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宁师,我们的锦绣年华—写在宁乡师范毕业三十年之际

忆宁师,我们的锦绣年华—写在宁乡师范毕业三十年之际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而那些美好的记忆

丰满了每个人的梦境

丰富了每个人的人生

——题记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不经意间,我们从宁乡师范毕业已经三十年了。三十年,在茫茫的宇宙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 再回首时,三年求学的记忆,是如此的清晰,仿佛就在昨天。

宁乡师范,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自创办以来,为三湘大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教育人才,目前已搬迁至省城长沙。而宁乡玉潭街道化龙溪畔的宁乡师范,却是我们生生难忘的母校,也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三年的时光,是一首回肠荡气的歌,在梦里反反复复的吟唱;又如一幅五彩斑澜的图画,在记忆里绵绵不绝地铺展;像一条银光闪闪的小河,在心中静静地流淌。

忆宁师,我们的锦绣年华—写在宁乡师范毕业三十年之际


开学第一天

1986年的八月,楚沩大地上,燃烧着盛夏的激情。

又是一年开学季。来自宁乡、长沙、望城三个县的新一届学子,怀揣着当一名人民教师的崇高理想,汇聚到了宁乡师范学校。那时交通不发达,信息也十分闭塞,这些从未出过远门的农村孩子,对新学校,充满了新奇和向往。走近学校,映入眼帘的是,学校高大而气派的校门,老革命家谢觉哉同志,亲笔书写的繁体字校名。雄伟而壮观的教学楼,古朴而原始的木制宿舍楼,高大而气派的艺术楼,宽阔的椭圆形运动场,修剪得整整齐齐的一排排冬青,枝繁叶茂的香樟树,校园里绿树成荫,花香馥郁。记忆中,我们的学校是那么美丽、舒适而令人向往!

忆宁师,我们的锦绣年华—写在宁乡师范毕业三十年之际


晚上六点半,开始了我们在新学校的第一节晚自习。班主任陶晃生老师,早早地来到教室与同学们见面。陶老师是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穿着整洁的西装,打着领带,理着精致的平头,戴着黑边眼镜,显得十分的儒雅。陶老师亲切地介绍自己,语气非常和蔼可亲。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我们排好了座位,接着, 一个个上台,作了自我介绍。

就这样,四十五个同学,组成了宁乡师范五十三班,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很快就熟悉起来,融入了新的班集体。

那一年,我们都是十三四岁,正值豆蔻年华。

忆宁师,我们的锦绣年华—写在宁乡师范毕业三十年之际


那些年我们一起唱过的歌

宁乡师范,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学校十分注重艺术教育和音乐熏陶。课余饭后,休息时间,节假日,校园的广播里,时常播放经典音乐和流行歌曲。漫步校园的林荫道,耳旁回荡着美妙的乐曲,感觉心情特别的愉悦和放松。而更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每天第一节晚自习的唱歌时间。由班里会唱歌的同学,轮流教唱。

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是个追星的年代,四大天王正当年少,红得发紫,小虎队个个活蹦乱跳,青春飞扬,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毛阿敏的《思念》,几乎人人都会唱。还有琼瑶小说风靡校园,琼瑶剧中的主题歌也是学生的最爱,如《我有一帘幽梦》《青青河边草》《梅花三弄》。我们班有不少文艺积极分子,教过我们唱歌,魏刚、姚劲、孟伟、杨丹、张美、张丽、段小军、杨芝等同学,是我们班公认的歌星。《明天会更好》《一剪梅》《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陪伴了我们的青春岁月,歌声飘过三十年,即使是今天,最爱唱的仍是当年的歌曲。

忆宁师,我们的锦绣年华—写在宁乡师范毕业三十年之际


沩丰坝惊魂

1987年,最美人间四月天。宁乡的母亲河沩江两岸,微风吹拂,春意盎然,河滩上,绿草茵茵,野花绽放。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416寝室的八个女孩,相约去河边野炊。我们从学校食堂,借来一辆破旧的手推车,装上了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一反昔日女生文静秀气的风格,推着车,从学校出发。穿过沿河路,走过南门桥,沿着河堤,来到了沩丰坝。大家七手八脚,开始忙碌起来,洗菜的,切菜的,淘米的,烧火的,掌勺的,分工明确,各显身手。不到一个时辰,河滩上就飘起了饭菜的香气。大家坐在草地上,尽情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感觉是在品尝人间最好的美味。

忆宁师,我们的锦绣年华—写在宁乡师范毕业三十年之际


饭饱菜足之后,我们各自在河边玩,有的躺在草丛里睡觉,有的眼睛贴着地面寻找地木耳,有的在放风筝。肖明和彭小敏两个女生,胆子比较大,居然手拉着手,下河去抓鱼了,两人小心翼翼地往前探,突然,脚底一滑,其中一个掉水里了,另一个慌了,一边大喊救命,一边伸手去拉。没想到,两人同时掉进了河里,岸上的同学眼看着她们在水中挣扎,头上戴着的凉帽,被水冲到了下游,一个个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边跑,一边哭,一边大喊“救命呀,救命呀,有人掉河里了!”附近的村民纷纷赶了过来,正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刻,人群里钻出一个中年男子,他一边脱上衣,一边朝着落水的方向飞奔,箭一样飞快地跃入水中,将两个女孩拖上岸,众人七手八脚的围拢来,一些年长的老人,迅速从家里拿来了长条凳、大铁锅等物件,一位有经验的老汉,将溺水较为严重的肖同学,倒扣在铁锅上,另有人在为彭同学做人工呼吸。大家共同努力,将两人的生命,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而那个奋不顾身跳下河中救人的大叔,此时却默默地回家了。后来,我的两名同学,再次来到沩河边寻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这位好心的大叔,名叫张命华,家住沩河边,是一个厚道、善良、勤劳的农民。他的水性极好,曾经救过不少溺水人的性命。

