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当场摔杯子?

既无忘


刘禅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是历史上最为特殊的。刘备托孤时,嘱咐刘禅对待诸葛亮要像父亲一样,不可造次。同时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华十倍于曹丕,如果觉得刘禅才智平庸难堪大任,你可以取而代之。

诸葛亮自然不敢,他对刘备说必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心竭力辅佐刘禅,匡扶汉室。而刘禅则谨遵刘备的嘱咐,他登基后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武乡侯,又准许诸葛亮开府治事,蜀汉的行政事务均交由诸葛亮处理,史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禅只负责礼仪性的事务,是个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每日深居宫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史称“政则葛氏,祭由寡人”。

不仅如此,诸葛亮没事还经常教导刘禅如何做人做事,告诫他“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要“亲贤臣,远小人”,这口吻完全就像父亲说教儿子一般。

历史上像这样的君臣关系不会持续太久,因为随着皇帝年龄的增长,必将和权臣产生激烈的冲突,而权臣的野心也会随之膨胀,想取而代之。最后的结果要么是皇帝被废,要么是权臣全家被诛杀。西汉的霍光就是这样。

要说刘禅心中没有一点怨气和担忧是不可能的,但刘禅和诸葛亮却一直相处的非常融洽,即便刘禅已经快30岁了,还是对待诸葛亮像父亲一样。

因为诸葛亮的分寸一直把握的非常到位,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自立为帝,而且把蜀汉各个派系的关系维持的非常平衡,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刘禅没有理由去怨恨顾忌诸葛亮。

不过某些大臣却不这样认为。诸葛亮去世后,这些人要求刘禅清查诸葛亮的家产,他们认为诸葛亮当权这么多年,一定贪污了许多钱财,可以借此机会对诸葛亮势力进行彻底清算。

其实诸葛亮在临终前曾主动申报了自己的家产: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不过这些人并不相信,刘禅心里可能也不相信。但结果却是诸葛亮的家产确实和他申报的完全一样。刘禅得知后气的当场摔掉了杯子,他羞愧万分,悔不该听信谗言,怀疑诸葛亮的一片赤胆忠心。

诸葛亮虽然没有为自己留下多少钱财,却给刘禅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蒋琬、费禕、董允、姜维都是蜀汉的栋梁之才,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忠臣,没有分毫叛逆之心。他的独子诸葛瞻也是如此。


石头说历史


如果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肯定就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与君主的关系了,这个臣就是诸葛亮,而君可以是刘备,也可以是刘禅。

诸葛亮的丞相之职是谁封的?是刘备封的。刘备不仅封诸葛亮为丞相,而且身受辅政大权,完了之后还有: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这个创业近四十年的蜀汉开国之君,什么风险没遇到过,什么人没见过,但对于诸葛亮,他看得很明白,这是一个标准的正人君子,所以刘备还对刘禅说了: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何时看错过人?况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托付的,不仅仅是蜀汉江山,刘氏后裔,还有未完成的理想和事业,他坚信诸葛亮可以更好的帮他及他的子孙后代完成。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刘禅给的,刘禅不仅让诸葛亮开府,任命他为益州牧,而且还: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那一年刘禅17岁,以后世开上帝视角来看刘禅,他最多也就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却一不小心放在皇帝的位置,并非刘禅愚蠢昏庸,也不是刘禅聪明伶俐,而是他是一个没有皇帝能力的普通人,德不配位,造就了刘禅的悲剧,也许不是悲剧,至少刘禅是善终。



17岁,一个并不算小的年龄,与此可以参考的是:17岁的孙策已经护送父亲的遗体回到家乡,同时继承父亲的事业开始打拼。17岁绝对是一个可以自已做主的年龄,对于刘禅同样是如此。

但刘禅的选择是:

政则葛氏,祭由寡人。

刘禅是被逼的吗?没有。这是刘备的遗命,同时也是刘禅的选择,一个17岁少年天子的选择。刘禅选择了由诸葛亮总理大权,而自已只负责祭祀祖先,这就是明显的做个名义上皇帝的,仅此而已。



