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以前很多四川人都是廣東人過來的,那為什麼沒把方言帶過來?

90後港劇迷


方言在許多人心中,是各地專屬的語言,其實在歷史上,曾經因為戰亂,廣東人有過一次大規模的遷徙,這些人最終去的地方就是四川。

四川這個省份也是多災多難,清朝時期就遭受過一次大規模的屠殺,既然那麼多廣東人遷徙到了四川,那是不是意味著四川內有許多人會說粵語?


並不是,其實四川本地說粵語的人相當少,四川最流行的語言還是四川的官話,其次就是客家話,雖說四川地區有著許多廣東人,但這些人卻大多不說粵語,相反,四川地區的語言其實是比較複雜的。

清朝中期,四川地區曾經發生過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傳聞當時張獻忠來到四川地區進行了一次大屠殺,在清廷的記載中,他一共殺害了七億多的四川人。

不過這明顯是不可能的,畢竟當時全中國也沒有這麼多人口,毫無疑問,這是清廷故意把這項罪責推到張獻忠身上的。


根據真實的歷史推斷,真正殺害了大量四川人的正是清廷軍隊,他們為了給自己留下一個好名聲才將這個鍋推到了張獻忠身上。

不管是誰的罪責,四川人口在這樣的屠戮下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是沒有疑議的。

從四川地區的方言來看,巴蜀地區的方言包含了全國各地的語言,這跟這個地區的歷史是分不開的。

在康熙時期,因為巴蜀地區人口驟減,朝廷決定將湖廣地區的人口分出一部分遷徙到四川境內,這時四川地區的方言就已經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而最近的,近代時,隨著日軍的侵犯,全國各地都有難民湧入了四川地區,畢竟只有這裡才能遠離北方的戰亂,而又有大量的川軍北上,導致了巴蜀地區人口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全國各地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方言。

雖然全國各地都有人口遷入四川,但用入川地最多的還是廣東人,這些廣東人卻又不是傳統的廣東人,大部分都是客家的少數民族,所以到最後,真正影響到川地口音的並不是粵語,反而是客家話。

今天的廣東都有著數目龐大的客家人,當初遷徙進川地的客家人口數目更多,這也直接導致廣東地區說的最多的除了官話就是客家話。


全國各地的人口在那場戰爭中都有過不小的變動,但四川及周圍地區受到的影響最大,畢竟是戰爭時期陪都的周邊地區,有眾多人口湧入也實屬正常。

巴蜀地區的方言經歷了不少的曲折,在眾多不同省份人口的影響下,這塊地區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模樣,而粵語,很明顯並沒有真正的影響到四川地區。

巴蜀地區本地人本就不多,還遭受過強度極大的屠戮,川地人口其實是來自國家各地,說哪一方的方言真正影響到蜀地也是不正確的,畢竟這裡本地的方言本身就幾乎被完全摧毀,剩下的也起不了什麼風浪,而外來的方言明顯實力又不足,粵語是著實沒有影響到四川方言的能力的。


魏青衣


我們就是從廣東過來四川的,我也不知道現在怎麼不說廣東話了,而且廣東話一點都聽不懂,我都算是十四代咯,過來的時候是三兄弟,回去了一個,我這兩祖宗都是分開安的家,開始捱得還比較近,後來有個祖宗搬得遠些了,但還是在一個鄉,我這親祖宗就在這裡沒走,所以現在我還是在那裡。有二三十戶了。誰還說廣東話,咱們現在是四川人,我到廣東區打工的時候,看到我們四川老鄉還是感覺要親些。


淡然209242928


我祖上就是從潮州移民到成都的,因我們這個家族兩房人,都居住在南門廣福橋雙楠紅牌樓一帶,屬客家人。因為散居,就沒把語言傳承下來。我媽是十里店一帶的人,家族內都講客家話,媽的親戚來,都講客家話,我們都聽不懂。家裡有幾種稱呼,肯定不是川人的。父親這輩叫他們的姐為阿呷,我們稱父親的哥叫阿呀,是什麼意思從小就沒問過。

