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進入“後石油時代” 望與中國共建數字絲路

文 | 本刊記者 檮杌

2月16日,據中國駐巴林使館援引報道指出,巴林經濟發展委員會首席執行官哈立德·艾勒魯邁希表示,巴計劃吸引更多來自美國、歐盟、印度、東亞和中國的投資,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其中,他特別提及2018年12月在中國舉辦的推介會達成多項合作協議,吸引許多中國企業的關注,取得了巨大成功。

自1989年4月建交以來,中國和巴林之間在多領域務實合作取得豐碩成果。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是巴林最大的進口來源國。2018年1至9月,中國和巴林雙邊貿易額達到15.97億美元,同比增長9.87%,中國已成為巴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第九大出口目的地國和第三大轉口貿易國。

艾勒魯邁希在此前接受巴林《阿拉伯新聞報》採訪時表示,自2013年以來,巴林中資企業數量和投資額均實現快速增長,其中,在巴中資企業數量從60家增加到600家,投資額從300萬美元增長到3億美元。

巴林進入“後石油時代” 望與中國共建數字絲路

巴林非石油經濟迅猛發展,多領域有投資空間

作為波斯灣西南部的島國,巴林在20世紀30年代發現中東地區第一口油井,是海灣地區第一個進行商業性石油開採的國家。2018年4月,巴林石油大臣阿勒哈利法宣佈,巴林發現一座儲量達800億桶的巨大油田,這是巴林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油田,該油田覆蓋巴林灣2000平方公里水域。但與眾多將石油作為經濟命脈的鄰國相比,巴林石油儲量在中東產油國中最小,也不是歐佩克成員國。因此,從1990年代始,巴林就開始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

20世紀後期,巴林已投入巨資在銀行和旅遊事業。世界銀行將巴林認定為高收入經濟體。2001年巴林成為非北約主要盟國的成員,2010年開始向多元化經濟發展,大力發展金融業,成為海灣地區銀行和金融中心。巴林佔據著中東重要的戰略位置,加上自由的商業環境、零稅收政策等因素對企業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巴林正成為中國企業進入快速增長的海灣市場的理想通道。

2008年,金融危機驟然來臨,巴林“2030經濟願景”隨即出臺,正式拉開經濟多元化改革大幕。按照其願景規劃,巴林政府希望,通過發展金融服務、製造業、工業服務、教育培訓及信息與通訊產業,擺脫對石油收入的過度依賴,實現經濟多元化。到2030年,實現本國家庭收入翻一番的目標。

非石油部門對巴林GDP的推動作用正逐漸顯現。巴林經濟發展局數據顯示,2016年,石油業為巴林國內GDP貢獻20%的份額,為第一大產業,緊隨其後的是金融業,貢獻約17%。2017年,石油產業仍然保持第一的位置,但其對巴林年度GDP的貢獻程度已降到20%以下,其後分別是金融服務、製造業、政府服務、建築業等,非石油經濟增長了5%。至2018年,巴林非石油部門GDP同比又增長了2.8%。

巴林經濟發展局首席經濟學家Jarmo Kotilaine分析,在地區經濟增長緩慢的背景下,這樣的增長得益於巴林整體經濟的廣泛復甦,鑑於目前巴林石油工業佔GDP比重不到20%,可以說巴林經濟增長的動力與非石油驅動因素密切相關。

在非石油部門中,私營部門是重要組成部分。巴林駐華大使安瓦爾·艾勒阿卜杜拉表示,私營部門是未來巴林經濟增長的引擎,促進其發展是巴林諸多關鍵政策的重要一環。他認為:“成功的中小型企業是一切發達和平衡經濟的組成部分,巴林希望提供一個可持續增長和公平競爭的環境,讓經濟走上正確道路。”

此外,巴林每年都會迎來1200萬人次的遊客,政府計劃推動沿海度假村的發展,並創建海上基礎設施。

“隨著巴林成為越來越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酒店、餐館、娛樂設施及其他旅遊基礎設施的投資的需求不斷增加。”艾勒阿卜杜拉稱。他說,在旅遊、醫療保健及電子商務等領域,巴林和中國有很多合作機會。

