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里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

木剑温不胜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繁荣强盛的王朝,它先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这两个盛世局面一直为后世历代人民所称颂。唐朝也出了许多有名的皇帝,比如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千古女帝武则天,还有孕育“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但是在繁荣的大唐,却有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明君,他就是唐高宗李治。 很多人说,唐高宗李治不是一个体弱多病,懦弱无能的皇帝嘛!最后就连李唐江山都没守住,被皇后武则天掌控大权,夺取了李唐江山。

其实这真的是误会唐高宗李治了,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唐高祖李渊的孙子,虎门焉出犬子,唐高宗李治不仅不像许多人所说的那般懦弱无能,反而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明君。

那么他在位时到底有多厉害,有哪些政绩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勤政爱民、爱民如子

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唐高宗李治继位之初,他并没有因为父亲李世民给他创造了一片繁荣的天下而懒惰享乐,碌碌无为。

他首先继承李世民的遗志,继续执行李世民在位时颁布的各项对国对民有益的政策。因为李治在还是太子时便常随李世民左右倾听政事,所以他处理政事也颇有手笔,而且他常常为了批阅奏章处理政事而彻夜不眠。

除此之外,他还心怀天下,爱民如子。有一次,河东发生地震,许多人民流离失所,唐高宗李治亲自派遣使者前往受灾地慰问,检查灾况,并免除了当地三年的赋税,据说当地的人民对唐高宗李治无不敬重感激。

正是李治的勤政爱民,使唐朝国力更加的昌盛,许多人只知道“贞观之治”,却可能不知道唐高宗李治在位时还有个“永徽之治”的大唐盛世。


二、杀伐果断、独断朝纲

大部分人一定想不到,这个被传闻懦弱无能的皇帝,历史上却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他继位之初,对外,面对西突厥人的进攻,他调兵遣将,将西突厥打的服服帖帖,长时间不敢骚扰边境。

对内,面对房遗爱,高阳公主等人的谋反,他处变不惊,深入调查,将参与谋反的众人或杀或囚,趁机收回来了许多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因为李世民给李治留下了几个辅政大臣,所以李治有时处理政事不能随心所欲,所以他为了踢掉这几个绊脚石,增长自己的皇权,他将自己的舅父长孙无忌也逼的最终自杀,许多在政治上对李治不利的朝臣也都被剥夺权力,并彻底拔除了干扰唐朝许久的西陇贵族的庞大势力。从此,李治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可以自己决断,将唐朝的皇权加强到了顶峰。

不仅如此,他在国力昌盛时,还曾经远征高丽,并且大破高丽,攻占其都城,俘虏了他们的皇帝以及贵族,将高丽的领土纳入了唐朝的版图,大唐的疆域面积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之后国家也一直国泰民安。


夏目历史君


我谈谈我的看法。

对于唐高宗李治,既不应过分贬低,也不应过度拔高。

一、李治是有能力的,他并不是傀儡

现在很多人有一种错觉,似乎觉得自打永徽六年(655)武氏当上皇后以后,李治就成了武氏的傀儡,这不是对的。终高宗一世,虽然李治确实比较惧内,而且因为身体不好,时常把政务交给武氏处理,但是,国家的军政大权始终是掌握在李治手中的。

例如,显庆四年(659)查办长孙无忌,就是李治在以默认的方式推动,此案冲锋在前的许敬宗,从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跟随李治,妥妥的李治的铁杆心腹,最后合议此案的大臣,官衔最高的是李勣,这是武德年间就大显身手的人物,此事李治不拍板,谁也左右不了李勣的意见,但最后李勣对于长孙无忌案件并无反对之词,显然因为此事就是皇帝李治的意思。

整个高宗时期,军政大权全都在李治手中,历任宰相,即便是最被人诟病、说是与武氏过从甚密的许敬宗、李义府,也都是李治当太子的时候就跟随李治的人,本质上是李治的心腹,其他的宰相,更是基本不受武氏的影响,高宗晚年,曾动过让武氏摄政的念头,就是被宰相郝处俊给顶回去了。正因为如此,武氏才感到无从插手宰相的事务,所以才搞了个北门学士,试图分宰相之权。

至于领兵将领,从苏定方、薛仁贵,到裴行俭、黑齿常之、王方翼,都是李治在任用,武氏根本无从插手,正因为如此,王方翼,这个王皇后的堂兄,才终高宗之世,一直领兵打仗。武则天对此很有意见,李治去世后不久,武则天就借机把王方翼给流放了。

