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么丑陋可笑,而沈从文笔下的中国人那么善良可爱?

大悔忆智冰


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一个只看到了恶,一个只看到了善。两个人都是偏执的人。为什么?因为如果把他们俩换一下,让他们互相用对方所相信的东西来写一篇文章,只怕是抓耳挠腮,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很多人觉得鲁迅很中肯,沈从文只是一种狡辩,但实际上中肯二字便是在人看到善于恶之后做出的真正公正的评价,无论是从善的一方面解释,还是从恶一方面解释都能有理有据。打个比方。倘若让鲁迅见到自己笔下所写的那些麻木不仁之人,他们做了一件好事,让其再写一篇文章作此评价的话。或许只不过是控诉一下社会的冰冷。又或是让沈从文看一下他笔下的那些好人们做的一件坏事在。写一篇文章来评价一下,他或许也会说到这是个例罢了。其实这就是为什么要多读书的原因,往往人在写文章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观念为出发点的。光看到写邪恶的书,不看到善良的书,会觉得这个社会昏天黑地,毫无生机,仿佛明日便会天塌地陷,天下大乱。如果只看到善良而没有看到邪恶,那么只能白白的被社会上那些邪恶之人,邪恶之事所伤害。


至尊昊


这种感觉算是正常的,但其实,也不尽然。沈从文对于乡村的陋习也有批判,只不过不是鲁迅写的那么淋漓尽致。所以,下面我分成两个部分谈这个问题,鲁迅与沈从文关于乡村描写的区别在哪?共同点又在哪?

鲁迅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他笔下的是浙东农村破败的景象,对于百姓凄惨的命运洞若观火,他剖析的是人性,文字里的闰土从一个天真的孩童饱经沧桑后的改变,祥林嫂被旧社会逼的疯癫而死,华老栓对于死亡的麻木……


鲁迅代表的这类乡土文学的创作,他们有时代背景,近代中国面临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他们把乡村以及乡村习俗看作工业化、城市化的阻碍,乡村与城市是对立的。他们对于乡土文化是悲悯的,有一种改造的心态。

鲁迅个人角度看,他是一个没落大家族的长子,大家族长子承担了更多责任,鲁迅离开自己的家乡,年轻的时候,他到了日本留学,异乡生活时候,他回忆起童年一点觉得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是习惯了现代化的文明,再回到乡村,鲁迅审视家乡,一切都笼罩着愚昧无知与落后。对于乡村与大家族,鲁迅这个长子承担了太多不该有的东西,厌恶感会表现在文字里。相比较周作人,他不是长子,没有那么多压力,文字与性感就那么平淡,与世无争。

再说说,沈从文与鲁迅相同点,说实话,《边城》的湘西给我如此淳朴的感觉,但,沈从文对湘西乡村并不是一味的赞美与诗画描写,看看他的《萧萧》,这篇主人公萧萧是童养媳,她被长工花狗引诱失身,然后,萧萧怀孕了,按照族规应该“沉潭”或者“发卖”,本来是准备“发卖”,几岁的小丈夫不愿意她走,这事就拖延下来了,后来,萧萧生了男孩,大家族觉得这个女的能生男孩,就留下来了。

说实话,《萧萧》还是沈从文式的风格,如诗如画的描写,语言清新自然,但是,却能看见封建大家族的种种陋习和落后的思想。童养媳、重男轻女等等观念显露无遗。这点跟鲁迅有点像,都在批判落后的事物。不同的是,沈从文那种写作风格,没有鲁迅那么尖锐,那么一针见血。

他们之间的区别还有就是:鲁迅忧郁、倔强、作品沉郁冷峭,沈从文性格温和、为人宽厚、作品田径自然。思想深度和学术力度,鲁迅更加优秀,审美情趣和艺术纯度,沈从文更擅长。两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但沈从文的湘西又是淳朴的,我当时看《边城》这一段的时候,觉得湘西淳朴自然到了,连妓女都是淳朴的,真性情的:

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则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再看看,沈从文与鲁迅更重要的不同,他在乡村带了二十多年,他刚到了北京反而种种不适应(古人写字没有标点,乡下的沈从文也是如此,然而五四之后,推行了标点符号,沈从文考试因此得过0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种理想化的乡村,这个世界弥补的是城市的种种弊端,时代潮流的确是城市化、现代化,但是,乡土的中国不代表一无是处,还是有很多可以去弥补城市的弊病。西方哲人海德格尔对于现代文明弊病的反思是“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又何尝不是诗意的栖居之所呢?


