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薩達姆明知科威特受美國保護,為何還要冒險吞併科威特?

馮潘


薩達姆對國際形勢產生了誤判,也對美國人的意圖不瞭解。在當時,冷戰即將結束,中東地區的實力平衡被打破,而伊拉克是一個地區強國,對美國的霸權構成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已經不再可能放任伊拉克的發展,如果薩達姆不跟著美國人走,則美國人不會輕易放過他。

薩達姆並沒有看透這一點,據說他在事前探了一下美國人的口風,但不知為何,薩達姆誤以為美國不會插手。有人說,美國人是故意給薩達姆創造一個“不干預”的假象,這是在下套,如果薩達姆中計,他們正好有了藉口可以出兵中東。

不管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薩達姆終歸還是入侵了科威特,美國人也真的出了兵,後來薩達姆敗的很慘,這為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本土埋下禍根。

薩達姆之所以要入侵科威特,首先是被經濟問題給逼的,他一直在為錢發愁。1980年代,薩達姆在美國人的支持下,發動了入侵伊朗的戰爭,史稱“兩伊戰爭”。但是,薩達姆沒有佔到便宜,這場仗打的兩敗俱傷。在此期間,美國人在背後搞了一些小動作,他們偷偷的將武器賣給伊拉克的對手,這讓薩達姆非常憤怒,他對美國人的看法變的很差,決心擺脫美國的控制。

戰爭結束後,薩達姆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他要讓伊拉克實現崛起,讓中東地區的人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事實上,薩達姆是要建立一箇中東大國,但此舉是美國人不樂意看到的。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薩達姆的雄心壯志,都離不開一個資源,那就是錢。當時的薩達姆已經債務纏身,實在是缺錢,而戰爭期間最大的債主就是科威特,同時科威特也是一個富的流油的國家。

一般來說,科威特人應該很清楚薩達姆的狀況,他在戰爭期間吃了大虧,伊拉克需要重建,需要花錢善後,財務非常緊張。如果他們聰明,應該給薩達姆一個時限,或者進行債務減免,因為薩達姆打這場仗,科威特其實是受益者。但是,科威特人等不及了,他們向薩達姆逼債,一點面子也不給。

有人分析過,這件事很可能也是美國人搞的鬼,他們希望薩達姆惱羞成怒,這樣就有可能犯錯誤,而只要犯了錯誤,就能給美國整伊拉克的機會。後來,薩達姆果然是怒了,他憋了一肚子火,原本伊拉克的戰後事項已經忙的焦頭爛額,他在國內的處境非常艱難,此時科威特人還要來給他添堵,這可讓薩達姆氣壞了!

1990年,薩達姆下令伊拉克軍隊佔領科威特,由此引發“海灣戰爭”。回過頭來看,薩達姆之所以入侵科威特,既有他自己的苦衷,那就是伊拉克經濟問題很嚴重,需要緩解經濟壓力。同時,科威特人要債要的急,此舉惹怒了薩達姆,導致其情緒變的不正常。

再有就是,薩達姆對國際形勢產生誤判,對美國人的意圖不瞭解,導致其放鬆了警惕。但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薩達姆想讓伊拉克變強,想讓中東地區擺脫西方人的奴役,這是其遠大的理想,也是其一切行為的出發點。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海灣戰爭是薩達姆發動的一場旨在吞併他國的侵略戰爭,這個沒得說的,於情於理,於當時的國際現狀,任何一個正常的國家領導人也不該做出如此愚蠢而冒險的決定。

1988年8月,慘烈的兩伊戰爭打完了,此時的伊拉克,從戰前擁有幾百億美金外匯盈餘的富裕國家,變成了一個死傷幾十萬人、損失幾千億美元、負債上千億美元的窮困潦倒的國家,一系列戰後重建、償還外債、發展經濟等事務焦頭爛額。

在焦躁中的薩達姆不僅沒有從8年戰爭的狂躁中安靜下來,反而因為戰後的捉襟見肘變得更加冒險激進。

很快,老薩把目光轉向南邊的兄弟國家—科威特,這科威特實在太有錢了,薩達姆心裡直癢癢。

科威特實在命太好了,1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0.012%,就這麼一點點地方,竟然蘊藏了全球近十分之一的石油資源,它幾乎就是浮在石油上的國家,相對其100多萬的本國人口(外籍勞工不算),簡直是過著躺著掙錢的好日子。

