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寧師,我們的錦繡年華—寫在寧鄉師範畢業三十年之際

憶寧師,我們的錦繡年華—寫在寧鄉師範畢業三十年之際

日月既往,不可復追

而那些美好的記憶

豐滿了每個人的夢境

豐富了每個人的人生

——題記

時光荏苒,歲月悠悠,不經意間,我們從寧鄉師範畢業已經三十年了。三十年,在茫茫的宇宙長河中,只不過是短短的一瞬間。 再回首時,三年求學的記憶,是如此的清晰,彷彿就在昨天。

寧鄉師範,是一所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百年名校,自創辦以來,為三湘大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教育人才,目前已搬遷至省城長沙。而寧鄉玉潭街道化龍溪畔的寧鄉師範,卻是我們生生難忘的母校,也是我們魂牽夢繞的地方。

三年的時光,是一首迴腸蕩氣的歌,在夢裡反反覆覆的吟唱;又如一幅五彩斑瀾的圖畫,在記憶裡綿綿不絕地鋪展;像一條銀光閃閃的小河,在心中靜靜地流淌。

憶寧師,我們的錦繡年華—寫在寧鄉師範畢業三十年之際


開學第一天

1986年的八月,楚溈大地上,燃燒著盛夏的激情。

又是一年開學季。來自寧鄉、長沙、望城三個縣的新一屆學子,懷揣著當一名人民教師的崇高理想,匯聚到了寧鄉師範學校。那時交通不發達,信息也十分閉塞,這些從未出過遠門的農村孩子,對新學校,充滿了新奇和嚮往。走近學校,映入眼簾的是,學校高大而氣派的校門,老革命家謝覺哉同志,親筆書寫的繁體字校名。雄偉而壯觀的教學樓,古樸而原始的木製宿舍樓,高大而氣派的藝術樓,寬闊的橢圓形運動場,修剪得整整齊齊的一排排冬青,枝繁葉茂的香樟樹,校園裡綠樹成蔭,花香馥郁。記憶中,我們的學校是那麼美麗、舒適而令人嚮往!

憶寧師,我們的錦繡年華—寫在寧鄉師範畢業三十年之際


晚上六點半,開始了我們在新學校的第一節晚自習。班主任陶晃生老師,早早地來到教室與同學們見面。陶老師是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穿著整潔的西裝,打著領帶,理著精緻的平頭,戴著黑邊眼鏡,顯得十分的儒雅。陶老師親切地介紹自己,語氣非常和藹可親。在班主任的組織下,我們排好了座位,接著, 一個個上臺,作了自我介紹。

就這樣,四十五個同學,組成了寧鄉師範五十三班,一群稚氣未脫的孩子,很快就熟悉起來,融入了新的班集體。

那一年,我們都是十三四歲,正值豆蔻年華。

憶寧師,我們的錦繡年華—寫在寧鄉師範畢業三十年之際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過的歌

寧鄉師範,是培養小學教師的搖籃,學校十分注重藝術教育和音樂薰陶。課餘飯後,休息時間,節假日,校園的廣播裡,時常播放經典音樂和流行歌曲。漫步校園的林蔭道,耳旁迴盪著美妙的樂曲,感覺心情特別的愉悅和放鬆。而更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每天第一節晚自習的唱歌時間。由班裡會唱歌的同學,輪流教唱。

上世紀八十年代,也是個追星的年代,四大天王正當年少,紅得發紫,小虎隊個個活蹦亂跳,青春飛揚,費翔的《冬天裡的一把火》《故鄉的雲》,毛阿敏的《思念》,幾乎人人都會唱。還有瓊瑤小說風靡校園,瓊瑤劇中的主題歌也是學生的最愛,如《我有一簾幽夢》《青青河邊草》《梅花三弄》。我們班有不少文藝積極分子,教過我們唱歌,魏剛、姚勁、孟偉、楊丹、張美、張麗、段小軍、楊芝等同學,是我們班公認的歌星。《明天會更好》《一剪梅》《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風采》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陪伴了我們的青春歲月,歌聲飄過三十年,即使是今天,最愛唱的仍是當年的歌曲。