这件事当时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们寝室女生未经批准,也无老师组织,擅自外出活动,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学校领导的严厉批评。

沩丰坝的惊魂往事,让我们学会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忆宁师,我们的锦绣年华—写在宁乡师范毕业三十年之际


艺术楼的琴声

风琴是我们那一代师范生的必修课,也是令我们大多数同学头疼的课程。光是那些小蝌蚪一样的五线谱,就已经让我们头晕眼花了,弹琴时还要讲究手脚协调,常常是顾得了手,又顾不上脚,尤其是每个学期,还要考试过关,这可难坏了我们!但是古话说得好:初生牛犊不怕虎。十三四岁的我们,拿出了一股拼劲、狠劲,课后的时间,一有空就往琴房里钻。

琴房在操场边的艺术楼三楼和四楼,隔成一个个的小房间,每间摆着一台风琴,走进门去,把门关上,一个人尽情的弹,尽情的练,哪怕你是乱弹琴,也无人知晓。琴房数量有限,练琴的人很多,通常都要早早地去占位子。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练琴的机会,我们都非常的珍惜,有时一练就是几个钟头,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人们从艺术楼下走过,只听见琴声震天响,就像一支交响乐队,在演奏一首并不和谐的乐曲。但是,艺术楼里的琴声,传递出同学们勤学苦练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激情。

忆宁师,我们的锦绣年华—写在宁乡师范毕业三十年之际


星期天的电影

记忆中在宁师最好的业余文化生活,莫过于学校每周星期天下午,组织所有的学生看电影。在那个年代,我们在家里只有露天电影看,从来没想到能有这么奢侈的享受。每次去看电影,我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步行几里路前往,挺有仪式感的。宁乡电影院,是当时县城唯一的电影院。偌大的影厅,容得下上千人,一排排整齐的座椅,银幕更是大到足足几十个平方。铃声响过,电影即将开始,影厅顿时黑暗下来,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屏住呼吸,期待着开演。

那些年,我们看过很多经典的影片,比如《夜半歌声》《五朵金花》《魂断蓝桥》《丹凤朝阳》《白桦林中的哨所》等等。

忆宁师,我们的锦绣年华—写在宁乡师范毕业三十年之际


毕业晚会上的哭声

时光如流水,三年一晃而过。1989年7月,我们要毕业了。那些日子,我们的心情异常复杂,既有对三年学校生活的留恋,又有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憧憬,更多的却是对即将分别的老师同学的不舍。经过班委会成员几天的精心筹划,7月3日晚上,我们班的毕业晚会隆重举行。教室里布置一新,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水果和食品,还有啤酒和饮料。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我们年轻而帅气的班主任李惠中老师,上台作了饱含深情的毕业致辞,他回顾了我们宁师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对我们今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更是千叮咛万嘱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李老师是我们上师范二年级的时候,接手我们的班主任,他是一个刚从师大毕业的正规本科大学生,年龄只有二十几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我们这一班,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届学生,李老师对待学生非常民主而友好,在我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和善、博学、宽厚的兄长。此时此刻,老师的讲话中,明显的流露出对学生的依依不舍之情,同学们的心情也很沉重,想到三年的朝夕相处,即将分别,各奔前程,就连空气中,也弥漫着离别的伤感。突然,姚班长带头,唱起了一首熟悉的歌曲:“我们相见的时候,热情洋溢在心头。这情景还没看够,我们又要分手。”同学们也轻声地跟着唱起来。唱着唱着,座位上有人小声地啜泣起来,紧接着,女生们已经按捺不住了,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而我们班一个感情丰富的男生,竟然嚎啕大哭起来。一时间,大家的感情,如同决堤的河水,肆意地奔流,全体同学哭成了一团。

忆宁师,我们的锦绣年华—写在宁乡师范毕业三十年之际


那一晚,宁师的校园,注定成了一个不眠之夜!

太多太多的往事,值得我们去回忆!太多太多的记忆,值得我们去珍惜!忘不了老师的淳淳教诲,忘不了同学之间的深情厚意,忘不了三年的美好时光。

母校,是我们人生的灯塔!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对母校,仍然是那么的依恋,这份感情,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相反却是更加的亲切,更加的持久,更加的醇厚!

感谢母校,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和养分,让我们茁壮成长;感谢母校,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终生受益;感谢母校,给予了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勇敢的前行、不断的攀登!

忆宁师,我们的锦绣年华—写在宁乡师范毕业三十年之际


作者刘跃红,宁乡白马桥教师,曾经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热爱读书、写作、朗诵,始终以一颗淡定的心在红尘中行走,且行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