在兩伊戰爭中,科威特向伊拉克提供了很多幫助,包括提供了140億美元的借款。

如今,仗打完了,科威特反正有錢,也不急著要薩達姆還,科威特的埃米爾還覺得,我們對你伊拉克夠意思,總得感謝感謝我們吧。

可在老薩看來,這科威特太有錢了,除了比肩西歐的人均GDP,在海外還有千億美元的投資,要不,欠的錢就算了吧。

薩達姆的理由很正確:我作為遜尼派先鋒,向什葉派的伊朗開戰,為其他遜尼派國家擋住了霍梅尼的伊斯蘭革命,你們這些兄弟國家出點錢是應該的。

很自然的,科威特埃米爾聽了薩達姆的話簡直吐血,簡直遇上了白眼狼,很爽快的拒絕了。

在薩達姆眼裡,科威特不過是歷史上伊拉克巴士拉省的一個縣,是暫時離家出走的兄弟,理應應該聽我的。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期間,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部分,當時那時,中東地區也沒什麼國家,地理劃分也很隨意。

奧斯曼帝國崩潰後,大英帝國接管了這裡,扶持了科威特地區的薩巴赫家族的統治,並保證了科威特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二戰後,伊拉克一直對科威特就有蠢蠢欲動的心態,只不過有英國和美國的保護,伊拉克歷屆政府都不敢輕舉妄動。

如今,自己的“合理”要求竟然被一口拒絕,薩達姆的心能不火嗎?

再加上伊拉克在兩伊戰爭後石油產能下降,薩達姆希望歐佩克國家能適當減產,以刺激石油價格提升,但科威特一直在低價傾銷石油,這讓薩達姆大為惱火,再加上薩達姆認為兩國邊境地區的Rumaila油田,由於地質原因導致大量石油流入科威特國境線內,薩達姆要科威特補償,這顯然無理的要求自然被科威特拒絕了。

新仇舊恨,薩達姆火大了,就想起了自己的百萬軍隊了,不過他還得顧及一下美國人的態度。

1990年7月,薩達姆找來了美國駐伊拉克大使格拉斯皮,在會談中,薩達姆向大使一直抱怨科威特對伊拉克的種種不友好行為,處處損害伊拉克的利益。

這大使可能對薩達姆的脾氣不太瞭解,她以為薩達姆找她來就是發發牢騷,或者通過美國向科威特轉達要求科威特減產的要求的。

至於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矛盾衝突,大使顯然還是採取了謹慎表態,她對薩達姆說:我們對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衝突沒有看法。

格拉斯皮只是隨口的場面話,老薩卻感覺心領神會了,把這句話讀成了美國政府的態度。

而格拉斯皮結束了這次“愉快”的會談後沒幾天,就飛回華盛頓度假去了。

很快到了1990年8月1日,伊拉克和科威特的代表在沙特城市吉達舉行了最後一次談判,一方是伊拉克革命委員會副主席杜裡,另一方是科威特王儲薩巴赫。

杜裡告訴科威特王儲,伊拉克大批軍隊已經集結在兩國邊境,想要伊拉克撤軍,趕快拿出100億美金消災。

薩巴赫明白災難很難避免,但作為科威特未來的國家元首,王室代表,他不可能像個被綁架的人質一樣乖乖交錢,這實在太損害科威特國家形象了。

薩巴赫說,交錢可以,但只能交90億,王儲的想法是:至少也討價還價了,可以讓這筆錢看起來像是“雙談判的結果”而不是“伊拉克的勒索”。

不過老薩聽到這個消息卻不這麼想,他暴跳如雷:科威特死到臨頭還敢討價還價,反了天了。

科威特王儲的行為,在老薩看來,和那些伊拉克反對他的人一樣,是對他權威的挑戰。

第二天,8月2日,在薩達姆的命令下,20萬伊拉克大軍和2000輛坦克侵入科威特。只有1萬多人,幾乎沒什麼重武器的科威特軍隊全面潰敗,6名王室成員戰死,科威特埃米爾帶著其餘王室成員和政府官員一路逃到了波斯灣的美軍軍艦上。

