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相争,同时期的政权都会被提起,为何朱元璋时的皇帝陈友谅感觉总被忽略呢?

S贞观子


浩如烟海的历史,人们通常只会记住那些对国家、民族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人物和历史事件。

至于其它的,多数也只会停留在史书的记载当中。而史书往往在记载或修订时也会有所侧重,有的历史可能会浓墨重彩详细描述;有的或是廖廖数语一笔带过。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清朝,同一时期的政权有很多,感觉被忽略的也不少。

如春秋时期,诸侯相争,并存的政权有多少个?有记载的就有一百二十多个,这其中很少听说,直接被忽略的包括 : 贾、莱、巢、召、息、芮、舒鸠、滕、温、廖、杨、任、费、倪、单、江、应、罗、滑、赤、肥、鼓、霍、谭、毛、程、无终、中山、安陵、舒庸、舒廖、南燕、逼阳、狄潞、钟吾、虞、刑、许、申纪、蔡、江、黄、徐、杞、邾、邓、薛……等等。

再看看唐朝,能被众人熟知的,不外乎是李渊、李世民、武则天外加一个李隆基。而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李柷、后梁皇帝朱温、后唐皇帝李存勖,这些都是同一时期的,又能唤起多少记忆?


朱元璋与陈友谅

二者虽是同一时期,也都建立了政权,为何会出现厚此薄彼式的历史记载?除了成王败寇和不被熟知,最主要的,还是陈友谅取得的成就与朱元璋相比,可说失色不少。

后世不少的帝王、名臣,曾对陈友谅进行过评价,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其多疑及喜弄权术方面。至于打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强海军一事,也因为最终被朱元璋大败而被历史尘封,少有提及。

历史并没有对陈友谅遗忘和忽略,只是在历史的长河里,亮点不多而已。


夜不闭户深耕半夜



元朝暴虐华夏大地民不聊生,于是纷纷揭竿而起,反对元朝暴政,其中发展的最好的和最强大的的就当属陈友谅了。

而且陈友谅更是已经建立了汉政权称帝。拥兵六十多万,但是为什么后来到了现在却很少人提起陈友谅呢?总感觉陈友谅被忽略了。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陈友谅的被忽略的主要原因来着于满清所修筑的《明史》,而其中关于陈友谅和朱元璋的部分主要来着于《明太祖实录》,你说这样子陈友谅还能有啥存在感?

成王败寇笔杆子永远在胜利者手里,也就是在朱元璋手里,不用多想我们都能知道朱元璋会怎么写陈友谅。


其实真正论反元功劳谁大,毫无疑问陈友谅是功劳最大的那一个,陈友谅先战元军于湖北,下武昌、汉阳十余城;在转战湖南,攻占岳州、常德;在攻江西,破安庆、赣州。;再入福建、浙江诸省。连下一十八路攻破城池近百座、斩杀元军数十万、元将数百。然而这些在《明史》中都一笔带过,有的甚至不提。让我们忽略掉下陈友谅的功劳,记得的只有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成者王败者寇,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阶段,全都是如此,所以陈友谅被忽略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


像素说历史


导语: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各地自然灾害,水旱蝗疫不断,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各地出现了好几股割据势力,我们先看看最著名的有几股。

一,元末各地比较有实力的割据势力:

1,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原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2,陈友谅,湖北沔阳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60年,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帝,国号汉。

3,徐寿辉,一名真一,又作真逸,罗田(今属湖北)人,红巾军天完政权领袖。卖布出身。1351年八月,与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也以红巾军为号。十月,攻占蕲水与浠水,他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

4,张士诚,原名张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泰州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省盐城大丰市)。

二,为什么陈友谅的汉政权很少被人提及呢?

从上文可以看到,元末几股大的割据势力,陈友谅的政权也不算太差,那为什么会被忽视很少提及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成王败寇,历史总是被胜利者谱写

有一点承认,当时陈友谅确实很强大,接连干掉倪文俊之后,徐寿辉两股势力,就看出陈友谅作战相当的厉害,可惜最终鄱阳湖大败给朱元璋,也有史料称,此役大战朱元璋部也损失很大,因此,朱元璋建立明政权后,不愿多提及此事。

二,陈友谅的虽作战勇猛,但是人品非常的差

陈友谅这个人的确是很有才能,他曾经在长江以南建立了势力最为强大的政权。但是陈友谅人品却不怎么样,可以说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早年在起义军中,接连杀了几位同是义军领袖,而且,陈友谅的军队经常扰民,掠夺百姓财物。

陈友谅的陈汉不为世人所容纳,与自己的人品有极大关系,正是接连诛杀了徐寿辉,倪文俊后,手下部将与之离心离得,加上他沿途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为周边百姓所痛恨,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导致了陈友谅的政权被世人忽略。


唯恋无名


因为陈友谅张士诚他们的国家或军队缺乏灵魂人物,和朱元璋一比不是一个量级。

比如隋唐时期哪个势力最出名,瓦岗寨啊,为什么,因为里面有秦琼程咬金这些人,这些人后来在唐朝建国的过程中大放异彩,而窦建德王世充这些人就不行了,一把就玩完。陈友谅张士诚也是如此,在朱元璋面前一把就输光了,蒙元也一样。

你至少要在一个水平上才能凸现出来,得有机会啊,一把就被人干翻了,怎么刷存在感,你说陈友谅牛逼,陈友谅里面的谁谁谁牛逼,比诸葛亮还厉害,谁信啊!


武林争霸99999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总是对成功者歌功颂德,而对于失败者多半都是一笔带过。

在元末的农民起义军中,陈友谅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即使是后来一统江山的朱元璋,在初期时对陈友谅也是忌惮三分,加上张士诚、方国珍,尚未覆灭的元朝,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诸侯林立、蒙元孤立”的大局面

在陈友谅称帝后,显得更加骄狂,且生性多疑,喜欢用权术控制部下,因此他和部下的关系大多是面和心不和,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大战中,先后有两位大将投降朱元璋,加速了陈友谅的失败。

1359年,陈友谅在江西自立为汉王,第二年称帝,国号为汉,史称元末汉政权。

由于陈友谅建立的元末汉政权极其短暂,统治范围不大,当时全国仍是大部分地区处于分裂之中,在之后的战争中陈友谅又迅速失败,所以影响较小,陈友谅本人也没有出色的能力和政治才华,自然就和历朝历代登基称帝、统一天下的王朝开创者无法相比,其历史存在感低也是在所难免的。


悠悠华夏五千载


朱元璋时代的势力,跟三国,水浒,隋唐时代的势力相比,确实不出名。原因是什么?

简单啊,三国这几个有小说,评书,漫画,电影电视剧支持,朱元璋就少多了。

怎么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