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為什麼修行很久卻不得力?

黃念祖居士:為什麼修行很久卻不得力?

轉載自“大通永利文化傳播”|《淨修捷要報恩談》延伸閱讀

編者按:一九八二年壬戌之秋,黃念老在北京廣化寺的佛七道場根據《彌陀要解》講解《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後來出版的《淨土資糧》一書主要即是依照念老的開示整理彙編、復經念老本人修改審定而成。

翌年癸亥九月(一九八三年十月),念老於北京妙雲軒為同修再一次地深入開示“信願行”,以下就是這一篇《再談信願行》的錄音和文字。

現在我們再談談‌“信願行”。去年在廣化寺做了四講,那是根據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講《阿彌陀經》的‌“宗”──‌“信願持名”。這個是稱為資糧,三資糧啊,缺一不可。

今天呢,我們再根據兩位大德的開示,再做一些引申。一方面我們看出,古德都是一鼻孔通氣;另外呢,也是有鑑於許多修行人,修了十幾年哪、幾十年哪,但是往生還是沒有把握,修行也不很得力。為什麼呢?就是在這三資糧裡頭,往往欠缺了一些。這三個是缺一不可,所以我們這一次呢,再做一些補充。

今天要引證兩位大德的開示。首先一位呢,是截流大師,截流大師是淨宗的十祖。大家可能生疏一點,不過我們只要把前後的祖師介紹一下,八祖是蓮池大師,九祖是蕅益大師,十祖就是截流大師,十一祖呢,省庵大師。那麼這幾位並列,可見截流大師是了不起的大祖師啊。因此,我們對於大師的開示要很好地珍重,信受奉行。

那麼截流大師,我們首先引的這一段呢,就是截流大師所寫的《勸發真信文》,勸大家發起真的信哪。這個就跟我們這個‌“信願行”三資糧的第一個字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可以作為一個補充。

那麼截流大師說,他的原話,是‌“唸佛三昧,其來尚矣。”‌“唸佛三昧”這個法門,這個由來是已久啊。

‌“雖曰功高易進,乃末世行人罕獲靈驗。”雖然大家都知道淨土法門是易行之法,功效很高,很容易前進,易行法嘛,所以說‌“功高易進”。但是呢,在這個末世,我們現在是末世,在末世的修行人哪,‌“罕獲靈驗”,很少有人得到實際的效驗。何以故呢?大師說:‌“良由信願不專”哪,就是由於信和願不專一,不專切啊。

‌“未能導其善行”,這個信願不足以引導這個善行──‌“信願行”,這個殊勝的行。信願沒有力量,引導不出這個殊勝的行。那麼這個行呢,就是要歸淨土,達到這個往生啊。由於信願不足,這個行就生不出來了。所以底下他又說:‌“苟無真信”,一個修行人雖然修行了,但是假設他沒有‌“真信”,怎麼樣呢?

‌“雖唸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他也念佛、也持齋、修種種功德呀,那麼他只是一個世間上所謂的善人,種的是世間的福。那麼大師說,他就‌“報生善處受樂”,那麼所得的果報呢?來生生到三善道里面,就可以受樂。

底下大師說的,很切指這個要害啊!我們生到受樂的時候就必定要造業。很多人富貴啊,就以吃葷啊,宰殺生命啊,這一種荒淫啊種種啊,造了多少多少的業啊!

‌“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造了這些惡業,惡業就引來這個苦果,就必然要墮到苦趣裡面去。

‌“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所以這樣唸佛修福的人,來生受了善報,但是受了善報就要享樂,享樂之後就要造罪,造罪就要墮苦處。所以,以正眼來看嘛,比他一闡提,一闡提就是完全沒有信仰的人,這個是要受惡報的。還有旃陀羅,就是屠夫啊,成天以殺為業,惡人哪。就是這樣唸佛的人,和一闡提和旃陀羅來比,只是差一步。

闡提不信佛,旃陀羅造惡,那麼來生墮於苦趣。現在你念佛持齋,但是你沒有正信,那麼來生就會受福,受福就造業,造業還是墮苦趣。這和那個闡提、旃陀羅只差了一步;一個就是來生得墮落,一個是下一次來生,下一生再下一生,只是我們這個旅途啊,前步後步差了一步。

‌“如是信心豈為真實”,像這樣的信心怎麼叫真實呢?(《再談信願行 (上) 》,黃念祖講述,轉載自黃念老法音網站)

唸佛三昧,其來尚矣。自遠祖崛起廬山,肇興蓮社,六時淨行,遂成千古芳規。雖曰功高易進,乃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

今既廣邀善侶,同修淨因,若非諦審發心,寧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與斯法會者,須具真實信心。

苟無真信,雖唸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豈為真實?(《勸發真信文》,截流大師著)

《報恩談》原文

大家要知道,“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真正信了淨土宗的道理,彌陀的大願,這些道理——信自信他、信事信理,要相信我們的唸佛,就以這個為因,就能得唸佛的果、往生的果、成佛的果。這個就是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

這六信都具足而且我們不留戀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很懇切,你就是有信有願,深具信願。深具信願你決定往生!(《淨修捷要報恩談·第25拜》,黃念祖講述,未經校對,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