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裡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厲害?

木劍溫不勝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繁榮強盛的王朝,它先有“貞觀之治”,後有“開元盛世”,這兩個盛世局面一直為後世歷代人民所稱頌。唐朝也出了許多有名的皇帝,比如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千古女帝武則天,還有孕育“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但是在繁榮的大唐,卻有一個經常被人忽視的明君,他就是唐高宗李治。 很多人說,唐高宗李治不是一個體弱多病,懦弱無能的皇帝嘛!最後就連李唐江山都沒守住,被皇后武則天掌控大權,奪取了李唐江山。

其實這真的是誤會唐高宗李治了,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唐高祖李淵的孫子,虎門焉出犬子,唐高宗李治不僅不像許多人所說的那般懦弱無能,反而是一個很有作為的明君。

那麼他在位時到底有多厲害,有哪些政績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一、勤政愛民、愛民如子

在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唐高宗李治繼位之初,他並沒有因為父親李世民給他創造了一片繁榮的天下而懶惰享樂,碌碌無為。

他首先繼承李世民的遺志,繼續執行李世民在位時頒佈的各項對國對民有益的政策。因為李治在還是太子時便常隨李世民左右傾聽政事,所以他處理政事也頗有手筆,而且他常常為了批閱奏章處理政事而徹夜不眠。

除此之外,他還心懷天下,愛民如子。有一次,河東發生地震,許多人民流離失所,唐高宗李治親自派遣使者前往受災地慰問,檢查災況,並免除了當地三年的賦稅,據說當地的人民對唐高宗李治無不敬重感激。

正是李治的勤政愛民,使唐朝國力更加的昌盛,許多人只知道“貞觀之治”,卻可能不知道唐高宗李治在位時還有個“永徽之治”的大唐盛世。


二、殺伐果斷、獨斷朝綱

大部分人一定想不到,這個被傳聞懦弱無能的皇帝,歷史上卻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人。他繼位之初,對外,面對西突厥人的進攻,他調兵遣將,將西突厥打的服服帖帖,長時間不敢騷擾邊境。

對內,面對房遺愛,高陽公主等人的謀反,他處變不驚,深入調查,將參與謀反的眾人或殺或囚,趁機收回來了許多的權力,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因為李世民給李治留下了幾個輔政大臣,所以李治有時處理政事不能隨心所欲,所以他為了踢掉這幾個絆腳石,增長自己的皇權,他將自己的舅父長孫無忌也逼的最終自殺,許多在政治上對李治不利的朝臣也都被剝奪權力,並徹底拔除了干擾唐朝許久的西隴貴族的龐大勢力。從此,李治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約,一切都可以自己決斷,將唐朝的皇權加強到了頂峰。

不僅如此,他在國力昌盛時,還曾經遠征高麗,並且大破高麗,攻佔其都城,俘虜了他們的皇帝以及貴族,將高麗的領土納入了唐朝的版圖,大唐的疆域面積也在這時達到了頂峰,之後國家也一直國泰民安。


夏目歷史君


我談談我的看法。

對於唐高宗李治,既不應過分貶低,也不應過度拔高。

一、李治是有能力的,他並不是傀儡

現在很多人有一種錯覺,似乎覺得自打永徽六年(655)武氏當上皇后以後,李治就成了武氏的傀儡,這不是對的。終高宗一世,雖然李治確實比較懼內,而且因為身體不好,時常把政務交給武氏處理,但是,國家的軍政大權始終是掌握在李治手中的。

例如,顯慶四年(659)查辦長孫無忌,就是李治在以默認的方式推動,此案衝鋒在前的許敬宗,從李治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跟隨李治,妥妥的李治的鐵桿心腹,最後合議此案的大臣,官銜最高的是李勣,這是武德年間就大顯身手的人物,此事李治不拍板,誰也左右不了李勣的意見,但最後李勣對於長孫無忌案件並無反對之詞,顯然因為此事就是皇帝李治的意思。

整個高宗時期,軍政大權全都在李治手中,歷任宰相,即便是最被人詬病、說是與武氏過從甚密的許敬宗、李義府,也都是李治當太子的時候就跟隨李治的人,本質上是李治的心腹,其他的宰相,更是基本不受武氏的影響,高宗晚年,曾動過讓武氏攝政的念頭,就是被宰相郝處俊給頂回去了。正因為如此,武氏才感到無從插手宰相的事務,所以才搞了個北門學士,試圖分宰相之權。