对于武则天提出的建议,李治也是有选择的采纳,并非言听计从,例如,上元元年(674),武则天上书言事,提出很多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息兵”,即不要频繁的征战了,对此,李治就没有采纳,很快派出刘仁轨率军在上元二年(675)去征讨新罗。

李治时期,唐朝整体而言,对内对外都还搞得不错,对内,社会基本稳定,经济依然在稳步恢复和发展,对外,唐军平定了西突厥,巩固和扩大了在西域的影响,攻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完成了当年太宗未来得及完成的事业,李治晚年的时候,局势出现了动荡,西线吐蕃侵逼,北线突厥复叛,东线新罗反复,但在李治的处置下,整体局势还算稳定。这都是李治应给予肯定的地方。

但是,与他的父亲李世民比起来,李治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李治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一)识人用人

李治识人用人的能力与其父李世民相比,还存在差距。

例如许敬宗,他可是从武德年间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跟着李世民了,他是秦府学士之一。但是,他跟了李世民20多年,始终做不到宰相,相反,马周、刘洎、褚遂良等人,资历不如许敬宗,但是,李世民看准了他们是栋梁之才,加以重用,后来都成了贞观年间很厉害的宰相。而李治即位以后,过分重用许敬宗,结果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二)掌控全局的能力

李治在对外作战时,眼光往往集中在一点,不及其余。

例如,打高句丽,就一门心思打高句丽,西边吐蕃已经崛起,自显庆五年(660)开始进攻亲唐的吐谷浑,持续长达三年之久,唐朝竟然不声援,不出兵,坐视吐谷浑灭亡,等到在东线灭了高句丽以后,才开始注意西线的变化,出兵进攻吐蕃,但那时候吐蕃已经占据整个青藏高原,唐军已经难以进攻了。反观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平定吐谷浑以后,就一直注重维持和恢复吐谷浑,以便制衡吐蕃,即便以后李世民在征讨高昌、薛延陀,也都随时注意吐谷浑的动向,一旦吐谷浑出现动乱,唐军随时出兵弹压。

再如,对于北方的突厥,李治在30年时间没有主动采取任何分化瓦解的措施,使得突厥的力量逐渐积累壮大,最终在调露元年(679)爆发了大叛乱。反观李世民,自从贞观四年(630)讨平突厥后,他就没让北方草原闲着过,观察到漠北薛延陀崛起以后,李世民就扶持突厥重回漠南,同时分化打击薛延陀,等到薛延陀灭亡以后,李世民马上招抚漠北敕勒诸部,以便制衡漠南的突厥,总之,终唐太宗一世,北方草原就没有清闲过,草原不清闲,互相争斗,唐朝本身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以上是我对李治的一点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详侃历史


李治之所以在大家的眼中出奇的平常,不仅仅没能显露一点点帝王的尊严,反而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是一位懦弱和没有任何成就的帝王。


可是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李治统御下的唐王朝,国土面积是最广阔的。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正统王朝的帝王共400多位,能够有资格进行泰山封禅的皇帝仅仅只有七位,而高宗皇帝李治就是其中的一位。


泰山封禅是一个帝王最为崇高的荣誉,除非有极高的功德,否则这些帝王是没有资格进行泰山封禅的。


当然了李治的泰山封禅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有祖父辈的余荫在庇护。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无法否定高宗皇帝的一生中所谓唐王朝做出的不朽的功绩。


最为典型的例子:平定高句丽


高句丽曾经可以说是“狗皮膏药”一样,死死的粘着历代的王朝,而又死缠烂打、不死不休。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屡屡出兵都未能撼动高句丽的统治根基,可是在高宗王朝,大将苏定方、老将李勣亲自出兵,攻下了高句丽的都城,彻底让高句丽臣服在了唐王朝的脚下,也让曾经不可一世的高句丽受到了亡国之祸。


最为荣耀的战役:白江口海战


白江口海战是中原王朝和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当时百济屡屡叛乱,唐王朝为了能够解决掉便利王国,派遣刘仁轨前去征讨。


百济为了避免自己遭受亡国之祸,向倭国求援。


于是,倭国带领了四万海军、千艘战舰企图在白江口拦截刘仁轨的军队。可是,在这次白江口海战中,刘仁轨带领了一万三千多的海军用火战的方式大败倭国海军,成功的而赢得了这场海战。