很快,薩達姆就宣佈正式吞併科威特,將其列為伊拉克的第19個“永遠不可分割”的省。


雲中史記


因為當年的伊拉克軍事力量強大,長期以中東霸主和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自居,而科威特不同,只是偏居一隅的小國弱國,根本不是伊拉克的對手,薩達姆想的是,只要迅速吞併科威特,造成既定事實,美國也只能承認。

戰前的伊拉克總兵力達到77個師、共120萬人。佔領科威特之後,加強了科威特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2個師, 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伊拉克軍隊從數量上來看,是一支強大的力量,想當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坦克也就3000多輛,4000多輛坦克,薩達姆有足夠的信心守住已經佔領的科威特。


薩達姆唯一擔心的只有美國,但是美國遠在萬水千山之外,儘管在中東的沙特等國有軍事基地,但是短時間內調集幾十萬大軍是不太現實的,而沒有美國軍隊擔任主力,其他的中東國家,伊拉克誰都不怕。

雖然聯合國在伊拉克佔領科威特之後,一致通過決議,要對伊拉克進行制裁,而且同意聯合國的會員國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

即便如此,薩達姆仍然不願意吐出已經咬在嘴裡的肥肉,堅決不撤軍。

美國的強大運兵能力得到體現:42天內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其他多國總兵力為7萬人。合計50萬大軍。

美國最終和盟友集結的總兵力為69萬人,坦克3700輛,其中美國2000輛,裝甲車5600輛;作戰飛機1740架,包括了美國F-117A隱形戰鬥機59架,B-52轟炸機40架,戰艦247艘,航空母艦9艘。

戰爭結果為伊拉克傷亡10餘萬人,聯軍損失4000多人,美軍僅僅陣亡148人,非戰鬥死亡138人,聯軍完勝。


出兵打擊伊拉克的國家

戰爭結束之後,伊拉克只好從科威特撤軍。

科威特紀念老布什

12月1日,老布什去世後,科威特人自發進行紀念布什,因為正是布什的決策,派軍隊進攻伊拉克,最終才保住了科威特的獨立地位。


視野新觀




薩達姆首先發起了兩伊戰爭,而打壓伊朗符合美國利益,因此美國是支持薩達姆的,至少不反對,但是兩伊戰爭打了八年,伊拉克不但沒有打敗伊朗,反而讓伊朗軍隊佔了上風,戰火燒到了伊拉克境內,八年的戰爭讓兩國都損失慘重。薩達姆因此認為,你美國支持我打伊朗,我費了這麼大力氣,花了這麼多錢,所以你美國就欠我人情。於是薩達姆天真的以為,如果伊拉克吞併科威特,美國雖然不願意,但是為了還自己“人情”,應該也會默認既成事實吧。



基於這樣的一種考慮,薩達姆開始打科威特的主意,之所以閃電佔領科威特,就是想趁美國還沒反應過來就造成既成事實,讓美國默認結果。

同時,薩達姆吞併科威特還有個原因,就是兩伊戰爭讓伊拉克損耗巨大,而薩達姆又野心勃勃想要一統中東地區,所以薩達姆急需要用錢來重新武裝軍隊,增強實力,而科威特又是個軍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整天就會“下金蛋”的老母雞,這對薩達姆的誘惑很大,於是在誤判國際形勢的情況下,薩達姆悍然出兵,最終給自己的國家,也給自己引來了禍水。


毒刺劍客


需要說明的是當年的科威特談不上被美國保護,但伊拉克進攻科威特的確屬於冒險行為,不過相對尷尬的是,可以提供給薩達姆的選擇已經不多了,這個錯誤從兩伊戰爭爆發的一開始就已經鑄成了。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前,伊拉克早已經被逼到了懸崖邊上,快速致富似乎成了薩達姆唯一的選擇。