至於領兵將領,從蘇定方、薛仁貴,到裴行儉、黑齒常之、王方翼,都是李治在任用,武氏根本無從插手,正因為如此,王方翼,這個王皇后的堂兄,才終高宗之世,一直領兵打仗。武則天對此很有意見,李治去世後不久,武則天就藉機把王方翼給流放了。

對於武則天提出的建議,李治也是有選擇的採納,並非言聽計從,例如,上元元年(674),武則天上書言事,提出很多建議,其中有一條就是“息兵”,即不要頻繁的征戰了,對此,李治就沒有采納,很快派出劉仁軌率軍在上元二年(675)去征討新羅。

李治時期,唐朝整體而言,對內對外都還搞得不錯,對內,社會基本穩定,經濟依然在穩步恢復和發展,對外,唐軍平定了西突厥,鞏固和擴大了在西域的影響,攻滅了百濟和高句麗,完成了當年太宗未來得及完成的事業,李治晚年的時候,局勢出現了動盪,西線吐蕃侵逼,北線突厥復叛,東線新羅反覆,但在李治的處置下,整體局勢還算穩定。這都是李治應給予肯定的地方。

但是,與他的父親李世民比起來,李治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李治是存在不少問題的

(一)識人用人

李治識人用人的能力與其父李世民相比,還存在差距。

例如許敬宗,他可是從武德年間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跟著李世民了,他是秦府學士之一。但是,他跟了李世民20多年,始終做不到宰相,相反,馬周、劉洎、褚遂良等人,資歷不如許敬宗,但是,李世民看準了他們是棟樑之才,加以重用,後來都成了貞觀年間很厲害的宰相。而李治即位以後,過分重用許敬宗,結果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

(二)掌控全局的能力

李治在對外作戰時,眼光往往集中在一點,不及其餘。

例如,打高句麗,就一門心思打高句麗,西邊吐蕃已經崛起,自顯慶五年(660)開始進攻親唐的吐谷渾,持續長達三年之久,唐朝竟然不聲援,不出兵,坐視吐谷渾滅亡,等到在東線滅了高句麗以後,才開始注意西線的變化,出兵進攻吐蕃,但那時候吐蕃已經佔據整個青藏高原,唐軍已經難以進攻了。反觀李世民,貞觀九年(635)平定吐谷渾以後,就一直注重維持和恢復吐谷渾,以便制衡吐蕃,即便以後李世民在征討高昌、薛延陀,也都隨時注意吐谷渾的動向,一旦吐谷渾出現動亂,唐軍隨時出兵彈壓。

再如,對於北方的突厥,李治在30年時間沒有主動採取任何分化瓦解的措施,使得突厥的力量逐漸積累壯大,最終在調露元年(679)爆發了大叛亂。反觀李世民,自從貞觀四年(630)討平突厥後,他就沒讓北方草原閒著過,觀察到漠北薛延陀崛起以後,李世民就扶持突厥重回漠南,同時分化打擊薛延陀,等到薛延陀滅亡以後,李世民馬上招撫漠北敕勒諸部,以便制衡漠南的突厥,總之,終唐太宗一世,北方草原就沒有清閒過,草原不清閒,互相爭鬥,唐朝本身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以上是我對李治的一點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詳侃歷史


李治之所以在大家的眼中出奇的平常,不僅僅沒能顯露一點點帝王的尊嚴,反而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是一位懦弱和沒有任何成就的帝王。


可是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李治統御下的唐王朝,國土面積是最廣闊的。


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中,正統王朝的帝王共400多位,能夠有資格進行泰山封禪的皇帝僅僅只有七位,而高宗皇帝李治就是其中的一位。