只知道新都這一帶的客家人,只要是客家人通婚,至今都在教小孩客家話。龍泉洛帶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客家人在成都屬於孤島現像,和外界很難有交流,我曾經看見一篇文章,意思是要研究300年前的客家話,就到成都來,那裡基本保留了300年前原汁原味的客家話。因為沒有交流,就沒有發展。

所以,前幾年世界客家人大會在成都召開。政府也應該想想辦法,如何在成都傳承客家文化和語言,不然再過十年八年,客家人客家文化客家語言將在成都消失……


農村巷163


到底四川有多少人是從廣東遷過去的不太清楚,也沒有做過相關的調查,但是身邊的一些朋友,他們說的四川話當中確實也有一些,跟廣東話很很相像。比如說街“gai”,最近比較火的一抖音歌曲,如果你乖,我就給你買條“gai”。粵語的街的發音就是“gai”,我們說逛街的發音為“逛gai”或“行gai(hang gai)”;還有一個鞋子跟四川的發音很相像。廣東人說鞋子的發音是[haai4 ],類似於普通話發音“hai”,四川人說鞋子叫"孩子",鞋字跟粵語發音一樣。

再舉例一些(是我搜來的,但感覺真的很很像和自己有同感的): 粵語說時間“晚” 和四川話的“晚”一樣,都是“晏(an)”

粵語說“快些”、“多些”的“些”是“啲(di)”,和四川話的“快點(di)”很像,只是四川話發音音尾有一點收住發e音

粵語說“票”是“飛”,比如“儲值飛”啊“買飛”等等,四川話雖然用法略不同但也說“票”是“票飛飛”(四川話中所有小的紙片都可稱為紙飛飛兒)

粵語和四川話都將上衣叫做“衫”,口語化的四川話會說“衫衫兒”

“鋪頭”在粵語和四川話都是常用的“店鋪”的意思

粵語表驚訝的那個著名的“嚇(ha)”和四川話語氣詞“哈”表驚喜驚訝一模一樣

“下”在粵語和四川話裡都是“下(ha)”,而且用法一模一樣:比如我的回答第一句話,普通話會說“強答一下”,粵語和四川話都是“強答哈(下)”,沒有“一”

粵語說“ 啱啱 (ngam)”表程度小“才”,四川話喜歡說的“將將(jiang)”發音相似

粵語的“家”和四川話的“家”都是“屋” (屋企)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常相似的語法或是用法:

粵語和四川話都會後置“先”字來表示“讓xx做什麼”,例如普通話會說“讓我先吃飯”,粵語和四川話都會說“我吃個飯先”

粵語用“打孖(ma)”表示數量一下很多,比如“打孖嚟(湊堆地來)”,在四川話中也會用“打”字,且用法類似:“打堆”

四川話和粵語都用“好”表示程度高(很),比如“你好好哦”“好好吃”,就是“你很好”“很好吃”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還有沒遇到其他粵語和四川話很像的呢,歡迎發出來一起交流,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易取生活


首先,廣東有三大民系和三大方言,廣府人講廣府話(粵語)佔比40%左右,客家人講客家話(也就是四川的土廣東話)佔比30%左右,潮汕人講潮汕話(屬閩語)佔比25%左右,這三種方言都是漢語七大方言(官話,粵語,客語,閩語,吳語,贛語,湘語)之一(四川話屬於官話的分支一西南官話,不屬於七大方言)七大方言之間是幾乎不能互通的,完全就是不一樣的方言(客家話和粵語的關係類似於普通話和粵語的關係,大家都不一定聽得懂粵語,但是基本上聽得懂四川話吧)


“湖廣填四川”時期過去四川的廣東人都是祖籍廣東韶關梅縣等地的客家人(朱德就是四川儀隴縣客家人,祖籍廣東韶關),客家人帶過去的當然是客家話,因為來自廣東,所以也就自稱廣東話(客家話),但是現在廣東的廣東話是改革開放以後,香港人稱呼廣府話為廣東話,所以導致廣東的廣東話(粵語)和以前四川的廣東話(客語)不是一種語言。