客观上说,鲁迅和沈从文都是在为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思考,只不过开出来了不同的药方。他们用不同的审美视角表达了对于中国农村的对特关照与思考。两个人都是伟大的文学家,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人。


半卷


我是鲁迅的支持者,应该说鲁迅是当时上流社会的群体,用现在的话说属于大咖级别的人物,比现在的郭德纲在当时影响力要大得多,有钱,不差钱。但是鲁迅却做到了所有大咖没有也做不到也不敢的事情,从这方面来说,鲁迅是个民族英雄毫不为过,因为他身为富人,却专门替大多数穷人说话,却专门和给予富裕生活的人们对着干,而大多数穷人又什么还不了他,能做到这些并不是每个像他这样级别的人能做到的,用出淤泥而不染来形容鲁迅我觉得并不过分,也就是说鲁迅是当时唯一不靠狗粮生活的人。

再看看其他狗屁文人,郭沫若也好,胡适也罢,不管徐志摩还是沈从文包括巴金都靠政府定时撒狗粮生活。

消极的作品永远都是火一时火不了永远。

积极革命作品永远不会过时的。


浮华后的伤感


鲁迅写人——直面惨淡的人生

《狂人日记中》描写了两幅对立的风景图:

现实中,狂人从赵贵翁的眼色、路人议论时的凶笑,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一直联想到最近狼子村佃户说的人吃人的事情。

历史上,从春秋时代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到辛亥革命中徐锡麟的被杀。

虚构世界与狂人的精神世界相互掩映,虚实相生。

首先,狂人是现实主义塑造的人物,他的多疑、慌乱、恐惧的表象下交织着活跃而混乱荒唐的思维。狂人是以病态形式描述世界的,他从赵家的狗看了他两眼引发到他的主人想要害他,再到听到街上女人的话就认定所有人都要吃了自己。

但这可怖的事件背后旨归向更加可憎的现实世界,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正是通过这些丑陋可笑的事件表现,而这种刻骨的描述与认识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思索。

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暗含对我国封建主义统治的长久历史的隐喻;

小说第二节开头"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现实和历史的两个维度重叠在一起构建了以"吃人"为主题的文本叙事,"吃人"事件这一动物性的行为与孔子圣人之类的道德教育一起呈现,更显得讽刺。狂人是觉醒者与引导者的先驱?

《新潮》杂志的回答是:"疯子是我们的教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沈从文写人—自然的性灵

沈从文笔下的中国人其实并不是全部善良可爱的,不过我们今天研究的是,相较于鲁迅,为什么沈从文笔下的中国人那么善良可爱,关于这一点,在沈从文自己的话语中能找到答案。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文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任性形式。而且,沈从文对文学的功能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好的作品除了获得"真实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一种人生。"

这其中最可爱的人物之一,就是翠翠了!

首先,翠翠生长在自然风日里,未收世俗浸染。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其次,外在的景,是人物的外化。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天,到这时节皆放散着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在这里,甲虫的气味给人一种新奇的陌生感,一种泥土的芳香便从文字里溢出来。

在《边城》里,沈从文的文字浸润着湘西风情的文字,他的叙事方式不是鲁迅的坚硬与力度感,恰巧是一种舒缓甚至是古拙的节奏。近似于"乡下人"的朴实与可爱。


一往文学


变态者看什么都是变态的,入世存善者,都能够在人们日常中看到生命的存真与善,就算是一个罪犯,其实这个人的一生,只是因某些事产生了处理方式不对与冲突而成为罪犯,其一生的绝大部分其实都是正常人。

所谓的以理杀人,无限上纲,就能得出所有人都是该死的,因为几乎每一个人一生总会做出几件令人所不耻或者违背道义价值观的事。。。

把别人的生活以自己所认为的功利化来评判,这其实也是一种病。。。

包容性的人与刁钻刻薄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其实这个世界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在努力的活着,都在努力的维持着自己的家庭,绝大多数人都在承担着他们自己与家庭生活的责任与义务。。。

每一个孩子不是随便丢在外面就能够自己长大的。。。

人类不同于禽兽,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如人类一样,需要在亲情与群体中间维持如此长的时间才能独立生存。。。

观点不同的背后,其实就是他学问的表现。。。


杨宇林745


人生乃是一面镜子,人世也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的世界,内外一样,看不到别人的世界。

