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以前很多四川人都是广东人过来的,那为什么没把方言带过来?

90后港剧迷


方言在许多人心中,是各地专属的语言,其实在历史上,曾经因为战乱,广东人有过一次大规模的迁徙,这些人最终去的地方就是四川。

四川这个省份也是多灾多难,清朝时期就遭受过一次大规模的屠杀,既然那么多广东人迁徙到了四川,那是不是意味着四川内有许多人会说粤语?


并不是,其实四川本地说粤语的人相当少,四川最流行的语言还是四川的官话,其次就是客家话,虽说四川地区有着许多广东人,但这些人却大多不说粤语,相反,四川地区的语言其实是比较复杂的。

清朝中期,四川地区曾经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传闻当时张献忠来到四川地区进行了一次大屠杀,在清廷的记载中,他一共杀害了七亿多的四川人。

不过这明显是不可能的,毕竟当时全中国也没有这么多人口,毫无疑问,这是清廷故意把这项罪责推到张献忠身上的。


根据真实的历史推断,真正杀害了大量四川人的正是清廷军队,他们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才将这个锅推到了张献忠身上。

不管是谁的罪责,四川人口在这样的屠戮下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是没有疑议的。

从四川地区的方言来看,巴蜀地区的方言包含了全国各地的语言,这跟这个地区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在康熙时期,因为巴蜀地区人口骤减,朝廷决定将湖广地区的人口分出一部分迁徙到四川境内,这时四川地区的方言就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而最近的,近代时,随着日军的侵犯,全国各地都有难民涌入了四川地区,毕竟只有这里才能远离北方的战乱,而又有大量的川军北上,导致了巴蜀地区人口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全国各地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言。

虽然全国各地都有人口迁入四川,但用入川地最多的还是广东人,这些广东人却又不是传统的广东人,大部分都是客家的少数民族,所以到最后,真正影响到川地口音的并不是粤语,反而是客家话。

今天的广东都有着数目庞大的客家人,当初迁徙进川地的客家人口数目更多,这也直接导致广东地区说的最多的除了官话就是客家话。


全国各地的人口在那场战争中都有过不小的变动,但四川及周围地区受到的影响最大,毕竟是战争时期陪都的周边地区,有众多人口涌入也实属正常。

巴蜀地区的方言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在众多不同省份人口的影响下,这块地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模样,而粤语,很明显并没有真正的影响到四川地区。

巴蜀地区本地人本就不多,还遭受过强度极大的屠戮,川地人口其实是来自国家各地,说哪一方的方言真正影响到蜀地也是不正确的,毕竟这里本地的方言本身就几乎被完全摧毁,剩下的也起不了什么风浪,而外来的方言明显实力又不足,粤语是着实没有影响到四川方言的能力的。


魏青衣


我们就是从广东过来四川的,我也不知道现在怎么不说广东话了,而且广东话一点都听不懂,我都算是十四代咯,过来的时候是三兄弟,回去了一个,我这两祖宗都是分开安的家,开始挨得还比较近,后来有个祖宗搬得远些了,但还是在一个乡,我这亲祖宗就在这里没走,所以现在我还是在那里。有二三十户了。谁还说广东话,咱们现在是四川人,我到广东区打工的时候,看到我们四川老乡还是感觉要亲些。


淡然209242928


我祖上就是从潮州移民到成都的,因我们这个家族两房人,都居住在南门广福桥双楠红牌楼一带,属客家人。因为散居,就没把语言传承下来。我妈是十里店一带的人,家族内都讲客家话,妈的亲戚来,都讲客家话,我们都听不懂。家里有几种称呼,肯定不是川人的。父亲这辈叫他们的姐为阿呷,我们称父亲的哥叫阿呀,是什么意思从小就没问过。

只知道新都这一带的客家人,只要是客家人通婚,至今都在教小孩客家话。龙泉洛带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客家人在成都属于孤岛现像,和外界很难有交流,我曾经看见一篇文章,意思是要研究300年前的客家话,就到成都来,那里基本保留了300年前原汁原味的客家话。因为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

所以,前几年世界客家人大会在成都召开。政府也应该想想办法,如何在成都传承客家文化和语言,不然再过十年八年,客家人客家文化客家语言将在成都消失……


农村巷163


到底四川有多少人是从广东迁过去的不太清楚,也没有做过相关的调查,但是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说的四川话当中确实也有一些,跟广东话很很相像。比如说街“gai”,最近比较火的一抖音歌曲,如果你乖,我就给你买条“gai”。粤语的街的发音就是“gai”,我们说逛街的发音为“逛gai”或“行gai(hang gai)”;还有一个鞋子跟四川的发音很相像。广东人说鞋子的发音是[haai4 ],类似于普通话发音“hai”,四川人说鞋子叫"孩子",鞋字跟粤语发音一样。

