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51萬!獻禮五一節,致敬勞動者!成都地鐵客運量七創新高

昨日

成都地鐵客運量再創新高

這是今年第七次破紀錄

2019.1.11

421.46萬乘次

2019.2.19

448.36萬乘次

2019.3.8

451.07萬乘次

2019.3.15

451.51萬乘次

2019.3.22

461.88萬乘次

2019.4.4

470.34萬乘次

最新:2019.4.30

485.51萬乘次

★各線路情況★

485.51萬!獻禮五一節,致敬勞動者!成都地鐵客運量七創新高

1號線109.5萬,2號線105.58萬,3號線86.8萬,4號線75.02萬,7號線99萬,10號線9.61萬。

為做好節假日期間運營組織工作

成都地鐵從

行車組織、客運服務

安保綜治、設備保駕

等方面精心籌劃、超前準備

提升線網運力

延長運營服務時間

優化客運組織

全力保障市民乘客出行需求!

485.51萬!獻禮五一節,致敬勞動者!成都地鐵客運量七創新高

重點車站出行提醒

請市民朋友知曉

根據往年五一小長假客流統計及分析,結合近期情況,並綜合考慮外出遊玩、購物、外來旅遊等多重客流疊加因素影響,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客流趨勢預計如下:

NO.1

五一小長假前一日(4月30日)受放假影響,成都地鐵晚高峰時間提前,高新、孵化園、金融城等站點進站客流較大,火車北站、成都東客站、犀浦、茶店子客運站、成都西站等樞紐站出站客流較大。

NO.2

五一小長假期間(5月1日-5月4日),受外出遊玩、購物等客流疊加影響,線網客運量較日常雙休日大幅增長,火車北站、春熙路、犀浦、茶店子客運站、成都東客站、動物園、熊貓大道等重點車站客流或將增長明顯。

NO.3

五一小長假最後一日(5月4日)受返程客流影響,成都東客站、火車南站、成都西站等樞紐站將出現返程客流高峰。

NO.4

五一小長假結束後兩日(5月5日、6日)受復工影響,1號線早高峰客流較大,火車南站換乘壓力增大。

溫馨提醒

請廣大市民乘客提前規劃路徑,預留足夠的出行時間,儘量選擇“錯峰出行”,以免耽誤您的行程。搭乘地鐵時,請積極配合車站工作人員指引,有序進出站。搭乘地鐵過程中如需幫助,可及時聯繫車站工作人員或致電成都地鐵服務熱線028-61638000


485.51萬!獻禮五一節,致敬勞動者!成都地鐵客運量七創新高


增加上線列車數 延長收車時間

提升線網運能

成都地鐵各線路在假期前一天及節假日期間通過增加上線列車數、延長高峰時間、延長重點車站站停時間、增加備用車數量、優化備用車存放地點、組織大站空車精準投放等措施,有效提升線網運輸能力。


5月4日延時收車

針對小長假最後一天成都東客站、火車北站等樞紐站可能出現夜間集中返程情況,成都地鐵將延長當日末班車開行時間,各線路收車時間延長35至60分鐘不等。市民乘客可通過地鐵電視、成都地鐵官網App、@成都地鐵運營官方微博微信、站內告示等途徑瞭解延時服務信息。

(延時信息詳見下圖)

485.51萬!獻禮五一節,致敬勞動者!成都地鐵客運量七創新高

485.51萬!獻禮五一節,致敬勞動者!成都地鐵客運量七創新高

增加引導人員

優化客運組織 提升運營服務

五一小長假前一天及節日期間,將根據現場實時客流情況,採取增設售票點位、增開安檢機等措施,全力保障大客流情況下市民乘客的高效出行,營造良好的乘車環境。


485.51萬!獻禮五一節,致敬勞動者!成都地鐵客運量七創新高


小長假期間客流量較大

為減少大家排隊等候的時間

無卡的乘客可以

提前購買好車票

485.51萬!獻禮五一節,致敬勞動者!成都地鐵客運量七創新高

除此之外

地鐵君還要給大家介紹一款

成都地鐵“2019年暢行卡”

有了它

就可以免去重複購票的麻煩啦

485.51萬!獻禮五一節,致敬勞動者!成都地鐵客運量七創新高

該卡按有效期分為

1日、3日、5日

內有效

使用期限分別為

首次使用至當日/第3日/第5日運營結束

每張售價分別為

20元、50元、70元


在有效期內可

不限距離、不限次數乘車

票卡不記名、不充值、不掛失、不回收、不退卡

有效期截止2020年12月31日

怎麼樣?是不是很巴適呢,

這款“暢行卡”將在以下這些站點售賣

外地來成都旅遊的朋友可不要錯過哦 !

1號線:火車南站、火車北站、天府廣場站

2號線:成都東客站、茶店子客運站、犀浦站

3號線:新南門站、春熙路站、動物園站、熊貓大道站

4號線:寬窄巷子站、成都西站;

10號線:雙流機場1航站樓站、雙流機場2航站樓站

在不斷攀升的客流強度

不斷增加的運輸壓力下

成都地鐵運營整體秩序平穩、有序

感謝所有市民乘客的

理解、信任、配合

後續我們將進一步提升

運營服務質量

切實為廣大市民乘客的出行

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