变态者看到的是变态世界,丑陋者看到的是丑陋的世界,小人看到的满大街都是小人。善良者看到的是善良世界,美好者看到的是美好的世界,君子看着人人是君子。

老子说:“不入死地,焉得死”!心中莲花开,才会看到世界处处是春光。

当一个人用思想、大脑来看别人看世界时,实际是在别人身上和世界上看自己的观念,如同带着蓝色镜片看什么都是蓝色,戴着绿色镜片看什么都是绿色。所以我们应该用观、脚指头来看别人看世界,才能走出自己的观念,看到真实的别人、真实的世界。


老一百杨京广


首先应确认鲁迅笔下的人物基本都是病态的奇葩,都不是社会的主流。

如游手好闲,无赖式的阿Q;穿着长衫、满口之乎者也,不肯与人民为伍的孔乙己;连续嫁人又给人做佣工的祥林嫂,为生活境遇所困颓废的范爱农(这是一个真实人物),…

中国人民的勤快,忍性,自古至今保持,百年前虽时局艰险,生存困难,但上述类型的人物按今天我们周遭情况推想肯定是极少数。

那么,为什么要写这些在社会中数量极少的边缘人物呢?这与作者的创作倾向有关也与生活现实有关。

所有的创作(小说)都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形式,鲁迅用这些"可怜又可恨"的人物控诉"旧社会的黑暗"表达对现实的批判;沈从文则用勤劳善良的翠翠构画了湘西风情。

生活中多数人其实平实平淡,毫无故事可言,而有故事的人,多是悲喜交集。

写小说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经典性格(人物)未必就是时代的代表。

鲁迅的民国时代和沈从文的民国时代显然是两个世界,但真实的情况需要我们从当下状态出发仔细体会,就个人而言无非就是一日三餐,悲欢离合,就社会而言无非是治理状态和手法。向好追求永远是官方和个人的方向。

历史上专门(主观上故意)压迫人民的官方可能不多!


陇右观察


前面的大家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从另一个角度给大家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

学过现当代文学的都知道,在新中国之前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坛曾有“京派”和“海派”的斗争。

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沈从文先生是京派的第一人,这是很关键的一点。结合前面京派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的缘由。

以《边城》为例,这是一本非常非常典型的京派小说,边城的原型是湘西的凤凰古城一类的小城,远离尘嚣,民风淳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与节制,虽然存在所谓的政治团体,但依然不改淳朴本性,到端午节还会组织活动与民同乐,连妓女也是那样的可爱,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

这就是京派作家想要体现的“纯粹的文学趣味”,他表达相对来说“正能量”的部分多一点,和谐、节制、自然、恰当,不偏不倚,颇有一点道家思想的倾向。

与此同时,他所提议的远离政治也使得它和海派作品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如海派代表作《子夜》主要描写上海滩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资本家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政治斗争的水深火热,粉墨登场。这些正是京派小说所极力避免和不屑的,这也是两派难以调和的矛盾所在。

海派文学的特点

1、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2、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 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的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4、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5、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并不属于任何一派,不过他本人其实吸收了两派的精髓。只不过再立场上他可能更倾向于海派,毕竟鲁迅先生虽然很少写都市,但是对人性的刻画确实是入木三分。

而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看到,其实京派偏保守,海派偏激进,沈从文是一个很典型的中国式文人,从小学习句读,同时因为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所限,他偏向于京派就可以理解;鲁迅先生虽然从小也进学塾,但是他是曾经留学去过日本,受过西方文学影响也很大,所以他偏向改革和激进也很能理解。

从我们现在现当代文学对两者的评价和研究人数来看,沈从文先生自然是不如鲁迅先生的,但并不代表沈先生的作品价值低,其实我还挺喜欢沈先生和他的弟子汪曾祺先生的,只不过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这个层面上,他们确实没有鲁迅先生能量这么大,这也是事实。

做个总结,我们应该认为这是两者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不一样的立场,不一样的切入点导致了不一样的写作风格和不一样的笔下人物,这并不存在谁好谁坏,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周天无极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那么人物形象也各有不同。

丑陋可笑和善良可爱的中国人都有存在,现在也是一样,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都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表现。

相同的是鲁迅先生和沈从文先生都是热爱国人的,不同的是鲁迅先生像深沉严格的父亲,而沈从文更像是温婉柔情的母亲吧,哈哈😀

以上,我的理解。

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鲁迅
PS:他真说过这句话。


历史大家聊


人是复杂的,有可爱的一面与丑陋可笑一面,看看他们的人从哪一面看,看缺点一面是肯定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缺点,看到有时的善良也从中肯定善良扩大善良压制缺点,到后来他们的目的都一样让国人成为自强不息的真正中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