順便科普一下內地對於廣東的誤解,廣東人都是講廣東話(粵語)的嗎?其實無論稱四川的土廣東話(客家話)為廣東話還是稱香港人所說的廣東人(粵語)為廣東話都是片面的,除了3種大方言,廣東還有70多種方言,廣東話應是指廣東省內所有的方言,廣府話客家話潮汕話雷州話軍話韶州土話舊時正話疍家話等等,所以如果稱呼廣東省內佔比40%左右的粵語為廣東話的話,那剩下的60%的廣東人難道就不是廣東人了?而且就算是粵語區,其內部各分支的差異都是很大的,所以內地人所認為的廣東話只是指粵語一廣州話,而無論是同屬粵語的廣府片一廣州話和高陽片一陽江話,還是同屬客語的粵臺片一梅縣話和粵中片一水源音都是有很大差異的(可以參考川話和北京話的差異,基本可以交流,對於語感較差的人只能做簡單交流)


如今在成都的東山,龍泉,洛帶,西河,還有儀隴縣附近等都是四川客家人的聚居地(人數不算少,但是比例較少,畢竟四川盆地人多)還有很多分散分佈於四川重慶各地,分散分佈的已經很多與當地文化同化了,在四川各地的客家人都已經遷入四川幾百年了,當地客家話(土廣東話)經過幾百年的獨立發展已經與客家大本營(梅惠贛汀四洲)已經有所不同了,在認同自身是廣東客家人的同時也認同自己是四川人。

(土廣東話在四川的分佈圖)


維他i


可能是你不熟悉,其實四川很多地方,特別是成都周邊的洛帶、金堂、石板灘、新都等地,以及資中、內江等好些地區,都分佈著許多客家人。他們說著客家話,被其他地方的四川人稱為“土廣東”。

在客家人集中的地方,他們叫男孩也和廣東人一樣,叫“仔”;他們叫爺爺奶奶是“阿公阿婆”……當然,由於以前交通不便,他們說的“土廣東話”,和現在廣東人說的“粵語”,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蓬萊珂雪


這個問題關係到明清兩代四川的移民史,我分幾點說下吧。


1.明清兩代所謂的“湖廣填四川”主體是湖北人,不是廣東人。

元末明初,紅巾軍將領明玉珍攜士卒及家屬共40萬人馬從湖北經三峽入蜀,是為第一次“湖廣填四川”。此次入蜀的40萬人馬(包括將領明玉珍)多為湖北人。

第二次“湖廣填四川”發生在洪武二年(1369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間,前後持續了22年。此次入蜀的主要人口來源地還是湖北地區,其中尤其以麻城孝感鄉為最。


這裡另外補充兩點。一是明代在地方設布政使司為最高行政機構。湖廣佈政使司,也可以簡稱為“湖廣省”,但是它的轄境當時只有兩湖地區,和兩廣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二是洪武移民提到的麻城孝感鄉在明成華八年(1472年)就已經被撤銷了,所以今天祖籍是麻城孝感的四川人,其祖上就是從明朝洪武時期遷到四川的。

清康熙年間,湖廣省被劃分為湖南、湖北兩省,所以事實上有清一代已經不存在“湖廣填四川”的說法了,這個誤區值得注意。康熙時期由於戰亂,四川人口僅剩約50萬人,所以從康熙十年(1670年)開始,清政府就擴大了對蜀的移民範圍。


不同於洪武移民的偏於一隅(僅限於湖北西部一帶),清朝移民入蜀的範圍除了兩湖地區,還包括江西、福建和廣東等周邊省份。但是湖北地區仍然是清朝四川移民的主要來源地,而其中仍然是麻城人佔多數。

所以,“湖廣填四川”是以湖北人為參與主體的數次四川移民運動的總稱。

2.移民四川的廣東人多為客家人。四川話其實屬於北方方言體系,所以事實上從贛閩粵三地遷入四川的客家人很難與當地四川人溝通交流。由於與當地社會存在文化、語言隔閡,所以外省客家人自主形成了一個方言社會、一個文化孤島。比如今天在普遍都說“湖廣話”的四川中東部地區,仍然存在著一些客家方言區。例如成都就還有百萬客家人。


