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算不算明君?

用户101353008936


最近这几天读了很多和明史有关的书,对朱元璋这个人也有了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他算不算一个明君呢?首先要明白明君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说开疆扩土可以被称为明君,那么为中国拓展领土最多的当属于元朝,可是有人说元朝的某位皇帝是明君吗?

如果说开创一项前所未有又相当重要的制度是明君,那么确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秦始皇算是明君吗?

(秦始皇像)

如果说善于纳谏,对待臣子能够知人善任,态度温和算一个明君,那么以虚心纳谏,君臣关系比较和谐的唐太宗算是明君吗?

(唐太宗像)

如果说开创了一代盛世算作明君的话,那么曾经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算是一个明君吗?

如果说兴修了造福后世的水利工程就是明君,那么兴修了沿用至今的大运河的隋炀帝算是一个明君吗?

(大运河)

我提的这些只是很小一部分的标准,关于这样的标准还有很多。比如勤于政事、勤俭节约、爱惜民力这些。似乎只要是符合了这些标准,那么才算是一个明君。

朱元璋自建立明朝以后,他其实是比较体惜民力的,曾经出台了很多利民的政策,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而且他堪称是一个工作狂人,可以一天处理几百件公务,勤于政事他当之无愧。编修法律,使得官吏处理案件有法可依,对老百姓也是一种保护,比如当时老百姓只要拿着《大诰》就可以进京告官。他做的这些算不算明君呢?

与这相反的一面,是他大肆屠杀功臣。李善长、刘伯温、徐达等一大批功臣元老在朱元璋上位后遭到他的清算,这也是他遭到后世饱为诟病的地方,你说他算一个明君吗?

我认为分析历史人物还是要一分为二。朱元璋做的这些有好的有坏的,综合来看,他做的这些事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对于朱元璋每个人同样有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他称不上明君,暴君也谈不上。


听历史说话


人性都是复杂的,古代的皇帝心思尤甚。就算是最得宠信的近臣,也难以每刻都揣测得透圣意,所谓圣意难测是也。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自幼生活清苦,见过了人生百态,尝透了人情冷暖。所以,他应该是最懂得百姓生活疾苦的皇帝,从其对贪腐是绝对零容忍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不过并不是说朱元璋关心百姓疾苦就说朱天璋是个明君了,这会显得很片面。

由于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让朱元璋吃透了苦,所以明作为平民百姓的不容易,在其上台后,实行了轻税薄赋的惠民政策。

元末明初之前长期的战乱,社会人口剧减,居无定所的流民也多,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的政策,也就是从人口多的地区迁移部分居民到人口稀少的地区,还免费发放耕牛和种子给平民,让平民百姓能够迅速发展农耕,生活尽快的安定下来。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鼓励百姓大量开拓荒地,种植经济作物,确定了开荒者永远拥有土地。而且三年免税。朱元璋还重视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设立福利院,凡生活无着落者按月发给粮食,贫穷人家无力埋葬死者的,由明朝廷补助丧葬费。总之,朱元璋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很快赢得了民心,人们解决了吃饭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比较稳定。

朱元璋对平民百姓比较厚待,可以说得上是一个爱民如子的皇帝。我们再来看一下朱元璋对做官的人又是怎么样的?

明朝官员像地方的县令,每月享米7石5斗,朝中的正一品大员每月享米87石。 也就是说,凭着这样的俸禄,这些明朝官员解决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但想要多赚一点,生活过的奢侈一点,明显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大富大贵了。



由于明朝的俸禄实在显得有点寒酸,也间接导致了明朝贪官污吏的慢慢流行,但偏偏朱元璋对贪官污吏又是最痛恨的。

朱元璋规定凡贪腐合计有60两银的便要杀头。为了惩治贪腐,朱元璋发明了各式各样的骇人听闻的刑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衙门里专设的”剥皮楦草”的皮脏庙

再来看看朱元璋对行明朝开国元勋

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大逆不道”罪诛宰相胡惟庸,这就是震惊朝野的“胡党”案。这案受牵连同诛者比较多,比如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胡党”案受诛连共计有三万余人。

公元1393年,又一宗大臣意图谋反案出炉,这次被朱元璋诛杀的大臣是蓝玉,按朱元璋的说法归类为“蓝党”,“蓝党”案耗时多年,受株连诛杀功臣名将一箩筐,几手将当年跟随朱元璋打拼天下的功臣元勋屠戳一空。

是蓝玉案还是胡惟庸案,都说明了朱元璋对他的臣子不信任,害怕人家来谋夺朱家江山。也反映出了朱元璋生性多疑的性格。



朱元璋算不算明君?