诸葛亮自此开始了独揽大权的11年执政时光,这期间,诸葛亮除了要治国,还要平乱、北伐,以实现刘备遗命和蜀汉的长治久安,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费尽心思的以“相父”身份管着少年天子刘禅,让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以郭攸之、费祎、董允教导刘禅,刘禅就像一个叛逆期的少年一样,总会有些不爽,但不爽归不爽,但这是国家大事,容不得一丝马虎。

诸葛亮终于累死在北伐的路上,诸葛亮去世前,刘禅派人问接班人问题,诸葛亮回答了蒋琬、费祎,刘禅照办了,仅仅出于对维护蜀汉政治秩序而禁止给诸葛亮奔丧的行为,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理解刘禅对诸葛亮的恨意,实在是无知之举。



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领益州牧,基本上是所有大大小小的蜀地官员的上司,对于蜀地的官员来说,诸葛亮等于是君,蜀地的官员是臣,这是东汉时期的二元君臣关系所决定的,所以谯周这样的与诸葛亮政见完不同的人,也会去奔丧,不是谯周认同诸葛亮,而是这就是礼仪,刘禅要是不禁止,那么蜀地的官员都得给诸葛亮奔丧,那政治秩序不就乱了。

诸葛亮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申报个人财产的政府官员。在诸葛亮给刘禅的上书中清楚的说到了自已的个人财产: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至于臣在外任职,没有额外的花费安排,随身衣服饮食全由国家供应,无需再置其他产业,来增添家财。待臣离开人世时,不让家有多余衣物,外有多余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任。

诸葛亮的这点财产,无非就是小地主水平的财产,与蜀汉丞相的身份完全不相符,而刘禅所谓的清查诸葛亮的家产,只不过更加证明了诸葛亮所言非虚,在得知真相后,刘禅只有羞愧之心,只得摔杯以气愤让他轻信谗言的人。



说诸葛亮贪权,他却没有把权力世袭,传给自已的亲信和儿子;说诸葛亮纂位,他却没有任何造反之意,尽心尽力辅佐刘禅。

诸葛亮有纂位的能力,有纂位的实力,但就是没有纂位的行动,这是他与曹操、司马懿之类的本质区别。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当时刘备给了诸葛亮非常大的权利,甚至直言不讳的说:你比曹丕强上十倍,如果儿子还行就辅助他,不行就直接废了他。刘备还让刘禅以后要向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实际上让诸葛亮做了蜀汉的太上皇。蜀汉的大事小事都是诸葛亮说了算,诸葛亮在蜀汉前期的时候主要管政治,后来诸葛亮政治军事一手抓,成为了蜀汉实际上的控制人。

不过诸葛亮是非常忠心的,以他的势力想要废掉刘禅基本上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刘备死后根本没有留下几个心腹大将,张飞和关羽一死,刘备的核心幕僚集团实际上已经消失了。不过诸葛亮从来没有动过废掉刘禅的心思,在别人请求诸葛亮称王的时候,诸葛亮也拒绝了。因为诸葛亮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完成刘备的遗愿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最后遗憾的去世。在快要去世的时候,诸葛亮给刘禅写了信,在心中说自己家里有良田15顷,桑树800棵,子孙后代都可以自给自足。

刘禅在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想到自己这么多年被压迫的痛苦,下旨禁止民间给诸葛亮立庙,并且带人去诸葛亮家清查他的家产。诸葛亮清廉是出了名的,但是刘禅不相信,其实换做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在权力中心十几年的人,家产竟然只有15顷地,800棵桑树。刘禅希望自己能够看到诸葛亮家里面黄金满地,这样自己就能解一解恶气了。

但是看到清查的结果之后,刘禅彻底的震惊了,因为诸葛亮确实是只有这么少的家产。看到诸葛亮这么清廉,刘禅为自己怀疑诸葛亮感到了非常的悔恨,气的当场摔了杯子。刘禅这时候才明白,诸葛亮确实是自己的好相父,是一个真正把自己当成儿子一样来辅佐的相父。

笔者在这里要小小地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在蜀汉权力中心十几年的时间,不仅没有二心,而且还清廉自律,实在是古代官吏的典范。