泰山封禪是一個帝王最為崇高的榮譽,除非有極高的功德,否則這些帝王是沒有資格進行泰山封禪的。


當然了李治的泰山封禪也許在一定程度上有祖父輩的餘蔭在庇護。即便如此,我們仍然無法否定高宗皇帝的一生中所謂唐王朝做出的不朽的功績。


最為典型的例子:平定高句麗


高句麗曾經可以說是“狗皮膏藥”一樣,死死的粘著歷代的王朝,而又死纏爛打、不死不休。


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屢屢出兵都未能撼動高句麗的統治根基,可是在高宗王朝,大將蘇定方、老將李勣親自出兵,攻下了高句麗的都城,徹底讓高句麗臣服在了唐王朝的腳下,也讓曾經不可一世的高句麗受到了亡國之禍。


最為榮耀的戰役:白江口海戰


白江口海戰是中原王朝和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當時百濟屢屢叛亂,唐王朝為了能夠解決掉便利王國,派遣劉仁軌前去征討。


百濟為了避免自己遭受亡國之禍,向倭國求援。


於是,倭國帶領了四萬海軍、千艘戰艦企圖在白江口攔截劉仁軌的軍隊。可是,在這次白江口海戰中,劉仁軌帶領了一萬三千多的海軍用火戰的方式大敗倭國海軍,成功的而贏得了這場海戰。


宰相勢力大換血


高宗皇帝的政治手腕在晚年可能顯得很懦弱,可是曾經的他也和武后聯手拿下了自己舅舅長孫無忌的勢力。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留給李治的兩大輔政大臣。


而長孫無忌作為李治的舅舅,又是託孤的重臣,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經完全將高宗皇帝李治架空,操控這整個朝堂。對於年幼的高宗皇帝李治而言,這種處境無疑是最為危險的,為了能夠有效的制衡自己的這個舅舅長孫無忌。


高宗皇帝和武則天聯手炮製了長孫無忌的案子,將自己的這位舅舅徹底驅逐出了權利的中央。


這種雷霆手段對於高宗皇帝來說無疑是一幕精彩的權力爭奪賽。


高宗皇帝之所以在唐初期顯得十分暗淡,甚至還有有些懦弱,這和他的身體疾病是分不開的,因為高宗皇帝患有很嚴重的風疾,而這種風疾讓年幼的高宗皇帝根本沒有更多的精力去掌控朝政,所以才漸漸將自己的皇權分散給了武則天。


這其實是高宗皇帝的無奈之舉。


在剛剛處置了自己的舅舅長孫無疑一批權臣之後,李治不可能再放心的將皇權交於宰相團中,所以此時的武則天是他最好的選擇。


再者,太宗皇帝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女人當政,這兩大強大的光芒實在太大,李治在他們面前有點“米粒之珠,豈敢和皓月爭輝”的感覺。


歷史總探長


唐高宗真正厲害之處是慧眼識珠,娶了個美貌與智慧集一身的女人,並把唐朝國運引領到了那個朝代的巔峰。

在我們對唐高宗的瞭解中,往往認為他是個懦弱、多病、怕老婆的形象,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為。


其實正史上的唐高宗並沒有那麼無能,畢竟經過幾個兄弟的鬥爭,能坐上皇位,說明不是一般人,只是遇到了英明神武的老爹,和強勢的老婆,而低調的唐高宗夾在中間,存在感就被忽略了。



非常有主張的人

正史上唐高宗其實並不是個懦夫,沒有像電視劇演的那樣對媳婦言聽計從,相反的自始至終唐朝的軍政大權一直握在唐高宗的手裡,武則天處理的國家大事還是要經過唐高宗的許可。


比如根基未穩的唐高宗要接武則天回宮,包括後來立其為皇后的時候,朝中老臣皆不同意,特別是高宗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對待此事以死相逼,但唐高宗的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有了武則天的後來。


後來用李義府、許敬宗等人員作為心腹,扳倒一首扶持他上位的舅舅長孫無忌,當時的長孫無忌仗著是三朝元老,又是皇親國戚,一直站在唐高宗的對立面,私自聯絡大臣向高宗施壓,最後唐高宗聯合武則天、李義府等心腹,設計陷害長孫無忌,逼得其自行退位,併成功的收回政權,從這點來看唐高宗還是非常有手段的。


政治上面和國家局勢的成績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打新羅,新羅派遣使者請求唐朝派兵支援,唐高宗命大將蘇定方出兵高句麗和百濟。(663年)時候唐大將劉仁軌大敗百濟,隨後又直取其國王奔高句麗,由於唐朝的出兵,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