憶寧師,我們的錦繡年華—寫在寧鄉師範畢業三十年之際


溈豐壩驚魂

1987年,最美人間四月天。寧鄉的母親河溈江兩岸,微風吹拂,春意盎然,河灘上,綠草茵茵,野花綻放。

這是一個星期天的上午,416寢室的八個女孩,相約去河邊野炊。我們從學校食堂,借來一輛破舊的手推車,裝上了鍋碗瓢盆,柴米油鹽,一反昔日女生文靜秀氣的風格,推著車,從學校出發。穿過沿河路,走過南門橋,沿著河堤,來到了溈豐壩。大家七手八腳,開始忙碌起來,洗菜的,切菜的,淘米的,燒火的,掌勺的,分工明確,各顯身手。不到一個時辰,河灘上就飄起了飯菜的香氣。大家坐在草地上,盡情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感覺是在品嚐人間最好的美味。

憶寧師,我們的錦繡年華—寫在寧鄉師範畢業三十年之際


飯飽菜足之後,我們各自在河邊玩,有的躺在草叢裡睡覺,有的眼睛貼著地面尋找地木耳,有的在放風箏。肖明和彭小敏兩個女生,膽子比較大,居然手拉著手,下河去抓魚了,兩人小心翼翼地往前探,突然,腳底一滑,其中一個掉水裡了,另一個慌了,一邊大喊救命,一邊伸手去拉。沒想到,兩人同時掉進了河裡,岸上的同學眼看著她們在水中掙扎,頭上戴著的涼帽,被水衝到了下游,一個個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邊跑,一邊哭,一邊大喊“救命呀,救命呀,有人掉河裡了!”附近的村民紛紛趕了過來,正在大家焦急萬分的時刻,人群裡鑽出一箇中年男子,他一邊脫上衣,一邊朝著落水的方向飛奔,箭一樣飛快地躍入水中,將兩個女孩拖上岸,眾人七手八腳的圍攏來,一些年長的老人,迅速從家裡拿來了長條凳、大鐵鍋等物件,一位有經驗的老漢,將溺水較為嚴重的肖同學,倒扣在鐵鍋上,另有人在為彭同學做人工呼吸。大家共同努力,將兩人的生命,從死神手裡奪了回來,而那個奮不顧身跳下河中救人的大叔,此時卻默默地回家了。後來,我的兩名同學,再次來到溈河邊尋訪,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這位好心的大叔,名叫張命華,家住溈河邊,是一個厚道、善良、勤勞的農民。他的水性極好,曾經救過不少溺水人的性命。

這件事當時在學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我們寢室女生未經批准,也無老師組織,擅自外出活動,受到了來自老師和學校領導的嚴厲批評。

溈豐壩的驚魂往事,讓我們學會珍惜生命,學會感恩。

憶寧師,我們的錦繡年華—寫在寧鄉師範畢業三十年之際


藝術樓的琴聲

風琴是我們那一代師範生的必修課,也是令我們大多數同學頭疼的課程。光是那些小蝌蚪一樣的五線譜,就已經讓我們頭暈眼花了,彈琴時還要講究手腳協調,常常是顧得了手,又顧不上腳,尤其是每個學期,還要考試過關,這可難壞了我們!但是古話說得好:初生牛犢不怕虎。十三四歲的我們,拿出了一股拼勁、狠勁,課後的時間,一有空就往琴房裡鑽。

琴房在操場邊的藝術樓三樓和四樓,隔成一個個的小房間,每間擺著一臺風琴,走進門去,把門關上,一個人盡情的彈,盡情的練,哪怕你是亂彈琴,也無人知曉。琴房數量有限,練琴的人很多,通常都要早早地去佔位子。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練琴的機會,我們都非常的珍惜,有時一練就是幾個鐘頭,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人們從藝術樓下走過,只聽見琴聲震天響,就像一支交響樂隊,在演奏一首並不和諧的樂曲。但是,藝術樓裡的琴聲,傳遞出同學們勤學苦練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激情。