刘禅在这时候才感到了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没有私心的好相父,虽然刘禅还是没有允许人们给诸葛亮立庙,不过对于诽谤诸葛亮的人,刘禅给予了严厉的惩罚。当时蜀汉有一个人看到诸葛亮死了,刘禅没有允许给诸葛亮立庙,就准备落井下石诬告诸葛亮。说蜀汉之前连年征战都是诸葛亮的错误,他这个人在世的时候,将蜀汉置于危机之中,现在他死了,我们应该高兴。刘禅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愤怒,直接杀死了这个人。

后来刘禅一生都保持着对诸葛亮的绝对尊重,等诸葛亮的儿子长大后,刘禅给诸葛亮的儿子加官进爵,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两家成了儿女亲家。


邓海春


所谓的“在诸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后,使刘禅当场摔杯子”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那么,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到底有没有想着清算诸葛亮,或者说收拾诸葛亮的家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一二。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诸葛亮生前曾上表说自己没有多余的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也都是朝廷赐封,即使这些也够自己的儿子自给自足了,没有多余的财产。这算是诸葛亮主动上报个人财产,刘禅信不信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诸葛亮至死也是如此,更是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将自己葬在定军山,只需要挖一个洞,够自己的棺材放进去就可以了,并且就穿自己平常的衣服入葬即可,不要放任何随葬品。

然而,一些好事者编出了刘禅因不满诸葛亮生前对他的严加管教,在诸葛亮死后,派人清查了诸葛亮的家产,企图对诸葛亮进行清算。然而,清查的结果是跟诸葛亮生前上报的一模一样,这让刘禅大吃一惊,并且极为羞愧,当场摔杯子。然而,这一切纯属谣言。那么,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家人,有没有想着要清算诸葛亮呢?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承袭了武乡侯的爵位,并且在诸葛瞻17岁的时候,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后来,诸葛瞻进入朝堂,由于诸葛亮的原因,诸葛瞻一路升迁。后来,更是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再后来,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领兵出征,最后诸葛瞻与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沙场,刘禅开门投降。诸葛亮三代人都为他老刘家尽忠了,真可谓满门忠烈。

总之,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像其他的皇帝们对于像诸葛亮这样的顾命大臣进行政治清算,但是刘禅也并非对自己的“相父”诸葛亮毫无怨言。实际上,在诸葛亮死后,蜀国的百姓们纷纷要求给诸葛亮立庙,但是刘禅以此违背礼制而不允许,百姓们只好每年在道路上私祭诸葛亮。后来,直到263年,蜀国马上就要灭亡的时候,在朝中大臣的请求下,刘禅这才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可见,刘禅对诸葛亮这位相父还是有所不满的。只是阿斗不傻,他知道朝中大臣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外面更有手握重兵的姜维,他作为一个光杆司令,不敢造次,只能继续装傻充愣,维持现状,伺机而动。因此,他不仅没有对诸葛亮进行政治清算,相反还拉拢收买诸葛瞻等一帮旧臣,同时还扶植宦官黄皓,与姜维基本在朝堂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相互制约,而他自己居中调节,从而逐步掌握国家大权。所以说阿斗不傻,我们长期以来都小看他了。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在中国历史上最纯粹的君臣关系就是诸葛亮和刘备了,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诸葛亮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刘备中兴汉室的事业,他跟随刘备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又全力辅佐刘禅,继续刘备未尽的事业,为匡扶汉室,在年老的时候还多次率军北伐,最终累死在战争途中,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却下令清查其家产,这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三岁失去母亲,八岁父亲去世,自小就跟随自己的叔叔生活,诸葛亮胸怀天下、才华横溢,却始终无用武之地,直到刘备多次屈尊光临寒舍,才将其请出山,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他的才华才得到施展,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顺利击溃刘璋,入主益州,在随后的多次战争中,诸葛亮为刘备献计献策,出奇制胜,可以说刘备蜀汉的建立,诸葛亮功不可没。


刘备去世之前,也曾将诸葛亮叫到身边,将自己千辛万苦打下的蜀汉托付给诸葛亮,就连自己的儿子都让诸葛亮帮忙照看,刘备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还吩咐刘禅事事都要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他坚信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和事业,诸葛亮可以帮他和自己的后代来完成。