再举例一些(是我搜来的,但感觉真的很很像和自己有同感的): 粤语说时间“晚” 和四川话的“晚”一样,都是“晏(an)”

粤语说“快些”、“多些”的“些”是“啲(di)”,和四川话的“快点(di)”很像,只是四川话发音音尾有一点收住发e音

粤语说“票”是“飞”,比如“储值飞”啊“买飞”等等,四川话虽然用法略不同但也说“票”是“票飞飞”(四川话中所有小的纸片都可称为纸飞飞儿)

粤语和四川话都将上衣叫做“衫”,口语化的四川话会说“衫衫儿”

“铺头”在粤语和四川话都是常用的“店铺”的意思

粤语表惊讶的那个著名的“吓(ha)”和四川话语气词“哈”表惊喜惊讶一模一样

“下”在粤语和四川话里都是“下(ha)”,而且用法一模一样:比如我的回答第一句话,普通话会说“强答一下”,粤语和四川话都是“强答哈(下)”,没有“一”

粤语说“ 啱啱 (ngam)”表程度小“才”,四川话喜欢说的“将将(jiang)”发音相似

粤语的“家”和四川话的“家”都是“屋” (屋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常相似的语法或是用法:

粤语和四川话都会后置“先”字来表示“让xx做什么”,例如普通话会说“让我先吃饭”,粤语和四川话都会说“我吃个饭先”

粤语用“打孖(ma)”表示数量一下很多,比如“打孖嚟(凑堆地来)”,在四川话中也会用“打”字,且用法类似:“打堆”

四川话和粤语都用“好”表示程度高(很),比如“你好好哦”“好好吃”,就是“你很好”“很好吃”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没遇到其他粤语和四川话很像的呢,欢迎发出来一起交流,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易取生活


首先,广东有三大民系和三大方言,广府人讲广府话(粤语)占比40%左右,客家人讲客家话(也就是四川的土广东话)占比30%左右,潮汕人讲潮汕话(属闽语)占比25%左右,这三种方言都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粤语,客语,闽语,吴语,赣语,湘语)之一(四川话属于官话的分支一西南官话,不属于七大方言)七大方言之间是几乎不能互通的,完全就是不一样的方言(客家话和粤语的关系类似于普通话和粤语的关系,大家都不一定听得懂粤语,但是基本上听得懂四川话吧)


“湖广填四川”时期过去四川的广东人都是祖籍广东韶关梅县等地的客家人(朱德就是四川仪陇县客家人,祖籍广东韶关),客家人带过去的当然是客家话,因为来自广东,所以也就自称广东话(客家话),但是现在广东的广东话是改革开放以后,香港人称呼广府话为广东话,所以导致广东的广东话(粤语)和以前四川的广东话(客语)不是一种语言。

顺便科普一下内地对于广东的误解,广东人都是讲广东话(粤语)的吗?其实无论称四川的土广东话(客家话)为广东话还是称香港人所说的广东人(粤语)为广东话都是片面的,除了3种大方言,广东还有70多种方言,广东话应是指广东省内所有的方言,广府话客家话潮汕话雷州话军话韶州土话旧时正话疍家话等等,所以如果称呼广东省内占比40%左右的粤语为广东话的话,那剩下的60%的广东人难道就不是广东人了?而且就算是粤语区,其内部各分支的差异都是很大的,所以内地人所认为的广东话只是指粤语一广州话,而无论是同属粤语的广府片一广州话和高阳片一阳江话,还是同属客语的粤台片一梅县话和粤中片一水源音都是有很大差异的(可以参考川话和北京话的差异,基本可以交流,对于语感较差的人只能做简单交流)


如今在成都的东山,龙泉,洛带,西河,还有仪陇县附近等都是四川客家人的聚居地(人数不算少,但是比例较少,毕竟四川盆地人多)还有很多分散分布于四川重庆各地,分散分布的已经很多与当地文化同化了,在四川各地的客家人都已经迁入四川几百年了,当地客家话(土广东话)经过几百年的独立发展已经与客家大本营(梅惠赣汀四洲)已经有所不同了,在认同自身是广东客家人的同时也认同自己是四川人。

(土广东话在四川的分布图)