宰相势力大换血


高宗皇帝的政治手腕在晚年可能显得很懦弱,可是曾经的他也和武后联手拿下了自己舅舅长孙无忌的势力。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留给李治的两大辅政大臣。


而长孙无忌作为李治的舅舅,又是托孤的重臣,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完全将高宗皇帝李治架空,操控这整个朝堂。对于年幼的高宗皇帝李治而言,这种处境无疑是最为危险的,为了能够有效的制衡自己的这个舅舅长孙无忌。


高宗皇帝和武则天联手炮制了长孙无忌的案子,将自己的这位舅舅彻底驱逐出了权利的中央。


这种雷霆手段对于高宗皇帝来说无疑是一幕精彩的权力争夺赛。


高宗皇帝之所以在唐初期显得十分暗淡,甚至还有有些懦弱,这和他的身体疾病是分不开的,因为高宗皇帝患有很严重的风疾,而这种风疾让年幼的高宗皇帝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掌控朝政,所以才渐渐将自己的皇权分散给了武则天。


这其实是高宗皇帝的无奈之举。


在刚刚处置了自己的舅舅长孙无疑一批权臣之后,李治不可能再放心的将皇权交于宰相团中,所以此时的武则天是他最好的选择。


再者,太宗皇帝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女人当政,这两大强大的光芒实在太大,李治在他们面前有点“米粒之珠,岂敢和皓月争辉”的感觉。


历史总探长


唐高宗真正厉害之处是慧眼识珠,娶了个美貌与智慧集一身的女人,并把唐朝国运引领到了那个朝代的巅峰。

在我们对唐高宗的了解中,往往认为他是个懦弱、多病、怕老婆的形象,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为。


其实正史上的唐高宗并没有那么无能,毕竟经过几个兄弟的斗争,能坐上皇位,说明不是一般人,只是遇到了英明神武的老爹,和强势的老婆,而低调的唐高宗夹在中间,存在感就被忽略了。



非常有主张的人

正史上唐高宗其实并不是个懦夫,没有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对媳妇言听计从,相反的自始至终唐朝的军政大权一直握在唐高宗的手里,武则天处理的国家大事还是要经过唐高宗的许可。


比如根基未稳的唐高宗要接武则天回宫,包括后来立其为皇后的时候,朝中老臣皆不同意,特别是高宗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对待此事以死相逼,但唐高宗的坚持自己的想法,才有了武则天的后来。


后来用李义府、许敬宗等人员作为心腹,扳倒一首扶持他上位的舅舅长孙无忌,当时的长孙无忌仗着是三朝元老,又是皇亲国戚,一直站在唐高宗的对立面,私自联络大臣向高宗施压,最后唐高宗联合武则天、李义府等心腹,设计陷害长孙无忌,逼得其自行退位,并成功的收回政权,从这点来看唐高宗还是非常有手段的。


政治上面和国家局势的成绩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打新罗,新罗派遣使者请求唐朝派兵支援,唐高宗命大将苏定方出兵高句丽和百济。(663年)时候唐大将刘仁轨大败百济,随后又直取其国王奔高句丽,由于唐朝的出兵,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但是由于唐朝把全部的兵力都放在出兵高句丽,使得边疆的吐蕃国做大做强,成为后来的麻烦。这点有可能是唐高宗缺乏战略布局的结果。


不得不说唐高宗当政的几十年间,唐朝很少有战乱,但是唐朝的国土面积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当时唐高宗重用的武将苏定方、薛仁贵等大将更是知人善用,特别是苏定方当时带兵一路西政,平定了新罗,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国土面积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朝鲜半岛,但是随着大将苏定方的被捕,唐朝战争局面就此稳定。




在国家繁荣稳定的建树


在历史上有名的永徽之至就是说的唐高宗时期,虽然前期李世民已经为唐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唐高宗继位后唐朝的经济文化上都得到了提升。


比如说在唐高宗宗统治期间,政局稳定,经济上得到很大的发展,人口红利方面从太宗时期的360万上升到380万,由于出生人口的增加,重视农耕桑织的推广,使百姓都能分田到户解决问题百姓的温饱问题。