诸葛亮对于蜀汉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位丞相,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为蜀国鞠躬尽瘁,全心全力的辅佐刘禅,政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

这时的刘禅已经17岁了,他虽说不是一个痴傻的人,但也不是一个英明的君主,最多就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只是因为出身好,显然是德不配位,刘禅将朝政全部交由诸葛亮管理,自己开开心心的做个名义上的皇帝。


蜀汉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也算是十分稳定,在诸葛亮晚年的时候,他多次率兵北伐,多以失败告终,而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是越来越糟,在临死之前,他上报了自己的资产,即“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诸葛亮死后,刘禅却听信了小人的谗言,以为诸葛亮执掌朝政这些年,肯定私攒了许多的财富,于是下令清查诸葛亮的家产,不查不知道,这一查,还真让刘禅大失所望,诸葛亮的家产还真如他所上报的那样,再没有其他任何值钱的东西。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是为蜀汉大业尽心尽力,虽然位居丞相,却没有贪婪丝毫的财物,他一身清廉、两袖清风,不愧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刘禅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愧疚,因此他怒摔杯子,警告那些人不要再诽谤污蔑诸葛亮了。


刘禅亲自为诸葛亮送葬,并悉心照料诸葛亮的后人,以告慰其在天之灵,这小子还算有点良心。






遗产君


刘禅的确对诸葛亮心怀不满,有两点可以佐证:

其一,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奔丧。

古人有礼,死者为大,奔丧是完全合乎情礼的行为,然而诸葛亮刚刚驾鹤西去,三军便接到了刘禅的密令:“禁止奔丧”。

《三国志谯周传》有载:“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诸葛亮死于交战之中,谯周得知消息后,即刻出发前去奔丧,然而等他抵达后,刘禅却下了诏书,禁止奔丧,全军上下,唯独谯周提前赶到,完成奔丧之举。

从“诏书禁断”四个字可以看出,这是刘禅亲自下达的命令,而“禁断奔丧”,虽然也是诸葛亮生前的意思,为的是防止他的死讯传出,容易被魏军利用,以此扰乱蜀国军心,但抛开这一点,即使单独为诸葛亮举行秘密葬礼,于情于理也没有丝毫不妥,且不需要告知天下,只是简单举行一番仪式,表达对于他一生所做贡献的敬仰与恭送即可。

然而刘禅却下令禁止奔丧,这也就意味着除去唯一前去奔丧的谯周,几乎无人为诸葛亮送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禅对诸葛亮是心怀不满的,毕竟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在整个蜀国朝野的话语权并不重,甚至达到事必征求诸葛亮意见的程度。

我想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君王,能心甘情愿让谋臣把持朝政,即使这位谋臣是先王刘备万分信任的诸葛孔明,但归根结底他也只是“臣”,刘禅则是“王”。

其二,诸葛亮西去后,全军乃至民间均呼吁为其立庙,以表彰其生前卓越功绩,然而刘禅再次予以拒绝,甚至不听取相关意见。

以研究古代人文著称的文献《襄阳记》中,曾有如下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

仅看最后四个字“后主不从”,便可了解刘禅大概的旨意,“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说的正是诸葛亮刚刚离世,各地官吏与百姓便请求为其立庙,然而刘禅却对此不予理睬。

他给出的理由其实也很正确,汉朝时便规定只有皇帝驾崩才能立庙,其余人等,一律无此待遇。

然而之后由于民间舆论太过猛烈,各地百姓不断请求为诸葛亮立庙,刘禅眼看民意难违,最终只得为其立庙,以平民息。

综上所述,刘禅对于诸葛亮的确心怀不满,毕竟刘禅在位早期,诸葛亮始终大权在握,虽然他并无谋反之意,但对于刘禅来说,整个蜀国朝野并非自己一人说了算,之前刘禅年纪尚幼,对治理国家等同无知,自然大事小事皆言听计从于诸葛亮,然而随着刘禅年纪渐长,欲望与权力不断扩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在某些关键问题上难免就会对诸葛亮心生异见。

