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燈塔”

浙江椒江海門碼頭向東29海里,大陳島如一顆明珠,閃耀東海。

60多年前,一批青年團員響應號召,滿腔熱血登島墾荒,用青春和汗水培育出“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墾荒精神”。

風不言,海不語,芳華在似水流年中逝去。但人們從未忘記,這座海島從原本的滿目瘡痍,到如今的“東海明珠”,背後是一代代墾荒者的奮鬥足跡。

孤島墾荒60餘載

1955年初,國民黨軍隊從大陳島敗退臺灣,劫運了海島居民1萬多人,留下了一個滿目瘡痍的荒島。1956年起,先後5批467名青年響應團中央“建設偉大祖國的大陳島”的號召,滿腔熱血登島墾荒。

往返大陸與海島,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周銀翠說,60多年前,他們撂下年幼的孩子,作為第二批墾荒隊員,從溫州永嘉毅然奔赴大陳島。那時乘的還是小木船,海上飄搖6個多小時才到達。

“路不平,燈不明,電話不靈,小船開開停停。”這段順口溜,讓周銀翠記憶深刻。墾荒隊員們紛紛立下誓言:“有一百條困難,克服一百條;有一千條困難,克服一千條。”

墾荒的道路,異常艱難。隊員們要開發土地,種上莊稼,發展畜牧業。“大家都挑重活幹,比如挑大糞最累,男的挑120斤,我能挑100斤,赤著腳一步高一步低,但從不叫苦叫累。”周銀翠說。

60多年過去,當年種下的松樹、柏樹已然蒼翠盎然。島上的467位墾荒隊員,也相互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許多男女隊員還因此喜結良緣。滄海桑田,也成為他們愛情的見證。

代代傳承奮鬥不止

島上最漂亮也是最堅固的房子,是學校。每到大臺風來襲,這裡還是島上居民的避災安置點。

1988年,年僅17歲的翁麗芬到大陳島教書,一教就是30多年。“我是大陳島走出去的孩子,這裡有我割捨不下的情誼。”翁麗芬說。

由於漁業資源減少,人口大量轉產遷移,海島學生也開始銳減。翁麗芬和老師們開始探索特色教育。從引進開展帆板隊文化教育,到配合成立浙江省委黨校“紅色學府”講習所大陳島講習點、台州大陳島幹部學院等,用學校老師的話說,翁麗芬還在不停地“墾荒”。

“墾荒精神中,‘開拓創新’是重要的一方面。這種超大型銅網養殖,就是大陳漁民不斷開拓創新的智慧結晶。”漁民茅兆正說,大陳漁民先後探索了淺水網箱養殖、深水網箱養殖、銅網圍海養殖三次轉型升級之路。

如同60多年前年輕隊員們登島墾荒,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海島又湧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皮膚黝黑的80后王麒,便是其中一位。“現在的大陳島交通更便捷、環境更整潔,我家民宿所在的梅花灣村整體面貌更是煥然一新,‘伴山居’也就跟著火了。”

今天的墾荒者中,還有以80後、90後為主體的年輕鄉鎮幹部。大陳鎮黨委書記倪國正說,鎮裡群眾有什麼需要,一個電話上門服務;島上項目有什麼困難,實施全程代辦服務;群眾在島外需要辦理事項,提供“遠程”服務,全面實現了“陸上辦事不回島、島上辦事不出島、海上漁民不上島”的便民目標。

構建海島墾荒精神傳承示範點、打造“海峽兩岸交流合作示範島”“零排放生態美麗島”……如今的大陳島,正搶抓灣區建設戰略機遇,積極創建全國“現代化海島建設示範區”。 據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