1988年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正式結束,在這場最後也沒有分出勝負的較量中,伊拉克可謂損失慘重,不但原有的上百億美元的外匯花的一乾二淨,自己反倒欠下了數百億美元的外債,在伊朗反攻伊拉克本土和著名的襲城戰中,伊拉克境內大量的油田受到了損壞,正常的石油出口受到了大幅度下調,又隨著戰後石油價格的下跌,伊拉克核心的石油產業也遭受了巨大重創,外債、重建以及擴大數倍的軍費開支,都嚴重製約著伊拉克的發展,經濟的崩潰也加速了國內矛盾的增加,反對派和庫爾德勢力也蠢蠢欲動,伊拉克在十年之內也難以恢復元氣,身為獨裁者的薩達姆可以算得上是危機四伏!

此時擺在薩達姆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就是需要迅速解決國內的經濟和國內矛盾,拖延日久只會不斷威脅他的地位,但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想到需要利用武器來奪取財富,在兩年的時間裡,他也一直嘗試利用和平手段來解決伊拉克的危機,可惜都沒有成功。



1、聯絡各阿拉伯產油國企圖提高石油的價格,但卻無人買賬。

先不說這一舉動可能會觸碰到更多國家的利益而遭到反制,對於其他產油國來說,由於這些國家正處於和平發展階段,正常每日的石油出產量都相對比較穩定,甚至不斷增長,即便價格沒有上漲,利用薄利多銷的手段也一樣可以獲得收益,又何必用抬高價格的手段與周邊國家交惡,給自己國家的發展製造障礙。

2、聯絡科威特沙特等國,宣稱兩伊戰爭是為了阿拉伯世界而打,希望欠下的外債可以得到免單,結果直接遭到拒絕!

不否認的說當年伊朗周邊的國家的確希望伊朗的國力得到一定的遏制,伊拉克能夠主動出頭也的確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可這只是被動造成的結果,發動戰爭的一方終究是伊拉克,為了自己的個人私慾而發動戰爭,回頭吃了大虧又改口說自己是為了大家,而讓大家出錢買單,誰又會當這個冤大頭?

3、企圖蠶食科威特油田,甚至喊出了科威特是伊拉克領土一部分的口號,但換來的只是兩國關係逐漸走向破裂的結局。



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伊拉克已經到了耍無賴的境地,為了能迅速搞到錢,什麼樣的想法都能想的出來,但在拉下臉皮四處要錢卻四處碰壁的情況下,薩達姆只能在最後時刻動起了自己的刀子!

國內的重建工作沒錢投資,外面的饑荒無錢償還,長達八年打造出來的上百萬現代化軍隊更無錢養護,如果連最起碼的經濟和軍事都維護不好,那薩達姆的下臺也也只能是時間上的問題,在各種和平要錢手段紛紛被拒絕的情況下,薩達姆也只能選擇冒險侵略他國。事實上為了這一天,他猶豫了整整兩年之久,但無奈國內的狀況不等人,她必須鋌而走險走上這條路,只能說他一生當中的錯,從1980年的那一年,他執意發動兩伊戰爭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


遼寧資深球迷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時該國並沒有被誰保護,而且軍事實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是薩達姆幾天搞定它的主要原因!當時的波斯灣存在伊朗和美國勢力的激烈對抗,而科威特本身就在這個漩渦之外。美國在薩達姆佔領科威特後不得不駐軍沙特,以防止伊拉克軍隊進一步南下波斯灣。國際上普遍以為薩達姆吞併科威特以後要進一步南下,建立阿拉伯帝國取代原本吞併伊朗西部土地的帝國藍圖,美國國內甚至傳出反對駐軍沙特的聲音,因為這會讓美國陷入另一場越南戰爭。


在80年代好不容易擺脫越南戰爭的美國,十分害怕再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因此駐軍沙特都讓很多反對派不滿!也正是如此薩達姆斷定不會有勢力阻攔自己吞併科威特。為了使自己的行為更加合法化,薩達姆打出了以色列和敘利亞的牌,他認為以色列佔據了巴勒斯坦絕大部分土地,同時佔有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不肯退還;敘利亞對黎巴嫩也實行間接控制,它們可以吞併別人的領土自己也可以。

