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對買房是個什麼樣的態度?

京津冀樓市經紀人


非都市圈的三四五線房價:下半年入冬,2021年入凍

文|葉書利

伴隨棚改的漸次退出,非都市圈三四五線樓市入凍的時間表已出:下半年入冬,2021年入凍。

為什麼下半年會入冬?

棚改是2016年930後非都市圈三四五線房價上漲的最大推手,而現在這個最大的推手正在快速減弱。

A,2019年棚改量腰斬。

近日,財政部對外公佈了《關於下達2019年中央財政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資金預算的通知》,全國棚改量數據隨之曝光。

根據財政部的數據,今年全國棚改量為285萬套,外界此前的預期是450萬套。與2018年實際棚改完成量的588萬套,今年棚改量下降51%,與2017年時的618萬套,下降約54%。也遠低於2013年的320萬套、2014年的470萬套、2015年的601萬套和2016年和606萬套。

全國各地2019年棚改量情況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國37省市的棚改計劃量中,31省市出現下降,其中15省市的降幅超過50%,只有福建、天津、廣西、廣東、西藏等5省市同比增長,除廣西外,其餘的福建、天津、廣東、西藏等四省市,因為總量基數較小,棚改的同比增長對樓市幾無影響。

從央府支撐棚改的資金量來說,2019年還是大幅下降:2019 年央府向全國各地下發的棚改資金量只有700億,而2013年後,每年都是萬億級以上,比如2018年是1.74萬億。也就是說,今年央府支持各地棚改的貨幣量僅為去年的4%,可謂完全變天了。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930後非都市圈三四五線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便是各地拿到央府下發的棚改資金後,通過拆遷的貨幣化補償,強行製造了大量的需求。當這些需求湧入市場,推高了房價。當這個資金量逐漸消失時,過去幾年這些地方房價上漲的動力便沒有了。

也就是說,2019年,作為非都市圈房價上漲的最大推手的棚改,今年開始大變臉:降、降、降!

B,伴隨央府對棚改量的腰斬式安排,接下來,全國各地必然硬性調整自己的棚改計劃。鑑於一季度各地棚改量的習慣性前行,必然用掉了今年大量的棚改空間。相應地,今年餘下年份,各地的棚改量將大幅壓縮,下半年樓市將隨之入冬。

2021年為什麼要入凍?

壹書生看來,2021年後,非都市圈三四五線房價將入凍,當地房產將漸次凍成“凍產”、“殭屍房”,大量的投資客將成為當地樓市最後的接盤俠。主要原因如下:

A,2019年棚改正在退出,2020年末將全部退出。

由於過去幾年漲價去庫存過於成功,遠超央府預期,於是今年開始,棚改正在退出,而按照時間表,2020年將是央府支持棚改的最後一年。也就是說,2021年開始,棚改全部結束。

B,人口流動正式都市圈化,大城市化,大量的非都市圈三四五線城市將面臨人口負增長的壓力。

目前中國將近四成的城市已陷入人口負增長,接下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將加入人口負增長的行列。

人口是樓市的最大支撐力,伴隨越來越多三四五線城市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樓市將進入“凍產”階段,鶴崗的二萬元一套房便是縮影。

C,中國經濟增速還會進一步下降。大量非都市圈三四五線年青人的生存壓力會越來越大,從而倒逼越來越多的非都市圈三四五線年青人湧入大城市,以求更美好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接下來,人口負增長壓力和經濟增速的進一步下降,將成為擺在全國各地政府管理者面前的兩大挑戰,尤其非都市圈的三四五線城市更是如此。

伴隨越來越多的非都市圈三四五線城市鶴崗化:人口負增長和經濟增長乏力,越來越多的當地年青人,被迫遠走大城市,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從而進一步加劇當地的衰落,鶴崗們便正在走在這樣的困境路上。

也就是說,伴隨人口負增長壓力疊加、經濟增長乏力和棚改的漸次退出,2021年後,大量的非都市圈三四五線城市樓市將“入凍”。

相應地,中國樓市將進入“20%價值城市”時代。

“20%價值城市”時代意指,整體來說,未來中國人口的流動,主要流向地為“三大+三小+強省會”。

“三大”即三大都市圈,即京津冀都市圈、長三角都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

“三小”即三大次都市圈,包括中原都市圈、武漢都市圈和成渝都市圈。

“強省會”即一些經濟實力強,虹吸能力強的強省會,也會成為都市圈時代下的人口抽水機。

正常的話,按照世界城市發展規律,未來的“三大+三小+強省會”將聚集中國近七成的人口,也構成接下來中國樓市的20%價值區域。其中的“三大”更會成為大城市化下的主要人口虹吸地。除此之處的其他地方樓市,從中長期趨勢角度來說,基本上已無投資價值。

再囉嗦一句:漲價去庫存是一場人為製造的投資陷阱,更是一場泡沫化遊戲。



壹書生說房


今年的樓市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每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開始摩拳擦掌地行動了。有準備的購房者已經摸清了樓市的發展規律,已經開始購房了,有的購房者還在觀望中,遲遲不敢下手,即擔心房價漲,又不瞭解房地產行情。

這兩天樓市又出現大動靜了,濟南取消限價。市面王先生就是從年前觀望到現在,感覺到房價有上漲的趨勢,打算給孩子購置一套婚房。置業顧問好心告訴他不僅房價要漲,而且政府還取消了限價,不早點買的話機會虧損上萬元。