维他i


可能是你不熟悉,其实四川很多地方,特别是成都周边的洛带、金堂、石板滩、新都等地,以及资中、内江等好些地区,都分布着许多客家人。他们说着客家话,被其他地方的四川人称为“土广东”。

在客家人集中的地方,他们叫男孩也和广东人一样,叫“仔”;他们叫爷爷奶奶是“阿公阿婆”……当然,由于以前交通不便,他们说的“土广东话”,和现在广东人说的“粤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蓬莱珂雪


这个问题关系到明清两代四川的移民史,我分几点说下吧。


1.明清两代所谓的“湖广填四川”主体是湖北人,不是广东人。

元末明初,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携士卒及家属共40万人马从湖北经三峡入蜀,是为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此次入蜀的40万人马(包括将领明玉珍)多为湖北人。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发生在洪武二年(1369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间,前后持续了22年。此次入蜀的主要人口来源地还是湖北地区,其中尤其以麻城孝感乡为最。


这里另外补充两点。一是明代在地方设布政使司为最高行政机构。湖广布政使司,也可以简称为“湖广省”,但是它的辖境当时只有两湖地区,和两广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二是洪武移民提到的麻城孝感乡在明成华八年(1472年)就已经被撤销了,所以今天祖籍是麻城孝感的四川人,其祖上就是从明朝洪武时期迁到四川的。

清康熙年间,湖广省被划分为湖南、湖北两省,所以事实上有清一代已经不存在“湖广填四川”的说法了,这个误区值得注意。康熙时期由于战乱,四川人口仅剩约50万人,所以从康熙十年(1670年)开始,清政府就扩大了对蜀的移民范围。


不同于洪武移民的偏于一隅(仅限于湖北西部一带),清朝移民入蜀的范围除了两湖地区,还包括江西、福建和广东等周边省份。但是湖北地区仍然是清朝四川移民的主要来源地,而其中仍然是麻城人占多数。

所以,“湖广填四川”是以湖北人为参与主体的数次四川移民运动的总称。

2.移民四川的广东人多为客家人。四川话其实属于北方方言体系,所以事实上从赣闽粤三地迁入四川的客家人很难与当地四川人沟通交流。由于与当地社会存在文化、语言隔阂,所以外省客家人自主形成了一个方言社会、一个文化孤岛。比如今天在普遍都说“湖广话”的四川中东部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客家方言区。例如成都就还有百万客家人。


3.由于广东人自发移民四川的较多,而且时间跨度大,所以没能形成方言社会。广东人主要是在清朝移民四川,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在这100年期间,由于人数规模较小,不得不与当地四川人共同生活交流,所以流传到蜀地的粤语,大概在第二代移民时期就被当地方言无情地同化了。

总之,由于历史、语言的各种原因,四川土著说粤语的应该不多了或者几乎没有。而“湖广话”却在当地强势地存活了下来,甚至有一统蜀地的趋势。


夏目历史君


说四川有很多人原籍是广东人,甚至说四川人很大一部分来自广东。其实这是一个误会,这主要是对“湖广填四川”这句话的误解。现在大多数人望文生义,以为“湖广”就是两湖两广,即湖南、湖北和广东、广西。其实是不对的。

何谓“湖广”?“湖广”之名始于元朝。元朝开始实行省制,全国分设十一个行省(行中书省),其中之一叫“湖广行中书省”。该省包括湖北、湖南、广西和海南,但不含广东。明朝改行省为布政司(承宣布政史司)。设有湖广布政司,但民间仍称“湖广省”。“湖广省”不再含广西及海南之地域,只有湖南和湖北。清朝省份与今大体相当,而湖南、湖北简称两湖,官制仍按旧称设“湖广总督”(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民间也习惯称两湖为“湖广”,。可见,“湖广”之称谓从来就没有广东的份。实际上,自明朝起,“湖广”已成为“两湖”的专称或别称。

“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主要发生在清代之顺治(末期)、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初期)五朝。主要原因是因为明、清更朝期间之战乱让四川人口从600万急剧减少到不到十万人。而“蜀道难”让人口自然地迁入成为不可能。面对四川广袤的土地无人开发耕种的可惜状况,清政府发动了人口大迁徙的运动。

为了大量迁入人口开荒耕种,清政府实施一系列鼓励政策,迁入人口开荒出的土地四年内免田地种植税,在四川出生的人口免人头税。因此,仅仅几十年,至康熙三十二年,四川人口就增至290万。

