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隨著櫻桃紅——納雍縣董地鄉玉龍村櫻桃產業助農增收見聞

日子隨著櫻桃紅——納雍縣董地鄉玉龍村櫻桃產業助農增收見聞

村民採摘櫻桃銷售給批發商

日子隨著櫻桃紅——納雍縣董地鄉玉龍村櫻桃產業助農增收見聞

晶瑩剔透的瑪瑙紅櫻桃

說起總溪河,人們總會情不自禁地將其與櫻桃聯想在一起,分佈在河流兩岸的大小櫻桃林,總能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和批發商。

納雍縣董地鄉位於總溪河下游,坐落在河畔的玉龍村,正因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當地櫻桃產業發展蓬勃。

4月中下旬,玉龍村的櫻桃漸次成熟,慕名前來批發的客商漸漸多了起來。看牛坡組是玉龍村櫻桃產業分佈的核心區,近段時間以來,當地通組公路上車水馬龍,道路兩側停滿了各地客商運輸櫻桃的車輛,高峰時段會車都很艱難。

4月26日下午,在一戶農家小院門前,來自納雍縣化作鄉的櫻桃批發商唐明燦正在與同伴一起緊張地將裝箱好的櫻桃裝車,他們要趕在天黑之前將櫻桃運出去,然後再分發到湖南、雲南等地市場。

唐明燦說,玉龍村的瑪瑙紅櫻桃品相好、口感佳,很受客戶青睞,市場反響良好,從來不愁銷路。自當地櫻桃成熟上市以來,他們每天都來這裡,至少批發一至兩噸。

像唐明燦一樣每天來玉龍村批發櫻桃的客商有十幾撥,每天收購量少則五六噸,多則十幾噸。

當地村民說,唐明燦一行已經是玉龍村的老顧客了,每年櫻桃成熟上市,他們都會固定前來收購。

客商往來不絕,最受益的便是當地櫻桃種植戶。

村民林開敏家,在短短的幾天裡,就靠賣櫻桃收入了六七萬元,但對他而言,這樣的收入早已習以為常,相對來說,因為受之前冰雹災害的影響,他家今年的櫻桃產量和收益都大打折扣。

2018年之前,林開敏依託櫻桃所創造的收益都在20萬元以上,2017年,收益突破30萬元。

在玉龍村,像林開敏一樣依靠櫻桃這一“甜蜜”產業增收致富的農戶有200餘戶,其中,70%的農戶是貧困戶。

而核心區看牛坡組,共有44戶農戶發展櫻桃種植,其中14戶貧困戶正是因為櫻桃產業帶來的收益而脫貧出列。

說到玉龍村的櫻桃產業,就不得不提65歲的村民韋恩榮了。

2008年,時任玉龍村村幹部的韋恩榮在納雍縣委黨校培訓時,講師的一句“要甩開傳統農業,走進工商,走進市場”讓他深受啟發。

他深知,發展傳統的玉米、土豆等種植,投入大,產量和效益低下,要實現增收致富的目標相當困難。

思來想去,他把目光投向了櫻桃種植。但是玉龍村本地櫻桃口感相對較差,品相也不突出,不僅價格上不去,連銷路都成問題。而同飲一河水的維新鎮和厙東關鄉種植的瑪瑙紅櫻桃,不僅銷售價格高,而且市場供不應求。

韋恩榮決定到厙東關鄉引進瑪瑙紅櫻桃種苗。回到村裡,韋恩榮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周訓華和林開敏兩人,三人意見一致,一拍即合。

不久之後,三人就從韋恩榮居住在厙東關鄉的親戚家購來種苗開始試種。

起初,他們的做法飽受其他村民詬病,甚至嘲笑他們:“好好的土地不拿來種玉米,卻拿來種櫻桃,簡直是瘋了。”

但三人並未理會其他人的質疑,始終堅信發展櫻桃種植就是一門致富產業。

2009年,他們種植的櫻桃開始掛果,2010年,櫻桃開始見到效益,韋恩榮當年就收益了1萬多元,而種植較多的林開敏和周訓華家的收益比他家的還多。

到2011年,果樹進入豐產期,收益大幅增加,嚐到“甜頭”的三人開始擴大種植面積,到2013年之後,三人依靠櫻桃產業,年收益均突破10萬元。

韋恩榮說,種玉米種土豆,投入大,產出低,一年苦到頭也存不了幾個錢,而種櫻桃,每年就辛苦十天半把月,豐厚的收益讓自己一年吃穿不愁。

現在,韋恩榮家的38畝土地已經全部種上了櫻桃,而林開敏和周訓華也一樣,一畝土地不留地種了櫻桃。

看到了櫻桃產業的“錢圖”,其他村民終於按捺不住了,也紛紛加入到了種植行列。

在三人的帶動下,玉龍村的櫻桃種植面積已經達到4000畝以上,掛果3000餘畝,同時,也輻射帶動了周邊幾個行政村發展櫻桃種植,到今年,整個董地鄉的櫻桃種植面積已超過7000畝,櫻桃產業也由此成為該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重要途徑。

“櫻桃產業帶動效果明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 韋恩榮說。

如今,玉龍村漫山遍野都種上櫻桃樹,目所能及,綠茵茵一片,而傳統農作物已不見蹤跡,當地村民也隨著櫻桃產業的發展,日子漸漸紅火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