但是由於唐朝把全部的兵力都放在出兵高句麗,使得邊疆的吐蕃國做大做強,成為後來的麻煩。這點有可能是唐高宗缺乏戰略佈局的結果。


不得不說唐高宗當政的幾十年間,唐朝很少有戰亂,但是唐朝的國土面積並沒有因此而減少,當時唐高宗重用的武將蘇定方、薛仁貴等大將更是知人善用,特別是蘇定方當時帶兵一路西政,平定了新羅,滅了百濟和高句麗,國土面積一直延伸到現在的朝鮮半島,但是隨著大將蘇定方的被捕,唐朝戰爭局面就此穩定。




在國家繁榮穩定的建樹


在歷史上有名的永徽之至就是說的唐高宗時期,雖然前期李世民已經為唐朝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唐高宗繼位後唐朝的經濟文化上都得到了提升。


比如說在唐高宗宗統治期間,政局穩定,經濟上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口紅利方面從太宗時期的360萬上升到380萬,由於出生人口的增加,重視農耕桑織的推廣,使百姓都能分田到戶解決問題百姓的溫飽問題。

另外唐高宗重視起了文化教育問題,在他統治時期重視科舉制度,鼓勵民間有志之士參加科舉考試,杜絕世襲宦官子弟渾水摸魚,使得唐朝有文化的人員在量上面的增加。


綜合以上來種種看唐高宗還是個有能力的皇帝,但是後期由於身體多病的原因,權利分散給了武則天,如果要是和李世民的能力比就遜色很多了。


微風之語


正史裡的唐高宗還是非常厲害的,李治的風頭基本上讓李世民和武則天給掩蓋了,主要是老爹和老婆太厲害了,夾在中間的往往就會被人給忽略,李治的功勞主要就是開創“永徽之治”,滅高句麗、西突厥,繼續穩固了唐朝的鼎盛,在他的統治下,唐王朝的疆域版圖達到最大。

唐高宗是歷史上存在感較低的皇帝,但是高宗的確是一名有為的皇帝,在位期間,朝廷之上人才濟濟,高宗也是知人善任,善於納諫,非常注重前朝遺留下的問題,開拓疆土這一項就足以和唐太宗比肩,甚至超越太宗。

高宗即位之初,罷遼東之役以及諸土木之功,繼續推行老爹的貞觀年間的政策,僅僅用了數年,就開創了第二個盛世“永徽之治”,高宗不僅對內繼續推行老爹的政策,還致力於平定外患,平定漠北、破百濟、滅高句麗和西突厥,拓展了唐朝的疆域,使唐朝的疆域僅次於元朝和清朝,就這一項功績,就已經超越了李世民。


但是高宗晚年,受制於武則天,武則天最終染指帝位,改唐為周,高宗也有一定的責任,但是綜合功與過,高宗的功勞要大於過,所以高宗並不是一位昏君,而是一位有魄力的明君。


南柯多萌


李治老爹唐太宗李世民是皇帝,媳婦武則天是皇帝,兒子中宗李顯、睿宗李旦都是皇帝,並且這倆兒子還都先後做過兩次皇帝。

因為老爹唐太宗李世民和媳婦武則天都是非常耀眼而奪目的帝王。所以唐高宗在歷史上存在感較低,但他在位期間,朝廷之上人才濟濟,高宗也知人善任,善於納諫,非常注重前朝遺留下的問題,在唐代皇帝中也算是佼佼者。

高宗即位之後繼續實行李世民時期政策,短短數年,開創“永徽之治”盛世,對外極力平定外患,在西域高宗皇帝堅決與突厥人奮戰多年,終將其納入版圖;在朝鮮半島高麗與百濟聯軍攻打新羅時,高宗皇帝審時奪勢,派出大將劉仁軌出兵新羅,取得重大勝利;使唐朝的疆域僅次於元朝和清朝,僅此功績,就已經超越了李世民。