這種理由其實就是強詞奪理,薩達姆忘記了弱國無外交的硬道理,在當時的世界上不存在能夠對以色列指手畫腳的國家,薩達姆沒有以色列那種堅實的後盾。以色列憑藉一己之力多次催垮了敘利亞、埃及和約旦的聯軍,但是伊拉克連教士統治的伊朗都搞不定,他憑什麼向美以構架的中東秩序發起挑戰呢?最終多國部隊向佔領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發起進攻,以摧枯拉朽之勢將伊軍趕出科威特。



利刃巨透社


伊拉克敢打科威特,是有很多種因素的。薩達姆也是基於當時眾多的的國際國內局勢,才考慮攻打科威特的。只不過,薩達姆最大的失誤是誤判了國際形勢。

薩達姆和伊朗爆發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而最終的結果,伊拉克根本就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反而彼此損耗非常嚴重。

為了轉移戰爭造成的創傷,伊拉克於是決定吞併科威特。伊拉克吞併科威特,表面的問題是伊拉克不想歸還科威特的債務。但是實際上,伊拉克還有更大的野心。

當時,在蘇聯的幫助下,伊拉克一躍而成為阿拉伯國家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號稱世界第四強國。而恰巧當時,由於埃及的衰落,阿拉伯“盟主”出現空缺。因此,薩達姆想借此整合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建立統一的阿拉伯聯盟,重現阿拉伯帝國的榮光。而入侵科威特,只是薩達姆目標的第一步。

但是,薩達姆過於相信了自己的實力。以當時的伊拉克而言,打敗阿拉伯各國問題還不大,但是要和世界主要強國抗衡,伊拉克還是非常欠缺實力的。此外,伊拉克隊當時對國際格局的估計也嚴重不足,尤其錯誤估計了蘇聯和美國的態度。

伊拉克當時是蘇聯的主要盟友之一。正常的情況之下,蘇聯會保護伊拉克的利益。但是,當時已經處於冷戰的末期,蘇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局,不僅國內持續動盪,國際上東歐劇變等問題也讓蘇聯焦頭爛額。薩達姆自然不會意識到,此時的蘇聯,已經瀕臨解體的關頭,又如何會抽身幫助伊拉克?

而在對美國的評估上,薩達姆也錯誤低估了美國的態度。雖然自越南戰爭以來,美國基本上沒有再對海外用兵,且伊拉克的近鄰--伊朗的巴列維王朝滅亡的時候,美國也沒有出兵相助。如果伊拉克攻打科威特,美國自然也不會進行干涉的。至於美國在中東的巨大利益,顯然也是被薩達姆忽略了。

因此,薩達姆才會義無反顧地出兵科威特。而由於以上因素,薩達姆的失敗其實他在出兵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蘇綻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被野心衝昏了頭,冒險賭博。

當時薩達姆剛剛接受了兩伊戰爭的挫敗,國內經濟一落千丈。

然而,薩達姆卻有一支高達百萬的強大軍隊,在阿拉伯世界無人能敵。

以當時沙特等國的實力,聯合起來也不是薩達姆的對手。

薩達姆認為,只要佔領科威特,不但能夠得到巨大的石油資源,解決國內經濟危機。還可以通過一場大勝,解決國內民眾的巨大不滿。

同時,吞併科威特以後,沙特面對巨大威脅,一般就會屈服。

那麼,薩達姆就成為阿拉伯世界絕對的領袖,也就是他心中所謂的阿拉伯帝國的國王。

當然,薩達姆明白美軍實力強大,一旦進攻伊拉克是打不過的。

但薩達姆認為美軍在越南失敗以後,未必敢於介入和大國的戰爭。同時,一百萬伊拉克大軍如果打一二個勝仗,消滅一二萬美軍,也會迫使美軍談判撤退。


這麼判斷,體現了薩達姆的傲慢自大和無知。

他根本不瞭解現代戰爭中空軍的意義,也不瞭解美軍現代化到了什麼地步。


海灣戰爭爆發前中國試圖阻止:錢其琛外長說服薩達姆失敗

【薩沙講史堂第六百八十九期】(軍事系列第307講)