3.由於廣東人自發移民四川的較多,而且時間跨度大,所以沒能形成方言社會。廣東人主要是在清朝移民四川,時間跨度將近一個世紀。在這100年期間,由於人數規模較小,不得不與當地四川人共同生活交流,所以流傳到蜀地的粵語,大概在第二代移民時期就被當地方言無情地同化了。

總之,由於歷史、語言的各種原因,四川土著說粵語的應該不多了或者幾乎沒有。而“湖廣話”卻在當地強勢地存活了下來,甚至有一統蜀地的趨勢。


夏目歷史君


說四川有很多人原籍是廣東人,甚至說四川人很大一部分來自廣東。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這主要是對“湖廣填四川”這句話的誤解。現在大多數人望文生義,以為“湖廣”就是兩湖兩廣,即湖南、湖北和廣東、廣西。其實是不對的。

何謂“湖廣”?“湖廣”之名始於元朝。元朝開始實行省制,全國分設十一個行省(行中書省),其中之一叫“湖廣行中書省”。該省包括湖北、湖南、廣西和海南,但不含廣東。明朝改行省為布政司(承宣佈政史司)。設有湖廣佈政司,但民間仍稱“湖廣省”。“湖廣省”不再含廣西及海南之地域,只有湖南和湖北。清朝省份與今大體相當,而湖南、湖北簡稱兩湖,官制仍按舊稱設“湖廣總督”(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民間也習慣稱兩湖為“湖廣”,。可見,“湖廣”之稱謂從來就沒有廣東的份。實際上,自明朝起,“湖廣”已成為“兩湖”的專稱或別稱。

“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徙主要發生在清代之順治(末期)、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初期)五朝。主要原因是因為明、清更朝期間之戰亂讓四川人口從600萬急劇減少到不到十萬人。而“蜀道難”讓人口自然地遷入成為不可能。面對四川廣袤的土地無人開發耕種的可惜狀況,清政府發動了人口大遷徙的運動。

為了大量遷入人口開荒耕種,清政府實施一系列鼓勵政策,遷入人口開荒出的土地四年內免田地種植稅,在四川出生的人口免人頭稅。因此,僅僅幾十年,至康熙三十二年,四川人口就增至290萬。

所遷入之外地人中,據清末的《成都通覽》記載,兩湖籍比例特別大而廣東籍的不算多,比雲貴籍及江西籍都少很多。遷入人口之來源還有安徽、福建、山西、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甘肅等地。

所以說,四川是有不少原籍廣東人,但說四川很大一部分人原籍是廣東,則完全是對“湖廣填四川”的誤解。

至於四川沒有廣東方言流傳問題,顯而易見之其一就是廣東籍人口不夠多,形成不了氣候。其二是遷往四川的廣東人大部分都是粵北山區如韶關、梅縣等地的客家人。而珠江三角洲平原講粵語的“廣府”人,遷往四川的很少,該地方的人大多都是不願意遷去四川的。所以,人們就感覺不到四川有廣東方言流傳。其實,客家話是廣東三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在四川是有流傳的。


一戈話事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擁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飲食文化和風俗習慣。首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糾正一點,四川的移民大致來自湖北和湖南,而非廣東。在明末清初出現“湖廣填四川”的局面沒錯,但是其中的“湖廣”指的的“湖廣行省”,在明清兩朝“湖北和湖南”屬於“湖廣行省”。此外,在明末清初的移民當中,湖北有一個移民中轉站,在湖北麻城,四川有一半的移民就是從麻城開始的。所以,“湖廣填四川,麻城過一半”。在移民四川的時候,很多移民被送往湖北麻城登記,然後再由這個地方遷移到四川各處。也就是說,明末清初的四川移民大多來自湖北和湖南,當然也有少部分來自於廣東、江西、陝西等地的居民。

