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首霸魏國,為何到了戰國中期便一蹶不振?

勒克兒


公元前453年,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晉國轟然解體,趙魏韓三家分晉。魏國分到了地處中原地區最肥沃的的土地。

經過初代君王魏文侯魏斯的一系列網絡天下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人才。以李悝主持變法,在魏國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改革運動。這一變革使得魏國成為了戰國早期最強的國家。

而後來衰敗的原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位置因素

<strong>看一下戰國時期的地圖發現魏國和韓國的地理位置是最差的。西面有厲兵秣馬的秦國,南面有韓國和的楚國,東面有地大物博強大的齊國,北面趙國。只有燕國不和魏國接壤。魏國和這幾個國家基本都有領土紛爭。

二:四處結仇

魏國地理位置不好,還四處結仇。早期搖擺不定的外交政策消耗掉了楚國強大的國力。早期魏國和秦國爭奪河西之地。秦國敗多勝少,打的秦國節節敗退。眼看能一舉打敗秦軍之時。又該變了政策,和以前親如兄弟的韓趙兩國發生了衝突。秦國乘魏軍主力不在,偷襲魏國少梁,並奪得少梁。齊國得知魏國主力圍困趙國,又派大軍攻打了魏國老家。使得魏國腹背受敵。

而後由於韓國、齊國打在馬陵打了起來。魏國大將龐涓戰死。這幾次的戰爭直接導致了魏國從超級大國變成了二流國家。

三:人才的流失

人才流失是魏國衰敗的重要原因。人才的流失使魏國在變法時沒有好的變法策略。變法的不完全導致了政治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了朝堂之上任人唯親,徹底變成貴族政治。

商鞅的變法是秦國變得強大,後來的張儀的連橫政策讓秦國先後打敗了楚國、齊國,使得趙魏韓三國逐漸衰弱,最後秦國一家獨大。范雎去秦國提出“遠交近攻”的軍事外交策略,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吳起在楚國的變法,是楚國重新強大起來,楚國在南面對魏國構成巨大的威脅。

孫臏的流失是對魏國影響最大,直接導致了魏國的衰落。使齊國在軍事上變得強大起來。

這些人才的流失直接導致了周圍國家變得強大,而魏國慢慢變的弱小。

四:君主無能

魏國外交策略混亂,驅趕賢能,變法失敗,任用庸才。而這都是後期魏王無能所導致。


沙眼看世界


戰國時期的首霸魏國,為何到了戰國中期便一蹶不振,魏國是一個迅速崛起並迅速衰落的國家,從立國初到前四世紀中期,魏國大約有六七十年的稱霸時間,至於為什麼衰落,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地理位置:魏國地處中原地帶,北面有趙國、燕國,東邊有齊國,西邊有虎狼之師秦國虎視眈眈,南邊有蠻子楚國,中間還被韓國隔成兩份,這地理位置,就算是個一流強國也支撐不住,何況是魏國?

而且魏國的領土位置也很讓人奇怪,最多的時侯有三塊土地,北面是魏文侯打下來的中山國,約在河北省北部,西邊是今陝西東部,東邊是一馬平川的河南平原,這樣四分五裂的土地,別說擴張了,守住的話,也是十分難的。

2.人才外流:說到人才,魏國真是多了去了,商鞅、吳起、孫臏、張儀、范雎等等,都是魏國人,可這些人才都去哪了,孫臏去了齊國,吳起去了楚國,商鞅、張儀等人去了秦國,這其中,當然是秦國最為感激了,每當魏國把人才送來時,秦國就會笑呵呵去搶魏國幾百裡土地作為謝禮,說到這兒,小編只想說一句:魏國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3.後代君主無能: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和他兒子魏武侯是兩位好君主,魏文侯修改策,興修水利,重用西門豹、吳起等人,魏武侯聰明能幹,創造了魏武卒。然而,魏惠王即位後,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頻頻失利,霸主地位岌岌可危。由其是公元前354年發生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41年發生的馬陵之戰,魏軍兩度為齊軍孫臏所敗。一個坑掉兩次的魏國名將龐涓死後,魏國軍事實力徹底衰落,以至於魏惠王感嘆“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