朱元璋是一个复杂之人,他推翻了元朝末年民不聊生的腐朽政权,建立了大明王朝,在他的统治下,平民百姓普遍都安居乐业,社会发展迅速且稳定,抛开他对功臣元勋的“残忍嗜杀”,因为平民百姓为一国之本,既然他能让老百姓过好日子,那么他是当得上明君这个称号的。


浩瀚文史


当然,朱元璋自幼孤苦,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出身最卑微的开国皇帝,他对贪腐是绝对零容忍的,反腐手段也是极度残忍的。这也是朱元璋被无耻文人污蔑的最主要原因!

1、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在明初,洪武皇帝虽然限制民间自由迁徙,但相对来说老百姓的生存环境还是宽松的,也是最幸福的。

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支持百姓告官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位!

朱元璋成功打通了帝王和百姓之间的交流通道。当时的明朝都城应天,百姓可以扭送不法官员入京,沿途政府机构必须支持,不准阻拦!

这一条,被朱元璋写进了严惩官吏的刑事法规《大浩》!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朱元璋注重社会尊老的国民素质。

朱元璋自幼父母双亡,没有机会实现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他,非常重视大明朝的老人晚年生活。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昭告全国“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

当然,对于孝敬老人的人,明廷不仅给予精神鼓励,还给予物质奖励。当他们年满60后还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才能享受的社会福利。

孝道是洪武皇帝极力推行的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

3、完善宋元以来的政府福利机构,形成了制度化、体系化!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体系起源于宋朝,发展于元朝,最终形成体系化是在朱元璋的统治时期。

朱元璋在宋元两朝的社会福利基础上,建立了养济院(收留孤寡的福利院)、漏泽园(国家免费公墓)、惠民药局(公办免费医院)、保障房(安置无家可归者),形成了一条龙的政府公益机构。

以上,被朱元璋写进了《大明律》!



4、惜民力、轻瑶赋、修水利,恢复因为元末战争而带来的创伤。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诏令天下,要求“与民生息”;

洪武二年、三年、四年、九年,朱元璋相继实行税赋减免政策,范围波及全国,并鼓励民间开垦荒地。

朱元璋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兴修水利,到洪武二十八年,水利修建4万余处,疏通河流4千余道。

朱元璋的治国措施,完全是在元末战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说他推翻元朝统治的功绩,仅仅是他的民生工程,也当得起明君的称号,因为能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皇帝他就是好皇帝!

所以朱元璋统治的三十一年,也被称为洪武之治!

至于他反贪手段的残暴,比如“剥皮萱草”,我只能说都是这些贪官活该、找死,触犯了国法就是要受到严惩!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明朝又是最后一个汉家王朝,可是后世来看,对他的争论颇多,有些人把他捧成千古一帝,有的热说他是屠夫。下面来看看:



朱元璋的前半生是汉民族的一尊神:

朱元璋在建国前,应该算是出神入化的人物,是前无古人的神。他从一个穷要饭的文盲,在24岁那年参加革命,只用了16年时间就建立幅员辽阔、集中统一的大明朝。这16年中,朱元璋是这么做的?

一是风雨无阻的学习毅力。朱元璋注意收罗智囊人物,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等几乎形影不离,即便再忙,也不忘学习。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没有他不清楚的,通过持之以恒的而学习,朱元璋的文化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对相关问题和历史人物往往有独到见解。

二是统揽全局的领导能力。到明朝建国时,朱元璋的领导艺术炉火纯青,识人水平、培养人的水平、用人水平都是一流的,他能把一批酸腐的知识分子团结在身边,更能把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周德兴、郭英、廖永忠等一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文盲培养成富有军事韬略的将帅之才。这一点实在了不起。



三是统筹兼顾的指挥水平。毛主席曾经说,中国古代指挥打战最厉害的是李世民、其次就是是朱元璋。这个话其实是从简单的军事角度说的,要是说综合的指挥能力,朱元璋第一,没人能超越。他既能一线指挥作战,也能运筹帷幄。徐达在打张士诚的时候,朱元璋写信给徐达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自己把握好就可以,不必事事请示。晚年朱元璋对燕王朱棣等儿子说,我领兵四十多年,从未打过败仗,靠的就是稳扎稳打、不冒进。

