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山东人,来京帮我们带孩子,可她老教儿子山东话,咋办?

宝妈悄悄说


教山东话咋啦?没有京话好听是吧?怎么这样歧视地方话呢?老人不会说京话,用家乡话对孩子说话很正常啊?我这里从家乡出来看第三代的多了去了,她们对子孙说的都是家乡话啊?挺好的。我认为孩子能说很多方言,是一件很有趣儿的事,等他上学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说普通话了,不用纠结这种生活小结。

再说了,山东话挺容易听懂的。我老家也是山东的,每当我到山东老家住上个把月,回来以后就不会说郑州话了。可是也用不了个把月,我就又能改回郑州话了。所以又想让老人看孩子,又不想让老人说山东话,是一种不通情理的矫情行为。





123春之花


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老家是鲁北的,让母亲去北京带孩子。一天,儿子儿媳下班回家,看到奶奶抱着孙子在看图说话,指着青蛙说:这是侠马;指着蜻蜓说:这是麻楞,指着麻雀说:这是家晨儿,指着啄木鸟说:这是凿打磨子;指着蚂蚁说:这是米羊,指着壁虎说:这是蝎虎遛子,指着狼说:这是妈虎,指着蛇说:这是长虫。讲完又对着另外一张农作物图片:这是妹子,这是棒子,这是娘花⋯⋯。第二天,儿媳给婆婆送上了开往滨州的火车,还给了三千块红包。老太太坐在回家的车上自言自语道:哼!娘拉个巴子的,小兔崽子们不跟你们来点土的,老娘累死也走不了… …智慧来源于生活。

各位看官,在你的家乡,这些东西都是叫啥?


红圈1


我是山东聊城人。我的两个孩子都在山东老家上学,他们从小由我父母带大,我的父母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上过学是文盲,更不要说讲普通话了,我的孩子从小就学的山东聊城话,我每次往家里打电话,跟他们都是用山东聊城话沟通,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我的孩子学习普通话。

方言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也是每个地方的特点象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点。方言完全有必要保留和传承。

无论我们走多远,我们都要记住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方言就是根的一个象征。


80娱乐场


看到这个话题,首先觉得你就是个事b,然后对婆婆有偏见的人,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可有口音,我是北方人,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父母带着我们经过上海到了贵州支援三线建设,这样就给我很多的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旅程,所以感谢父母的伟大吧,经过大都市,到了偏远的山区几十年,现在姐姐家的、我家的都通过考大学、研究生考回了上海,因为有祖辈的三线经历,国家又给我们解决了回去的户口问题,所以我们家的孩子就有了别人家的孩子所没有的人生经历,所以我们的孩子,我们就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学习方言,所以我们的孩子就会贵州话(云贵川是一家,所以孩子们就听得懂这些方言),同样孩子们的普通话那是绝对的标准(因为姐姐的孩子在大学学的是小语种,所以普通话考级是必须的,我家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基本学校主持活动,都跑不了),因为知道最终会回到上海,所以,小时候,我们都是有意无意的教孩子会一些上海的语言(很多年不讲,基本都是洋泾浜了),这样孩子不会听不懂,方言是要我们维护,要不就基本的民族的都丢完了,不是你讲普通话就一定是哪里人了,户口解决一切问题,方言不丢人


433lxm


婆婆帮带孩子。

场景一:某女:“我婆婆来带孩子都不给我们做饭,我们戏班多累啊,她带孩子那么轻松都不给做饭!”于是婆婆开始做饭;

场景二:某女:“我婆婆真土,普通话都不会讲,以后孩子也讲土话怎么办啊?”于是婆婆暗暗的学普通话;

场景三:某女:“婆婆一点卫生观念都没有,奶瓶应该洗七遍的。”于是婆婆默默的又去洗了奶瓶;