因此,實時瞭解房地產動向,找到買房的好時機,真的可以省一筆錢。

有的購房者從年初看到樓市遇冷,以為再等等,等待房價降到“白菜價”再出手買房,殊不知樓市迎來了“小陽春”。

其實全國房價已經穩定,政府調控作用已經取得了成效,接下來就是市場自由調節發揮作用了。一些城市變相地放鬆限購,石家莊零門檻落戶政策,海南重啟房貸“商轉公”最高額度增至70萬元。目的就是促進購房需求。

大家只要摸清房地產週期發展的規律,這樣踩點買房可以幫大家省一筆,房地產週期一般經歷這幾個階段:炒高——調控——繼續炒——再調控——降溫——放鬆調控——穩定。

大家可以在繼續炒的時候出手,在放鬆調控後入手。房產市場穩定已經來了,或者快到了,購房者的買房時機也不遠了,可以開始買房了,購房者的春天來了。


房產新扒客


買房,這個問題太傷心,房價每個地方都不一樣,很多地方都不合理,房價如果嚴重超過當地經濟水平,那麼,這個地方的居民消費支出會很低,這會給當地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資金都流向房地產,家庭可支配收入變少,相信這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作為老百姓,買房看自己經濟能力,如果後面的經濟實力可以支撐的起你的貸款及家庭日常支出,那麼就去買吧,如果不行,我建議還是暫時不要買,或者換一個能支撐的起的地方買房,如果有人覺得因為在某個地方上班,支撐不起也沒辦法,那我想說,在這個地方你的薪資根本不適合在這個地方買房子,既然不適合,幹個兩年還是去其它地方買吧!說真的!大家覺得呢?


碼農的崛起


現在買房的人分為三部分一種是以前買過房,享受過房價的紅利,然後受到資質的問題而無法買房,只能看著,想盡辦法想買,一種是剛需,因為個人問題或者家庭必須要買,這種是隻要能承受基本就會選擇購買。第三種就是對於買房可有可無,或者說是承受不了高額的房價,只能選擇觀望,期待房價的泡沫崩塌。 但是人都有一種買漲不買跌的心態,房價就算落了,可能觀望的人會更多,個人建議如果是剛需,到了必須買房的時候,如果計算一下是在自己和家庭的承受範圍內,建議買房,就算房價漲或者降,都跟你關係不大,畢竟你只有一套房子,是用來自己居住而不是投資。個人觀點,非喜勿噴


鄭州房產零首付


謝謝

以前買房的態度,都是爭相投入,不知道為什麼看著房價上漲,自己也樂呵呵的開心。而且供不應求,跟瘋了一樣。一是覺得放假能保值增值,把錢投資在哪裡,都沒有買房子投資來錢快而且翻番的賺。特別是從14-18年期間,房價簡直坐火箭一樣,沒有停止的趨勢,一直紅線上升。

現在買房的,都已經比較理智了,除非是自己的剛需,不輕易出手了,自己需求沒有辦法,還是會繼續買房,因為要生活要結婚,需要一個安定的家,穩定的生活環境。但是,也會貨比三家,買房不再是一件盲目跟風的事情,還要看交通、商業、小區環境、周邊配套設施等。

現在如果買房是為了投資或者正在炒房的,恐怕可以感到恐慌了,兩會之後,正式的把房產稅的提上日程,再加上國家已經出手宏觀的進行調控房價。讓房價穩定在一個區間,去庫存、去房產,導致房價投資不在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炒房已經過了紅利風口上,正在往下走。

所以,現在的態度是如果剛需就買,炒房的請及時出手多餘房子,以免交上高額房產稅,導致虧損。


star岑


有錢的繼續投資,繼續拉高房價。沒錢的一直觀望,希望房價降到最低,然後入手。

剛需者,不管房價高低,該買還得買。

像我自己的話,在工作地沒有購買能力,就只能折中選擇離工作地不算太遠的周邊省市。

回老家也不行,就業機會少,創業沒有資金,買了只能過年回去住幾天,平時就放著吸塵,特別不划算。

買房歸根結底還是要根據自身的能力,量力而行!


80後小萬


個人覺得,現在是有錢的人,往往越熱衷於買房,因為在沒有很好的投資途徑時,房市確實是不錯的穩健的投資方式。

那種差點錢的人呢,罵罵咧咧的盼著房價下跌,但又到處掃樓,期待能順利上車,擁有自己的房子。

最後一種是真的沒錢的人,這一類人就比較優秀一點,一般是堅定的房地產崩盤論者,就這麼跟時間耗著吧。。。


確實是,很多地方已經房源過剩了,但是好的城市,有潛力的城市真的值得買。特別是在調控如此嚴格的2019年,不上車你在等啥呢?


榴蓮吃到撐


現在大部分都處於觀望的態度,整個樓市有價無市,價格看上去是平穩的,實際是穩中有降的。一個朋友做中介,最近的成交量很低,二個月只賣了一套房。當然,手裡有資金的話可以買入,畢竟中國的經濟是持續增長的。


大志讀書


房子買了!這輩子就算是到頭了


勇往直前60442455


能不買儘量不買,因為實在買不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