薩沙很久之前,就看過《三進巴格達》一書。今天又翻了一遍,深有感慨。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海灣戰爭爆發之前,盡全力去協調,希望薩達姆能夠從科威特撤軍,免除戰爭的災難。結果呢?聽薩沙說一說吧。

在今天,因部分媒體的片面宣揚,被伊拉克人民認為認為獨夫民賊的薩達姆,竟然成為了英雄。

對伊拉克的過去和現在,薩沙都非常瞭解。

此時,薩沙也不多說,我們就來看看《三進巴格達》一書。

書的開始,就是海灣戰爭爆發之前。

當時美國已經定下了發動進攻的時間,仍然希望薩達姆主動從科威特撤軍,這樣就可以避免戰爭。

當時,中國在中東沒有太多的利益,只是和伊拉克有一些經貿關係(主要是基建以及軍火貿易)。

然而,站在中國領導人的高度,美國一旦發動對伊拉克的攻擊,後者絕對不是對手,必遭大敗。

這也不難理解!

面對武器落後、戰術低劣甚至用人海戰的伊朗,伊拉克尚且一度招架不住。

而美國豈非伊朗可以相提並論的,傻子也知道戰爭誰勝誰負。

那麼,中東的局勢就會有很大改變。

當時蘇聯已經瀕臨解體,美國這樣在中東的擴張,對於中國未必是好事。

站在負責任大國的立場,中國派出錢其琛外長作為特使,趕赴中東尤其是伊拉克,希望薩達姆能夠懸崖勒馬。

結果如何,我們看看書中是怎麼說的。

錢其琛外長面見薩達姆,是什麼場面?

毫無成果!

之前,錢其琛和外長阿齊茲的會晤,已經大體摸到了薩達姆的底牌。

阿齊茲沒有太多權力,翻來覆去只有1個意思,伊拉克不會撤軍。

然而,在得知伊拉克拒絕撤軍後美國一定會進攻時,參加會晤的伊拉克軍官表現出焦躁不安。

看來,這些軍人還是相對務實的,知道這種仗沒法打。

反而,阿齊茲卻固執己見,其實他也是傳達薩達姆的意圖。

對此,錢其琛外長和隨行的中國官員都感到不可思議。

不要說伊拉克,即便當時的中國甚至蘇聯,也不具備正面對抗美軍的實力。

用錢其琛幾天前面見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時,後者開門見山的一句話:局勢十分危險,如果美國要實施武力,薩達姆沒有還手之力。

果然,隨後同薩達姆的正式見面,也讓中國方面深深失望。

書中這麼寫道:薩達姆身穿復興黨黨服,身高一米八五的樣子,很魁梧。他的腰間別有手槍,足蹬短靴,身體微胖,但沒有肚腩(據說他下令官兵減肥,超重者去職)。握手很有力,蓄一字胡,濃密鬍鬚,嘴角好像有點歪。聽說他曾經中風,患過面癱。我們見到他時,他大概是五十五歲。

薩達姆的座椅很考究,鑲有金邊,類似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宮廷靠椅。待低級官員退出後,薩達姆開始說話。薩達姆給我的初步印象,不似傳說的一副張牙舞爪凶煞嘴臉,但顯然極度自尊自大、剛愎自用。他座椅的後面豎立鑲有金穗的伊拉克國旗,中間白色地方,繡有“真主至上”字樣。錢外長同薩達姆的會談,大約2個小時,中間曾有片刻休息。那時,看到薩達姆把手槍取下,放到桌旁。

薩達姆用緩慢的語調說:對話是交換意見的最好方式,是達成一致的最好方式。他介紹了5月到8月伊科兩國之間發生的問題。他說科威特想要摧毀伊拉克經濟。歷史上看,科威特本是伊領土的一部分,就如同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伊歷屆領導人從來沒有,以法律形式承認過伊科邊界。兩伊戰後,科蠶食伊領土,偷竊伊石油資源。現在,科利用美國對伊施加壓力,原因在於,伊一直呼籲以色列必須從其佔領的巴勒斯坦和其他被佔領土撤出去。再有,美企圖全面絕對地控制中東石油,說什麼伊是中東強國,不應該阻止美國控制中東石油。早在“8.2”之前,美就說要用軍事手段打擊伊拉克。