憶寧師,我們的錦繡年華—寫在寧鄉師範畢業三十年之際


星期天的電影

記憶中在寧師最好的業餘文化生活,莫過於學校每週星期天下午,組織所有的學生看電影。在那個年代,我們在家裡只有露天電影看,從來沒想到能有這麼奢侈的享受。每次去看電影,我們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步行幾里路前往,挺有儀式感的。寧鄉電影院,是當時縣城唯一的電影院。偌大的影廳,容得下上千人,一排排整齊的座椅,銀幕更是大到足足幾十個平方。鈴聲響過,電影即將開始,影廳頓時黑暗下來,全場鴉雀無聲,大家屏住呼吸,期待著開演。

那些年,我們看過很多經典的影片,比如《夜半歌聲》《五朵金花》《魂斷藍橋》《丹鳳朝陽》《白樺林中的哨所》等等。

憶寧師,我們的錦繡年華—寫在寧鄉師範畢業三十年之際


畢業晚會上的哭聲

時光如流水,三年一晃而過。1989年7月,我們要畢業了。那些日子,我們的心情異常複雜,既有對三年學校生活的留戀,又有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憧憬,更多的卻是對即將分別的老師同學的不捨。經過班委會成員幾天的精心籌劃,7月3日晚上,我們班的畢業晚會隆重舉行。教室裡佈置一新,桌子上擺滿了各種水果和食品,還有啤酒和飲料。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我們年輕而帥氣的班主任李惠中老師,上臺作了飽含深情的畢業致辭,他回顧了我們寧師三年的學習和生活,對我們今後參加工作、走向社會,更是千叮嚀萬囑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李老師是我們上師範二年級的時候,接手我們的班主任,他是一個剛從師大畢業的正規本科大學生,年齡只有二十幾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我們這一班,是他參加工作的第一屆學生,李老師對待學生非常民主而友好,在我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和善、博學、寬厚的兄長。此時此刻,老師的講話中,明顯的流露出對學生的依依不捨之情,同學們的心情也很沉重,想到三年的朝夕相處,即將分別,各奔前程,就連空氣中,也瀰漫著離別的傷感。突然,姚班長帶頭,唱起了一首熟悉的歌曲:“我們相見的時候,熱情洋溢在心頭。這情景還沒看夠,我們又要分手。”同學們也輕聲地跟著唱起來。唱著唱著,座位上有人小聲地啜泣起來,緊接著,女生們已經按捺不住了,眼淚不由自主地往下流,而我們班一個感情豐富的男生,竟然嚎啕大哭起來。一時間,大家的感情,如同決堤的河水,肆意地奔流,全體同學哭成了一團。

憶寧師,我們的錦繡年華—寫在寧鄉師範畢業三十年之際


那一晚,寧師的校園,註定成了一個不眠之夜!

太多太多的往事,值得我們去回憶!太多太多的記憶,值得我們去珍惜!忘不了老師的淳淳教誨,忘不了同學之間的深情厚意,忘不了三年的美好時光。

母校,是我們人生的燈塔!三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對母校,仍然是那麼的依戀,這份感情,不但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遠去,相反卻是更加的親切,更加的持久,更加的醇厚!

感謝母校,給予了我們豐富的知識和養分,讓我們茁壯成長;感謝母校,給予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終生受益;感謝母校,給予了我們積極向上的力量,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路上,勇敢的前行、不斷的攀登!

憶寧師,我們的錦繡年華—寫在寧鄉師範畢業三十年之際


作者劉躍紅,寧鄉白馬橋教師,曾經從事初中語文教學。熱愛讀書、寫作、朗誦,始終以一顆淡定的心在紅塵中行走,且行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