實際上,從遷都大梁(今河南東部)起,魏國就開始變衰落了,遷都大梁是為了避免秦國的目光,並主要對抗齊、楚、趙、韓國,結果這些國家沒有壓下去,反給了秦國可乘之機,所謂兩邊空、往後的的魏國,只能依附強國,到公元前225年,魏國滅亡,從此魏國這個充滿了故事的國家退出了歷史舞臺。


水清山藍


戰國中期,發生了馬陵之戰。魏國主將龐涓中了,孫臏的逐日冷灶之計,至兵敗被殺。魏武卒這支由名將吳起精心訓練出來的強兵也損失貽盡!魏國經此一役便一蹶不振,從一個強國,變成了一個二流國家。

<strong> 戰國前期魏國之所以能成了第一個中原霸主,是由於魏文侯任用賢能一才能大批賢人都得到重用。法家李悝、名將吳起、西門豹等,最先在戰國七雄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制度,興修水利,大大發展了經濟。還採取精兵政策,精選兵卒,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魏武卒。以此,魏國得以攻滅中山國,西取秦國河西地區。

魏國後來為何會變得一蹶不振,個人覺得歸根結底在於人才的流失。可以說是興於急賢任用,敗於人才流失。還有就是魏惠王窮兵黷武,四處樹敵,結果被齊國打殘。

1.魏武侯棄用名將吳起

<strong> 吳起可以說是一個文可以安邦,武能定國的文武全才,著有《吳起兵法》。他親自訓練了打敗秦國虎狼之師的魏武卒,並攻取秦國河西地區。可是,到了魏武侯當國王之時。國君和大將軍不和,魏武侯猜忌吳起,讓吳起娶魏國公主,不娶便加害於他。吳起迫不得已離開魏國,投奔楚國。吳起跑到楚國,幫著楚國改革,使楚國漸漸強大起來。魏國就這樣失去了,一個強大的軍事領袖。

2.魏惠王不用商鞅,讓他跑去秦國搞變法,強大了秦國。

戰國中期,魏國成為各國人才的培養基地。李悝、吳起、範睢、孫臏、樂毅、商鞅等在戰國時代叱吒風雲的改革家、軍事家、外交家都出自魏國。可是,魏惠王喜歡供養才,就是不能重用人才。對於人才敬而不用人才都流失到了別國,為他人所重用。商鞅在年輕時在魏國求學,並在魏相國公孫座手下做事。公孫座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做相國,並跟魏惠王說,如果不用,那就直接殺了他,以免為他國所用。公孫座又把原話跟商鞅說了,讓他要麼上位,要麼就要跑路!魏惠王不用,也沒有殺,壓跟沒有理會商鞅。這時秦國在招賢納士,商鞅就跑去了秦國,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如果,魏惠王能重用商鞅,以後也沒有秦國什麼事了!魏國也不會因此,錯失商鞅這樣治國強國才,錯失發展良機。

3.魏惠王窮兵黷武,四處樹敵,最終被齊國打殘。

魏惠王重用龐涓四處征戰,開始也取得了些成績的,魏國的四周的小國都被打得服服貼貼的。只是龐涓這個人太心胸狹隘,容不下他師兄孫臏。龐涓用計引孫臏來魏國,然後又叫人更改了孫臏的信件。讓魏惠王定了孫臏“臏刑”,孫臏裝瘋賣傻逃到了齊國。身殘志堅的孫臏,最後在馬陵之戰,幫助齊國打敗了魏國。齊軍一舉殲滅了十萬魏武卒,砍殺了龐涓,魏國經此一役便一蹶不振。

魏國的失敗,在於用人失察。賢才不能得到重用,反而為他國所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則是人才的競爭!


古月笑看風雲


戰國時期的首霸魏國,為何到了戰國中期便一蹶不振,魏國是一個迅速崛起並迅速衰落的國家,從立國初到前四世紀中期,魏國大約有六七十年的稱霸時間,至於為什麼衰落,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地理位置:魏國地處中原地帶,北面有趙國、燕國,東邊有齊國,西邊有虎狼之師秦國虎視眈眈,南邊有蠻子楚國,中間還被韓國隔成兩份,這地理位置,就算是個一流強國也支撐不住,何況是魏國?