另外唐高宗重视起了文化教育问题,在他统治时期重视科举制度,鼓励民间有志之士参加科举考试,杜绝世袭宦官子弟浑水摸鱼,使得唐朝有文化的人员在量上面的增加。


综合以上来种种看唐高宗还是个有能力的皇帝,但是后期由于身体多病的原因,权利分散给了武则天,如果要是和李世民的能力比就逊色很多了。


微风之语


正史里的唐高宗还是非常厉害的,李治的风头基本上让李世民和武则天给掩盖了,主要是老爹和老婆太厉害了,夹在中间的往往就会被人给忽略,李治的功劳主要就是开创“永徽之治”,灭高句丽、西突厥,继续稳固了唐朝的鼎盛,在他的统治下,唐王朝的疆域版图达到最大。

唐高宗是历史上存在感较低的皇帝,但是高宗的确是一名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朝廷之上人才济济,高宗也是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非常注重前朝遗留下的问题,开拓疆土这一项就足以和唐太宗比肩,甚至超越太宗。

高宗即位之初,罢辽东之役以及诸土木之功,继续推行老爹的贞观年间的政策,仅仅用了数年,就开创了第二个盛世“永徽之治”,高宗不仅对内继续推行老爹的政策,还致力于平定外患,平定漠北、破百济、灭高句丽和西突厥,拓展了唐朝的疆域,使唐朝的疆域仅次于元朝和清朝,就这一项功绩,就已经超越了李世民。


但是高宗晚年,受制于武则天,武则天最终染指帝位,改唐为周,高宗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综合功与过,高宗的功劳要大于过,所以高宗并不是一位昏君,而是一位有魄力的明君。


南柯多萌


李治老爹唐太宗李世民是皇帝,媳妇武则天是皇帝,儿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都是皇帝,并且这俩儿子还都先后做过两次皇帝。

因为老爹唐太宗李世民和媳妇武则天都是非常耀眼而夺目的帝王。所以唐高宗在历史上存在感较低,但他在位期间,朝廷之上人才济济,高宗也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非常注重前朝遗留下的问题,在唐代皇帝中也算是佼佼者。

高宗即位之后继续实行李世民时期政策,短短数年,开创“永徽之治”盛世,对外极力平定外患,在西域高宗皇帝坚决与突厥人奋战多年,终将其纳入版图;在朝鲜半岛高丽与百济联军攻打新罗时,高宗皇帝审时夺势,派出大将刘仁轨出兵新罗,取得重大胜利;使唐朝的疆域仅次于元朝和清朝,仅此功绩,就已经超越了李世民。

我们中学时的教科书提到李治是都说其生性懦弱,且身体羸弱。

但事实上,李治不但心狠手辣地除去了“诸葛亮式的托孤重臣”长孙无忌,斩首了妹夫房遗爱、柴令武和姑父薛万彻,赐死了一干叔叔兄弟,流放了一大批跟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宿将,李家子孙被他干掉了一半,剩下的又被老婆武则天差点杀光。

李治在即位之前,就可称得上“色胆包天”,他不但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就把才人武媚娘拉上了床, 待李治登基后,便很快命武则天出家,并再次将其招入宫中,封为昭仪。

要知道,李治跟武才睡在一起的时候,正是李世民晚年,脾气最暴烈,连魏征的墓碑都能推倒,如被李世民发现,那李治丢掉的不仅仅是太子之位,还要搭上脑袋,但李治就真敢做了,而且还做成了。

唐高宗李治本想即刻废掉王皇后,晋升武则天为皇后的。但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坚决反对。但等其帝位坐稳之后,最终废王立武,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而且是“托孤重臣”,但就是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李治就毫不客气地把他流放,并逼其自杀。

但后来武则天最终染指帝位,改唐为周,使大唐又一次丢了江山,高宗自然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不能否认高宗是一位有魄力的明君。


美丽青春您真痘


论人脉关系,唐高宗李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老子唐太宗李世民是皇帝,他媳妇武则天是皇帝,他儿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都是皇帝,而且这俩儿子还都先后做过两次皇帝。这样的人脉,谁敢不佩服?

言归正传,正史中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呢?