所迁入之外地人中,据清末的《成都通览》记载,两湖籍比例特别大而广东籍的不算多,比云贵籍及江西籍都少很多。迁入人口之来源还有安徽、福建、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甘肃等地。

所以说,四川是有不少原籍广东人,但说四川很大一部分人原籍是广东,则完全是对“湖广填四川”的误解。

至于四川没有广东方言流传问题,显而易见之其一就是广东籍人口不够多,形成不了气候。其二是迁往四川的广东人大部分都是粤北山区如韶关、梅县等地的客家人。而珠江三角洲平原讲粤语的“广府”人,迁往四川的很少,该地方的人大多都是不愿意迁去四川的。所以,人们就感觉不到四川有广东方言流传。其实,客家话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在四川是有流传的。


一戈话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首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纠正一点,四川的移民大致来自湖北和湖南,而非广东。在明末清初出现“湖广填四川”的局面没错,但是其中的“湖广”指的的“湖广行省”,在明清两朝“湖北和湖南”属于“湖广行省”。此外,在明末清初的移民当中,湖北有一个移民中转站,在湖北麻城,四川有一半的移民就是从麻城开始的。所以,“湖广填四川,麻城过一半”。在移民四川的时候,很多移民被送往湖北麻城登记,然后再由这个地方迁移到四川各处。也就是说,明末清初的四川移民大多来自湖北和湖南,当然也有少部分来自于广东、江西、陕西等地的居民。

在此举几个例子,比如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元帅。他在其散文《回忆我的母亲》当中就有提到:“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从这段话来看,就可以知道四川的移民当中是存在广东移的民。比如民国时期四川军阀杨森,是四川广安人,其祖籍湖南衡阳草堂寺。还有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他也是四川广安人,但是他的祖籍在江西吉安。还有十大元帅当中的陈毅元帅,是四川资阳人,祖籍湖南新宁。还有四川的刘伯承元帅(现在重庆开州区),其祖籍在湖北荆州,也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总的来说,四川人口多数来源于移民,但是湖北和湖南的居多。当然,也有少数、广东、江西、陕西部分地区的移民。

就拿我们的朱德元帅来说,他的祖籍在广东韶关,但是他说的话却是四川话,而非广东话。我们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去到某个地方,大概两三代就会被当地的语言同化。在父母那一代,可能同化不了,但是两代或者三代以后,就会被当地的语言同化。所以,外地少数人口移民四川,就会被四川同化掉。还有一点,关于张献忠屠川这件事,张献忠应该有屠川,但是没有《清史稿》里面记载的这么恐怖。四川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疾病、饥荒摧残,导致人口大量锐减,而非张献忠一人所为。由于人口减少,所以在清朝初期就往其他省份移民到四川去垦荒种地。

四川虽然很多移民,但是当地还是有原住居民,而非被屠尽。所以,移民到四川各地的人,与当地长期融合、交流、贸易等,就会被当地的语言同化掉。四川语言比较单一,四川话可以在整个四川流通,不像广东除了白话,还有客家话、潮汕话。由于单一的语言,使外地人口很快被当地的语言同化。明末清初向四川移民,是分散形式的移民,且逐年迁移人口,而非集中一个某一个乡镇,某一个时间移居到四川。分散移民,的是为了更好的与当地的居民融合到一起,且分散移民,便于管理,不容易出现拉帮结派,聚众斗殴的情况。由于人口复杂,所以少部分移民子女,长大以后会与当地的人交流,久而久之就会说当地的话。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原祖籍的话,估计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谋士说


网友问:听说以前很多四川人都是广东人过来的,那为什么没把方言带过来?为啥四川没说粤语的?回答该问题,不得不涉及"湖广填四川"的历史。

首先须明确的是,"湖广填四川"是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据史料考证,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故而并非"很多四川人都是广东人过来的",由此问为啥四川没说粤语的问题这里也就不言而明了。


在我的记忆中,我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老人们常常谈及有关"湖广填四川"的许多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


老人们说,据传我们祖辈都是被绑至四川来的,其证据是至今川人有背手行走的习惯,且手弯处至今祖辈均还留下了被绑的印记。为分辨谁是地道四川人,那时我们小伙伴下河玩水时,也常拉住某人手臂查看有无被绑过留下的痕迹,结果,大家手弯处都有"绑痕"。于是又天真地去问老人们:从"绑痕"上看,大家都是被绑来的,那真正的四川人又哪去了呢?