场景四:某女:“你看人那谁的婆婆,给带孩子还补贴我们钱,看看我的婆婆,吃我的,住我的…”于是婆婆含着泪,吩咐家里卖了乡下的牛,悄悄地把几千块钱塞到了儿媳钱包;

场景五:某女:“我婆婆…………”

是非功过众人评,只是奉劝各位爷们儿,看看你们的老妈是不是也在经历这样的场景。


我是评论人员


听了你这个问题

我莫名就感到一种不爽,要么你怕孩子学不好普通话,那你有点杞人忧天了,要是你是怕被人嘲笑的话,我只能说,你可能自视北京高人一等,但别人看你算个d。



我在此不想说什么方言的好处,重要性,我在南京,小时候也是听了各种方言,直到长大到外地上学,才渐渐感觉到用南京话肆无忌惮交流的快感。可能有人会说南京话很粗很随意,我不可否认,但正因如此,交流才会交心。多一门方言,就有可能和多一群人拉近距离,何乐而不为。



语言更不分三六九等,山东话应该也有它的豪迈之处(我不会说,在此不便评述)。你这么抵触婆婆的山东话,难不成每次交流都让你丈夫当翻译?


再者,你工作繁忙,婆婆排除困难来帮你带孩子,你感谢都来不及,还这么挑剔,你应该先考虑考虑自己了。

若有高见,评论区见。


火箭控卫克里斯保罗


我是山东淄博人,我妈给我姐看小孩儿,我妈从来不会说普通话,教给外甥女的也是正宗淄博临淄话。我们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而且还经常逗外甥女说临淄话,什么波罗盖,胭脂眉,拔咕噜子。。。小孩子奶声奶气的说方言逗得大家都喜笑颜开,我姐我姐夫也从来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我姐夫是济南商河的,也会教她说商河方言。小孩儿虽然学方言很快,但是也受环境影响,在外面她也不会说方言,都是普通话。家长完全不用担心小孩儿会改不过口音来。道理很简单,你丫也是从小喷着一口大土话上得学,毕业后也没见你不会说普通话了。就是想找茬,不想好好处理家庭关系就是了。


正经儿胡八道


我是山东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很有说服力吧?

山东有十几个地区,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方言,我是山东烟台人,烟台人zcs和zhichishi不分,“肉”读“油”“人”读“因”所以学习普通话很难!他们舌头卷不上啊😜!所以我离开家50年了普通话说的南腔北调,不标准啊!

可是我的两个孙辈都是我看大的,我也辅导过他们学习,他们和我生活至今,他们也跟我回过老家,老家人那烟台话“更标准更有意思”,孩子们也没有学会一句,连最简单的“歹饭”哈晌”都没学会!

所以我劝你,就让婆婆教吧,不是还有你们吗?孩子跟你们时间长,他出了门接触的都是北京人,说的都是普通话,你怕什么呀!说不定孩子能学会多地方言,不是更好吗?大家在一起时,来一两句山东方言,活跃一下气份多好啊!


沐清风明月




山东婆婆教山东话,再正常不过了。真要问解决办法,有。三个选项:

一,跟你老公离婚,二婚记得先考察好婆婆的普通话是否达标。

二,把你婆婆送去学播音主持,毕业回来再帮你带孩子。

三,自己带孩子

做人得懂得感恩,同时别那么矫情。你婆婆大老远从山东跑北京辛苦帮你们带孩子,自己的家都不顾了,你应该感恩才是。你自己的亲妈倒是不教孩子说山东话,她怎么不来帮你带孩子?现在挺多孩子都是姥姥带大的,必须奶奶带孩子的年代早都一去不复返了。



还有,孩子本就是山东的娃,会点山东方言很应该。觉得山东话丢人,干嘛嫁个山东老公?不过像你这么矫情,嫁哪的都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现实是这样子的:哪里的婆婆,讲哪里的方言。除非你只是排斥山东方言,那样可以通过换老公解决问题;如果你讨厌所有地方的方言,那估计就没有哪个婆婆愿意有你这么一个儿媳妇了。