在此舉幾個例子,比如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元帥。他在其散文《回憶我的母親》當中就有提到:“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四川儀隴縣馬鞍場。世代為地主耕種,家境是貧苦的,和我們來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實實的貧苦農民。”從這段話來看,就可以知道四川的移民當中是存在廣東移的民。比如民國時期四川軍閥楊森,是四川廣安人,其祖籍湖南衡陽草堂寺。還有我們偉大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他也是四川廣安人,但是他的祖籍在江西吉安。還有十大元帥當中的陳毅元帥,是四川資陽人,祖籍湖南新寧。還有四川的劉伯承元帥(現在重慶開州區),其祖籍在湖北荊州,也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總的來說,四川人口多數來源於移民,但是湖北和湖南的居多。當然,也有少數、廣東、江西、陝西部分地區的移民。

就拿我們的朱德元帥來說,他的祖籍在廣東韶關,但是他說的話卻是四川話,而非廣東話。我們都知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你去到某個地方,大概兩三代就會被當地的語言同化。在父母那一代,可能同化不了,但是兩代或者三代以後,就會被當地的語言同化。所以,外地少數人口移民四川,就會被四川同化掉。還有一點,關於張獻忠屠川這件事,張獻忠應該有屠川,但是沒有《清史稿》裡面記載的這麼恐怖。四川由於明末清初的戰亂、疾病、饑荒摧殘,導致人口大量銳減,而非張獻忠一人所為。由於人口減少,所以在清朝初期就往其他省份移民到四川去墾荒種地。

四川雖然很多移民,但是當地還是有原住居民,而非被屠盡。所以,移民到四川各地的人,與當地長期融合、交流、貿易等,就會被當地的語言同化掉。四川語言比較單一,四川話可以在整個四川流通,不像廣東除了白話,還有客家話、潮汕話。由於單一的語言,使外地人口很快被當地的語言同化。明末清初向四川移民,是分散形式的移民,且逐年遷移人口,而非集中一個某一個鄉鎮,某一個時間移居到四川。分散移民,的是為了更好的與當地的居民融合到一起,且分散移民,便於管理,不容易出現拉幫結派,聚眾鬥毆的情況。由於人口複雜,所以少部分移民子女,長大以後會與當地的人交流,久而久之就會說當地的話。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原祖籍的話,估計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


謀士說


網友問:聽說以前很多四川人都是廣東人過來的,那為什麼沒把方言帶過來?為啥四川沒說粵語的?回答該問題,不得不涉及"湖廣填四川"的歷史。

首先須明確的是,"湖廣填四川"是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據史料考證,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故而並非"很多四川人都是廣東人過來的",由此問為啥四川沒說粵語的問題這裡也就不言而明瞭。


在我的記憶中,我還在很小的時候,就聽過老人們常常談及有關"湖廣填四川"的許多充滿神奇色彩的故事。


老人們說,據傳我們祖輩都是被綁至四川來的,其證據是至今川人有背手行走的習慣,且手彎處至今祖輩均還留下了被綁的印記。為分辨誰是地道四川人,那時我們小夥伴下河玩水時,也常拉住某人手臂查看有無被綁過留下的痕跡,結果,大家手彎處都有"綁痕"。於是又天真地去問老人們:從"綁痕"上看,大家都是被綁來的,那真正的四川人又哪去了呢?

於是又聽到了關於"張獻忠剿四川"的故事。


傳說張獻忠殺人不眨眼,且有“南山舞劍,北山人頭落地”的超級屠技,故而川人被屠十之八九。僥倖脫逃者有人周遊"地獄"般而倖存,有人變成野人、飛人、白毛人和"鬼怪"。真正留下來的川人只有某鎮緊鄰某大善人而住的鄰居們。為什麼我們每逢端陽家家必掛菖蒲、陳艾,就是起源張獻忠剿四川時發生的一件事。


老人們講:張獻忠還在內江讀書時,曾受過某鎮大善人的幫助。某年端陽,張獻忠剿四川時,便讓前鋒去告知那個善人,叫他門前插掛菖蒲、陳艾,兵來不殺。這個善人照做,並且叫鄰居們都掛上菖蒲、陳艾,果然免遭殺戮,從此端陽掛菖蒲、陳艾相沿成俗。


小時候的好奇心特別重,追問老人們這張獻忠為何要殺四川人呢?