可以肯定,高宗李治是一位被忽视了的皇帝,毕竟,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和老婆武周皇帝武则天,都是非常耀眼而夺目的帝王。

而夹在他们之间的李治,身体原本就不是很好,而且性格要相对内敛懦弱,所以人们很少会对高宗予以过多关注。

其实,论治国能力,唐高宗李治虽然比不上李世民,但也绝对不是庸庸碌碌之辈,在唐代皇帝中也算是佼佼者。

大家都喜欢拿开疆辟土和威震四夷来评判一位皇帝的功勋业绩。我们就不妨从这一角度举两个例子吧:

在东北亚地区,当时的朝鲜半岛分成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而高丽与百济联军攻打新罗时,新罗向唐求援。高宗李治当机立断,派出大将刘仁轨出兵援助新罗,取得重大胜利,成绩巩固了唐王朝在这一地区的势力;

而在西部地区,高宗李治坚决与突厥人开战,在西域奋战多年,终于夺取了这一地区。从而使得李唐掌权的疆域达到极盛。要知道,高宗时的疆域,是唐朝最广袤的地区。

李治虽然是位公认的懦弱皇帝,但实际上却也非常具有主见,并且颇具手段。

关于李治的性格,记得中学时的教科书都曾提到,唐高宗李治生性懦弱,且身体羸弱。但实际上,李治此人确实个手段颇为残忍之人,而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众所周知,唐太宗垂暮之际,李治已经对武则天暗生情愫。待李治登基后,便很快命武则天出家,并再次将其招入宫中,封为昭仪。

按照唐高宗李治的设想,是要即刻废掉王皇后,晋升武则天为皇后的。但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坚决反对。

不过,等高宗皇位坐稳之后,还是废掉了王皇后,并贬黜了长孙无忌,晋升武则天为正宫皇后。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懦弱么?

当然,正史中李治的成功,也有运气有关,李治的好命,似乎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李唐王朝的权力纷争,或许是历代最为残酷的。在唐太宗晚年,皇位之争同样非常惨烈。

其实,原本比李治更有机会的,原本是当朝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然而,这两人的矛盾爆发后,竟然兵戎相见。最终,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也遭贬黜。此时,李治顺理成章地继任为了太子。

就这样,基本没有怎么耗费心力的李治,竟然轻松地当上的太子。而剩下的,就是静静地等待垂暮之年的唐太宗李世民给自己腾位置。

说了这么多,大家还是来瞻仰下本题中的男一号,大唐天子高宗李治吧:


史海烂柯人


提起大唐盛世最先被人想到的往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其实在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承上启下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而永徽之治的开创者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事实上大唐的辉煌绝不仅仅只停留在贞观、开元两个时期,在唐高宗治下的永徽、显庆、龙朔、总章年间的大唐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以致于千年之后有深知中华掌故的海外李姓华人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为显龙。李治的文治武功可谓彪炳千秋,只不过是因为他的父亲李世民、妻子武则天、孙子李隆基太过耀眼,以致于掩盖了他的光芒。

唐高宗即位之初就把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君臣都牢记唐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唐高宗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提倡文教,由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

永徽四年(653年)对大唐帝国和唐高宗李治而言都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皇室内部爆发了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人的谋反事件。李治以雷霆手段赐死房遗爱、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等人,又调兵遣将镇压了陈硕真起义,李治的皇位由此得到巩固。

唐代版图在唐高宗总章二年为达到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唐朝125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是在李治的手里打下来,并到死都维持着的、没有丢去的。唐玄宗的时候最大国土不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在开疆拓土的同时国内经济欣欣向荣: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史称”永徽之治有贞观遗风“。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9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次年西突厥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7月沙钵罗可汗攻入庭州,遣梁建方讨之。8月大食国始遣使来唐。闰9月诏义仓改令率户出粟。永徽三年唐军在牢山之战中大败贺鲁军,一时间吐谷浑、新罗、高句丽、百济并遣使入贡。至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遣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可汗沙钵罗逃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后被唐军擒拿,西突厥汗国至此灭亡。李治以西突厥故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至此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在万国来朝的同时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法典《唐律疏议》编成。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就在大唐帝国蒸蒸日上之际帝国东北方向的朝鲜半岛吸引了李治的注意力:曾令其父皇李世民和前朝杨广头疼的高句丽联合百济向新罗发起进攻,遭受重创的新罗向大唐遣使求救。恰巧此时大唐西北的西突厥又和大唐发生冲突,忙于西北战事的李世民只是派大臣带着劝和诏书前往百济进行警告。百济对大唐的警告置若罔闻:不仅又攻占了新罗十几座城池,还断绝了向大唐朝贡。唐高宗李治继位后百济重新遣使向唐朝进贡,然而李治已对百济飘忽不定的外交政策大为光火。