情感作家梓溪


我会几种方言,能达到当地人的水准。也听得懂一些方言,相当于久居当地的水准。

我祖藉河南。父母在西北地区从事地质工作。小时候在西宁,后来地质队会战全家又去了河北,唐山地震前返回西北。地质队的人员构成如同一幅全国地图一一东西南北中,各地人都有。

那时普通话的普及率并不高。家属院里,人们在家是乡音,上班说普通话,与当地人说当地方言。一直是那种状态。当地质队安定下来,就有女眷携子女老人陆续从家乡赶来,初来皆乡音。老人乡音己定,觉得说普通话别扭,固执不改;因为有普通话的环境,年轻妇人们渐渐地都会说了,但她们与当地人接触少,学方言就有些困难了,日子长了是能听懂的,但不会说;唯有孩子们语言学的快。

大院的孩子们无一不是在三种方言间自由切换的。以至于多种方言的人在一起交流时,语言两两间转换衔接之流畅令人浑然不觉。

孩子们用普通话聊天,以当地话笑骂打闹。有时“你妈叫你回家”的乡音远远传来,孩子即以乡音高声回应。声落转脸再开口,依然是普通话或当地方言。其转换之流畅宛若天成。从无半分犹豫迟滞。

当年院里孩子们,如今小的也四十多了。他们有的随父母退休回了故乡,有的留在了西北。如今大家虽仍以普通话为主,但这种方言转换的交流方式根深蒂固。每回西北相聚,大家依然如此。

我从不同地域的伙伴那里(家里)听着不同方言,学了些方言。听不懂的方言不多,细说却也不少,但那种方言在外交流时基本都有改良,既然都是汉语,也就不难理解了。

方言是美妙的,俚语是有趣的。方言有悠久的文化背景。有汉字做为方言的基础支撑,方言的生命力是强大的,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不仅不能排斥方言,还应喜爱方言,甚至应尊重方言。

校园的语言环境,国家语言的环境,早己决定了孩子们的未来注定以普通话为主。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方言是种文化。任何能说一口流利标准家乡话的人都是值得骄傲的。普通话是工具,家乡话是传承。虽然会说方言,听得懂方言算不得什么高超的技能,但它确实给生活工作带来便利。

我是反对方言歧视,反对地域歧视的。其初衷与根源或因我有各地域的亲友伙伴,他们恰好都不是坏人,我对方言无偏见,地域黑无理由。我支持方言还因我略懂方言的便利。与我行至各地舒适顺意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一一我缺乏异乡人的觉悟。

令人遗憾的是我回河南后学的家乡话太杂。相当于豫东豫北豫西三合一。我的河南话令家乡人民困惑,我能判断出他们大致是哪儿的人,他们被我的家乡话带的省内一时游。妻子忍无可忍“你还是说普通话吧!”这女人体会不到我方言揉和的美妙。

我是支持孩子学方言的。用我综合的河南话鼓励他“好好学学,你连家乡话都不会说,咋好意思说你是河南人哩?”虽说媳妇用那样的眼神看我,但我不怕。目前孩子进步很大,学习方言已卓有成效。好像是以洛阳开封焦作平顶山为主,又有陕西、安徽方言辅助、时不时还有广东、新彊、四川、青海方言的味道。他是到哪儿学哪儿的话。我正在拨乱反正。我小时候没有单一家乡话的语言环境,即使大院里的河南人,也不是一个地方的。长大后回河南又在多个地区学习生活,家乡话是明显带有地方色彩的。我对方言有自己的取舍,也允许孩子兼容。他学方言,但不会影响他说普通话。

孩子学方言有益无害。方言是文化,无须忧虑,不必阻挠老人教方言。跟老年人学更好,更有本土气息,不会学杂。不会影响孩子学习普通话。我和小伙伴的经历就是证明。

方言是有灵气的,人是有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