我們中學時的教科書提到李治是都說其生性懦弱,且身體羸弱。

但事實上,李治不但心狠手辣地除去了“諸葛亮式的託孤重臣”長孫無忌,斬首了妹夫房遺愛、柴令武和姑父薛萬徹,賜死了一干叔叔兄弟,流放了一大批跟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宿將,李家子孫被他幹掉了一半,剩下的又被老婆武則天差點殺光。

李治在即位之前,就可稱得上“色膽包天”,他不但在李世民活著的時候就把才人武媚娘拉上了床, 待李治登基後,便很快命武則天出家,並再次將其招入宮中,封為昭儀。

要知道,李治跟武才睡在一起的時候,正是李世民晚年,脾氣最暴烈,連魏徵的墓碑都能推倒,如被李世民發現,那李治丟掉的不僅僅是太子之位,還要搭上腦袋,但李治就真敢做了,而且還做成了。

唐高宗李治本想即刻廢掉王皇后,晉升武則天為皇后的。但遭到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堅決反對。但等其帝位坐穩之後,最終廢王立武,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而且是“託孤重臣”,但就是因為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李治就毫不客氣地把他流放,並逼其自殺。

但後來武則天最終染指帝位,改唐為周,使大唐又一次丟了江山,高宗自然負有一定的責任,但不能否認高宗是一位有魄力的明君。


美麗青春您真痘


論人脈關係,唐高宗李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老子唐太宗李世民是皇帝,他媳婦武則天是皇帝,他兒子中宗李顯、睿宗李旦都是皇帝,而且這倆兒子還都先後做過兩次皇帝。這樣的人脈,誰敢不佩服?

言歸正傳,正史中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厲害呢?

可以肯定,高宗李治是一位被忽視了的皇帝,畢竟,他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和老婆武周皇帝武則天,都是非常耀眼而奪目的帝王。

而夾在他們之間的李治,身體原本就不是很好,而且性格要相對內斂懦弱,所以人們很少會對高宗予以過多關注。

其實,論治國能力,唐高宗李治雖然比不上李世民,但也絕對不是庸庸碌碌之輩,在唐代皇帝中也算是佼佼者。

大家都喜歡拿開疆闢土和威震四夷來評判一位皇帝的功勳業績。我們就不妨從這一角度舉兩個例子吧:

在東北亞地區,當時的朝鮮半島分成高麗、百濟和新羅三國,而高麗與百濟聯軍攻打新羅時,新羅向唐求援。高宗李治當機立斷,派出大將劉仁軌出兵援助新羅,取得重大勝利,成績鞏固了唐王朝在這一地區的勢力;

而在西部地區,高宗李治堅決與突厥人開戰,在西域奮戰多年,終於奪取了這一地區。從而使得李唐掌權的疆域達到極盛。要知道,高宗時的疆域,是唐朝最廣袤的地區。

李治雖然是位公認的懦弱皇帝,但實際上卻也非常具有主見,並且頗具手段。

關於李治的性格,記得中學時的教科書都曾提到,唐高宗李治生性懦弱,且身體羸弱。但實際上,李治此人確實個手段頗為殘忍之人,而且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眾所周知,唐太宗垂暮之際,李治已經對武則天暗生情愫。待李治登基後,便很快命武則天出家,並再次將其招入宮中,封為昭儀。

按照唐高宗李治的設想,是要即刻廢掉王皇后,晉升武則天為皇后的。但遭到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堅決反對。

不過,等高宗皇位坐穩之後,還是廢掉了王皇后,並貶黜了長孫無忌,晉升武則天為正宮皇后。這樣的人,你能說他懦弱麼?

當然,正史中李治的成功,也有運氣有關,李治的好命,似乎是很多人難以企及的。

李唐王朝的權力紛爭,或許是歷代最為殘酷的。在唐太宗晚年,皇位之爭同樣非常慘烈。

其實,原本比李治更有機會的,原本是當朝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然而,這兩人的矛盾爆發後,竟然兵戎相見。最終,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也遭貶黜。此時,李治順理成章地繼任為了太子。

就這樣,基本沒有怎麼耗費心力的李治,竟然輕鬆地當上的太子。而剩下的,就是靜靜地等待垂暮之年的唐太宗李世民給自己騰位置。

說了這麼多,大家還是來瞻仰下本題中的男一號,大唐天子高宗李治吧:


史海爛柯人


提起大唐盛世最先被人想到的往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其實在二者之間還有一個承上啟下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而永徽之治的開創者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事實上大唐的輝煌絕不僅僅只停留在貞觀、開元兩個時期,在唐高宗治下的永徽、顯慶、龍朔、總章年間的大唐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以致於千年之後有深知中華掌故的海外李姓華人給自己的孩子起名為顯龍。李治的文治武功可謂彪炳千秋,只不過是因為他的父親李世民、妻子武則天、孫子李隆基太過耀眼,以致於掩蓋了他的光芒。

唐高宗即位之初就把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勤勉執政。君臣都牢記唐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經濟,唐高宗對群臣宣佈: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 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太宗訓令崇儉,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提倡文教,由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

永徽四年(653年)對大唐帝國和唐高宗李治而言都是一個極不平凡的年份:江浙一帶就爆發了陳碩真領導的農民起義,皇室內部爆發了房遺愛、荊王李元景及吳王李恪等人的謀反事件。李治以雷霆手段賜死房遺愛、李元景、李恪及高陽公主等人,又調兵遣將鎮壓了陳碩真起義,李治的皇位由此得到鞏固。

唐代版圖在唐高宗總章二年為達到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唐朝125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是在李治的手裡打下來,併到死都維持著的、沒有丟去的。唐玄宗的時候最大國土不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在開疆拓土的同時國內經濟欣欣向榮: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史稱”永徽之治有貞觀遺風“。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9月高侃擊擒突厥車鼻可汗,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次年西突厥賀魯自立為沙缽羅可汗。7月沙缽羅可汗攻入庭州,遣梁建方討之。8月大食國始遣使來唐。閏9月詔義倉改令率戶出粟。永徽三年唐軍在牢山之戰中大敗賀魯軍,一時間吐谷渾、新羅、高句麗、百濟並遣使入貢。至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遣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可汗沙缽羅逃奔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帶)後被唐軍擒拿,西突厥汗國至此滅亡。李治以西突厥故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至此絲綢之路得以暢通無阻。在萬國來朝的同時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法典《唐律疏議》編成。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史載: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李治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個,其中只有兩人需要判死刑。

就在大唐帝國蒸蒸日上之際帝國東北方向的朝鮮半島吸引了李治的注意力:曾令其父皇李世民和前朝楊廣頭疼的高句麗聯合百濟向新羅發起進攻,遭受重創的新羅向大唐遣使求救。恰巧此時大唐西北的西突厥又和大唐發生衝突,忙於西北戰事的李世民只是派大臣帶著勸和詔書前往百濟進行警告。百濟對大唐的警告置若罔聞:不僅又攻佔了新羅十幾座城池,還斷絕了向大唐朝貢。唐高宗李治繼位後百濟重新遣使向唐朝進貢,然而李治已對百濟飄忽不定的外交政策大為光火。

李治給百濟國王下發詔書稱:任王決戰,朕將發契丹諸國度遼深入。王可思之,無後悔!勿謂言之不預也。儘管這份詔書的措辭已相當嚴厲,但百濟朝廷並未將其當回事——在他們看來:百濟與唐朝陸路不通,兩者之間隔著連隋煬帝、唐太宗都未能平定的高句麗;而海路方面:今天的黃海在當時看來幾乎就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天然軍事屏障。依然我行我素的百濟於公元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與高句麗達成戰略默契:從西、北兩個方向夾攻新羅。自知不敵的新羅只得再度向大唐帝國求救。

唐朝這次已不打算再警告百濟和高句麗,而是派出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發兵擊高句麗,試圖從陸上減輕新羅的軍事壓力。在這場戰鬥中唐軍大破高句麗軍隊,殺獲千餘人,但由於所派兵力不足,新羅的危機並沒解除。其實此時的唐朝也有難言之隱——太宗晚年就已爆發的和西突厥的戰爭還在繼續,唐朝無法全力應對東北戰區。公元660年(唐高宗顯慶五年)正月初二唐軍在蘇定方率領下平定西突厥都曼的叛亂,唐朝在西北的軍事壓力緩和下來,這使李治得以將蘇定方的軍隊調往東北和高句麗、百濟對陣。

