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上联“孙行者”,一半考生因太难交白卷,只有一人答对

提起清华大学,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地位了,不管是国内大学的哪个排行榜,它都稳居第一,我国很多顶尖人才也都出自清华大学,当初小编上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还比较好,就把清华作为自己的目标,当然了清华的录取分数如此之高,岂能是什么人随随便便就能进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1932年的时候,清华大学给新生入学出的一道国文试题。

清华大学出上联“孙行者”,一半考生因太难交白卷,只有一人答对

这道题目是陈寅恪出的,他在出题之前也是早已经想好了下联答案,结果阅卷的时候一看,考生们答得什么样的都有,唐三藏、猪八戒、赵子龙等什么人名都往上写,有好一点儿的会对出“祖冲之”、“王引之”的名字来,也还算是合理。但他心中的那个标准答案一直没人能答上来,就在他万念俱灰之际,他突然看到有一考生回答的“胡适之”,顿时大喜过望,立即表示就凭这仨字,这考生不管上清华的哪个系都行了!这位考生就是后来著名的语言学家周祖谟。

清华大学出上联“孙行者”,一半考生因太难交白卷,只有一人答对

最终让陈教授满意的答案是周祖谟的“胡适之”,这让陈寅恪教授眼前一亮。上联是“孙行者”,下联是“胡适之”。这两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吗?陈寅恪教授曾经在晚年回忆,他当初出这道题目的灵感,来自于苏轼的“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诗中出现的“韩卢”是犬名,“行退”是步履动词,“者和“之”都是虚词。

清华大学出上联“孙行者”,一半考生因太难交白卷,只有一人答对

至于陈寅恪先生为何会出这类题目,还要看一看当时的社会状况,白话文运动正蓬勃发展,当时许多人都在报纸上抨击清华大学食古不化,出“对对子”这类怪题来考学生实属不该,但陈寅恪先生发文解释: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考察考生思想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