2018年底,巴林《每日論壇報》報道稱,“巴林出口”戰略正式啟動。該戰略將與“巴林製造”品牌計劃相呼應,旨在將出口業務對巴林GDP的貢獻率從30%提升到40%;將出口業務在巴林GDP中的佔比從8%擴大到20%;並將中小企業中巴林公民就業人數從3.6萬人增加到4.3萬人。

巴林“向東看”,望與中國共建數字絲路

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巴林高度響應,希望能夠發揮其地區戰略中心、進入沙特阿拉伯的門戶以及地區金融平臺的優勢,成為“一帶一路”上重要的節點國家。

在“後石油時代”的經濟轉型路上,巴林希冀於引入更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幫助該國實現轉型,並藉助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其經濟起飛。

巴林政府希望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鐵路、電廠、工業園區,進一步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為沿線國家的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而數字化可以增進“一帶一路”項目的實施。

當前,中國正在不斷髮展數字絲綢之路,巴林希望藉助這一優勢把中國的人才連接在一起,建立一個包容、兼容、開放、快速發展的合作關係。艾勒魯邁希表示,巴林政府非常支持創新,也看好中國的“雙創”,希望兩國在創新領域加深合作。他指出:“我們希望巴林成為數字絲綢之路的重要參與者,是因為中國在技術發展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如今,高新技術正在不斷顛覆著各行各業,包括物流、製造業及金融服務業等等。巴林政府希望,通過合適的技能準備、正確的教育體系、優良的營商環境等措施,為轉型做好準備。

在科技領域,巴林發展寬帶聯接、數據分析等業務,將為相關企業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價格、能源供應及法規政策等。艾勒魯邁希舉例道,首先巴林想確保擁有合適的基礎設施,主要是通過寬帶、光纖覆蓋實現。巴林政府計劃,2019年底前讓巴林的光纖覆蓋率達到80%。通過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巴林吸引了亞馬遜到巴林來建設他們的數據中心,並希望阿里巴巴、騰訊、谷歌等“大咖”們也能在巴林設立數據中心。

另外,要實現為數字轉型,需要儲備高素質的人才,包括擁有高技能的數據科學家和工程師。

“通過培育創新生態系統,巴林可以促進外國直接投資和中小企業的成長,最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艾勒魯邁希介紹。據瞭解,目前巴林已推出“雲優先”政策,即政府部門數字化,整個搬到雲服務器中去;還有別具一格的“破產政策”,初創企業失敗後可以申請資金,再次創業。

此外,巴林有一些孵化器,涵蓋雲計算、物聯網和金融科技等,讓初創企業在創業過程中獲得指導,並通過引入在線學習等方式,培養工程師和數據分析師,確保有符合未來需求的人才。艾勒魯邁希透露,未來幾年,巴林將投資更廣泛的數據生態系統,以幫助新的數據產業集群蓬勃發展。

在運營成本方面,巴林具有很大的優勢。例如,巴林的租金較周邊國家便宜30%—40%,住宿和勞動力也相對較低。在巴林,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獲得合適的人才。2018年11月29日巴林《海灣日報》報道稱,巴林增值稅改革第一階段,增值稅起徵點將調整為500萬巴林第納爾(約1330萬美元)。此前,巴林《增值稅法》規定的增值稅納稅人起徵點為3.77萬巴林第納爾(約10萬美元)。巴林企業界和經濟學界認為,此舉將大幅減輕巴林中小企業稅收負擔,提高企業在困難經濟條件下的生存能力。

此外,巴林希望在未來5年進一步擴大與中國的合作,包括:在巴中資企業數量達到6000家,投資額提升到30億美元;巴林海灣航空正在論證中巴直航的可行性,預計未來兩年之內有望實現中巴直航;巴林經濟發展委員會計劃開設中文網站和微信公眾賬號,更加全面地向中國投資者介紹巴林投資機會;巴林王儲表示願意提供土地,建立一座面向中國投資者的中國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