對於薩達姆的說法,錢其琛外長立即指出:香港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因不平等條約被迫租借給英國,97年就會收回。然而,科威特是國際公認的獨立國家,同香港根本不是一回事。

顯然,錢其琛外長是在說明:伊拉克佔領科威特在國際社會看來就是侵略主權國,犯了眾怒。

薩達姆又滔滔不絕的說了很多話,大體是希望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同他們入侵科威特關聯。

如果以色列不從巴勒斯坦撤軍,伊拉克就不從科威特撤軍。

說了一段以後,薩達姆突然頓住,轉換了話題,問道:美國是否真的要打仗?

錢其琛外長立即表明:美國已經集結大量軍力,戰爭迫在眉睫。美國絕非空言恐嚇,伊拉克會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在之前和阿齊茲外長的會談中,中方為了強調局勢嚴重性,甚至說出了:美國總統說,要把伊拉克炸回石器時代。

薩達姆聽了錢外長的話,說道:“8月2日事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我們於8日宣佈伊同科統一,這樣可以提高伊人民和軍隊的士氣。薩最後說,在沒有得到美軍撤出的事先保證,伊任何明確表態,都可能導致嚴重後果。伊拉克的表態,必須同美國撤軍,解除對伊制裁等所有問題聯繫起來。為實現這一目的,應該對話、交談,包括海灣危機的一系列問題。

說到這兒,薩達姆忽然站起身來,擅自中止會晤。

錢外長立即起身同薩握手告別。會談到此結束。

薩達姆的態度很明確,伊拉克不會從科威特撤退,也不怕美國武力進攻。

後來錢外長對下屬說:薩達姆狂妄自大,一意孤行,根本聽不任何人的勸告。這是他自我毀滅,誰也救不了他。

隨後發生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美國一錘子砸爛了伊拉克的百萬大軍,也讓全世界大吃一驚。

美國自己曾做出了準備傷亡數千甚至上萬的代價,然而最終傷亡不到1000人,就殲滅了伊拉克10多萬大軍,還打垮了幾十萬。

戰爭結束時,三分之二的伊拉克軍隊已經沒有戰鬥力。戰爭給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2000億美元。

最終,伊拉克軍隊還是狼狽逃出科威特,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什麼好處也沒撈到。

之後的薩達姆雖然宣佈停戰投降,卻為了保持權力,堅持在美國製裁下死撐,不銷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大家要搞清楚,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689號決議,飛毛腿導彈也屬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範疇。而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爆發時,薩達姆發生多枚飛毛腿,說明他確實保留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最終就是,3000萬伊拉克人因為這個狂妄的獨裁者,經受了長達十多年的痛苦,每人每月只有8公斤麵粉的配給。

而薩達姆自己也沒有好下場,兒子被打死,自己也上了絞架。

其實,稍有政治頭腦的人都知道,伊拉克佔領科威特,美國必然出兵。這一點,薩達姆不可能不知道。

只是,薩達姆獨裁時間久了,狂妄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竟然認為美國人也奈何不了他。

可見,獨裁者是多麼的恐怖,被部下拍馬屁加上自我催眠,真的認為自己是半神了。

薩達姆的行為對他自己是悲劇,對國家更是悲劇。

薩達姆被絞死後,直到二三年前伊拉克才剿滅了伊斯蘭國,實現了國內的和平。

而伊拉克經濟也開始騰飛,石油產量已經超過薩達姆鼎盛時期。

附註:如果誰有興趣知道伊拉克今天的社會和經濟現狀,薩沙就再寫一篇給大家開開眼界。

然而,這一切都是花費了幾十年和無數性命才換來的。

而3000萬伊拉克人民的莫大痛苦,僅僅是因為一箇中風面癱的老頭子,妄想做阿拉伯世界的國王而已。

對於伊拉克這個國家來說,薩達姆這個獨裁者真是命中一劫啊!