而之后刘禅带人抄了诸葛亮的家,更能直接说明问题,如果刘禅当真对诸葛亮深信不疑,自然也不会轻易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从而做出抄家之举。

为泄心头之恨,刘禅思索半天,最终决定给诸葛亮扣一顶贪赃枉法的帽子,但既然要定罪,就必须得拿证据说话,于是下令清查诸葛亮的全部家产。

然而找遍诸葛亮全家上下,却并未找到贪污物证,与此同时,刘禅看到了诸葛亮亲自给他写的一封书信,名为《自表后主》,信中提到: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这句话可以总结为,诸葛亮声称自己并无多少财产,只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田地十五顷,子子孙孙完全可以凭借这些家产自供自足。

刘禅起初对此表示不信,结果下属在清查过后,如实禀报称,诸葛亮确实只有八百株桑树与田地十五顷。

得知这一结论后,刘禅发现与诸葛亮的家产与他信中提及的分毫不差,刘禅因而对自己恼羞成怒,认为完全找不到能抹黑诸葛亮的把柄,由此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摔了杯子。

总体而言,刘禅对于诸葛亮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蜀国没有诸葛亮,就如同马失前蹄,恨的是诸葛亮在世时对朝野操控太深,一度威胁到刘禅的地位。

所以不管怎么看,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感情都是极其复杂的,你说他恨诸葛亮,的确恨过,说他爱诸葛亮,他也爱之深切,不惜在诸葛亮死后,重用他的儿子诸葛瞻。

诚然我们后人看待古人的角度,也只是通过流于后世的史料去推测,具体当时如何,正如那句名言所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钱品聚


在很多人看来,刘禅是个没心没肺的皇二代,乐不思蜀的傻胖子,但实际上刘禅是一个颇具政治智慧的人。


蜀国被灭后,刘禅靠着一句“乐不思蜀”成功保命,已经成为历史上亡国之君明哲保身的成功案例,但刘禅还在蜀国做皇帝时就已经展现出相当的政治智慧,集中体现在对待诸葛亮的态度上。

诸葛亮是蜀国奠基的头号功臣,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达不到“三分天下”的成就,因此刘备对诸葛亮给予了充分信任。临终前,刘备白帝托孤,嘱以重托,甚至说如果刘禅做不好皇帝,你就废了他自己做皇帝。而诸葛亮也投桃报李,以自己的鞠躬尽瘁回报了刘备的信任,尽心竭力辅佐刘禅。


刘禅知道自己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他也了解诸葛亮的忠诚和才干,所以干脆直接放手让诸葛亮去主持朝政,自己乐得清闲,这种方式其实很符合现代法人治理模式——董事长只是出资人和控制人,委托总经理全权管理。

但诸葛亮的大权在握,事必躬亲却无形中架空了刘禅,加上诸葛亮威望极高,群众基础好,搞的刘禅这个皇帝很没有存在感,几乎成了傀儡,而历史上达到这种程度的权臣,结局都不太好——不是生前被灭,就是死后被清算。


刘禅好歹是个皇帝,尤其当他年长懂事后,很想把丞相的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对诸葛亮逐渐产生了厌恶心理,认为是诸葛亮把持朝政,形成一片笼罩在天空的巨大阴影,把自己搞成了傀儡,但他不可能在诸葛亮生前就灭了诸葛亮,他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必要,诸葛亮只是掌握权力,没有把刘禅取而代之的威胁。

所以刘禅决定在诸葛亮死后动手。

诸葛亮死前给刘禅上表说自己只有800棵桑树,十几亩薄田,别无其他财产。刘禅不相信,他认为堂堂一国丞相,怎么也有个万贯家财,这是一个打倒诸葛亮的好机会,便派人暗中核查诸葛亮的家产。


刘禅打了一招如意算盘。如果核查发现诸葛亮财产很多,那就是对皇帝不老实,诸葛亮清廉忠诚的人设会完全崩塌,刘禅就可以借机摧毁诸葛亮这个全民偶像,出一口恶气。如果核查发现诸葛亮真是特别清廉,那么就可以顺水推舟,把丞相表扬一番。

使者回来后向刘禅汇报:丞相当真是一生清廉如水,家无余财。

刘禅听了心情很复杂,一方面当得知真相后,他心里放下了一块石头,不必再推翻诸葛亮这个强大的偶像,长舒一口气;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诸葛亮抱有深深的惭愧之意。

惭愧之下,刘禅做出一个举动——当场把杯子摔倒在地:丞相,阿斗错怪你了啊!