四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水平。朱元璋的战略规<strong>划能力无人能及,当初强敌环视,朱元璋在夹缝中求生存,靠的就是这个能力。当年对先消灭陈友谅还是张士诚的判断完全正确,对攻打北京的线路规划和宣传造势完全合理,徐达打到北京外围后,北京是一座空城,元朝君臣早就跑了。他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先南后北实现统一的人,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精心准备。

前半生的朱元璋英明神武。




朱元璋的后半生是人也是鬼:

可惜,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越来越偏离当年创业之时的清醒和睿智。因为是靠纪律严明取得了天下,所以建国后朱元璋对纲纪到了迷信的地步,他以严肃法纪为名,发动了明初的四大案: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蓝玉案。他在位30.5年时间,杀了15万官员及其家属,平均每年杀掉5000多官员及其家属,当时全国人口只有5000多万。


在对别人刻薄寡恩的同时,他对自己的儿子们是十分慷慨的,儿子们都封亲王,每年俸禄5万石(后来才改为1万石),5万石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明朝一个小府半年的财政收入,一个小的府只能养他两个儿子,后来实在觉得太多,改为每年1万石。他20多个儿子世袭罔替,亲王的长子还是亲王,其他儿子是郡王,这样一直下去,共计8个等级,藩王俸禄后来成为困扰明朝中后期的最大财政问题,终于最后吃垮了大明朝。


虽然,朱元璋治国取得了很大成绩,康熙帝称为“治隆唐宋”,但这个成绩是与大范围屠杀官员、限制老百姓自由、特务统治、保甲制度等法西斯主义相伴而生的,朱元璋的模式非但不具有效仿意义,反而荼毒后世。晚年的朱元璋,简直就是人间恶魔。


古人说,利益熏心,一点都不会错。当年还是叫花子的时候,朱元璋特别清醒、特别谦虚、特别容易满足,“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但,私心最终还是战胜了朱元璋的聪明才智。

1398年6月24日,这个疯子皇帝终于永远闭上了眼睛,大明朝的官员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坐看东南了


朱元璋起于陇亩,幼时贫困。经历过世间一切苦厄。有两个阶层让他无比痛恨,乃至影响了他后来很多决策。一个是官,一个是商。在他眼里,无官不贪,无商不奸。所以执政以后,他对这两个阶层近乎变态地打压。

炒米带着大家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下朱元璋究竟是一个明君还是一个昏君?

朱元璋对官员近乎疯狂地惩治,首先给予其极低的待遇,一个基层的七品县令的每月支米只有7石5斗;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

因为都是以实物形式发放,所以这些俸禄仅可以维持基层官员的个人基本生活。而当官如果仅为这点口粮,官员自然缺乏动力。所以各种形式的贪腐“补贴”必然大行其道。

而这恰恰又犯了朱元璋反对贪腐的大忌,(在这里就感觉是朱元璋故意设的套)朱元璋规定凡贪腐折合银两60两得便要杀头。为了惩治贪腐,朱元璋发明了各式各样的骇人听闻的刑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衙门里专设的”剥皮楦草”的皮脏庙。但实际上,这种刑法真正的用于基层官吏的史料记载并不多,反而是那些功臣贵戚,偶有记录,比如著名的蓝玉。

朱元璋对大明的官员有着天然的不信任感。


所以锦衣卫大行其道,他们甚至代替大明正常的执法机构,按照一种匪夷所思的办事效率,对大明朝的官员形成了”强烈有效”的监管,并且复核程序超级简单,我这里就不举那个过于著名的”四人密室”案了(有兴趣的可以在评论里展开一下)。

因为这种不信任造成的明初“四大案”。洪武13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累计3万余人;洪武26年(1393年), 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朱元璋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万。

如果说杀胡惟庸和蓝玉是为了废黜相权和功臣集团,加强集权。那么洪武9年(1376年)“空印案”和明朝洪武18年(1385年)“郭桓案”,则彻彻底底暴露出朱元璋对明朝整个官僚体系的高度不信任。但实际上,这两个案子的原罪都与他自己制度设计有关。


一种评价:

在朱元璋的高压下,明朝初年的吏治在《明史》中得到了张廷玉的高度评价,认为清官占了所有官吏的三分之二。而且朱洪武铁腕治理腐败下的“官不聊生”的状态也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认可。

