖然本意是好的,可效果不盡如人意。農民尊敬並感恩為他們提供食物的田地,因此會多施肥料來回報它。

有數據表示:國外每公頃施肥多在100kg以下,國內基本是每公頃400kg以上。因此產生了疑問,為什麼就多這麼多,明知道多為什麼不降?

我國農業長期以來化肥、農藥用量過大,導致土壤板結退化、水體富營養化、溫室氣體排放嚴重等生態、環境問題。

我們要在“農業迴歸自然”上達成高度共識,即“我國農業迫切需要擺脫對化肥、農藥的過度依賴,重返有機肥(有機肥與化肥結合施用),構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永續發展的新型無廢棄物農業”。

雙重壓力: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少吃草

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文新院士介紹,過去30年,我國農業在利用佔世界9%耕地成功解決了佔世界總人口20%的13億國人的吃飯問題,到2013年實現糧食產量“十連增”輝煌的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這30年間,化肥、農藥用量遞升,牲畜糞便、秸稈等廢棄物劇增,已造成農村和農田的廣泛面源汙染和土壤肥力下降等嚴重問題。根據2007年全國汙染普查結果,農業排放的化學需氧量(COD)佔全國排放總量的43.7%(1320萬噸);農田排放的氮、磷分別佔總量的57.2%和67.4% (270萬噸和28萬噸)。

因此,我國農業面臨著“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少吃草”的雙重壓力——既要保持高產,又要減少面源汙染。

空氣質量惡化,與過量使用氮肥直接相關

從農業微生物學角度看,土壤退化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

中國農科院環發所研究員朱昌雄解釋,土壤退化是因各種自然、特別是人為因素影響所導致的土壤質量下降,甚至完全喪失其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徵的過程。由於耕地過度農墾,用養失調;草場超載過牧,濫墾濫挖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目前我國土壤沙化退化現象十分嚴重。

陳文新尖銳指出,最近幾年,我國北方城市空氣質量嚴重惡化,與過量使用氮肥直接相關。

她表示,農業生產中,氮素養分是繼水之後最大的制約因素。每生產一噸穀物等糧食,需要消耗土壤中20到40公斤氮素。要保持糧食高產,必須向土壤中補充氮素及其他營養元素。

從1981至2008年的近30年間,我國糧食產量增長了63%;同期氮肥用量則增長了近2倍。目前我國化肥用量佔全球總量的35%。

過量使用化肥,一是增加了溫室氣體排放:1980至2010年間,我國與化肥生產及使用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了3.45倍,平均每年增加107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二是過量施用到田間的氮肥效率愈來愈低:1961年,1公斤化肥可生產151公斤糧食;而到2005年,只生產9公斤糧食。作物吸收不了的過量化肥會隨水淋失,進入地下水或江湖,引起水質惡化(富營養化),“近年來太湖的藻華和青島的滸苔爆發都是這種富營養化的結果”;

三是增加了植物體內的遊離硝酸鹽:進入食物中的硝酸鹽在一定條件下會被轉化為亞硝酸,危及食品安全;

四是引起土壤酸化:我國土壤的pH值(酸鹼度)在過去20年間下降了0.5個單位,過量施用氮肥為其主因。

土壤酸化會直接影響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長,加重植物真菌病害,加速土壤中重金屬的溶解釋放。

陳文新強調,對化肥的過度依賴,還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結構被破壞,並最終引起土壤板結,肥力下降。“這一狀況日趨嚴峻,已到刻不容緩的境地”。

修復惡化土壤,有機肥是唯一選擇!

修復惡化土壤,有機肥是唯一選擇!

修復退化土壤,有機肥是唯一可選良方

退化土壤的修復,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繞不過去的一道“坎”;而合理可行的技術方案,非有機肥莫屬。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林先貴團隊經20多年農田生態系統養分平衡長期定位施肥試驗發現,施有機肥、平衡施化肥或有機無機配施,均能有效調節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機碳與全氮含量,從而實現作物的高產與穩產。

他表示,作為土壤生物肥力的核心,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可增加土壤中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供應,“將土壤中一些不能被作物直接利用的物質轉換成可利用的狀態”,最終提高土壤生產力。

陳文新進一步解釋,一個高肥力的土壤必須具有良好的團粒結構,為作物調控適宜的水、肥、氣、熱,為作物轉化、保存並持續提供所需營養元素。

“這主要依靠土壤中生活的、每克土中數以億計的微生物的作用,而微生物生活主要靠有機質維持”。

她如此闡述微生物跟動植物的關係:自然生態系統中,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者。地球表面有限的營養元素就靠微生物這個分解者才能循環使用,而這個分解作用主要在土壤和水體中進行。

“所以最合理的做法是儘可能將動、植物廢棄物投入土壤,促進微生物大量繁殖”。微生物將有機質分解,釋放出營養元素,供植物生長利用;同時也合成它們自身的細胞,將營養元素在細胞中保存而不至流失。

微生物死後,營養元素又可被礦化給植物利用。它們不斷地生生死死,擔負起為植物轉化營養、保存營養和長時間提供營養的作用。“這也是我國農民幾千年實踐積累的經驗”。

在人口持續增長,需要更多糧食,同時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就要“在重視有機肥的基礎上,適施化肥,實行有機無機結合施用”。這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