事实证明,诸葛亮对蜀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诸葛亮死后,蜀国再无经天纬地之人才可用,平庸的刘禅只能任用平庸的人才,后来更是宠信黄皓等奸佞之人,国力一天不如一天,很快便衰落下去,把蜀国和自己送上了亡国之路。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三国志》记载刘备哭着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托付诸葛亮,不仅仅是蜀汉江山,刘氏子孙,更主要的是未完成的理想和事业,诸葛亮听完之后惊慌失措,发誓定会忠心辅佐刘禅。

想当年诸葛亮原隐居南阳,为刘备三顾之情所感动,成为刘备肱骨之臣,定下先占荆州,再夺益州,大事可成之策略,刘备赞:“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刘禅登基,蜀中大权尽归诸葛亮之手,诸葛亮如想纂位,犹如囊中取物,但诸葛亮从来有过一丝想法,诸葛亮唯想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对内兴修水利,重农抑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对外南征雍闿、孟获,稳固南方,为北伐奠定基础,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最终累死在北伐的路上。

诸葛亮独揽大权的11年时光里,事必躬亲却无形中架空了刘禅,就象一片笼罩在天空的巨大阴影,搞的刘禅这个皇帝很没有存在感,刘禅好歹是个皇帝,因此他对诸葛亮逐渐产生了厌恶心理。

公元234年,诸葛亮给刘禅上表:在上表中清楚的说到了自已的个人财产:

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至于臣在外任职,没有额外的花费安排,随身衣服饮食全由国家供应,无需再置其他产业,来增添家财。待臣离开人世时,不让家有多余衣物,外有多余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任。

诸葛亮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申报个人财产的政府官员。

刘禅不相信,这点财产无非就是小地主水平的财产,与蜀汉丞相的身份完全不相符,堂堂一国丞相,怎么也有个万贯家财,便派人暗中核查诸葛亮的家产。

使者回来后向刘禅汇报:丞相当真是一生清廉如水,家无余财。听到诸葛亮这么清廉,刘禅为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感到悔恨与惭愧,惭愧之下,刘禅做出一个举动——当场把杯子摔倒在地:

丞相,阿斗错怪你了啊!

诸葛亮死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承袭了武乡侯的爵位,刘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后诸葛瞻一路升迁,统领国事。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领兵出征,最后诸葛瞻与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沙场,真可谓满门忠烈。


美丽青春您真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诸葛亮最好的写照,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诸葛亮的家产,得知了自己果然是冤枉了相父的真相后,深感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此,后悔不已当场摔杯子。


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

刘备白帝城托孤,相当于将蜀国的大权全部都交给了诸葛亮,并且直接说道,如果刘禅不是仁君,你可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将政治军事大权全部集于一身,而此时诸葛亮就是蜀国的实际掌舵者,虽然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贤相,但是在自己对国家的逐步掌控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就架空了刘禅。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要下令清查诸葛亮的家产?

蜀国一向给人的感觉都是君臣上下一心,内部团结,没有争斗,但是正所谓有人便有斗争,何况是一个国家呢!因此,诸葛亮虽然生前无人敢反对,但是在其死后,总有奸佞的人向其身上泼涨水,诸葛亮临死的时候上书给刘禅说道:

自己家里有良田15顷,桑树800棵,子孙后代都可以自给自足!