另一种评价:

但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保持基层官员朴素精神的同时,其实应该为自己造成的这种”结构失衡”买单。明清两季,由于正常工资与工作不对等,形成的“火耗”和“两敬”,这种以额外形式补贴整个官僚体系收入,最终基层官员的彻底庸俗化,一直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施行“火耗归公”,取消“两敬”设置“养廉银”才得以改变基本状态。

商人失去了其在社会上应有的地位,被排到了最末,商户等同贱户。


影视剧和小说中经常会提到一个沈万三,这样一个富可敌国的江南富豪。其实在真是历史上,收到朱元璋打压的不单单是一个沈万三,而是无数个沈万三。沈万三代表了整个江南已经一条腿迈进资本主义的江南士绅阶层。

自南宋以来,整个江南的经济便开始转向手工业制作,和航海贸易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南宋偏安一隅,却富甲天下,主要是他的商业税早已远远超过了农业税。南宋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可以抵达地中海乃至直接到达欧洲。

而在元朝,江南经济事实上亦未受到重大摧残。可以说没有江南的富庶,就没有朱元璋“北伐”的物质保障。

但是朱元璋有一个梦想的家园,那就是老百姓应该像庄稼一样长在地里,老实本分种地,安分守己看家。


所以朱元璋以割裂的眼光去处理他所遇到的问题,他发明了世户制度,你家种地的就必须世代种地;你家打铁的,那么你家就得世代打铁;你家当兵的,那么你家就得世代当兵。(别以为炒米吹牛,俞大猷他爹就是个百户,俞大猷第一次当官就是继承他爹的百户;戚继光也是16岁时承袭祖上的世职,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的。)

为了打散江南的士绅阶层,朱元璋创造性地发明了人为地强制迁徙。

“洪武赶散”,将商业最发达地段的苏松二府,十万余户,强行迁到苏北。历时半个世纪,小三代人!到现在苏北还有很多人家的族谱上记录了家在阊门。(关于这段炒米不详聊了,之前有专门写过。)为了防止民间的海外贸易,施行了海禁,片板不得入海。对外贸易只能由明朝官方进行。

一种评价:

这种”关起门来过日子”的思维,非常符合朱元璋的出身,而且同时也的确对明朝初年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有计划的几次人为移民(还有山西大槐树下也非常有名),对战荒地区的重新开发和”世户制”对民心产生的稳定情绪,在某些定义下是有一丢丢的“原始公平”感的。

另一种评价:

但是这种割裂的社会制度模式会后来社会发展还是产生了很大的隐患的,比如明朝著名的“倭乱”,实际上那些倭寇都是替民间贸易的中国海盗们打工的。再比如说世户制直接导致了明朝“卫所制”军队战斗力的滑坡。


所以朱元璋是一个精力旺盛,说到要做到的皇帝,而且确确实实是有作为的皇帝。他有一个原则让后君主奉为宝典,那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炒米视角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都可以称之为明君的,毕竟开拓了一个偌大的王朝,更何况明太祖朱元璋创建的是大一统王朝之明朝。

朱元璋这一生比较具有争议的应该是滥杀功臣,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名声和后世评价,自然而然的使很多人认为他是暴君,而非是明君。

但事情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只能说明太祖朱元璋被抹黑的不轻。

下面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其实历史上那有开国皇帝是暴君的情况呢,身为一个暴君怎么可能打下一个偌大的天下呢。

而且那个开国皇帝不是杀伐果断之辈呢?

威胁到皇帝统治或者意图不轨的,自然是该杀就杀了。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宋太祖赵匡胤就没有大杀功臣,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首先赵匡胤属于是武将篡位自立的,属于是当时利益集团重新挑选的一位代言人罢了,而且刚刚篡位,内有忠于后周的不稳定势力,外有其他国家的威胁,自然只能是仁义治天下了。

像明太祖朱元璋这种起于布衣,战于元末,最终一步步统御天下的政治狠人来说,肯定是杀伐果断之人,杀图谋不轨的功臣一向都喜欢斩草除根,而不是控制范围。

而且当时明初延续元末腐败的官场作风,国家刚刚成立,贪污腐败有如元末乱糟糟的官场,朱元璋自然是大杀特杀来反贪来抑制这种不正之风。

当然朱元璋大杀功臣肯定还有着兔死狗烹的原因,也有着为孙子朱允炆成功继位铺路的原因。

但像火烧庆功楼还有赐死徐达等杀功臣的典故都是后世有意抹黑而加工的野史罢了,根本没有什么证据或者史料出处的,也就是说压根没有这种事情。但到了现代很多人就以此野史而加工大写特写,也是让人无语。