老人們講:張獻忠早年隨父親來川作小販,驢糞汙染了街道,被罰以舌舔乾淨。心中窩火,去野外拉屎,順手抓了一把草來擦拭屁股,因誤扯了火麻,誰知火辣辣刺痛奇癢;他想:“四川人惡連草都這麼毒,將來發跡,必滅川人!”


當然,這些都是老人們閒聊無事時地傳說,但當時大家均鑿鑿實實的堅信不疑。現今想這些故事真有些荒誕不經,但關於張獻忠剿四川,無論正史、野史均曾異口同聲說他草殺了七億人。就連魯迅都對張獻忠剿四川深信不疑且痛恨不已。魯迅說“那時我還是滿洲治下的一個拖著辮子的十四五歲的少年,但已經看過記載張獻忠怎樣屠殺蜀人的《蜀碧》,痛恨著這‘流賊’的兇殘”。

為什麼魯迅看過《蜀碧》後如此"痛恨著這‘流賊’的兇殘"?


原來據書中記載,張獻忠的軍隊每陷一方,對婦女除擄去少數年輕女子充當營妓外,其餘的怕累及軍心,全部殺掉。後期兵敗潰退,糧草匱乏,更是殺婦女醃漬後充軍糧。

假如在攻城的時候遇到激烈的抵抗,張獻忠就讓所擄掠的婦女赤身裸體向城上辱罵......擄來的婦女,凡是有姿色的都被輪姦得奄奄一息,然後割下首級,將屍首倒埋進土中。

每攻陷一城,所擄掠的婦女必須由他先挑選出幾個姿色美豔的輪流伴宿。這些美女們上半身穿著豔裝,下半身赤裸什麼也不穿。無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只要張獻忠淫興勃發,立刻命這些美女橫倒在地,進行姦汙。等到他玩膩了的時候,便將她們洗剝乾淨殺死,蒸著或煮著吃。有時他等不及這些美女煮熟了,就帶著血大嚼起來等等


其實,張獻忠並非如此兇殘,據考證,無非是當了歷史上滿清政府的替罪羊而已。



《蜀碧》一書對張獻忠剿四川影響最大。該書詳細地描述了張獻忠是如何的殺人不眨眼,該書的作者彭遵泗是乾隆二年的進士,官為御林院編修。可說是滿清政府的官員,是一個御用文人,所以他的書可信度很值得人懷疑。把造成四川“彌望千里,絕無人煙”的大屠殺都歸於張獻忠這不符歷史的真實,說他草殺七億人的數字,竟是全川人口的225倍、全球人口的3倍!要知道,張獻忠在梓潼縣七曲山大廟指認文昌帝君張亞子為遠祖,潼川府百姓多得保全。況且那陣遵義尚屬四川,不在大西掌控中豈曰無人。其實事實上這並非張獻忠所為,而是清兵自己所幹的好事。最後還賴到早已死亡的張獻忠頭上。


想想吧,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獄何等慘烈,文人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可以誅滅九族,朝廷藉口編纂四庫全書,漢唐典籍尚且逃不脫魯莽滅裂的篡改挖補,徹底毀版,何況清初滿洲屠蜀,在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中,哪個文人敢寫清軍滅蜀?白居易是個有民本思想的作家,尚且把明皇重色汙衊為漢皇重色,指著隔代死屍來罵,也不敢斥責本朝已故皇帝。勝者王候敗者寇,歷史總是強者書。


綜上所述,"湖廣填四川"有其複雜的歷史淵源,許多民間傳說實無根據。川人先祖來至四面八方屬實,但皆因天災人禍,戰事連綿所至。要說川人為什麼沒把方言帶過來?其實四川各地口語至今也各有不同,出口便明顯能分辮出來自四川何地。這或許也就是湖廣填四川后,川人來自各地生活所遺留下的"方言"尾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