李治给百济国王下发诏书称:任王决战,朕将发契丹诸国度辽深入。王可思之,无后悔!勿谓言之不预也。尽管这份诏书的措辞已相当严厉,但百济朝廷并未将其当回事——在他们看来:百济与唐朝陆路不通,两者之间隔着连隋炀帝、唐太宗都未能平定的高句丽;而海路方面:今天的黄海在当时看来几乎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然军事屏障。依然我行我素的百济于公元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与高句丽达成战略默契:从西、北两个方向夹攻新罗。自知不敌的新罗只得再度向大唐帝国求救。

唐朝这次已不打算再警告百济和高句丽,而是派出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击高句丽,试图从陆上减轻新罗的军事压力。在这场战斗中唐军大破高句丽军队,杀获千余人,但由于所派兵力不足,新罗的危机并没解除。其实此时的唐朝也有难言之隐——太宗晚年就已爆发的和西突厥的战争还在继续,唐朝无法全力应对东北战区。公元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正月初二唐军在苏定方率领下平定西突厥都曼的叛乱,唐朝在西北的军事压力缓和下来,这使李治得以将苏定方的军队调往东北和高句丽、百济对阵。

公元660年5月刚于四个月前在西北战胜西突厥的苏定方率部渡海向百济发起进攻,并于6月下旬抵达今天的仁川附近。与此同时新罗国王金春秋亲自率兵出京城(今韩国庆州),最终成功和作为友军的苏定方部在仁川附近回合。苏定方和新罗太子金法敏约定:唐军由海路,新罗军由陆路分头进发,于7月10日会师合围百济都城泗沘。

面对十八万唐罗联军,慌乱中的百济朝廷临时匆忙组织起力量在白江口处和沉岘(今韩国大田市西南)以步兵阻击。苏定方顺利击溃前来阻击的百济先头阻击部队,在距离泗沘城数十里的地方与百济主力部队展开角逐,唐军大破敌阵。新罗军方面一度进攻受阻,导致其与唐军会师的时间比预定晚了两天,引起苏定方大怒。不过这一历史细节并没影响整个战争的进程:两军回合后开始部署阵地合围泗沘。

第二天即7月13日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弃城而逃,留在泗沘城中的王子扶余泰趁机自立为王。扶余泰只是百济王族中一名普通王子,并非太子,太子扶余隆之子扶余文思此时尚在泗沘城内,他担心扶余泰对自己下手。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扶余文思率先缒城向唐军投降。四围重兵压城之际国王扶余义慈弃城而逃、太子之子扶余文思率先投诚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时间百济方面降将如潮。扶余泰被迫率领文武百官请降,百济都城泗沘陷落。7月18日逃到熊津城的百济国王扶余义慈率太子扶余隆及熊津方面的部队请降。自3月10日唐高宗李治下发远征百济的诏书到8月12日平定百济的捷报传回大唐京城前后五个月时间内割据海东近五百年之久的古国百济就灰飞烟灭了。

然而在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投降后百济旧地先后涌现出几支反叛力量:他们退守南部的南岑、真岘(今韩国大田市附近)等城,或与唐军和新罗军形成静态对峙局面,或频繁进行小股骚扰。叛军中的一支是以原百济将领黑齿常之为首的兵民合体势力。这本是一支不该出现的叛军——黑齿常之在百济朝廷投降后也率部投诚并前往泗沘城向唐罗联军送款。然而苏定方在战胜后放纵士兵劫掠,引起民愤。黑齿常之在惧怕之余利用当地民意率十余名亲信遁归本部,纠结亡散,形成以任存山区为基地的军事堡垒。他们结栅自保,旬月之间收留了百济残众三万余人。8月26日苏定方遣兵攻打,因任存山地势险要,唐罗联军没取得实质性的军事进展。从黑齿常之战后初期的投诚行为来看:他并没太强的反叛野心;从他此后的军事动作来看:他的主要精力始终用于固守任存山,并没对唐军发起主动进攻。这实际上是一支处于观望中的兵民杂糅力量,如果唐军能成功平定其他叛军,这支军队会主动归顺。另一支重要的反叛力量则相对棘手:公元661年(唐龙朔元年)3月僧人道琛自称领军将军,鬼室福信自称霜岑将军,招诱各地叛军,势力迅速扩张。这股势力进一步占据了周留城(今忠清南道境内)并在泗沘城南岭竖起四五道大栅,试图围困泗沘城里的唐罗守军。与此同时这支叛军还向日本寻求援助,于是日本方面授予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织冠阶并将一名日本贵族女子许配给他,随后又正式册立其为百济王,派出日军五千余人、战舰一百七十艘护送其返回百济旧地,由此日本加入到干预百济战事的活动中。