而且魏國的領土位置也很讓人奇怪,最多的時侯有三塊土地,北面是魏文侯打下來的中山國,約在河北省北部,西邊是今陝西東部,東邊是一馬平川的河南平原,這樣四分五裂的土地,別說擴張了,守住的話,也是十分難的。

2.人才外流:說到人才,魏國真是多了去了,商鞅、吳起、孫臏、張儀、范雎等等,都是魏國人,可這些人才都去哪了,孫臏去了齊國,吳起去了楚國,商鞅、張儀等人去了秦國,這其中,當然是秦國最為感激了,每當魏國把人才送來時,秦國就會笑呵呵去搶魏國幾百裡土地作為謝禮,說到這兒,小編只想說一句:魏國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3.後代君主無能: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和他兒子魏武侯是兩位好君主,魏文侯修改策,興修水利,重用西門豹、吳起等人,魏武侯聰明能幹,創造了魏武卒。然而,魏惠王即位後,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頻頻失利,霸主地位岌岌可危。由其是公元前354年發生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41年發生的馬陵之戰,魏軍兩度為齊軍孫臏所敗。一個坑掉兩次的魏國名將龐涓死後,魏國軍事實力徹底衰落,以至於魏惠王感嘆“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

實際上,從遷都大梁(今河南東部)起,魏國就開始變衰落了,遷都大梁是為了避免秦國的目光,並主要對抗齊、楚、趙、韓國,結果這些國家沒有壓下去,反給了秦國可乘之機,所謂兩邊空、往後的的魏國,只能依附強國,到公元前225年,魏國滅亡,從此魏國這個充滿了故事的國家退出了歷史舞臺了。


螃蟹它大哥


戰國時期,魏國首霸。魏之強,始於文候,盛於武侯。及至梁惠王,兵勢漸微。“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後經桂林、馬陵之役,強悍一時的魏武卒幾喪於盡,魏國國力也日漸式微。

魏之盛,在於廣攬英才。魏之衰,在於人才流失。

文侯之世,魏國人才濟濟,為諸侯所側目。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幹木”;又有李悝、吳起、西門豹等名臣;吳起、樂羊制其兵;各司其職,文武相濟,魏國大治,開疆拓土,盛極一時。魏武侯承繼基業,老臣猶在,但控御無道,致使人才流失。他任公叔痤為相,還聽信公叔痤讒言,懷疑吳起,吳起懼誅逃往楚國,再失之於後。聽信讒言,殺害西門豹。至於禮賢下士,招引人才,則更無從談起。資楚以吳起,楚強。資秦以商鞅,秦強。所以,魏國在武侯手中得以強盛,同時,他也為魏國衰弱埋下伏筆!

魏國的衰落,也跟其外交上的失策有關。魏文候是領著韓、趙兩個小兄弟,打遍天下無敵手。魏武侯時,三晉同盟出現裂痕,魏、趙之間時戰時和,但魏還是當之無愧的大哥。及至梁惠王,魏趙徹底反目,甚至大興滅趙之戰。趙求救於齊,齊兩次大敗魏。至此,魏國徹底衰落,只有抱秦、楚等大國‘大粗腿’的份兒了!

總之,魏國的衰落,關鍵是人才,其次是外交。當然,也跟後來的繼承人能力有關。


樂優夢然


我看上面的回答中已經把很多魏國出現的問題都已經基本說到了,這些因素都影響了魏國的國運。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再把視野擴大一點,當時,除了魏國強大過,趙國同樣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走向了強大,尤其成為了戰國後期的軍事強國。同一時期的還有老牌強國,齊國和楚國,齊國富裕,楚國面積最大,綜合實力很強。但是,如果從戰國初期看秦國並不被看好,甚至,那麼為什麼最不被看秦國最後統一了中國。

首先,統一是天下趨勢。除了秦國,其他六國比不清楚,甚至有些國家還停留在春秋時期的思想上,還糾結著爭霸。

其次,就是其他六國出現的國君,是一代比一代差,比如趙國,魏國,楚國,一代比一代昏庸。

第三是,六國之間又沒有認識到最大的敵人是秦國,戰國後期的好幾次聯合都是以各懷鬼胎而結束。

相反,秦國卻是連著多少代都是明君。

如此的對比,最終秦國越來越強,六國越來越弱。其結果肯定是秦統一。


喜歡抽雪茄的狗


被秦軍殺了幾十萬人,他拿啥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