公元660年5月剛於四個月前在西北戰勝西突厥的蘇定方率部渡海向百濟發起進攻,並於6月下旬抵達今天的仁川附近。與此同時新羅國王金春秋親自率兵出京城(今韓國慶州),最終成功和作為友軍的蘇定方部在仁川附近回合。蘇定方和新羅太子金法敏約定:唐軍由海路,新羅軍由陸路分頭進發,於7月10日會師合圍百濟都城泗沘。

面對十八萬唐羅聯軍,慌亂中的百濟朝廷臨時匆忙組織起力量在白江口處和沉峴(今韓國大田市西南)以步兵阻擊。蘇定方順利擊潰前來阻擊的百濟先頭阻擊部隊,在距離泗沘城數十里的地方與百濟主力部隊展開角逐,唐軍大破敵陣。新羅軍方面一度進攻受阻,導致其與唐軍會師的時間比預定晚了兩天,引起蘇定方大怒。不過這一歷史細節並沒影響整個戰爭的進程:兩軍回合後開始部署陣地合圍泗沘。

第二天即7月13日百濟國王扶余義慈棄城而逃,留在泗沘城中的王子扶余泰趁機自立為王。扶余泰只是百濟王族中一名普通王子,並非太子,太子扶余隆之子扶余文思此時尚在泗沘城內,他擔心扶余泰對自己下手。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扶余文思率先縋城向唐軍投降。四圍重兵壓城之際國王扶余義慈棄城而逃、太子之子扶余文思率先投誠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時間百濟方面降將如潮。扶余泰被迫率領文武百官請降,百濟都城泗沘陷落。7月18日逃到熊津城的百濟國王扶余義慈率太子扶余隆及熊津方面的部隊請降。自3月10日唐高宗李治下發遠征百濟的詔書到8月12日平定百濟的捷報傳回大唐京城前後五個月時間內割據海東近五百年之久的古國百濟就灰飛煙滅了。

然而在百濟國王扶余義慈投降後百濟舊地先後湧現出幾支反叛力量:他們退守南部的南岑、真峴(今韓國大田市附近)等城,或與唐軍和新羅軍形成靜態對峙局面,或頻繁進行小股騷擾。叛軍中的一支是以原百濟將領黑齒常之為首的兵民合體勢力。這本是一支不該出現的叛軍——黑齒常之在百濟朝廷投降後也率部投誠並前往泗沘城向唐羅聯軍送款。然而蘇定方在戰勝後放縱士兵劫掠,引起民憤。黑齒常之在懼怕之餘利用當地民意率十餘名親信遁歸本部,糾結亡散,形成以任存山區為基地的軍事堡壘。他們結柵自保,旬月之間收留了百濟殘眾三萬餘人。8月26日蘇定方遣兵攻打,因任存山地勢險要,唐羅聯軍沒取得實質性的軍事進展。從黑齒常之戰後初期的投誠行為來看:他並沒太強的反叛野心;從他此後的軍事動作來看:他的主要精力始終用於固守任存山,並沒對唐軍發起主動進攻。這實際上是一支處於觀望中的兵民雜糅力量,如果唐軍能成功平定其他叛軍,這支軍隊會主動歸順。另一支重要的反叛力量則相對棘手:公元661年(唐龍朔元年)3月僧人道琛自稱領軍將軍,鬼室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誘各地叛軍,勢力迅速擴張。這股勢力進一步佔據了周留城(今忠清南道境內)並在泗沘城南嶺豎起四五道大柵,試圖圍困泗沘城裡的唐羅守軍。與此同時這支叛軍還向日本尋求援助,於是日本方面授予在日本做人質的百濟王子扶余豐織冠階並將一名日本貴族女子許配給他,隨後又正式冊立其為百濟王,派出日軍五千餘人、戰艦一百七十艘護送其返回百濟舊地,由此日本加入到干預百濟戰事的活動中。