对此,刘禅是不相信的,如果诸葛亮不说这个还好,一这么说,反而引起了刘禅的不快,诸葛亮生前掌控着整个蜀国的大权,而自己则近乎成为傀儡皇帝,刘禅多少都是对诸葛亮有些怨气的,诸葛亮掌控着整个国家又岂会就有这点家产,谁都不会信啊,因此,刘禅便想到要打一下诸葛亮的脸,甚至提升一下自己的威望,于是下令清查诸葛亮的家产。

刘禅为何气的摔杯子

刘禅清查诸葛亮的家产后,发现与自己想象的一点也不一样,诸葛亮家中果然仅有这点家产,这不是打诸葛亮的脸,这是打自己的脸。诸葛亮,自己的相父这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首出师表打动千万人的心,而自己却还对其不信任,更是在其死后做出清查他的家产的荒唐事,这实在是大不敬,是要被千万人所耻笑的。因此,刘禅又气又怒又后悔,而此时正好手里有个杯子,便摔杯子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


千古一相诸葛亮是无数人的典范,有才华、有相貌、有能力、又清廉、又忠诚、又是好男人,总之万千优秀品质集诸葛亮于一身,虽然诸葛亮六出祁山均以失败告终,最后更是身死五丈原,并没有带蜀国走出困境,但是诸葛亮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并且永垂不朽!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公元223年6月,这是改变了刘禅一生的一段时间,不但从一个懵懂少年演变为一位国主,并且由于他的父亲刘备的临终托孤,让他在很长的时间里只能作为一个象征存在。这一年,他17岁。

同样是17岁,东吴的孙权承继王位时却表现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成熟和稳重,连曹操都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很多人都用孙权的17岁来对比同样是17岁继王位的刘禅,其实这样的比较本身就不具有公平性。

我们先看孙权。孙权家族显赫,历代统治东吴,民意顺从,政局长期稳定,从小接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正统教育,虽然临危受命,但其兄留给他的是完善的政治体系,再加上有母亲吴国太坐镇,顺利的完成了执政过渡期。

再来看看刘禅:

刘禅的17年时间历经生死,能活下来都是个奇迹。母亲早早死于战乱,颠沛流离的生活不要说系统的教育,连最起码的父爱能得到多少都是疑问。所以我们看三国演义中的刘禅和三国志中的描述,大多是品性良厚,但绝对属于不善言辞的。


在这种情况下的继位,他父亲也像孙策一样,就给了他一样遗产,那就是诸葛亮。但不同的是,孙策是将内事外事的使用权留给了他的母亲吴国太,在平时,是不干涉孙权执政的,只在必要时给予指点与纠正。而刘备则将整个蜀国的决定权留给了诸葛亮,并且给了他更大的权利,如果刘禅不称职,可以随时取代他。

刘备只是用这个对诸葛亮进行道德绑架,他知道越是这样,刘禅反而越安全。但是一个历经生死,视安全为奢侈品的17岁孩子,却不的不接受随时有可能被取代的火山口上。再弱智的人都知道如果诸葛亮愿意,随时可以取代他,而且是民心军心所向,所以,刘禅自始至终对诸葛亮无不是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刘禅的聪明就在于此,用自己的年轻来换取执政的时间延续。他是明白诸葛亮是鞠躬尽瘁的,但越是这样,他反而越觉得有危险。这也是为什么每次诸葛亮战争上取得成绩,身边近臣一嘀咕他就下旨撤兵一个道理。

诸葛亮智商很高,但情商绝对的低水平。在李严因错被贬为庶民(这是公认的可以继承诸葛亮衣钵的),赵云病死后,因为对刘禅的极度不信任和匡扶汉室的历史使命,诸葛亮独揽军政大权,成为一代权臣。他把刘禅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却不明白刘禅此时此刻的心情!

任何一个帝王,无论他能力的高低,只要是正常人,都不会满足于做别人的牵线木偶。终于等到诸葛亮死而后己了,刘禅迫不及待的去抄诸葛亮的家,他想从道德上先打到诸葛亮神话的地位,可没成想,诸葛亮家虽不是家徒四壁,却找不出一两刘禅想象中的不义之财。刘禅无法击败一个死去的人,终于可以不当木偶的他,得到的却是更大的愤怒,因为每个人都会用他的相父来要求他。

直到诸葛亮去世30年后,刘禅才迫于朝中和野外的压力,为诸葛亮立庙祭祀!不知道地下的诸葛亮,是否会后悔他对于刘禅孩子般的管教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