而且最重要的在于不论朱元璋杀功臣到底具体是不是滥杀还是因为这些功臣作死的杀,最起码朱元璋对于百姓那可是真的好。

明太祖在位期间可是建立起了明朝的全民福利制度,分别是漏泽园、惠民药局、养济院等。

像漏泽园等于是今天的免费公墓。惠民药局相当于今天的医院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养济院相当于今天的收容所,用以专门收留鳏寡孤独残障人士的,每个人每个月可以享受三斗米三十斤柴火补贴的,还提供换季衣服的。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明君,因为明君一般分为几种,其中开国皇帝都可以称之为明君的,光是这一点朱元璋是当之无愧。

而且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老百姓如此之好,更是符合明君标准的。

至于杀功臣是不是滥杀,最起码也不能说是暴君行为的。


宋安之


纵观朱元璋一生,他有几大作为:

第一:他推翻了元朝统治,结束了少数名族统治中原,拯救了汉民族,使汉民族重新获得政权,结束了前朝的等级制度,而且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让汉人重新站了起来。

第二:他自幼出身贫寒家庭,是被压迫的最低层人士,所以他特别恨那些贪官污吏,制定了很多措施以保护底层人的利益,虽然有很多残酷的刑法,但是指针对于当官的而不是百姓。

第三:进行了屯田制,使得大明王朝既有大量的兵员,也减少了国家财政的支出,而且废除了宰相这一职位,建立了内阁制度,以致一直影响到清朝,使国家权利更为集中



话语新风


就在元朝末年,在今江西地段生活着一个高僧,高僧姓氏不详不知是姓黄还是王,但名叫来复。高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不仅如此高僧更是凭借着自己敏捷的才思,以及渊博的学识和满腔的热血才华,在朝廷做了翰林学士。原本以为高僧能够在翰林院里安然度过余生,实现自己的人生报复理想。但未曾想到晚期的元朝,官府腐败,民不聊生,四处哀声哉道,天下大乱,随后明太祖统一中原,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

高僧在自己所任职的朝代覆灭后,为保全性命躲避乱世,放下世俗来到寺庙,剃去烦丝三千做了和尚,甚至于还改了名字——云来。尽管剃去了烦丝,但他却与众不同留了一把的胡子。可以说这样的他是分外的引人注目,同时他满腹的经书诗文,又擅长写诗歌,更是被世人称为诗僧。 不得不说,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僧人更是引人注目,据说与其往来的人都是当朝的达官贵人,高僧更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名扬天下。

随后高僧的名气更是传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耳边,皇帝更是特许高僧能够以僧人的身份入朝做官。或许是一开始的复官的职位太小高僧认为这样的官职与自己的才华无法匹配,所以在入官不久后便直抒胸臆写下诗歌一首,以表明自己的心意与其被这样一个小小的七品职位禁锢,还不如做自己一天逍遥自在的和尚!

后来这首诗传到了明太祖的耳边,在看完诗后尽管太祖内心极度的生气,但仍然强忍不高兴,却说道,你既然不愿做官为何身为一个和尚还要留胡子呢,这件事你的好好的解释一番吧。没想到高僧的一番回答竟然让太祖大笑一番随即便让高僧继续在山野间逍遥自在了。高僧只说道,我剔除的是我的烦丝,我留下的只是我大丈夫的气概。

帝王终究都是帝王,他对此早已怀恨在心,一心想要找到机会除去高僧,终于机会来了。太祖在召见高僧后便赏赐御膳给了高僧,希望高僧作诗一首以表明自己对皇恩的感谢,但也正是这首诗结束了高僧的生命。

其实诗歌本身并无问题,只是太祖杀心已起,无论高僧写下怎样的诗篇都难逃一死。他将诗篇里的"殊""尧"曲解认为是高僧对自己的悖逆。原来这是高僧对太祖的恭维没想太祖杀心已起,可以真是"苦"了我们太祖。高僧一瞬间就明白了太祖的意思,说了一句“众生皆苦”!自己也不慌不忙,自己盘坐在大殿之中随后高僧便这么安静的圆寂了。