然而百济叛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僧人道琛和鬼室福信眼中从日本送回的扶余丰仅仅只是作为王室的代表以加强队伍的影响力、号召力,他们自然不愿分权给扶余丰,而道琛和鬼室福信之间也有巨大的矛盾。这时作为大唐检校带方州刺史兼熊津道行军长史刚赴任百济的刘仁轨利用百济叛军内部的矛盾向道琛和鬼室福信陈说利害、慰谕招降。道琛不愿就范,鬼室福信便杀害了支持复国运动的主要人物道琛和尚,转向背叛扶余丰的一边,并密谋将之杀害。扶余丰也早已开始猜忌鬼室福信,于是公元663年6月在日本协助下拘捕鬼室福信并将其处死,自此百济残军的指挥大权完全落在日本册封的百济王扶余丰手中。百济叛军的内讧给唐军的军事部署创造了条件:又一支唐军在孙仁师率领下渡海而来和刘仁愿、刘仁轨部会师。作为盟军的新罗军队在其太子金法闵率领下也在七八月之交顺利和唐军会合。这时众将讨论进攻目标——有人说:“加林城是水陆交通要道,何不首先攻打它?”刘仁轨说:“加林城地势险阻守卫坚固,进攻就会大量伤亡,守卫也会旷日持久。周留城是敌巢,敌军头目都集聚在那里。如果攻克周留城,其余各城自然就好夺取了。”绝大多数唐军将领打算先攻打作为水陆交通要冲的加林城,而刘仁轨始终坚持绕开沿途一切水陆重镇直捣敌巢周留城,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孙仁师、刘仁愿以及作为同盟军的新罗国王金法敏率领陆军向加林城进发;刘仁轨则与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水军越过加林城,直击周留城。

刘仁轨部行至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时与四倍于己的倭国百济联军遭遇。宽阔的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倭国水军利用自己大小船只兼备,小船行动便捷的优势在不到入海口的狭小区域内对唐军发起主动攻击,以避免唐军战舰出海后发挥船大的优势——隋唐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非常高超:能造出几层楼高、上下能跑马的楼船,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航母,相比之下倭国战舰则简陋得多。刘仁轨以大船布列外围,将日军小船死死拒之阵外。倭国兵将甲胄质量极差,唐军箭雨之下倭兵倭将往往被射得透心凉。初战失利的倭国先头部队被迫现行撤退。次日万余倭国援军抵达战场,倭国水军的兵力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此时的日本刚从原始部族进化为国家,此时的日本皇权还远远做不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日军各路将领几乎都是日本国内的世家贵族,平时谁也不服谁管,再加入日本扶植的百济王扶余丰也不愿意完全当日本人的傀儡,所以他的部队也自成一家。此时这些互不统属的部队自以为自己人多势众,于是在没对战区水文情况和对方列阵情况作出任何分析的情况下一窝蜂冲了上去。尽管日军的行动是盲目的,可兵力上的优势实在太过明显,刘仁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命令主力舰队后退收缩,而令侧翼舰队迎战敌方主力。好在唐军久经战阵,比起日军这种以前只有和原始部族作战经验的菜鸟(日军之前的打仗基本和打猎差不多)在协同作战素质上高出不止一个档次——两翼舰船利用相对靠前的局面同时先中央收拢,本来进行主动冲锋的日军很快发现自己已陷入唐军大船的包围中。刘仁轨自然通晓“火烧赤壁”之事,他见日军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样挤在一起,于是唐军火箭齐发,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最终唐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此时的日军还没后世的所谓武士道精神,战败后的日军兵将通通跪伏于泥淖之中,听凭唐军与新罗军发落。这场大唐高宗年间的中日战争是两个千年历史上的首战,应该也是中日历次战争中日军最大规模的投降,是历次中日战争中赢得最为干净利落的一仗——之后无论是万历援朝战争、甲午战争,还是抗日战争,无论最终谁赢了,对双方而言都是打得异常艰苦,而这次刘仁轨作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位抗日将领彻底完胜日军,之后800余年日本再不敢窥视中华。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厉害死了就是老厉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