【薩沙講史堂第六百八十九期】(軍事系列第307講)


薩沙


當年伊拉克為何要冒險入侵科威特,銘蘇先生從以下三點來談下看法:

第一、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損失慘重,需要獲得資金來重振國力。

兩伊戰爭打了8年,還沒有分出勝負,但是伊拉克和伊朗兩國是兩敗俱傷。伊拉克不但花完了戰前幾百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還欠下一屁股債,其中欠科威特就有140億美元。薩達姆面臨被戰爭破壞的國內基礎設施和欠下的鉅額債務,不免火急火燎。而自己的鄰國科威特雖然面積很小,但是卻擁有豐富的石油儲備,薩達姆不但想賴掉欠下的140億美元債務,還想從科威特那裡搞點錢花,於是就想打科威特的主義。

第二、薩達姆的野心過於膨脹,想做中東地區的老大。

伊拉克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變得富裕起來,這使薩達姆的野心也膨脹起來。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拉克趁著伊朗局勢不穩,想趁機出兵推翻伊朗革命政府,消滅這個對手。結果兩伊戰爭打了8年,伊拉克不但沒有撈到好處,反而使自己資財耗盡,得不償失。但是此時的伊拉克依然是中東地區的強國,伊朗搞不定,薩達姆決定拿身邊的小國科威特開刀,何況以前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個省,現在將其併入伊拉克,不但擴大了領土面積,同時也增加了大量的石油儲備和財富,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薩達姆輕視了美國對於維護中東秩序的決心。

美國主導建立的中東秩序,美國不希望中東任何國家過於強大,因為一旦強大會威脅到美國的利益。所以在中東地區,絕大部分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對於那些不是美國盟友,並且跟美國對著幹的國家,美國採取打壓和制裁的政策。對於當時的伊拉克,美伊關係在當時還不錯,並且薩達姆也派人探了下美國人的口風,結果美國表示不干預中東國家的內部矛盾衝突。這被薩達姆認為美國不會干預自己入侵科威特。美國嘴上說說而已,畢竟還沒威脅到美國的利益,而薩達姆入侵科威特,不但威脅到美國盟友的安全,還威脅到美國建立的中東秩序及國際油價,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美國聯合其他國家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令伊拉克付出慘重的代價。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把薩達姆教訓一頓後,結果薩達姆還想在歐盟和美國之間玩火,決定把石油貿易結算貨幣由美元改成歐元,結果2003年美國再次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薩達姆的自作聰明和自己的野心最終把自己送上斷頭臺。


銘蘇先生


其實歷史上的科威特和伊拉克就是一體的。在17世紀科威特屬於哈林家族的領地,後來獨立了出來。但要注意的是中東國家就是地球上的新手村。小國直接都有其他國家勢力進行支持。本身很多事身不由己。



一戰結束後,在二戰前夕伊拉克從英國眾多的殖民地中獨立出來,算是早期脫離殖民地的國家。由於歷史原因,伊拉克從來不承認科威特是個國家,但英國在科威特經營日久,伊拉克不可能與英軍開戰。

到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科威特酋長國,則又短暫的劃歸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伊拉克也在幾百年後第一次得到了領土上的統一。

怎無奈,很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土崩瓦解,又趕上了二戰。中東地區的動搖不算很大,但這地方是新手村啊。大家就都埋頭練小號。



戰後1961年科威特又宣佈獨立。在宣佈獨立之初伊拉克就出兵了,差點吞併了科威特。無奈在英美和一眾阿拉伯國家干預下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結果。

時間又往後推移,到了1991年戰火重來。

如果說1961年,那麼純粹是歷史問題,那麼到了1990年就是利益問題了。科威特的面積是伊拉克的1/24,但石油儲量是伊拉克的四倍。並且科威特地處兩河流域的出海口,讓伊拉克運輸往波斯灣的石油,必須經過科威特。同為產油國,兩國存在競爭關係,科威特之於伊拉克,如鯁在喉。

在伊拉克來看科威特是被騙走的土地,後來發現又有錢有有地位....幹嘛不搶回來呢?只可惜,國際風雲變化得更趨向於合作而不是戰爭了,因此伊拉克在這件事上就不佔理了。


小國缺乏謀士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