刘大妈说三农


评判皇帝,我们经常用明君、暴君、庸君、昏君来评价。朱皇帝是双面性的,他可以被称为“明君”另一方面也可以被称为“暴君”。

明君方面:

朱元璋对历史最大的功绩就是,推翻元廷恢复汉家江山。扫灭群雄让国家重新归为一统,并且建立长达将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是非常厉害的,智商爆表,军事,政治上那是大大的“英明”。

由于朱元璋也是穷苦出身,非常同情底层的百姓,朱元璋给了百姓很高的社会地位。并且制定了很多措施来保护他们的利益。

暴君方面呢!

相信大家也都了解,朱元璋也被称为“屠夫”。由于朱元璋的父母和家人都是因为贪官克扣粮食被饿死的,所以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特别的痛恨,而且给官员的待遇也非常低,有个词是民不聊生,做朱元璋的臣子可以用作官不聊生来形容。贪个几十两就要被杀头,严重的剥皮充草什么的,历史上特别有名的洪武四大案前后总共杀了有好几万人,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啊,真的特别狠。官员也是成天担惊受怕,上个朝都得和家人诀别,写个遗书什么的,这官当的太遭罪了。

还有朱元璋以八股文取士,实行海禁。这些政策利大于弊,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是复杂的,也是伟大的,是非功过留于我们评说!

诸多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小伙子别放弃啊


纵观历史,朱元璋应当算是明君!

朱元璋者,出身赤贫,十七岁时因天灾、瘟疫,家破人亡。入皇觉寺先做行童,再做游方僧,藏身谋生。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十五岁时,投奔反元义军郭子兴部下为兵,军事、处事才能脱颖而出,得到郭的信任。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病死,时年十八岁的朱元璋尽有郭的部下,为其提供了全面展示才能的舞台。此后,朱元璋运筹帷幄、攻城掠地:收降徐寿辉,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沉溺小明王,先后经过一十六年的浴血奋战,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朱元璋其所以能够在十六年内扫灭江南群雄,建立政权,关键在于他采纳老儒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这九个字,成功点在“缓称霸”上。朱元璋请教朱升时,元朝的军事实力还是相当强大的,其大部分精力在对付北方的红巾军,另一部分精力则在对付江南群雄。但江南群雄并起如蜂蚁,没有力量都去攻伐,当时就形成一个自然而然的标准,“谁称王就打谁”。朱元璋听取朱升建议,埋头发展实力,不称王。于是元王朝也就没有把他列为攻伐重点,因而减少敌人,得以顺利发展。等到实力能够一统江南了,也具备了与元朝抗衡的资本。

朱元璋坐镇南京,策定天下;徐达等并力攻占,驱元顺帝出逃北京进入漠北,彻底失去皇权。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一是迁徙富豪到南京、凤阳,打击豪富势力,有利江南经济发展。二是诛杀开国将相,剪除异己力量,为子孙后代掌控朝廷提供保障。三是处治贪污弊政,刹住元朝以来官场久积的贪风。四是以制度治国,为子孙立范。颁行《大明律》,亲自主持编制《大诰》,并陆续编出续编、再编。因为,他不允许修改《大明律》,就用《大诰》所载实际案例来补充和修正《在明律》。制订改革朝廷官制、地方官制;改革军制,推行卫所制。五是重视培养人才,设立国子学等。为有明276年江山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最受诟病者,首推嗜杀。这不冤枉他,确是嗜杀。在他做皇帝的三十一年里,奉行以猛治国,美其名为:“元以宽失天下,我朝须纠以猛”。有人做过统计,朱元璋严刑重罚,杀了十几万人,他杀的人主要是:国公,列侯,大将;宰相,部院大臣,诸司官吏;州县胥役;进士、监生、经生、儒士、文人、学者;僧、道;富人等。而对一般民众他并没有杀戮。说穿了,他杀的是他认为对皇权有威胁的人。但不管怎么说,嗜杀总是不对的。

限于篇幅,不能对有关事情细说,总之,朱元璋有许多功绩,也有许多缺点,两者相较,功大于过。他对社会发展、前进起了正向推动作用,是应该被肯定的。与历代帝王比,他勤于国事,不迷信神、道,不吃丹药,不娇惯子弟,不为流言所惑等,应是一个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