然而百濟叛軍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在僧人道琛和鬼室福信眼中從日本送回的扶余豐僅僅只是作為王室的代表以加強隊伍的影響力、號召力,他們自然不願分權給扶余豐,而道琛和鬼室福信之間也有巨大的矛盾。這時作為大唐檢校帶方州刺史兼熊津道行軍長史剛赴任百濟的劉仁軌利用百濟叛軍內部的矛盾向道琛和鬼室福信陳說利害、慰諭招降。道琛不願就範,鬼室福信便殺害了支持復國運動的主要人物道琛和尚,轉向背叛扶余豐的一邊,並密謀將之殺害。扶余豐也早已開始猜忌鬼室福信,於是公元663年6月在日本協助下拘捕鬼室福信並將其處死,自此百濟殘軍的指揮大權完全落在日本冊封的百濟王扶余豐手中。百濟叛軍的內訌給唐軍的軍事部署創造了條件:又一支唐軍在孫仁師率領下渡海而來和劉仁願、劉仁軌部會師。作為盟軍的新羅軍隊在其太子金法閔率領下也在七八月之交順利和唐軍會合。這時眾將討論進攻目標——有人說:“加林城是水陸交通要道,何不首先攻打它?”劉仁軌說:“加林城地勢險阻守衛堅固,進攻就會大量傷亡,守衛也會曠日持久。周留城是敵巢,敵軍頭目都集聚在那裡。如果攻克周留城,其餘各城自然就好奪取了。”絕大多數唐軍將領打算先攻打作為水陸交通要衝的加林城,而劉仁軌始終堅持繞開沿途一切水陸重鎮直搗敵巢周留城,最終討論的結果是:孫仁師、劉仁願以及作為同盟軍的新羅國王金法敏率領陸軍向加林城進發;劉仁軌則與百濟降將扶余隆率水軍越過加林城,直擊周留城。

劉仁軌部行至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時與四倍於己的倭國百濟聯軍遭遇。寬闊的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倭國水軍利用自己大小船隻兼備,小船行動便捷的優勢在不到入海口的狹小區域內對唐軍發起主動攻擊,以避免唐軍戰艦出海後發揮船大的優勢——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非常高超:能造出幾層樓高、上下能跑馬的樓船,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航母,相比之下倭國戰艦則簡陋得多。劉仁軌以大船佈列外圍,將日軍小船死死拒之陣外。倭國兵將甲冑質量極差,唐軍箭雨之下倭兵倭將往往被射得透心涼。初戰失利的倭國先頭部隊被迫現行撤退。次日萬餘倭國援軍抵達戰場,倭國水軍的兵力優勢表現得更為明顯。然而此時的日本剛從原始部族進化為國家,此時的日本皇權還遠遠做不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日軍各路將領幾乎都是日本國內的世家貴族,平時誰也不服誰管,再加入日本扶植的百濟王扶余豐也不願意完全當日本人的傀儡,所以他的部隊也自成一家。此時這些互不統屬的部隊自以為自己人多勢眾,於是在沒對戰區水文情況和對方列陣情況作出任何分析的情況下一窩蜂衝了上去。儘管日軍的行動是盲目的,可兵力上的優勢實在太過明顯,劉仁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命令主力艦隊後退收縮,而令側翼艦隊迎戰敵方主力。好在唐軍久經戰陣,比起日軍這種以前只有和原始部族作戰經驗的菜鳥(日軍之前的打仗基本和打獵差不多)在協同作戰素質上高出不止一個檔次——兩翼艦船利用相對靠前的局面同時先中央收攏,本來進行主動衝鋒的日軍很快發現自己已陷入唐軍大船的包圍中。劉仁軌自然通曉“火燒赤壁”之事,他見日軍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樣擠在一起,於是唐軍火箭齊發,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最終唐軍四戰皆捷,焚燒倭國戰船四百艘。此時的日軍還沒後世的所謂武士道精神,戰敗後的日軍兵將通通跪伏於泥淖之中,聽憑唐軍與新羅軍發落。這場大唐高宗年間的中日戰爭是兩個千年歷史上的首戰,應該也是中日曆次戰爭中日軍最大規模的投降,是歷次中日戰爭中贏得最為乾淨利落的一仗——之後無論是萬曆援朝戰爭、甲午戰爭,還是抗日戰爭,無論最終誰贏了,對雙方而言都是打得異常艱苦,而這次劉仁軌作為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位抗日將領徹底完勝日軍,之後800餘年日本再不敢窺視中華。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厲害死了就是老厲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