于是又听到了关于"张献忠剿四川"的故事。


传说张献忠杀人不眨眼,且有“南山舞剑,北山人头落地”的超级屠技,故而川人被屠十之八九。侥幸脱逃者有人周游"地狱"般而幸存,有人变成野人、飞人、白毛人和"鬼怪"。真正留下来的川人只有某镇紧邻某大善人而住的邻居们。为什么我们每逢端阳家家必挂菖蒲、陈艾,就是起源张献忠剿四川时发生的一件事。


老人们讲:张献忠还在内江读书时,曾受过某镇大善人的帮助。某年端阳,张献忠剿四川时,便让前锋去告知那个善人,叫他门前插挂菖蒲、陈艾,兵来不杀。这个善人照做,并且叫邻居们都挂上菖蒲、陈艾,果然免遭杀戮,从此端阳挂菖蒲、陈艾相沿成俗。


小时候的好奇心特别重,追问老人们这张献忠为何要杀四川人呢?

老人们讲:张献忠早年随父亲来川作小贩,驴粪污染了街道,被罚以舌舔干净。心中窝火,去野外拉屎,顺手抓了一把草来擦拭屁股,因误扯了火麻,谁知火辣辣刺痛奇痒;他想:“四川人恶连草都这么毒,将来发迹,必灭川人!”


当然,这些都是老人们闲聊无事时地传说,但当时大家均凿凿实实的坚信不疑。现今想这些故事真有些荒诞不经,但关于张献忠剿四川,无论正史、野史均曾异口同声说他草杀了七亿人。就连鲁迅都对张献忠剿四川深信不疑且痛恨不已。鲁迅说“那时我还是满洲治下的一个拖着辫子的十四五岁的少年,但已经看过记载张献忠怎样屠杀蜀人的《蜀碧》,痛恨着这‘流贼’的凶残”。

为什么鲁迅看过《蜀碧》后如此"痛恨着这‘流贼’的凶残"?


原来据书中记载,张献忠的军队每陷一方,对妇女除掳去少数年轻女子充当营妓外,其余的怕累及军心,全部杀掉。后期兵败溃退,粮草匮乏,更是杀妇女腌渍后充军粮。

假如在攻城的时候遇到激烈的抵抗,张献忠就让所掳掠的妇女赤身裸体向城上辱骂......掳来的妇女,凡是有姿色的都被轮奸得奄奄一息,然后割下首级,将尸首倒埋进土中。

每攻陷一城,所掳掠的妇女必须由他先挑选出几个姿色美艳的轮流伴宿。这些美女们上半身穿着艳装,下半身赤裸什么也不穿。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张献忠淫兴勃发,立刻命这些美女横倒在地,进行奸污。等到他玩腻了的时候,便将她们洗剥干净杀死,蒸着或煮着吃。有时他等不及这些美女煮熟了,就带着血大嚼起来等等


其实,张献忠并非如此凶残,据考证,无非是当了历史上满清政府的替罪羊而已。



《蜀碧》一书对张献忠剿四川影响最大。该书详细地描述了张献忠是如何的杀人不眨眼,该书的作者彭遵泗是乾隆二年的进士,官为御林院编修。可说是满清政府的官员,是一个御用文人,所以他的书可信度很值得人怀疑。把造成四川“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大屠杀都归于张献忠这不符历史的真实,说他草杀七亿人的数字,竟是全川人口的225倍、全球人口的3倍!要知道,张献忠在梓潼县七曲山大庙指认文昌帝君张亚子为远祖,潼川府百姓多得保全。况且那阵遵义尚属四川,不在大西掌控中岂曰无人。其实事实上这并非张献忠所为,而是清兵自己所干的好事。最後还赖到早已死亡的张献忠头上。


想想吧,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何等惨烈,文人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可以诛灭九族,朝廷借口编纂四库全书,汉唐典籍尚且逃不脱鲁莽灭裂的篡改挖补,彻底毁版,何况清初满洲屠蜀,在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中,哪个文人敢写清军灭蜀?白居易是个有民本思想的作家,尚且把明皇重色污蔑为汉皇重色,指着隔代死尸来骂,也不敢斥责本朝已故皇帝。胜者王候败者寇,历史总是强者书。


综上所述,"湖广填四川"有其复杂的历史渊源,许多民间传说实无根据。川人先祖来至四面八方属实,但皆因天灾人祸,战事连绵所至。要说川人为什么没把方言带过来?其实四川各地口语至今也各有不同,出口便明显能分辫出来自四川何地。这或许也就是湖广填四川后,川人来自各地生活所遗留下的"方言"尾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